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哲学是一种智慧。知识也许能充实人的头脑,但却不能震撼人的心灵,而智慧总是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内在精神力量。文章通过论述知识与智慧的区别阐明了哲学实际上就是追求智慧的过程。
关键词:知识;智慧;哲学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231-01
一、哲学是一种智慧
什么是哲学?马克思指出:真正的哲学史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在西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和基本原则。我以为哲学应当是一种智慧。当哲学是一种智慧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已经把哲学看做主体之外的东西。我承认哲学是一种智慧,我就可以获取这种智慧,填充到自己的大脑之中,分享这种智慧。把哲学看作是一种智慧的结晶和智慧的产物。哲学这个词的内在含义指的是什么呢?哲学在英文中写作philosophy,这个词一般被理解为名词,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巨大的误会。philo是一个前缀,他实际上是一个介词,近似于“趋向”的意思;sophia是智慧的意思。把哲学等同于“智慧”的话,就把这个词给抹掉了。所以哲学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趋向于智慧”、追求智慧而永远不能获得智慧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哲学这个词应当是一个动词。
二、知识与智慧的区别
到底什么是智慧?智慧和知识有什么样的区别?知识体系严格来讲应当具有清晰性,就知识体系来讲应当等约束条件存在的情况下这个现象会反复出现,知识本身应当具有确定性、普遍性和必然性。而智慧,我个人理解,智慧始终是一种活性和灵性的问题,作为活性和灵性的东西,它实际上不断制约着你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方式,它实际上是完成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同时又转换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一)接受过程的不同
首先,智慧本身在接受的过程中是非常个性化的,而知识在接受过程中会达到共同的理解性。如果达不到共同的理解性,它就不是知识。而人文精神特别是对哲学来讲,在接受过程中都是依据个性化的接受方式,按照自己的意义的注入原则来理解所谓的智慧。所以听一堂哲学课,它不是达到一个普遍性的理解,而是每个人依据自己的人生态度、人生履历和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东西来理解哲学。比如,这个世界为什么存在悲观主义哲学,为什么在悲观主义哲学存在的情况下还有乐观主义哲学,每个人在接受这个哲学的时候是不是从道理上、从知识的传递上来理解呢?绝大多数情形不是按这样一种方式来接受的,他们大体是按照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天赋和理论气质来接受这个问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智慧是非常个性化的表达。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智慧的哲学不是哲学系本身的传授所能够学到的。即使不在哲学系学习,也可能以其他方式、非常个性化的方式进入哲学。哲学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哲学的。这种进入哲学方式的个性化印证了智慧和知识的传递方式是不一样的。
(二)传递效果的不同
知识和智慧第二个区别,就是知识实际上是通过记忆达到一种理解,而智慧是在理解的过程中达到一种信念的确定。在大学学习,我们毕业之后可能不从事所学的具体专业,于是专业知识不断被消减下去。但是大学应当提供一种精神性的东西,这种精神性的东西应当是大学校园智慧最重要的内容。所以我在学校讲课的时候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即使你不在大学校园,你也可能达到硕士、博士毕业生水平,但是你缺乏一个重要的无形的东西,这种无形的东西实际上是灵魂最重要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在学校学了四年,毕业之后,许多都忘了,但还剩下一点东西,这一点是你在大学智慧和文化价值所提供的结果。所以智慧在表述的过程中和知识在传递的效果上有着很重要的区别。
(三)所处平台的不同
第三点区别,知识和智慧实际上不是处在同一个平台上。它很可能是矛盾的。也就是整个的生命智慧和他的技术才能很可能是成反差,很可能出现十分悬殊的反差和区别.我们这个社会有一个最大的弊病就是关注有形的东西的喧嚣,而不注意对无形的东西的尊重。比如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泰勒斯非常聪明,大家讥讽他之后,他也做了一批买卖,赚了很多钱。他要得出一个结论,即哲学家也不是不能赚钱。别人嘲笑他什么呢?嘲笑他经常盯着遥远的东西。有一次,他老盯着遥远的东西,最后掉到坑里。与其盯着遥远的地方还不如盯着眼前的东西。这是常识和经验的一般思维方式。但是这个社会上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古怪的人盯着遥远的东西,你怎么能够去体会人是有差别的?特别是在精神的关注力方面有这样的差异?因而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我觉得非常正确,真正的哲学家应当是一批十分古怪的人和“精神病人”。这种“精神病人”实际上是有特定的精神关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的多样化是通过这样一些人表现出来的。
三、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
苏格拉底说:“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在苏格拉底看来探究知识要把眼光瞄向外在的世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远古的人类没有现代人发达的科学技术,面对浩瀚无边的大自然,深感自己的渺小,也许只有探究到世界的本原,才能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世界连接起来,从而安身立命。但这种追问是乏力的,因为就算把整个世界都探究清楚,还是有一个东西让人无法揣摩,那就是人自己。外在世界的真理固然难寻,但认识关于人的真理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苏格拉底告诉我们:世界上最难认识的就是你自己,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认识自己”。
归根到底,智慧探究的是如何在人与人的博弈中胜出,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抗争中前进。在从古至今,人们从来就没有放弃对“必胜之术”的研究和探索。但是,“反者,道之动”,要想在对局博弈的过程中占据主动,赢得胜算,就必须把对方想象成是和自己一样的“活物”。否则,纸上谈兵,把对方看成一成不变的“死物”,失败就在所难免了。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思政部
作者简介:袁蕊(1982- ),女,河南商丘人,商丘师范学院思政部,助教,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陆杰荣.哲学境界[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2]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知识;智慧;哲学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231-01
一、哲学是一种智慧
什么是哲学?马克思指出:真正的哲学史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在西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和基本原则。我以为哲学应当是一种智慧。当哲学是一种智慧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已经把哲学看做主体之外的东西。我承认哲学是一种智慧,我就可以获取这种智慧,填充到自己的大脑之中,分享这种智慧。把哲学看作是一种智慧的结晶和智慧的产物。哲学这个词的内在含义指的是什么呢?哲学在英文中写作philosophy,这个词一般被理解为名词,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巨大的误会。philo是一个前缀,他实际上是一个介词,近似于“趋向”的意思;sophia是智慧的意思。把哲学等同于“智慧”的话,就把这个词给抹掉了。所以哲学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趋向于智慧”、追求智慧而永远不能获得智慧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哲学这个词应当是一个动词。
二、知识与智慧的区别
到底什么是智慧?智慧和知识有什么样的区别?知识体系严格来讲应当具有清晰性,就知识体系来讲应当等约束条件存在的情况下这个现象会反复出现,知识本身应当具有确定性、普遍性和必然性。而智慧,我个人理解,智慧始终是一种活性和灵性的问题,作为活性和灵性的东西,它实际上不断制约着你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方式,它实际上是完成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同时又转换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一)接受过程的不同
首先,智慧本身在接受的过程中是非常个性化的,而知识在接受过程中会达到共同的理解性。如果达不到共同的理解性,它就不是知识。而人文精神特别是对哲学来讲,在接受过程中都是依据个性化的接受方式,按照自己的意义的注入原则来理解所谓的智慧。所以听一堂哲学课,它不是达到一个普遍性的理解,而是每个人依据自己的人生态度、人生履历和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东西来理解哲学。比如,这个世界为什么存在悲观主义哲学,为什么在悲观主义哲学存在的情况下还有乐观主义哲学,每个人在接受这个哲学的时候是不是从道理上、从知识的传递上来理解呢?绝大多数情形不是按这样一种方式来接受的,他们大体是按照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天赋和理论气质来接受这个问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智慧是非常个性化的表达。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智慧的哲学不是哲学系本身的传授所能够学到的。即使不在哲学系学习,也可能以其他方式、非常个性化的方式进入哲学。哲学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哲学的。这种进入哲学方式的个性化印证了智慧和知识的传递方式是不一样的。
(二)传递效果的不同
知识和智慧第二个区别,就是知识实际上是通过记忆达到一种理解,而智慧是在理解的过程中达到一种信念的确定。在大学学习,我们毕业之后可能不从事所学的具体专业,于是专业知识不断被消减下去。但是大学应当提供一种精神性的东西,这种精神性的东西应当是大学校园智慧最重要的内容。所以我在学校讲课的时候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即使你不在大学校园,你也可能达到硕士、博士毕业生水平,但是你缺乏一个重要的无形的东西,这种无形的东西实际上是灵魂最重要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在学校学了四年,毕业之后,许多都忘了,但还剩下一点东西,这一点是你在大学智慧和文化价值所提供的结果。所以智慧在表述的过程中和知识在传递的效果上有着很重要的区别。
(三)所处平台的不同
第三点区别,知识和智慧实际上不是处在同一个平台上。它很可能是矛盾的。也就是整个的生命智慧和他的技术才能很可能是成反差,很可能出现十分悬殊的反差和区别.我们这个社会有一个最大的弊病就是关注有形的东西的喧嚣,而不注意对无形的东西的尊重。比如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泰勒斯非常聪明,大家讥讽他之后,他也做了一批买卖,赚了很多钱。他要得出一个结论,即哲学家也不是不能赚钱。别人嘲笑他什么呢?嘲笑他经常盯着遥远的东西。有一次,他老盯着遥远的东西,最后掉到坑里。与其盯着遥远的地方还不如盯着眼前的东西。这是常识和经验的一般思维方式。但是这个社会上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古怪的人盯着遥远的东西,你怎么能够去体会人是有差别的?特别是在精神的关注力方面有这样的差异?因而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我觉得非常正确,真正的哲学家应当是一批十分古怪的人和“精神病人”。这种“精神病人”实际上是有特定的精神关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的多样化是通过这样一些人表现出来的。
三、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
苏格拉底说:“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在苏格拉底看来探究知识要把眼光瞄向外在的世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远古的人类没有现代人发达的科学技术,面对浩瀚无边的大自然,深感自己的渺小,也许只有探究到世界的本原,才能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世界连接起来,从而安身立命。但这种追问是乏力的,因为就算把整个世界都探究清楚,还是有一个东西让人无法揣摩,那就是人自己。外在世界的真理固然难寻,但认识关于人的真理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苏格拉底告诉我们:世界上最难认识的就是你自己,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认识自己”。
归根到底,智慧探究的是如何在人与人的博弈中胜出,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抗争中前进。在从古至今,人们从来就没有放弃对“必胜之术”的研究和探索。但是,“反者,道之动”,要想在对局博弈的过程中占据主动,赢得胜算,就必须把对方想象成是和自己一样的“活物”。否则,纸上谈兵,把对方看成一成不变的“死物”,失败就在所难免了。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思政部
作者简介:袁蕊(1982- ),女,河南商丘人,商丘师范学院思政部,助教,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陆杰荣.哲学境界[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2]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