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源于感情的学科,情景教学及情绪诱发则凭借其对学生思维的独特引导性、发展性而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本文主要介绍了在情景教学中应当如何正确诱发学生的情绪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情绪诱发来更高效、更准确地达到教学目的,为语文教学改革创新提出一条新路。
关键词:情绪调动 主动参与性 情景教学 语文新课程改革
一、通过情绪引导充分发挥情景教学的优势
情景教学主要是通过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首先,要通过情绪的引导来实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取得良好教学成果的前提必须是学生有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教师不可以越俎代庖,讲授的知识绝对不可以顶替了学生自助思维的空间,情绪诱发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其次,要通过情绪的引导来让学生增强语文学习中的“感受性”。当学生有能力做到主动接近文本之后,接下来要让学生学会去感受。感受文本中的场景与情感,并从中汲取善恶道德与美感享受。
最后,要通过情绪引导实现学生的发展。学生知识与道德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情境教学不可以将语文中的所有知识用生活的真实形象再创造,而只可以以简化的、暗示的、模拟的等手法,获得与实际相对应的形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给学生真切之感。
二、如何在情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绪
首先,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文体都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要跳出课堂与生活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再从课外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已经上了一个台阶。例如,在课文《背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篇文章对生活的特殊贴近性,先讲述自己父亲疼爱“我”的一个小故事,再让学生讲一个他们的父亲疼爱他们的故事。通过讲故事,使得学生很快明白,父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从而对文中父亲爱子之情有了深刻的理解。因此,这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的教学,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二,教师的诵读,对于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是至关重要的。如有的文章激越热烈,有的深婉绵延,教师就要领会作者的情感为教学创设情境基调。对激越热烈的,教师就要用高亢、有力的音调和迅捷的语感来感染学生。如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对深婉、绵延的,可以用柔和或低转音调和舒缓的语速来熏陶学生,如朱自清的《春》。总之,针对不同的文章,要通过教师的诵读,营造不同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进入不同的课文情感意境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其三,运用真实物品演示情境。比如在讲《死海不死》这一课时,在讲台上放一只盛满水的杯子,一杯盐,一个鸡蛋。教师先把鸡蛋下沉至杯底。便给学生提问:“谁能让杯子里的鸡蛋浮起来?”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答案,最后学生发现把食盐溶解到水里,鸡蛋终于浮了起来。通过这个趣味的小实验,学生主动寻到答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学习效率极其高,可以迅速地掌握课文的重难点。
其四,借助美术作品展示情境。美术与语文之间应该有共同点,它们都是美的,它们借助不同的渠道抒发各自的情感。如《苏州园林》,出示图画,苏州园林的特点就已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一目了然。美术作品如图画、雕塑、模型等有利于创设情境,更好地把握说明空间、说明顺序等,优化教学效果。
其五,利用音乐效果渲染情境。音乐与语文的相通之处在于它们均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比如在《荷塘月色》一课配以《月光奏鸣曲》,和着荷塘月色显得恬静和美。还有《散步》的教学结尾部分,配以《相亲相爱》一曲,让学生在欢快的节奏中再一次感受和回味浓浓的亲情,加深对课文主题的体会。利用音乐效果“熏陶、感染”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述“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感受它、欣赏它。”
其六,扮演课文角色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在教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扮演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骗子、天真的小孩等,根据人物的身份和特征注意人物的语气,这样,虽未见其人,但已闻其声,栩栩如生地活跃在课堂上,好像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大家身边,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学生在“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扮演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扮演得越认真投入,就越理解感悟和愉快体验,也就越可以增强学习兴趣和明确学习意义。
最后,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妙和谐的音效,化抽象的文字为可观的图像,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情感的共鸣,创造出最佳的情境,从而达到对课文深层的理解与感悟。教学《七颗钻石》时,利用多媒体导入,在寂静的夜空,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像七颗钻石的北斗七星,闪闪发亮,它指示着北方,又以柔和、温馨的乐曲作为背景,整个过程把学生带入了神秘的夜空,引起了学生的好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课文的内容,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这一点可以说是音乐和美术的结合。
三、情绪诱发对于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情绪诱发与利用是一种让学生置身其中,主动地贴近文本的过程,通过情绪诱发与利用,可以让学生从主观上寻找、接受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并自主地发散出独立的思维与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则是引导学生思维内容的价值取向,避免学生在自主发散的过程中产生不恰当的认知行为,换言之,情绪诱发就是在保证道路方向正确的前提下不断地对道路予以拓宽,从而让学生思维这辆快车可以更加顺畅地行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语文实践中来,从中获得源于自身体会的收获,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思而有得的成就感,从而得以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往往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情绪诱发和利用则可以让课程进行在未知的环境中自由进展,让学生所受的思维束缚达到最小,而创造性则得到更大的发挥。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在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基础上,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情绪诱发的过程便是学生思维认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自己形成的思维意识以其主动性而比灌输式教育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诱发和利用,可以人为地统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对于其建立正确积极的价值取向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 。这也正达到了课程改革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培养的要求。
此外,教育学研究部门的有关专家认为,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思维加工能力跟不上,而新的知识内容却在以更快的速度输入学生。学生在将学到的知识理解、消化、吸收、释放之前不得不进行没有间歇的思维导入,也就挤占了学生进行思维加工与输出的空间,如此一来,输入量远远大于输出量,学生总是在被动地接受那些既成思维而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培养思维加工能力,进而造成了学生自主思维的发展滞后、创新能力的思维堵塞,语文的教学效果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程度,即便成绩达到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达不到的。情景教学模式则突破了这一教学顽疾,通过参与,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寻找并创造,由公式化、死气沉沉的输出变为充分发挥自己创造力、想象力的输出,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及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会有极大帮助,并且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结语
对于情景教学中的情绪诱发和利用,在现在的教学实践中还并未获得广泛的推行和验证,其自身有着不可替代的卓越特点的同时,必然也会因为种种具体原因而产生一些问题,但是这些并不会影响其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更多创新的语文教学方法,有待我们进一步地在实践中摸索探求。
参考文献
[1]陈宏兴.语文情景教学的五个创意[J].考试周刊,2011(72):24.
[2]王兰香.语文情景教学方法初探[J].新课程(教师),2008(04):63.
[3]方暎.语文情景教学初探[J].新课程(中),2012(03):16.
[4]郭德俊.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D].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2011-1-15.
[5]郭德俊等.激发适宜情绪的教学模式[Z].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所,2009-9-13.
关键词:情绪调动 主动参与性 情景教学 语文新课程改革
一、通过情绪引导充分发挥情景教学的优势
情景教学主要是通过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首先,要通过情绪的引导来实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取得良好教学成果的前提必须是学生有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教师不可以越俎代庖,讲授的知识绝对不可以顶替了学生自助思维的空间,情绪诱发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其次,要通过情绪的引导来让学生增强语文学习中的“感受性”。当学生有能力做到主动接近文本之后,接下来要让学生学会去感受。感受文本中的场景与情感,并从中汲取善恶道德与美感享受。
最后,要通过情绪引导实现学生的发展。学生知识与道德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情境教学不可以将语文中的所有知识用生活的真实形象再创造,而只可以以简化的、暗示的、模拟的等手法,获得与实际相对应的形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给学生真切之感。
二、如何在情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绪
首先,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文体都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要跳出课堂与生活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再从课外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已经上了一个台阶。例如,在课文《背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篇文章对生活的特殊贴近性,先讲述自己父亲疼爱“我”的一个小故事,再让学生讲一个他们的父亲疼爱他们的故事。通过讲故事,使得学生很快明白,父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从而对文中父亲爱子之情有了深刻的理解。因此,这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的教学,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二,教师的诵读,对于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是至关重要的。如有的文章激越热烈,有的深婉绵延,教师就要领会作者的情感为教学创设情境基调。对激越热烈的,教师就要用高亢、有力的音调和迅捷的语感来感染学生。如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对深婉、绵延的,可以用柔和或低转音调和舒缓的语速来熏陶学生,如朱自清的《春》。总之,针对不同的文章,要通过教师的诵读,营造不同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进入不同的课文情感意境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其三,运用真实物品演示情境。比如在讲《死海不死》这一课时,在讲台上放一只盛满水的杯子,一杯盐,一个鸡蛋。教师先把鸡蛋下沉至杯底。便给学生提问:“谁能让杯子里的鸡蛋浮起来?”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答案,最后学生发现把食盐溶解到水里,鸡蛋终于浮了起来。通过这个趣味的小实验,学生主动寻到答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学习效率极其高,可以迅速地掌握课文的重难点。
其四,借助美术作品展示情境。美术与语文之间应该有共同点,它们都是美的,它们借助不同的渠道抒发各自的情感。如《苏州园林》,出示图画,苏州园林的特点就已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一目了然。美术作品如图画、雕塑、模型等有利于创设情境,更好地把握说明空间、说明顺序等,优化教学效果。
其五,利用音乐效果渲染情境。音乐与语文的相通之处在于它们均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比如在《荷塘月色》一课配以《月光奏鸣曲》,和着荷塘月色显得恬静和美。还有《散步》的教学结尾部分,配以《相亲相爱》一曲,让学生在欢快的节奏中再一次感受和回味浓浓的亲情,加深对课文主题的体会。利用音乐效果“熏陶、感染”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述“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感受它、欣赏它。”
其六,扮演课文角色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在教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扮演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骗子、天真的小孩等,根据人物的身份和特征注意人物的语气,这样,虽未见其人,但已闻其声,栩栩如生地活跃在课堂上,好像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大家身边,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学生在“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扮演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扮演得越认真投入,就越理解感悟和愉快体验,也就越可以增强学习兴趣和明确学习意义。
最后,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妙和谐的音效,化抽象的文字为可观的图像,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情感的共鸣,创造出最佳的情境,从而达到对课文深层的理解与感悟。教学《七颗钻石》时,利用多媒体导入,在寂静的夜空,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像七颗钻石的北斗七星,闪闪发亮,它指示着北方,又以柔和、温馨的乐曲作为背景,整个过程把学生带入了神秘的夜空,引起了学生的好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课文的内容,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这一点可以说是音乐和美术的结合。
三、情绪诱发对于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情绪诱发与利用是一种让学生置身其中,主动地贴近文本的过程,通过情绪诱发与利用,可以让学生从主观上寻找、接受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并自主地发散出独立的思维与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则是引导学生思维内容的价值取向,避免学生在自主发散的过程中产生不恰当的认知行为,换言之,情绪诱发就是在保证道路方向正确的前提下不断地对道路予以拓宽,从而让学生思维这辆快车可以更加顺畅地行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语文实践中来,从中获得源于自身体会的收获,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思而有得的成就感,从而得以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往往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情绪诱发和利用则可以让课程进行在未知的环境中自由进展,让学生所受的思维束缚达到最小,而创造性则得到更大的发挥。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在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基础上,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情绪诱发的过程便是学生思维认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自己形成的思维意识以其主动性而比灌输式教育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诱发和利用,可以人为地统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对于其建立正确积极的价值取向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 。这也正达到了课程改革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培养的要求。
此外,教育学研究部门的有关专家认为,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思维加工能力跟不上,而新的知识内容却在以更快的速度输入学生。学生在将学到的知识理解、消化、吸收、释放之前不得不进行没有间歇的思维导入,也就挤占了学生进行思维加工与输出的空间,如此一来,输入量远远大于输出量,学生总是在被动地接受那些既成思维而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培养思维加工能力,进而造成了学生自主思维的发展滞后、创新能力的思维堵塞,语文的教学效果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程度,即便成绩达到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达不到的。情景教学模式则突破了这一教学顽疾,通过参与,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寻找并创造,由公式化、死气沉沉的输出变为充分发挥自己创造力、想象力的输出,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及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会有极大帮助,并且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结语
对于情景教学中的情绪诱发和利用,在现在的教学实践中还并未获得广泛的推行和验证,其自身有着不可替代的卓越特点的同时,必然也会因为种种具体原因而产生一些问题,但是这些并不会影响其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更多创新的语文教学方法,有待我们进一步地在实践中摸索探求。
参考文献
[1]陈宏兴.语文情景教学的五个创意[J].考试周刊,2011(72):24.
[2]王兰香.语文情景教学方法初探[J].新课程(教师),2008(04):63.
[3]方暎.语文情景教学初探[J].新课程(中),2012(03):16.
[4]郭德俊.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D].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2011-1-15.
[5]郭德俊等.激发适宜情绪的教学模式[Z].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所,200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