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从师范院校一毕业就从事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老教师,二十多年来,我和所有老师及家长的看法一样,认为在小学语、数、外这三门课才是主课,除此之外的其它学科,尤其是科学课都是不重要的副课,只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不必当回事,总是有意无意的挤占科学课的课时,而科学老师也总是很乐意奉送。近两年,由于身体的缘故 ,我担任了科学课的教学工作,也成了家长和学生眼中的副课老师。以前教语文、当班主任时,走在路上总有家长抢着打招呼、寒暄、说恭维话,借此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虽然工作辛苦、忙碌,但此时此刻心里总有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自从当了科学老师,这种场景再也没有了。以前每天上下学时间,是家长和学生最集中的时间,也是我最得意、自豪的时候。现在这个时候却成了我最失落、最难受的时候。虽然带了八个班,四五百号学生,却没有一个家长认识你,更别说主动跟你打招呼了。每当听到孩子们:“科学老师好!”时,我总有一种被贴了副课老师标签的感觉,再加上看到家长一副不屑一顾的表情,心里更觉不是滋味。家长的不认同,学校和社会的不重视,使科学课成了学校课程设置的填空点,甚至连带科学课的老师也有了水平差的嫌疑。
失落归失落,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养成的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使我不能漠视讲台下那几十双好奇的眼神,我重新调整好心态,抛开一切杂念,一头扎进了以前连我也看不起的科学学科的研究之中。经过边研究边教学的实践活动,我渐渐喜欢上了这门学科。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体会到了科学课的魅力所在。下面就谈谈我执教以来对科学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感受。
一、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因此,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每一位执教者实现课程的最终目标。
二、学科内容的繁杂性和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性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上至天文、地理,下到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以及物理、化学的有关知识,这在以前是需要分门别类才能开设的专业学科,现在只需冠以“科学”的称号就融合在一门学科中全面而系统地展开了。这样虽然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性,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了解,但无形中却增加了执教者的备课负担和知识结构是否全面的严峻考验。没有精湛而全面的知识结构是很难胜任这门一贯不被重视的科学课的。
三、学科内容的实用性
小学科学课程将专业性很强,内容繁杂而抽象的各个领域的知识融合在孩子们日常生活能看到、听到、摸到、感受到的现象之中,使孩子们在学中用,用中又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大大增加了知识的实用性。例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就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静电现象为突破口,让孩子们在体验静电现象的同时引起探究静电产生原因的兴趣,从而将电荷、电流的概念和常识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了解了电的有关知识。这样,既将深奥的知识浅显化,又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通过《电》这个单元的学习,孩子们对电的有关常识有了较系统的了解,知道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在生活中的不同作用,并能自己制作出简单、实用的电路开关和手电筒。
四、内容编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科学课在编排上更注重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内容上注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强调合作交流,重视人际交往和沟通,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科学教育不是机械和枯燥无味的,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也不应是本身,所以科学教育更重要的应在于充实人、完善人和发展人。
2、强调探究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符合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当今社会,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实际操作,没有超前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空架子”早已被时代淘汰。探究既是科学课程学习的方式,又是科学课程的学习目的。新的科学教材十分重视对学生探究问题和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例如:我在教学《蚕的生命周期》时,发动全班同学搜集蚕子和桑叶,并准备了两个大纸盒子,分别将蚕子和切成条的桑叶放入两个纸盒中,在一个纸盒上扎了许多小空,并把它放在干燥通风处;另一个盒子不扎孔,放在阴暗潮湿处,作为我们的养蚕基地,由学生亲自操作、实地观察。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性非常高。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放大镜观察蚕卵。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了卵是由卵壳、卵纹、卵孔、气孔组成的。继续探究孩子们又知道了它们各自的作用。可是好景不长,没扎孔的盒子里的蚕卵有许多都干瘪死掉了,而有孔盒子里的蚕卵却完好无损。通过质疑、探讨和查找资料孩子们知道了蚕卵的孵化与温度和湿度关系密切,应该放在干燥、阴凉、通风、温度适中的地方。由于蚕卵孵化成幼虫需十天左右的时间,课时有限,我只能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兼容一体的特点,下载了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四个阶段以及四个阶段的不同形态和不同行为的视频,让孩子们从视觉上去感观。看着蚕从一粒小小的卵慢慢成长为一条多毛多足的幼虫,再变成蛹和成虫的过程,加上播音员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们对北方难得一见的蚕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系统的了解了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完成了短暂而辉煌的生命周期。孩子们在叹息蚕生命短暂的同时,也对“春蚕到死丝方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们的养蚕基地在孩子们的精心呵护下,经过近两个月的观察,也验证了视频中所呈现的画面。现在一说起养蚕,孩子们就情绪激动,争着介绍,俨然是个养蚕专家。孩子们在探究和实践的过程中体验了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在探究中收获,在探究中进步,在探究中成长。
3、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新的小学科学课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养蚕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了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马虎大意或不懂装懂,任意所为就会酿成大祸。
4、符合孩子好奇、探究的天性,深受孩子喜爱。天文学家卡尔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引导得法,我们会发现科学无处不在,许多科学发现就是源于生活的。瓦特在烧水时受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在苹果树下,受苹果落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受到启发,发现了浮力定律,……可见,科学就在身边。“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和向往。而科学课恰恰就是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场所。
失落归失落,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养成的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使我不能漠视讲台下那几十双好奇的眼神,我重新调整好心态,抛开一切杂念,一头扎进了以前连我也看不起的科学学科的研究之中。经过边研究边教学的实践活动,我渐渐喜欢上了这门学科。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体会到了科学课的魅力所在。下面就谈谈我执教以来对科学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感受。
一、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因此,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每一位执教者实现课程的最终目标。
二、学科内容的繁杂性和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性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上至天文、地理,下到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以及物理、化学的有关知识,这在以前是需要分门别类才能开设的专业学科,现在只需冠以“科学”的称号就融合在一门学科中全面而系统地展开了。这样虽然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性,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了解,但无形中却增加了执教者的备课负担和知识结构是否全面的严峻考验。没有精湛而全面的知识结构是很难胜任这门一贯不被重视的科学课的。
三、学科内容的实用性
小学科学课程将专业性很强,内容繁杂而抽象的各个领域的知识融合在孩子们日常生活能看到、听到、摸到、感受到的现象之中,使孩子们在学中用,用中又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大大增加了知识的实用性。例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就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静电现象为突破口,让孩子们在体验静电现象的同时引起探究静电产生原因的兴趣,从而将电荷、电流的概念和常识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了解了电的有关知识。这样,既将深奥的知识浅显化,又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通过《电》这个单元的学习,孩子们对电的有关常识有了较系统的了解,知道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在生活中的不同作用,并能自己制作出简单、实用的电路开关和手电筒。
四、内容编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科学课在编排上更注重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内容上注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强调合作交流,重视人际交往和沟通,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科学教育不是机械和枯燥无味的,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也不应是本身,所以科学教育更重要的应在于充实人、完善人和发展人。
2、强调探究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符合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当今社会,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实际操作,没有超前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空架子”早已被时代淘汰。探究既是科学课程学习的方式,又是科学课程的学习目的。新的科学教材十分重视对学生探究问题和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例如:我在教学《蚕的生命周期》时,发动全班同学搜集蚕子和桑叶,并准备了两个大纸盒子,分别将蚕子和切成条的桑叶放入两个纸盒中,在一个纸盒上扎了许多小空,并把它放在干燥通风处;另一个盒子不扎孔,放在阴暗潮湿处,作为我们的养蚕基地,由学生亲自操作、实地观察。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性非常高。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放大镜观察蚕卵。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了卵是由卵壳、卵纹、卵孔、气孔组成的。继续探究孩子们又知道了它们各自的作用。可是好景不长,没扎孔的盒子里的蚕卵有许多都干瘪死掉了,而有孔盒子里的蚕卵却完好无损。通过质疑、探讨和查找资料孩子们知道了蚕卵的孵化与温度和湿度关系密切,应该放在干燥、阴凉、通风、温度适中的地方。由于蚕卵孵化成幼虫需十天左右的时间,课时有限,我只能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兼容一体的特点,下载了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四个阶段以及四个阶段的不同形态和不同行为的视频,让孩子们从视觉上去感观。看着蚕从一粒小小的卵慢慢成长为一条多毛多足的幼虫,再变成蛹和成虫的过程,加上播音员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们对北方难得一见的蚕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系统的了解了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完成了短暂而辉煌的生命周期。孩子们在叹息蚕生命短暂的同时,也对“春蚕到死丝方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们的养蚕基地在孩子们的精心呵护下,经过近两个月的观察,也验证了视频中所呈现的画面。现在一说起养蚕,孩子们就情绪激动,争着介绍,俨然是个养蚕专家。孩子们在探究和实践的过程中体验了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在探究中收获,在探究中进步,在探究中成长。
3、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新的小学科学课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养蚕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了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马虎大意或不懂装懂,任意所为就会酿成大祸。
4、符合孩子好奇、探究的天性,深受孩子喜爱。天文学家卡尔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引导得法,我们会发现科学无处不在,许多科学发现就是源于生活的。瓦特在烧水时受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在苹果树下,受苹果落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受到启发,发现了浮力定律,……可见,科学就在身边。“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和向往。而科学课恰恰就是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