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极拳与心理学之关系
太极拳主身心合修,练时务须“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语见《行功心解》),乃能尽其妙用。此种练法纯以心理作用为其根据,极为真实可信。盖吾人精神力量至为伟大,能使人之生理作用完全受其支配。其甚者如笃信宗教之人,能跣足行火上不畏烫伤,或蹈白刃而不感痛苦。其浅者如人逢喜事,每觉四周景象皆饶佳趣,且能增其食欲。是等现象,皆足为心理作用影响于生理作用之明证。
须知吾人神经作用,因其生理组织有中枢与末梢之分,故所受外界刺激亦有感觉与知觉之不同。感觉者,乃神经末梢受外界刺激而起之一种单纯作用,初无认识外物之力,如声感于耳,色感于目,以及臭味之于鼻舌,皆为生理上各种感官所应有之感觉。其作用,但能感觉于前,不能想象于后。继感觉之后,而立即加以想象者,则为知觉。知觉者,乃由感觉之波动,经神经纤维而达于神经中枢所发生之想象作用也。知觉为吾人种种观念之发源地。观念与运动中枢有极密切之关系,如思执物而手自动,见酸梅而口即流涎,皆为吾人观念驱使运动中枢所发生之生理现象。今之催眠术及心灵术等,即利用此种心理作用,以发挥其不可思议之功效。凡稍知心理学者,皆能言之。
太极拳各种姿势平淡无奇,练时又不许用力(未练拳术之人所用之力多是蛮力,在拳术中谓之僵劲)。初学之人不知其意味所在,常易发生厌倦,实皆不知利用心理作用之过。《行功心解》第一句即说“以心行气”,盖即示我人以最大要诀。无如初练之人,每以为拳术一道,非教师以灌溉方式传授弟子,则弟子必难得其法术,实为一大误解。不知教师所负之责任,在能示人以正确之方法而已,若夫术之得与不得,则在学者对于教师所示之方法是否忠实练习以为断。即如“以心行气”一语,原是一正确之方法,而学者多未尝注意及此,乃欲借平淡无奇之姿势依样葫芦,以为入道之阶,宜乎其不能有功矣。然则究应如何方为合法,以最普通用语说明之,即所谓想当然耳。想当然者,乃一切动作吾人应确信其必有当然之效果,而加以想象之谓也。如意欲行气,则应作行气想;如意欲沉重,则应作沉重想;如意欲沉气,则应作气沉丹田想。推之一切方法,凡有所欲皆应作如是想。
此种方法一经道破,固极简单,然其效验亦非一蹴可及。《十三势歌》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盖即指此而言。故欲见效,必须练习之人每当行功之际,不问其效果如何,应时时作如是想,无稍间断,久而久之由习惯而渐成自然,则一切想象力能支配生理作用以遂其心之所欲,实为当然之结果。《太极拳经》“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等语,即与此意相符。学者切勿以空论视之,是为至要。
著者初习太极拳,即深信斯术与心理学极有关系。去岁得一女弟子,练不多时,便著奇效,初颇以为异,嗣知其曾习心灵术,乃益信拙见不虚。惜著者对于心理一学未尝深究,故仅能述其大概如是,亦不知所说当否,甚愿海内宏达进而教之,俾斯术益见昌明,固非著者一人之私幸焉。
太极拳与生理学之关系
凡拳术皆有一定之姿势。姿势之优劣,与人之生理作用至有关系。太极拳一切姿势平淡无奇,或有疑其功效浅薄者,不知其各种姿势无不吻合于生理原则也。著者不敏,请为择要分述于后。
一、虚领顶劲
人之头部,大脑在焉。大脑皮质有种种神经中枢,分司人体各机关指挥之责,其重要自不待言。头容正直,为各家拳术所同有之姿势。正直之法,切忌用力。用力则肌肉收缩,颈部必立形木强,其流弊所至,不但有碍于血液之畅行与呼吸之顺利,且足使大脑皮质(即各种神经中枢所在地)与脑脊髓间之连络在无形中发生障碍及不良之影响。太极拳对于头部之姿势曰“虚领顶劲”,一名“顶头悬”。顶劲者,谓如有劲直贯于顶。虚领者,谓当用虚灵之意(即不用力)自引其顶。顶头悬者,谓人之头顶当如悬于空中一般。合而言之,即谓人之头容,须于正直之外,兼有虚灵自然之妙,方为合法。《十三势歌》“满身轻利顶头悬”句,及《行功心解》“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句,皆与虚领顶劲有关,不可不知。此头部最重要之姿势也,除此以外,尚有须同时注意者三端,附述于下。
(甲)忌努目
练太极拳务须态度沉静,力避剑拔弩张之态。《太极拳论》“神宜内敛”句,《行功心解》“神舒体静”句,及“外示安逸”句,均是此意。用力努目,既为眼球随意转动之碍,且使精神外露,亦有提气之害。即在生理方面说,眼肌不可过劳,眼球当顺其调节作用,亦为当然之原则。努目适与此背,切宜戒之。
(乙)口宜闭忌咬牙
人之呼吸,按照生理本应由鼻孔出入。闭口之效,即所以养成此种良好之习惯也。唯用力紧闭,则失纯任自然之意。且齿部过受压迫,亦与生理有碍,不可不慎。
(丙)舌抵上腭
此法能使口内唾腺时时分泌津液,以为润喉之需。盖初练之人,一经动作,则血行必渐加速,易使咽喉干燥而碍及呼吸,殊与调息有关。若行此法,其弊自免,且能补助消化作用,尤有注意之价值也。
二、涵胸拔背
从生理方面说,人体之强弱,与肌肉运动力之强弱常为正比例。体操与武术,所以能使人强健者,其原因即在于增进肌肉之运动力耳。唯人体肌肉有随意肌与不随意肌之分,随意肌常随意识而运动,不随意肌则属自动性质,而不受意识之指挥。故欲增加不随意肌之运动力,除功深之人能利用心理作用外,初学之人则非借重于适当之姿势不可。
太极拳对于躯干部分之姿势,其最要者,曰“涵胸拔背”。涵胸者,乃使心窝微向内凹,俾内部横膈板因胸壁向内压迫自然降下,以为沉气之助也。拔背者,乃使背部微如弓背之突出,俾脊柱之背椎部分(背椎,亦名胸椎,在颈椎与腰椎之间。此部分之脊骨,因受重量压迫,常成前挺式浅弓形)可由前挺式浅弓形,练成后挺式浅弓形,俾背椎部分因前后皆能运动而无形中脊柱全部可使回复初生时之垂直性。拔背之用,在拳术技击方面说,亦有极重要之关系。盖背椎前挺,则气贴于胸,而成上重下轻之势,最易受击而倒。且脊柱作前挺式浅弓形,则腿部之力(《太极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即谓发力之源在于腿也),经脊柱中部而直达于两臂其势不顺,尤为发劲之阻碍。《行功心解》“力由脊发”及“气贴背”二语,即指此种功夫而言。又涵胸拔背之姿势,虽与静坐式之三折形相似,然太极拳系由动而静,与静坐功之由静而动途径实不尽同,故太极拳之涵胸拔背亦不可误为固定之姿势,必须随势变动,乃能直接使肋间肌与横膈板增加运动力,间接使内脏不随意肌增加运动力,俾呼吸、循环、消化、排泄等生理作用因此而呈良好之现象,其为重要更不待言。此外应附带注意者,尚有三要点,略述如下。
(甲)松腰
松腰者,拔腰之反也。拔腰有提气之弊,故宜戒之。松腰,则气自下沉,能使两足增力,下盘稳重,且上下肢之虚实变化有不得力处,亦全恃腰部转动合宜以资补救。松腰,则肌肉舒展,可使腰部感觉灵敏,转动便利,于技击上有重要之效用。若从生理方面说,则松腰可使腹式呼吸增其容量,即拳术家所谓沉气功夫也。又腰部常作适当之运动,与肾肠两机关亦有良好之影响。《太极拳论》“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句,《十三势歌》“命意源头在腰隙”句,及“腹内松净气腾然”句,皆指松腰而言,不可不知也。
(乙)尾闾中正
尾闾即尾骶骨,在脊柱之最末端。此处若不中正,则脊柱之直度必先受其影响,而精力亦难于上达矣。《十三势歌》“尾闾中正神贯顶”一语,即是此意。又初学之人,每遇重心在一足时(练太极拳,两足须时时变换虚实,为重要原则之一),其侧身迁就之姿势,往往过于必要之限度,易使全身骨骼陷于不自然之状态,甚与生理有碍,尤宜于尾闾中正一事加之意也。
(丙)垂臀
此言蹲身时,宜使臀部下垂,方为合法之姿势。盖初练之人,稍稍蹲身,便将臀部外突,致使脊柱椎骨间受不自然之压迫,最足为松腰拔背之碍,故亦为应行注意之一点也。
三、沉肩垂肘
四肢运动,为随意运动,其运动之当否,固由于意识之精粗,但不良之习惯,亦能使意识失其效用。故初练之时,虽属随意运动,亦非有相当之注意不可。太极拳对于上肢部分之姿势,其最重要者曰“沉肩垂肘”。沉肩,即寒肩之反。寒肩者,如人畏寒而两肩上耸也,此种姿势最足阻碍膊带部分(即肩骨、锁骨及其肌肉等)之发展,而使胸廓受不良之影响,殊与生理不合。沉肩之功效,在使肩部松垂,以为沉气之助,并使两臂于发劲时可免牵掣之累。寒肩则适得其反,故拳术家均引为大戒。垂肘,为沉肩之连带姿势。肘如张翅,不但为沉肩之害,且使肋骨部分失其严密之护卫,亦不可不知也。其关于手部之姿势,约有二端如下。
(甲)舒指
此言手指须有舒展之意,切忌用力拳曲,或过于硬直,即遇握拳之势亦宜松不宜紧,庶符全身悉任自然之意。须知手指之姿势,在练习太极拳时应视为全身运动之导引,切忌以此为攻击敌人之唯一表示也。《太极拳论》“形于手指”句,即是此意。
(乙)突掌
此言手掌表示前推时,须使掌心微有突意,以为引申内劲之助。论其生理作用,则有舒展臂腕肌腱之效,故不可忽,然亦不可误为发劲而过于用力。盖过于用力,非僵即脆,僵则滞钝,脆则劲断,均与太极拳运劲之道不合,学者不可不慎焉。
四、川字步
太极拳之桩步,通称川字步,即两足前后立,足尖俱向前,须在两点上如 形或 形,前后斜度,及左右距离,宜就身躯高矮以为伸缩之标准。蹲身亦不可过度,盖过于费力,既与生理不合,且易引起呼吸紧促,尤为沉气与调息之大碍,不可不注意也。又步之虚实,亦有一定之姿势,大致如下。
(甲)虚步
两足时时变换虚实,使全身重量由两腿轮流负担,既可调剂疲劳,且予骨节以相当之活动,此太极拳川字步合于生理关系之优点也。虚步之姿势,以能随意起落为最要。腿弯应伸应屈,既不如外家拳限制之严,足尖或足跟,亦可顺势起落,以符自然之意,切忌自相牵掣。《太极拳论》“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等语,系概指两腿而言,学者未可以虚步而忽之也。
(乙)实步
实步即虚步之反,最要之姿势为腿弯不可伸直。盖不如此,则全身重量偏于骨骼之支撑,不但有形势不稳与变换不灵等弊病,且肌肉部分因此减少锻炼,亦非生理所宜也。
——摘自徐致一《太极拳浅说》
太极拳主身心合修,练时务须“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语见《行功心解》),乃能尽其妙用。此种练法纯以心理作用为其根据,极为真实可信。盖吾人精神力量至为伟大,能使人之生理作用完全受其支配。其甚者如笃信宗教之人,能跣足行火上不畏烫伤,或蹈白刃而不感痛苦。其浅者如人逢喜事,每觉四周景象皆饶佳趣,且能增其食欲。是等现象,皆足为心理作用影响于生理作用之明证。
须知吾人神经作用,因其生理组织有中枢与末梢之分,故所受外界刺激亦有感觉与知觉之不同。感觉者,乃神经末梢受外界刺激而起之一种单纯作用,初无认识外物之力,如声感于耳,色感于目,以及臭味之于鼻舌,皆为生理上各种感官所应有之感觉。其作用,但能感觉于前,不能想象于后。继感觉之后,而立即加以想象者,则为知觉。知觉者,乃由感觉之波动,经神经纤维而达于神经中枢所发生之想象作用也。知觉为吾人种种观念之发源地。观念与运动中枢有极密切之关系,如思执物而手自动,见酸梅而口即流涎,皆为吾人观念驱使运动中枢所发生之生理现象。今之催眠术及心灵术等,即利用此种心理作用,以发挥其不可思议之功效。凡稍知心理学者,皆能言之。
太极拳各种姿势平淡无奇,练时又不许用力(未练拳术之人所用之力多是蛮力,在拳术中谓之僵劲)。初学之人不知其意味所在,常易发生厌倦,实皆不知利用心理作用之过。《行功心解》第一句即说“以心行气”,盖即示我人以最大要诀。无如初练之人,每以为拳术一道,非教师以灌溉方式传授弟子,则弟子必难得其法术,实为一大误解。不知教师所负之责任,在能示人以正确之方法而已,若夫术之得与不得,则在学者对于教师所示之方法是否忠实练习以为断。即如“以心行气”一语,原是一正确之方法,而学者多未尝注意及此,乃欲借平淡无奇之姿势依样葫芦,以为入道之阶,宜乎其不能有功矣。然则究应如何方为合法,以最普通用语说明之,即所谓想当然耳。想当然者,乃一切动作吾人应确信其必有当然之效果,而加以想象之谓也。如意欲行气,则应作行气想;如意欲沉重,则应作沉重想;如意欲沉气,则应作气沉丹田想。推之一切方法,凡有所欲皆应作如是想。
此种方法一经道破,固极简单,然其效验亦非一蹴可及。《十三势歌》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盖即指此而言。故欲见效,必须练习之人每当行功之际,不问其效果如何,应时时作如是想,无稍间断,久而久之由习惯而渐成自然,则一切想象力能支配生理作用以遂其心之所欲,实为当然之结果。《太极拳经》“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等语,即与此意相符。学者切勿以空论视之,是为至要。
著者初习太极拳,即深信斯术与心理学极有关系。去岁得一女弟子,练不多时,便著奇效,初颇以为异,嗣知其曾习心灵术,乃益信拙见不虚。惜著者对于心理一学未尝深究,故仅能述其大概如是,亦不知所说当否,甚愿海内宏达进而教之,俾斯术益见昌明,固非著者一人之私幸焉。
太极拳与生理学之关系
凡拳术皆有一定之姿势。姿势之优劣,与人之生理作用至有关系。太极拳一切姿势平淡无奇,或有疑其功效浅薄者,不知其各种姿势无不吻合于生理原则也。著者不敏,请为择要分述于后。
一、虚领顶劲
人之头部,大脑在焉。大脑皮质有种种神经中枢,分司人体各机关指挥之责,其重要自不待言。头容正直,为各家拳术所同有之姿势。正直之法,切忌用力。用力则肌肉收缩,颈部必立形木强,其流弊所至,不但有碍于血液之畅行与呼吸之顺利,且足使大脑皮质(即各种神经中枢所在地)与脑脊髓间之连络在无形中发生障碍及不良之影响。太极拳对于头部之姿势曰“虚领顶劲”,一名“顶头悬”。顶劲者,谓如有劲直贯于顶。虚领者,谓当用虚灵之意(即不用力)自引其顶。顶头悬者,谓人之头顶当如悬于空中一般。合而言之,即谓人之头容,须于正直之外,兼有虚灵自然之妙,方为合法。《十三势歌》“满身轻利顶头悬”句,及《行功心解》“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句,皆与虚领顶劲有关,不可不知。此头部最重要之姿势也,除此以外,尚有须同时注意者三端,附述于下。
(甲)忌努目
练太极拳务须态度沉静,力避剑拔弩张之态。《太极拳论》“神宜内敛”句,《行功心解》“神舒体静”句,及“外示安逸”句,均是此意。用力努目,既为眼球随意转动之碍,且使精神外露,亦有提气之害。即在生理方面说,眼肌不可过劳,眼球当顺其调节作用,亦为当然之原则。努目适与此背,切宜戒之。
(乙)口宜闭忌咬牙
人之呼吸,按照生理本应由鼻孔出入。闭口之效,即所以养成此种良好之习惯也。唯用力紧闭,则失纯任自然之意。且齿部过受压迫,亦与生理有碍,不可不慎。
(丙)舌抵上腭
此法能使口内唾腺时时分泌津液,以为润喉之需。盖初练之人,一经动作,则血行必渐加速,易使咽喉干燥而碍及呼吸,殊与调息有关。若行此法,其弊自免,且能补助消化作用,尤有注意之价值也。
二、涵胸拔背
从生理方面说,人体之强弱,与肌肉运动力之强弱常为正比例。体操与武术,所以能使人强健者,其原因即在于增进肌肉之运动力耳。唯人体肌肉有随意肌与不随意肌之分,随意肌常随意识而运动,不随意肌则属自动性质,而不受意识之指挥。故欲增加不随意肌之运动力,除功深之人能利用心理作用外,初学之人则非借重于适当之姿势不可。
太极拳对于躯干部分之姿势,其最要者,曰“涵胸拔背”。涵胸者,乃使心窝微向内凹,俾内部横膈板因胸壁向内压迫自然降下,以为沉气之助也。拔背者,乃使背部微如弓背之突出,俾脊柱之背椎部分(背椎,亦名胸椎,在颈椎与腰椎之间。此部分之脊骨,因受重量压迫,常成前挺式浅弓形)可由前挺式浅弓形,练成后挺式浅弓形,俾背椎部分因前后皆能运动而无形中脊柱全部可使回复初生时之垂直性。拔背之用,在拳术技击方面说,亦有极重要之关系。盖背椎前挺,则气贴于胸,而成上重下轻之势,最易受击而倒。且脊柱作前挺式浅弓形,则腿部之力(《太极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即谓发力之源在于腿也),经脊柱中部而直达于两臂其势不顺,尤为发劲之阻碍。《行功心解》“力由脊发”及“气贴背”二语,即指此种功夫而言。又涵胸拔背之姿势,虽与静坐式之三折形相似,然太极拳系由动而静,与静坐功之由静而动途径实不尽同,故太极拳之涵胸拔背亦不可误为固定之姿势,必须随势变动,乃能直接使肋间肌与横膈板增加运动力,间接使内脏不随意肌增加运动力,俾呼吸、循环、消化、排泄等生理作用因此而呈良好之现象,其为重要更不待言。此外应附带注意者,尚有三要点,略述如下。
(甲)松腰
松腰者,拔腰之反也。拔腰有提气之弊,故宜戒之。松腰,则气自下沉,能使两足增力,下盘稳重,且上下肢之虚实变化有不得力处,亦全恃腰部转动合宜以资补救。松腰,则肌肉舒展,可使腰部感觉灵敏,转动便利,于技击上有重要之效用。若从生理方面说,则松腰可使腹式呼吸增其容量,即拳术家所谓沉气功夫也。又腰部常作适当之运动,与肾肠两机关亦有良好之影响。《太极拳论》“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句,《十三势歌》“命意源头在腰隙”句,及“腹内松净气腾然”句,皆指松腰而言,不可不知也。
(乙)尾闾中正
尾闾即尾骶骨,在脊柱之最末端。此处若不中正,则脊柱之直度必先受其影响,而精力亦难于上达矣。《十三势歌》“尾闾中正神贯顶”一语,即是此意。又初学之人,每遇重心在一足时(练太极拳,两足须时时变换虚实,为重要原则之一),其侧身迁就之姿势,往往过于必要之限度,易使全身骨骼陷于不自然之状态,甚与生理有碍,尤宜于尾闾中正一事加之意也。
(丙)垂臀
此言蹲身时,宜使臀部下垂,方为合法之姿势。盖初练之人,稍稍蹲身,便将臀部外突,致使脊柱椎骨间受不自然之压迫,最足为松腰拔背之碍,故亦为应行注意之一点也。
三、沉肩垂肘
四肢运动,为随意运动,其运动之当否,固由于意识之精粗,但不良之习惯,亦能使意识失其效用。故初练之时,虽属随意运动,亦非有相当之注意不可。太极拳对于上肢部分之姿势,其最重要者曰“沉肩垂肘”。沉肩,即寒肩之反。寒肩者,如人畏寒而两肩上耸也,此种姿势最足阻碍膊带部分(即肩骨、锁骨及其肌肉等)之发展,而使胸廓受不良之影响,殊与生理不合。沉肩之功效,在使肩部松垂,以为沉气之助,并使两臂于发劲时可免牵掣之累。寒肩则适得其反,故拳术家均引为大戒。垂肘,为沉肩之连带姿势。肘如张翅,不但为沉肩之害,且使肋骨部分失其严密之护卫,亦不可不知也。其关于手部之姿势,约有二端如下。
(甲)舒指
此言手指须有舒展之意,切忌用力拳曲,或过于硬直,即遇握拳之势亦宜松不宜紧,庶符全身悉任自然之意。须知手指之姿势,在练习太极拳时应视为全身运动之导引,切忌以此为攻击敌人之唯一表示也。《太极拳论》“形于手指”句,即是此意。
(乙)突掌
此言手掌表示前推时,须使掌心微有突意,以为引申内劲之助。论其生理作用,则有舒展臂腕肌腱之效,故不可忽,然亦不可误为发劲而过于用力。盖过于用力,非僵即脆,僵则滞钝,脆则劲断,均与太极拳运劲之道不合,学者不可不慎焉。
四、川字步
太极拳之桩步,通称川字步,即两足前后立,足尖俱向前,须在两点上如 形或 形,前后斜度,及左右距离,宜就身躯高矮以为伸缩之标准。蹲身亦不可过度,盖过于费力,既与生理不合,且易引起呼吸紧促,尤为沉气与调息之大碍,不可不注意也。又步之虚实,亦有一定之姿势,大致如下。
(甲)虚步
两足时时变换虚实,使全身重量由两腿轮流负担,既可调剂疲劳,且予骨节以相当之活动,此太极拳川字步合于生理关系之优点也。虚步之姿势,以能随意起落为最要。腿弯应伸应屈,既不如外家拳限制之严,足尖或足跟,亦可顺势起落,以符自然之意,切忌自相牵掣。《太极拳论》“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等语,系概指两腿而言,学者未可以虚步而忽之也。
(乙)实步
实步即虚步之反,最要之姿势为腿弯不可伸直。盖不如此,则全身重量偏于骨骼之支撑,不但有形势不稳与变换不灵等弊病,且肌肉部分因此减少锻炼,亦非生理所宜也。
——摘自徐致一《太极拳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