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首都罗马位于台伯河下游的七丘之上,罗马古城酷似一座巨型的露天历史博物馆。这里矗立着君士坦丁大帝凯旋门、图拉真皇帝纪功柱、万神庙和大竞技场等世界闻名的建筑。在此,罗马人将其建筑圆顶、拱门的艺术发挥到极致。而毗邻罗马的梵蒂冈,则拥有世界上最精美的艺术珍品。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罗马,却可以一天游遍。清晨,来到罗马城东的台伯河边,水流平缓,没有大江大河的气派。远眺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圣天使堡上的有翼天使依稀可见。圣天使桥上的天使雕像导引我进入这座激动人心的古城。
走在中世纪时修建的古老街道上,路面铺满了三角形的石块,街面不宽,只够让两辆马车并行,大概修建时根本未曾预料到汽车的发明,不过这也许已是那个时代的康庄大道。街道两旁的石头楼房,外表虽看似普通,但通过精雕细琢的宅门,依然可一窥门户内深藏的高贵气派。
圆顶建筑之最万神庙
圆形广场上有一座方尖碑及一缕喷泉,转身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由石块砌成有着巨大圆顶的圆柱形建筑。建筑的外表十分朴素,像一座古老的碉堡,但支撑宽大的三角形门楣的八排巨大石柱却气势磅礴地提醒你,这就是罗马最著名的公共建筑之一——万神庙。
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万神庙最初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7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由曾先后三任罗马总督的马尔库斯·维普萨纽斯·阿格里巴主持修建,献给“所有的神”,因而叫“万神庙”。但这座庙宇在公元80年被大火焚毁,直到公元125年才由喜爱建筑的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并在新庙柱廊的山花上刻“H·AGRIPPA·L·F·COS·TERTIUM·FECIT”的字样,意即“吕奇乌斯的儿子、三度执政官玛尔库斯·阿格里巴建造此庙”。这段文字让人们误以为柱廊是阿格里巴时期遗留下来的,直到1892年人们才发现柱廊所有的砖头印记都在公元125年左右,证实了整幢建筑其实是哈德良时期修建的。
公元609年拜占庭皇帝将万神庙献给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后者将它更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这也是今天万神庙的正式名称。变身为教堂的万神庙也因此逃过了中世纪的劫难,虽然之后也历经重重灾难,但一直保存至今。
进入庙内,屏住呼吸,抬眼望去,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穹顶上圆形的天窗,它不仅给神庙赋予了天人合一的庄严肃穆,也照亮了整个殿堂。随着太阳、月亮的移动,圆柱形的光环有次序地投射到神庙的不同部位。雨水或雪花也因设计巧妙的排水系统而不会进入庙内而直接排入地下管道。这真是罗马人的神机妙算!
万神庙的穹顶是世界上最大的圆顶之一。以此之外可媲美的是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亚大教堂。使用圆顶最奇妙之处,是整个建筑的内部空间不用柱子支撑。只是在建筑圆顶或拱门时,需要一个临时支架,但是等到拱门的石块都嵌砌完毕,或是圆顶上的水泥凝固之后,这个支架就可撤去,拱门或圆顶屹然独立,成了优美雄壮的建筑物。当时人们还不会烧制水泥,不过罗马人用火山灰加上沙子、水,便是天然的水泥。
威尼斯广场和罗马皇帝图拉真纪功柱
从万神庙出来,穿过许愿池,路过当年为奥黛丽·赫本剪出俏丽动人短发的理发店,穿街走巷,著名的威尼斯广场就在眼前,这是纪念统一意大利国王艾曼努伊尔功勋的建筑物,立有国王骑马的雕像。
往右望去,是罗马保险公司的二层办公楼,这是意大利一栋著名的近代建筑,中间的一个小阳台,便是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发表复兴伟大罗马帝国演说的地方。这位独裁者虽然结局甚为不堪,但却熟悉罗马的光荣历史,具有非凡的政治魅力,也颇让女人们着迷。
往左望去,一根威武雄壮的40米高圆形石柱拔地而起。懂得罗马史的人都知道,这是著名的罗马皇帝图拉真纪功柱。上面的1米宽带状大理石石雕盘旋而上,描述了罗马军队与达契亚人的两场战争,超过2600幅图像,幅幅栩栩如生,1800多年依然如故。其中一幅拉真誓师图,图拉真带着他的幕僚站在一个台基上,正在向他的远征军士演讲。还有一幅图描绘了拉真与蛮族酋帅们,图拉真正在接见一个包括大约八个敌国酋长的使节团。图拉真皇帝在位期间,积极开疆拓土,为未来帝国奠定了最辽阔的疆域。
拱门之最君士坦丁凯旋门
从威尼斯广场沿着墨索里尼主持修建的帝国大道一直向前行,罗马的元老院、维斯塔神庙、斗兽场、凯旋门一一呈现在眼前。君士坦丁大帝凯旋门巍然屹立,它是为了庆祝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彻底战胜强敌马克森提成为罗马皇帝,统一帝国而建的。上面镌刻着有翼的胜利女神、罗马战士浴血奋战、受降献俘的浮雕场景,虽然历经千百年岁月的洗刷,仍然栩栩如生,无言地诉说着帝国的荣辱兴衰。
凯旋门的表面大量使用其他更古老的纪念建筑材料来装饰,并集合成君士坦丁时代的建筑。凯旋门上的雕塑多为浮雕,最著名的8座矩形浮雕原先是一座纪念马库斯·奥里列阿斯的建筑物上的装饰,只是这位皇帝的头像被重新雕刻成了君士坦丁的样子(同系列的另外3件雕塑,现存卡匹托尔博物馆,它们清楚地显示着马库斯·奥里列阿斯皇帝的样子)。因此君士坦丁凯旋门虽然是罗马最晚制造的凯旋门,但仍然可以看出早期罗马艺术的影子。
罗马一共有三座凯旋门,分布在同一个区域(其余两座为:提图斯凯旋门和塞维鲁凯旋门),站在君士坦丁大帝凯旋门,可以看到远处的提图斯凯旋门。这令熟读罗马历史的拿破仑羡慕不已,他在巴黎、米兰兴建了类似的宏伟建筑,而君士坦丁凯旋门可以看做是法国巴黎凯旋门的蓝图。
卫斯巴兴皇帝的杰作罗马竞技场
罗马竞技场是座巨大的石砌剧场,在里面发生过多少流血的场面,它的遗址至今依然是个阴沉沉的奇观。
卫斯巴兴皇帝深谙民众心理。深知要使民众沉溺在吃喝玩乐中,他的帝国才会相安无事。因此罗马帝国的庞大收入除用于皇室自身的享乐外,也用来供应市民的粮食和娱乐。罗马节日的庆祝包括:街上的巡游、戏院里的演出、马戏场里的战车比赛,竞技场里的格斗和厮杀。此时整个罗马城倾城而出,坐在看台上拍手欢呼。这些演出是皇帝收买效忠和声望最有效的手段。面包和马戏,是人民的要求,也是人民的福利。
上帝之城圣彼得大教堂
罗马的血腥味尚未散去,圣天使桥又出现在眼前,我来到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天上依旧下着雨。圣彼得广场长廊顶上矗立的各位基督教圣人依旧伫立着。这个广场的设计颇具巧思,就像上帝、耶稣正在伸开臂膀,将以宽阔的胸怀拥抱受苦受难的世人……
圣彼得大教堂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欧洲天主教徒的超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位于梵蒂冈,是世界第一大圆顶教堂。登上教堂正中的圆穹顶部可眺望罗马全城,在圆穹内的环形平台上,可俯视教堂内部,欣赏圆穹内壁的大型镶嵌画。
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古典主义形式,主要特征是罗马式的圆顶穹窿和希腊式的石柱式及平的过梁相结合。教堂内布局为拉丁十字形,横短竖长,光线从圆顶上的窗户射入。教堂四周墙壁上布满油画、雕塑。其中最著名的是米开朗基罗在24岁时制作的《哀悼基督》。雕塑前面挤满了人,抬眼望去,一位母亲抱着死去的儿子,充满了悲哀,好像在无声诉说:“人生不是享乐,而是漫长的苦役。”
另外值得一看的是教堂中部由贝尼尼设计的青铜华盖。贝尼尼被称为巴洛克艺术之父,他的设计华丽繁复。巨大的华盖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撑,足有5层楼高。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着99盏长明灯,下方则是宗座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墓前跪着的是由新古典主义雕刻家卡诺巴制作的教皇庀奥六世像。华盖里面上部装饰有彩色玻璃制作的鸽子,寓意三位一体,下面放置着贝尼尼作的巨大的“圣彼得的椅子”,里面包着据说是圣彼得使用过的木制的传教座椅。
教堂里正在做弥撒,由头戴红帽、身穿红袍的红衣主教主持,身着白袍的神父簇拥着他,在管风琴的悠扬乐曲的伴奏下,身穿白衣的唱诗班,手捧赞美诗,唱出优美的和声。礼拜结束后,人们涌出教堂,天仍然下着冷雨,通向梵蒂冈花园大门旁的瑞士卫兵手里紧握着剑柄,凄风吹动着身上所穿的古老式样的袍子。
248年前的一天,英国贵族爱德华·吉朋写道:“1764年10月15日,就是在罗马,当我伫立在这座古都的废墟里,在夕阳残照中缅怀往事,陷于沉思时,看到那些赤着脚的修士在朱匹特神庙里唱晚祷诗,于是我脑海里第一次闪过一个念头,要写一部罗马帝国衰亡史……”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罗马,却可以一天游遍。清晨,来到罗马城东的台伯河边,水流平缓,没有大江大河的气派。远眺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圣天使堡上的有翼天使依稀可见。圣天使桥上的天使雕像导引我进入这座激动人心的古城。
走在中世纪时修建的古老街道上,路面铺满了三角形的石块,街面不宽,只够让两辆马车并行,大概修建时根本未曾预料到汽车的发明,不过这也许已是那个时代的康庄大道。街道两旁的石头楼房,外表虽看似普通,但通过精雕细琢的宅门,依然可一窥门户内深藏的高贵气派。
圆顶建筑之最万神庙
圆形广场上有一座方尖碑及一缕喷泉,转身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由石块砌成有着巨大圆顶的圆柱形建筑。建筑的外表十分朴素,像一座古老的碉堡,但支撑宽大的三角形门楣的八排巨大石柱却气势磅礴地提醒你,这就是罗马最著名的公共建筑之一——万神庙。
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万神庙最初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7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由曾先后三任罗马总督的马尔库斯·维普萨纽斯·阿格里巴主持修建,献给“所有的神”,因而叫“万神庙”。但这座庙宇在公元80年被大火焚毁,直到公元125年才由喜爱建筑的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并在新庙柱廊的山花上刻“H·AGRIPPA·L·F·COS·TERTIUM·FECIT”的字样,意即“吕奇乌斯的儿子、三度执政官玛尔库斯·阿格里巴建造此庙”。这段文字让人们误以为柱廊是阿格里巴时期遗留下来的,直到1892年人们才发现柱廊所有的砖头印记都在公元125年左右,证实了整幢建筑其实是哈德良时期修建的。
公元609年拜占庭皇帝将万神庙献给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后者将它更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这也是今天万神庙的正式名称。变身为教堂的万神庙也因此逃过了中世纪的劫难,虽然之后也历经重重灾难,但一直保存至今。
进入庙内,屏住呼吸,抬眼望去,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穹顶上圆形的天窗,它不仅给神庙赋予了天人合一的庄严肃穆,也照亮了整个殿堂。随着太阳、月亮的移动,圆柱形的光环有次序地投射到神庙的不同部位。雨水或雪花也因设计巧妙的排水系统而不会进入庙内而直接排入地下管道。这真是罗马人的神机妙算!
万神庙的穹顶是世界上最大的圆顶之一。以此之外可媲美的是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亚大教堂。使用圆顶最奇妙之处,是整个建筑的内部空间不用柱子支撑。只是在建筑圆顶或拱门时,需要一个临时支架,但是等到拱门的石块都嵌砌完毕,或是圆顶上的水泥凝固之后,这个支架就可撤去,拱门或圆顶屹然独立,成了优美雄壮的建筑物。当时人们还不会烧制水泥,不过罗马人用火山灰加上沙子、水,便是天然的水泥。
威尼斯广场和罗马皇帝图拉真纪功柱
从万神庙出来,穿过许愿池,路过当年为奥黛丽·赫本剪出俏丽动人短发的理发店,穿街走巷,著名的威尼斯广场就在眼前,这是纪念统一意大利国王艾曼努伊尔功勋的建筑物,立有国王骑马的雕像。
往右望去,是罗马保险公司的二层办公楼,这是意大利一栋著名的近代建筑,中间的一个小阳台,便是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发表复兴伟大罗马帝国演说的地方。这位独裁者虽然结局甚为不堪,但却熟悉罗马的光荣历史,具有非凡的政治魅力,也颇让女人们着迷。
往左望去,一根威武雄壮的40米高圆形石柱拔地而起。懂得罗马史的人都知道,这是著名的罗马皇帝图拉真纪功柱。上面的1米宽带状大理石石雕盘旋而上,描述了罗马军队与达契亚人的两场战争,超过2600幅图像,幅幅栩栩如生,1800多年依然如故。其中一幅拉真誓师图,图拉真带着他的幕僚站在一个台基上,正在向他的远征军士演讲。还有一幅图描绘了拉真与蛮族酋帅们,图拉真正在接见一个包括大约八个敌国酋长的使节团。图拉真皇帝在位期间,积极开疆拓土,为未来帝国奠定了最辽阔的疆域。
拱门之最君士坦丁凯旋门
从威尼斯广场沿着墨索里尼主持修建的帝国大道一直向前行,罗马的元老院、维斯塔神庙、斗兽场、凯旋门一一呈现在眼前。君士坦丁大帝凯旋门巍然屹立,它是为了庆祝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彻底战胜强敌马克森提成为罗马皇帝,统一帝国而建的。上面镌刻着有翼的胜利女神、罗马战士浴血奋战、受降献俘的浮雕场景,虽然历经千百年岁月的洗刷,仍然栩栩如生,无言地诉说着帝国的荣辱兴衰。
凯旋门的表面大量使用其他更古老的纪念建筑材料来装饰,并集合成君士坦丁时代的建筑。凯旋门上的雕塑多为浮雕,最著名的8座矩形浮雕原先是一座纪念马库斯·奥里列阿斯的建筑物上的装饰,只是这位皇帝的头像被重新雕刻成了君士坦丁的样子(同系列的另外3件雕塑,现存卡匹托尔博物馆,它们清楚地显示着马库斯·奥里列阿斯皇帝的样子)。因此君士坦丁凯旋门虽然是罗马最晚制造的凯旋门,但仍然可以看出早期罗马艺术的影子。
罗马一共有三座凯旋门,分布在同一个区域(其余两座为:提图斯凯旋门和塞维鲁凯旋门),站在君士坦丁大帝凯旋门,可以看到远处的提图斯凯旋门。这令熟读罗马历史的拿破仑羡慕不已,他在巴黎、米兰兴建了类似的宏伟建筑,而君士坦丁凯旋门可以看做是法国巴黎凯旋门的蓝图。
卫斯巴兴皇帝的杰作罗马竞技场
罗马竞技场是座巨大的石砌剧场,在里面发生过多少流血的场面,它的遗址至今依然是个阴沉沉的奇观。
卫斯巴兴皇帝深谙民众心理。深知要使民众沉溺在吃喝玩乐中,他的帝国才会相安无事。因此罗马帝国的庞大收入除用于皇室自身的享乐外,也用来供应市民的粮食和娱乐。罗马节日的庆祝包括:街上的巡游、戏院里的演出、马戏场里的战车比赛,竞技场里的格斗和厮杀。此时整个罗马城倾城而出,坐在看台上拍手欢呼。这些演出是皇帝收买效忠和声望最有效的手段。面包和马戏,是人民的要求,也是人民的福利。
上帝之城圣彼得大教堂
罗马的血腥味尚未散去,圣天使桥又出现在眼前,我来到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天上依旧下着雨。圣彼得广场长廊顶上矗立的各位基督教圣人依旧伫立着。这个广场的设计颇具巧思,就像上帝、耶稣正在伸开臂膀,将以宽阔的胸怀拥抱受苦受难的世人……
圣彼得大教堂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欧洲天主教徒的超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位于梵蒂冈,是世界第一大圆顶教堂。登上教堂正中的圆穹顶部可眺望罗马全城,在圆穹内的环形平台上,可俯视教堂内部,欣赏圆穹内壁的大型镶嵌画。
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古典主义形式,主要特征是罗马式的圆顶穹窿和希腊式的石柱式及平的过梁相结合。教堂内布局为拉丁十字形,横短竖长,光线从圆顶上的窗户射入。教堂四周墙壁上布满油画、雕塑。其中最著名的是米开朗基罗在24岁时制作的《哀悼基督》。雕塑前面挤满了人,抬眼望去,一位母亲抱着死去的儿子,充满了悲哀,好像在无声诉说:“人生不是享乐,而是漫长的苦役。”
另外值得一看的是教堂中部由贝尼尼设计的青铜华盖。贝尼尼被称为巴洛克艺术之父,他的设计华丽繁复。巨大的华盖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撑,足有5层楼高。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着99盏长明灯,下方则是宗座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墓前跪着的是由新古典主义雕刻家卡诺巴制作的教皇庀奥六世像。华盖里面上部装饰有彩色玻璃制作的鸽子,寓意三位一体,下面放置着贝尼尼作的巨大的“圣彼得的椅子”,里面包着据说是圣彼得使用过的木制的传教座椅。
教堂里正在做弥撒,由头戴红帽、身穿红袍的红衣主教主持,身着白袍的神父簇拥着他,在管风琴的悠扬乐曲的伴奏下,身穿白衣的唱诗班,手捧赞美诗,唱出优美的和声。礼拜结束后,人们涌出教堂,天仍然下着冷雨,通向梵蒂冈花园大门旁的瑞士卫兵手里紧握着剑柄,凄风吹动着身上所穿的古老式样的袍子。
248年前的一天,英国贵族爱德华·吉朋写道:“1764年10月15日,就是在罗马,当我伫立在这座古都的废墟里,在夕阳残照中缅怀往事,陷于沉思时,看到那些赤着脚的修士在朱匹特神庙里唱晚祷诗,于是我脑海里第一次闪过一个念头,要写一部罗马帝国衰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