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野外样线样方调查和调查因子整理统计分析的综合方法,对饰纹姬蛙种群分布区域和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饰纹姬蛙一般10月陆续进入冬眠期,次年惊蛰过后相继苏醒,4月以后逐渐抱对产卵。稻田分布密度较大,低海拔种群密度高于高海拔,分布海拔区间在500~1 650 m之间。食物有蚂蚁、白蚁和小型昆虫。平均产卵量为225粒;孵化期7 d;蝌蚪期70 d;2年长成成体。稻田是蛙类的最佳栖息地,保护好稻田是有效保护饰纹姬蛙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 饰纹姬蛙;种群分布;密度;栖息地;陕西洋县
中图分类号 Q9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5-0234-01
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是反映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境的指示物种,其种群分布与密度直接显示湿地生境的优劣。近年来,气候变暖、水污染、湿地减少,加之人为破坏因素,致使饰纹姬蛙稳定的产卵场所急剧缩小,蝌蚪生长、发育、变态环境恶劣。由于对饰纹姬蛙的分布北界种群调查缺失[1-5], 因而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进行了野外调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区域概况
洋县位于秦岭南坡,地理坐标为东经108°01′~108°30′、北纬33°12′~33°22′,处于北亚热带北缘,海拔500~3 071 m,具有温暖湿润、雨热同季、雨量充沛等特点。汉江水资源丰富,水系分布较密,水质较好[1-2],稻田较多。年平均气温为13.8~15.1 ℃。隆肛蛙、黑斑侧褶蛙、中国林蛙、泽陆蛙等是与饰纹姬蛙伴生的蛙类。惊蛰过后,饰纹姬蛙从冬眠中苏醒,进入草地、农田、森林等生境,冬季休眠。由于天敌(蛇类、鸟类、昆虫等)的捕食,以及人为干扰因素,适宜饰纹姬蛙的生存环境急剧缩小,能完成其生活史的数量极少。
1.2 调查范围与抽样方法
调查范围和抽样涵盖了合征姬蛙所有生境类型(稻田、湿地、森林、草地)和地理分布区间(海拔500~2 000 m)。设置样线6条、样方36个,调查面积200 hm2。
1.3 调查因子记录
全面记录饰纹姬蛙栖息地、种群分布范围和密度,包括冬眠、苏醒、繁殖期抱对、产卵、孵化,蝌蚪生长、发育、变态、上岸[3-4];水深、水质、食物、温度、海拔、天敌和人为干扰[1]。
1.4 数据和因子处理方法
依据容器法、卵粒称重法、圆面积推算产卵量。采用称重法计算蝌蚪数量;成活率(%)是指蝌蚪变态为幼蛙的比例。整体活动区数量则利用幼蛙刚上岸聚集在水潭边的生态习性[1,5],依据1 m×1 m小样方幼蛙数推算出来。
2 结果与分析
选择饰纹姬蛙生活史的关键因子冬眠期、苏醒期、繁殖抱对、产卵、蝌蚪发育变态、幼体、亚成体、成体、食物、天敌、栖息地及其人为干扰因子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野外调查统计分析得知,饰纹姬蛙一般10月陆续进入冬眠期,次年惊蛰过后相继苏醒;4月以后逐渐抱对产卵,卵呈圆形漂浮于水面,卵粒小如油菜籽大小,平均产卵量为 225粒;随水温高低,孵化期不一,7 d以内;蝌蚪期约70 d,蝌蚪无色透明,晚上灯光照射下,体内卵红素红色,状如宝石;丝状尾巴,能静止于水面中上层,遇惊快速潜于水底;取食水生幼虫和植物碎屑。产卵期4—6月;蝌蚪期4—7月;幼蛙、亚成体和成体体色随环境多变,弹跳力很好,取食水生昆虫、蚂蚁、白蚁和小型鞘翅目昆虫。栖息地多种多样,包括湿地、稻田、草地、灌丛和森林,但是,以在稻田附近居多。昆虫、鸟类和蛇类等天敌众多,人为干扰因素也很大。饰纹姬蛙从产卵到成体,由于生存环境多变,成活率极低;种群分布区间在500~1 650 m之间。在稻田中分布密度为8只/hm2,湿地中分布密度为6只/hm2,草地中分布密度为4只/hm2,森林中分布密度为2只/hm2。饰纹姬蛙栖息地多种多样,分布范围较大,但是种群密度很低。影响繁殖成活率因子从小到大的顺序为天敌<水质<捞鱼<农药<挖沙<水源。
3 结论与讨论
饰纹姬蛙是洋县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一环。水生昆虫依赖蝌蚪为食;朱鹮、白鹭等众多鸟类取食幼蛙;蛇类依赖蛙类生存。稻田、草地和森林,仙女虾、中华鲎虫等昆虫,蛇类和蛙类,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为洋县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使洋县成为闻名于世的东方宝石朱鹮的故乡。
饰纹姬蛙冬眠、产卵、蝌蚪水中生活时期多与稻田相关,蛙类的最佳栖息地是稻田,有效保护饰纹姬蛙的关键措施是保护好稻田。临时水坑易于导致繁殖失败。因为蛙类从冬眠、卵、蝌蚪、幼蛙、亚成体和成体的各个生活史时期威胁限制因素都很多,所以饰纹姬蛙成活率极低。影响繁殖成活率因子从小到大的顺序是天敌<水質<捞鱼<农药<挖沙<水源。人工饲养蛙卵并放归田间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4 致谢
特别感谢长青保护区4名巡护员在野外工作中的大力帮助。
5 参考文献
[1] 王静,杨东,袁朝晖.合征姬蛙体色特征及其环境指示作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15):247.
[2] 袁朝晖.合征姬蛙蝌蚪栖息地和人工饲养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66-68.
[3] 况娟,任文博,袁朝晖.黑斑侧褶蛙蝌蚪栖息地和饲养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14(6):34-36.
[4] 任毅,杨兴中,王学杰,等.长青保护区动植物资源[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5] 任丽君,袁朝晖,宁智刚.环境胁迫导致中华大蟾蜍种群的变化[J].西北大学学报,2013,11(4):13-16.
关键词 饰纹姬蛙;种群分布;密度;栖息地;陕西洋县
中图分类号 Q9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5-0234-01
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是反映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境的指示物种,其种群分布与密度直接显示湿地生境的优劣。近年来,气候变暖、水污染、湿地减少,加之人为破坏因素,致使饰纹姬蛙稳定的产卵场所急剧缩小,蝌蚪生长、发育、变态环境恶劣。由于对饰纹姬蛙的分布北界种群调查缺失[1-5], 因而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进行了野外调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区域概况
洋县位于秦岭南坡,地理坐标为东经108°01′~108°30′、北纬33°12′~33°22′,处于北亚热带北缘,海拔500~3 071 m,具有温暖湿润、雨热同季、雨量充沛等特点。汉江水资源丰富,水系分布较密,水质较好[1-2],稻田较多。年平均气温为13.8~15.1 ℃。隆肛蛙、黑斑侧褶蛙、中国林蛙、泽陆蛙等是与饰纹姬蛙伴生的蛙类。惊蛰过后,饰纹姬蛙从冬眠中苏醒,进入草地、农田、森林等生境,冬季休眠。由于天敌(蛇类、鸟类、昆虫等)的捕食,以及人为干扰因素,适宜饰纹姬蛙的生存环境急剧缩小,能完成其生活史的数量极少。
1.2 调查范围与抽样方法
调查范围和抽样涵盖了合征姬蛙所有生境类型(稻田、湿地、森林、草地)和地理分布区间(海拔500~2 000 m)。设置样线6条、样方36个,调查面积200 hm2。
1.3 调查因子记录
全面记录饰纹姬蛙栖息地、种群分布范围和密度,包括冬眠、苏醒、繁殖期抱对、产卵、孵化,蝌蚪生长、发育、变态、上岸[3-4];水深、水质、食物、温度、海拔、天敌和人为干扰[1]。
1.4 数据和因子处理方法
依据容器法、卵粒称重法、圆面积推算产卵量。采用称重法计算蝌蚪数量;成活率(%)是指蝌蚪变态为幼蛙的比例。整体活动区数量则利用幼蛙刚上岸聚集在水潭边的生态习性[1,5],依据1 m×1 m小样方幼蛙数推算出来。
2 结果与分析
选择饰纹姬蛙生活史的关键因子冬眠期、苏醒期、繁殖抱对、产卵、蝌蚪发育变态、幼体、亚成体、成体、食物、天敌、栖息地及其人为干扰因子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野外调查统计分析得知,饰纹姬蛙一般10月陆续进入冬眠期,次年惊蛰过后相继苏醒;4月以后逐渐抱对产卵,卵呈圆形漂浮于水面,卵粒小如油菜籽大小,平均产卵量为 225粒;随水温高低,孵化期不一,7 d以内;蝌蚪期约70 d,蝌蚪无色透明,晚上灯光照射下,体内卵红素红色,状如宝石;丝状尾巴,能静止于水面中上层,遇惊快速潜于水底;取食水生幼虫和植物碎屑。产卵期4—6月;蝌蚪期4—7月;幼蛙、亚成体和成体体色随环境多变,弹跳力很好,取食水生昆虫、蚂蚁、白蚁和小型鞘翅目昆虫。栖息地多种多样,包括湿地、稻田、草地、灌丛和森林,但是,以在稻田附近居多。昆虫、鸟类和蛇类等天敌众多,人为干扰因素也很大。饰纹姬蛙从产卵到成体,由于生存环境多变,成活率极低;种群分布区间在500~1 650 m之间。在稻田中分布密度为8只/hm2,湿地中分布密度为6只/hm2,草地中分布密度为4只/hm2,森林中分布密度为2只/hm2。饰纹姬蛙栖息地多种多样,分布范围较大,但是种群密度很低。影响繁殖成活率因子从小到大的顺序为天敌<水质<捞鱼<农药<挖沙<水源。
3 结论与讨论
饰纹姬蛙是洋县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一环。水生昆虫依赖蝌蚪为食;朱鹮、白鹭等众多鸟类取食幼蛙;蛇类依赖蛙类生存。稻田、草地和森林,仙女虾、中华鲎虫等昆虫,蛇类和蛙类,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为洋县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使洋县成为闻名于世的东方宝石朱鹮的故乡。
饰纹姬蛙冬眠、产卵、蝌蚪水中生活时期多与稻田相关,蛙类的最佳栖息地是稻田,有效保护饰纹姬蛙的关键措施是保护好稻田。临时水坑易于导致繁殖失败。因为蛙类从冬眠、卵、蝌蚪、幼蛙、亚成体和成体的各个生活史时期威胁限制因素都很多,所以饰纹姬蛙成活率极低。影响繁殖成活率因子从小到大的顺序是天敌<水質<捞鱼<农药<挖沙<水源。人工饲养蛙卵并放归田间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4 致谢
特别感谢长青保护区4名巡护员在野外工作中的大力帮助。
5 参考文献
[1] 王静,杨东,袁朝晖.合征姬蛙体色特征及其环境指示作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15):247.
[2] 袁朝晖.合征姬蛙蝌蚪栖息地和人工饲养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66-68.
[3] 况娟,任文博,袁朝晖.黑斑侧褶蛙蝌蚪栖息地和饲养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14(6):34-36.
[4] 任毅,杨兴中,王学杰,等.长青保护区动植物资源[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5] 任丽君,袁朝晖,宁智刚.环境胁迫导致中华大蟾蜍种群的变化[J].西北大学学报,2013,11(4):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