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流行语是网络社会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最流行的用语,它不同于现实中的语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关键词】语言学;网络流行语;形成;原因
一、形成原因
1.群体极化的作用
心理学家梅厄斯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群体极化就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也就是说,个人的观点在群体里会得到加强和放大。因此,网络用语一旦诞生就会以无法预知的速度迅速传播开来,成为网络流行语。因为正是网络使个人迅速的群体极化,个人在接受他人信息轰炸的同时也在信息轰炸他人,最后很多人的声音就会渐渐汇聚成一种声音,从而加速了特定语言符号的传播。“给力”一词从网络到现实的爆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2.网络社会具有天生的敏感性
在信息社会,互联网是信息传播最迅速的媒介之一。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海量的资讯在网络上发布并传播。所以网络社会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具有天生的敏感性。网民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并发表评论。于是诞生了“围观”“路过”“打酱油”等流行语,表示第一时间对某事件形成关注和讨论。而像“雷”、“山寨”、“神马都是浮云”等词也都是在网络爆红之后,才渐渐进入平面媒体、娱乐节目及大众视野。所以说,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体,其对信息的传播速度总是要快于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
二、特征
1.从语言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出自社会热点现象。网络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针砭时弊的舆论场所。与一般社论声明的严肅性不同,网民们选择一种更加诙谐幽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热点现象的看法,使特定的语言成为一种特定的符号表达一种特定的意义。这些词都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语言对政治经济现象的反映。但是,这种网络用语的流行通常具有集中性和爆发性,以及一定的时效性,当新的社会热点出现之后,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语所取代。
2.从语言全民性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体现了汉语普通话里的谐音现象。“语言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属于社会的所有成员。语言既不是由社会的某些集团或个人创造的,也不由某些集团和个人所专用;语言对于社会的全体成员来说是共同的,是各种社会集团通用的交流沟通的工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言的全民性。”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每个汉族人都有使用普通话的权利。在网络社会同样如此,网络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统一的语言社群。只有使用普通话才不会引起交际障碍。有些网络流行语甚至直接利用普通话中相谐音的词汇。例如“豆你玩”“蒜你狠”等词,都是利用谐音的方式反映了菜价普遍上涨的客观事实,也反映了这种现象对老百姓正常生活的不良影响。这种故意改变“能指”与“所指”对应关系的方式,既生动形象又不乏力度,最重要的是这种谐音所有人都听得懂,这也是它能够快速传播和流行的基本条件,反映了语言的全民性。
3.从语言接触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受外语的影响。“语言接触就是指不同民族、不同社群由于社会生活中的相互接触而引起的语言接触关系。世界上任何语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别的语言发生不同程度的接触。”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就说过:“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自给自足。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汉语也不例外。中外交际的不断深入就必然造成語言接触,并带来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上的变化。而如今互联网联通着整个世界,不需要面对面的交际,也有可能产生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可以说,网络社会就是一个各民族语言文化互相交流融合的虚拟场所,诞生了许多受外语影响的网络流行语。
4.从语言地域变体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受方言的影响。所谓地域变体,简单说就是指不同地区的方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是通过有声语言,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读音不同,但书面文字还是相同的,例如“鞋子”在有的方言中读成“孩子”,但书面语写出来都是“鞋子”这两个字。而在网络交际中,语言没有声音,全部由文字所代替。但网民来自全国各地,出于自身习惯,他们常常会根据自己方言的读音来书写词汇,这就创造出了若干个没有任何关联的语素拼凑起来的新词。例如有的人把“非常”写成“灰常”,这说明这个地区的人h和f不分;有的人把“感觉”写成“赶脚”,这出自湖南一带的方言。久而久之,这些词就成了网络流行语,不说这些方言的网民也开始使用这些词。可见,在现实中,方言往往被普通话所同化,而在网络中,普通话却往往要被方言“异化”。
三、总结
总之,网络流行语深受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合理性,我们应该给予宽容的态度。但其也是特定语言环境下的产物,即网络社会的产物,天生具有不规范性并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所以它仅限于在网络交际中使用,尽量不要让其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关键词】语言学;网络流行语;形成;原因
一、形成原因
1.群体极化的作用
心理学家梅厄斯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群体极化就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也就是说,个人的观点在群体里会得到加强和放大。因此,网络用语一旦诞生就会以无法预知的速度迅速传播开来,成为网络流行语。因为正是网络使个人迅速的群体极化,个人在接受他人信息轰炸的同时也在信息轰炸他人,最后很多人的声音就会渐渐汇聚成一种声音,从而加速了特定语言符号的传播。“给力”一词从网络到现实的爆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2.网络社会具有天生的敏感性
在信息社会,互联网是信息传播最迅速的媒介之一。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海量的资讯在网络上发布并传播。所以网络社会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具有天生的敏感性。网民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并发表评论。于是诞生了“围观”“路过”“打酱油”等流行语,表示第一时间对某事件形成关注和讨论。而像“雷”、“山寨”、“神马都是浮云”等词也都是在网络爆红之后,才渐渐进入平面媒体、娱乐节目及大众视野。所以说,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体,其对信息的传播速度总是要快于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
二、特征
1.从语言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出自社会热点现象。网络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针砭时弊的舆论场所。与一般社论声明的严肅性不同,网民们选择一种更加诙谐幽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热点现象的看法,使特定的语言成为一种特定的符号表达一种特定的意义。这些词都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语言对政治经济现象的反映。但是,这种网络用语的流行通常具有集中性和爆发性,以及一定的时效性,当新的社会热点出现之后,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语所取代。
2.从语言全民性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体现了汉语普通话里的谐音现象。“语言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属于社会的所有成员。语言既不是由社会的某些集团或个人创造的,也不由某些集团和个人所专用;语言对于社会的全体成员来说是共同的,是各种社会集团通用的交流沟通的工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言的全民性。”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每个汉族人都有使用普通话的权利。在网络社会同样如此,网络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统一的语言社群。只有使用普通话才不会引起交际障碍。有些网络流行语甚至直接利用普通话中相谐音的词汇。例如“豆你玩”“蒜你狠”等词,都是利用谐音的方式反映了菜价普遍上涨的客观事实,也反映了这种现象对老百姓正常生活的不良影响。这种故意改变“能指”与“所指”对应关系的方式,既生动形象又不乏力度,最重要的是这种谐音所有人都听得懂,这也是它能够快速传播和流行的基本条件,反映了语言的全民性。
3.从语言接触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受外语的影响。“语言接触就是指不同民族、不同社群由于社会生活中的相互接触而引起的语言接触关系。世界上任何语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别的语言发生不同程度的接触。”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就说过:“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自给自足。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汉语也不例外。中外交际的不断深入就必然造成語言接触,并带来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上的变化。而如今互联网联通着整个世界,不需要面对面的交际,也有可能产生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可以说,网络社会就是一个各民族语言文化互相交流融合的虚拟场所,诞生了许多受外语影响的网络流行语。
4.从语言地域变体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受方言的影响。所谓地域变体,简单说就是指不同地区的方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是通过有声语言,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读音不同,但书面文字还是相同的,例如“鞋子”在有的方言中读成“孩子”,但书面语写出来都是“鞋子”这两个字。而在网络交际中,语言没有声音,全部由文字所代替。但网民来自全国各地,出于自身习惯,他们常常会根据自己方言的读音来书写词汇,这就创造出了若干个没有任何关联的语素拼凑起来的新词。例如有的人把“非常”写成“灰常”,这说明这个地区的人h和f不分;有的人把“感觉”写成“赶脚”,这出自湖南一带的方言。久而久之,这些词就成了网络流行语,不说这些方言的网民也开始使用这些词。可见,在现实中,方言往往被普通话所同化,而在网络中,普通话却往往要被方言“异化”。
三、总结
总之,网络流行语深受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合理性,我们应该给予宽容的态度。但其也是特定语言环境下的产物,即网络社会的产物,天生具有不规范性并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所以它仅限于在网络交际中使用,尽量不要让其出现在现实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