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村从教多年,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发现作文是一个一直困扰广大师生的难题。“作文难写,难写作文”“作文难教,难教作文”,这几乎成了学生的口头禅、教师的紧箍咒。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流露出了学生、教师对作文的普遍心态和畏难情绪。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如何走出困境,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话题。
一、目前农村小学生作文现状
1.内容空洞,语言平淡
学生虽身处农村,却看不到自然的美、农村生活的趣,套话、假话、空话连篇,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就是有话也写不出。一到作文课老师布置写作任务他们就叫苦连天,不知怎么下笔,即使是勉强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缺乏真情实感,令人担忧。
2.语病多,词不成句、句不成文
大部分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本地方言交流,普通话水平低下,因受方言的影响,学生在习作中常用本地方言的句子结构形式来写作文,因而语病较多。另外,很多学生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一段话中,中间停顿都用逗号,句末一律放句号,或者不管句子是否完整,想什么时候加标点符号就什么时候加,以至于写出来的话时断时续。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1.学生方面
(1)语言材料积累少。农村小学的校园生活比较单调,学校里开展的活动不多,除了书本上学的知识,学生的课外读物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图书馆、阅览室,就是有图书馆也很少开放,形同虚设。家中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变小,视野相对狭窄,所以作文内容总是单调乏味,三言两语,陈词滥调,雷同虚假。
(2)写作意愿比较被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大部分孩子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其目的是完成任务,有的孩子还会抄袭文章。他们不是“一吐为快”自由而作,而是“奉命被逼”痛苦而诉。
2.教师方面
大部分农村教师,上作文课只是出了个题目,指导一下,就让学生写作文。在作文指导上,教师要么有意无意地指导学生套作,造成文章千篇一律;要么就是教师讲得太多,从审题、选材到确定中心,从开头、中间讲到结尾,讲得唾沫横飞,但学生写起作文来,还是无所适从。
三、改变这种现状的策略
1.激发习作兴趣,增强习作信心
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其实农村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捉蟋蟀、捅蜂窝、抓鱼虾等都是他们的课余生活。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引导,帮助他们搜集整理,就会成为他们作文的好材料,学生也乐意习作,渐渐地培养起他们习作的兴趣。
2.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要使学生写好作文,教师就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首先是要上好阅读课。从阅读教学入手,从中学习写作方法,如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等。“语文教材编排是例子”,凭这个例子教学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技巧,比如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学会仿写课文的写作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
3.鼓励阅读,在阅读中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虽然农村小学条件有限,图书室不健全,但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料进行阅读。比如学校可充分发动教师、学生捐书,开展人人每月捐献一本书的活动,充实班级图书角,这样,就能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开拓他们的视野。
4.从现实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缺少的不是具体的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自我体验,不懂得从生活中收集作文的材料。其实,农村孩子们的生活内涵是很丰富的。每天上学和放学路上的景色,校园内开展的各类活动等,都是很好的写作材料。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5.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然而对学生的作文评价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一棒子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对基础差的学生而言,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但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罗香中心小学)
一、目前农村小学生作文现状
1.内容空洞,语言平淡
学生虽身处农村,却看不到自然的美、农村生活的趣,套话、假话、空话连篇,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就是有话也写不出。一到作文课老师布置写作任务他们就叫苦连天,不知怎么下笔,即使是勉强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缺乏真情实感,令人担忧。
2.语病多,词不成句、句不成文
大部分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本地方言交流,普通话水平低下,因受方言的影响,学生在习作中常用本地方言的句子结构形式来写作文,因而语病较多。另外,很多学生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一段话中,中间停顿都用逗号,句末一律放句号,或者不管句子是否完整,想什么时候加标点符号就什么时候加,以至于写出来的话时断时续。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1.学生方面
(1)语言材料积累少。农村小学的校园生活比较单调,学校里开展的活动不多,除了书本上学的知识,学生的课外读物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图书馆、阅览室,就是有图书馆也很少开放,形同虚设。家中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变小,视野相对狭窄,所以作文内容总是单调乏味,三言两语,陈词滥调,雷同虚假。
(2)写作意愿比较被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大部分孩子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其目的是完成任务,有的孩子还会抄袭文章。他们不是“一吐为快”自由而作,而是“奉命被逼”痛苦而诉。
2.教师方面
大部分农村教师,上作文课只是出了个题目,指导一下,就让学生写作文。在作文指导上,教师要么有意无意地指导学生套作,造成文章千篇一律;要么就是教师讲得太多,从审题、选材到确定中心,从开头、中间讲到结尾,讲得唾沫横飞,但学生写起作文来,还是无所适从。
三、改变这种现状的策略
1.激发习作兴趣,增强习作信心
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其实农村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捉蟋蟀、捅蜂窝、抓鱼虾等都是他们的课余生活。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引导,帮助他们搜集整理,就会成为他们作文的好材料,学生也乐意习作,渐渐地培养起他们习作的兴趣。
2.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要使学生写好作文,教师就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首先是要上好阅读课。从阅读教学入手,从中学习写作方法,如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等。“语文教材编排是例子”,凭这个例子教学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技巧,比如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学会仿写课文的写作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
3.鼓励阅读,在阅读中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虽然农村小学条件有限,图书室不健全,但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料进行阅读。比如学校可充分发动教师、学生捐书,开展人人每月捐献一本书的活动,充实班级图书角,这样,就能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开拓他们的视野。
4.从现实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缺少的不是具体的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自我体验,不懂得从生活中收集作文的材料。其实,农村孩子们的生活内涵是很丰富的。每天上学和放学路上的景色,校园内开展的各类活动等,都是很好的写作材料。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5.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然而对学生的作文评价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一棒子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对基础差的学生而言,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但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罗香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