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情在读中飞扬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2122111121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峨眉山月歌》(苏教版第七册),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一读“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诗文所描绘的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5分钟左右)
  师:在交流之前,老师有个要求,就是你想告诉大家什么,请暂时不要说出来,要把它读出来。
  (第一个学生读,读得很投入,很有感情)
  师:从他的朗读中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2:我仿佛听到了诗人站立在船头自言自语地说:“今晚我就要离开清溪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可是老朋友却没有看到,实在是太可惜了。”
  师:你能把你听到的读给大家听吗?
  (该生读,但读得不到位,没有能读出惋惜之情)
  师:你觉得他有没有把他听到的读出来?
  生3:没有。
  师:你能帮他读出来吗?
  生3:能。(读得很到位)
  师:你觉得他有没有把你听到的读出来?(摸着第二个学生的头问)
  (第二个学生用力地点了点头)
  师:你再来读一读,让大家都能听到你所听到的,好吗?
  (第二个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又读了起来,比前一次明显进步了许多)
  师:还有谁听到了什么?
  ……
  师:你其实是想告诉大家什么呢?(指着第一个学生问)
  生1:我是想告诉大家,我仿佛看到了诗人正坐在船舱里,看着江中的月亮,唉声叹气。
  师:请把你看到的再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第一个学生读,感情比第一次还要丰富,不少学生随着他的读,口中也念念有词,露出了惆怅的神情)
  师:是啊,年轻的诗人,乍离乡土,对故乡、对友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到月亮,就像见到友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心中只留下一片惆怅……
  生4:(正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要继续往下说的时候,突然一个学生高声地说)老师,我想到了一首词。
  (老师一愣,他当时根本没有料到学生会说想到一首词,课前只以为学生会想到一些生活中的离别情境,但马上反应了过来)
  师:你能把你想到的词说给大家听听吗?
  生4:我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一首词,(学生停顿了一下,看了看老师,清了清嗓子,然后得意地背了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这位学生背完之后很多学生都惘然地看着老师)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会想到这首词吗?
  (学生回答略)
  师:你不但对离别之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还能与前面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你真了不起!(老师本来想表扬一下他,然后继续按照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去指导朗读)
  生4:老师我还能把李白这种心情读
  出来呢!(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师:那么你准备怎样读出李白这种心情呢?
  生4:这首诗前两句已写出了月夜江景的美。因此,这两句我觉得要用轻松潇洒的语气读,读出李白站在船上边赏月边吟诗的豪放心情。(刚说完就摇头晃脑,有声有色地读了起来)
  师:同学们,你们从他的读中又听出了什么?
  师:是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思君不见又何妨,明月伴我下渝州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请同学们把自己听到的读出来。
  
  评析
  古诗教学实际上是读悟教学,重在悟情。从以上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诗情的感悟,但又不拘泥于对诗情的单项预设,而是随着教学的推进,关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的体验。这些体验又伴随着立体交互式的朗读训练,不断地生成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既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读出诗境,更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读出情趣。同时及时抓住课堂上精彩的瞬间,利用即时生成的教学契机,灵动地去开发教材所蕴含的深层情意,进一步诗化学生的心境,使学生自由而灵动地与诗文对话。在对话中,教师把学生对诗情的体验作为培育学生情商的一个支点,让学生读透诗境。悟诗情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更关注了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他文献
词语作为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词语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新课程背景下的词语教学与传统词语教学相比,有哪些新的教学理念呢?新课程背景下的词语教学应强调“三重”,即重感悟、重经验、重积累。下面结合《黄鹤楼送别》(苏教版语文第九册)中的几个词语教学片断来谈。    重感悟    教学片断:饯行  师:“饯行”是什么意思?  生:“饯行
期刊
【习作内容】  学习使用修改符号,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描写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以此为指导思想,上好这次作文修改指导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明确要
期刊
最近笔者读了贵刊2005第7~8期《这类句子不是病句》一文。文中认为“全班同学的作业都交了,只有陈华一个人还没交”是舛互修辞手法的运用,不能算是病句。对此说法,笔者不敢苟同,特撰写此文与张老师商榷。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舛互的修辞手法。所谓舛互,就其实质来说,是指先对事物看似全部、实质并非全部的对象肯定或否定,接着再否定或肯定事物的部分对象;或者先肯定或否定事物的全部,再否定或肯定一个表面看似
期刊
在校本教研中,课例研究是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形式。我们选取了苏教版第九册课文《爷爷的芦笛》作为课例,先由两位教师拿出教学设想,之后分两个备课组进行两轮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诊断反馈,各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案,接着由两位老师分别在两个不同班级进行教学,最后交流反思、总结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下是两个不同的教学设计。    第一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以声促忆,感知
期刊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课改的今天,我们提倡“以读为本”,既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回归,又是把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理念的体现。《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是一篇体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和谐统一的好文章。可是,由于文中描述的事件的时代久远
期刊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认识“家、白”等10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培养自主学习、积极表达的能力。  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快乐,激发爱家爱国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师生交谈,激趣设疑  1.小朋友,你们好!我是邵老师,我的家在××小区××幢×单元×室,欢迎小朋友去老师家作客。你们欢迎老师去你们家作客吗?谁来说说自己的家?咱们今天一起学习
期刊
[习作内容]    一说到秋天的景物,大家马上就会想到蓝天、白云、秋风、落叶。秋天的景物,可不止这些呀!到校园、公园、农村、山野,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吧。只要用心观察,你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请你选择一处景物,仔细观察,开展想象,用手中的笔把秋天的景物写下来,写出这处景物的特点。如果你们班已经组织了秋游活动,可以写秋游活动中看到的景物。    [设计理念]    以观察、想象、体验为
期刊
设计意图    1.学生通过本次学习,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  2.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审美情趣,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过程预设    一、激发探究热情。讨论学习方案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快来临
期刊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2.读懂课文内容,学习运用多种句式进行表达。    学习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学习准备    1.教师搜集课文中各种鲜花开放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观察和收集不同植物开花的时间。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
期刊
话题背景:    随着课改的到来和深入,许多老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教育教学改革,这是值得庆贺的。但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还有不少教师把本来很简单、很自然的事,人为地搞复杂了,把本来简单、自然的语文教学搞得玄而又玄。有的甚至视其为教学时尚,动辄“超越生命”、“敬畏生命”、“生命多元信息系统”之类恐怕自己也说不清楚的名词术语。值得警惕的是,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在这样一些理念的指导下,搞了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