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隆平高科、超级稻、亿万身家,这些关键词让他数度成为舆论中心,没想到老爷子还有隐藏技能……
7月11日,在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海外院士青岛行“雁栖湖论坛”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了一次演讲。刚开场,袁隆平谦虚地说“I speak broken English”,紧接着他开始了长达20分钟的英文演讲,全程几乎没有停顿和错误。在演讲中,袁老爷子向与会人员介绍了超级杂交水稻,他卓越的科学贡献和精彩的“袁氏英语”赢得了全场掌声!
提起袁隆平院士,我们都知道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而在他令人骄傲的科研成果以及辉煌的荣誉背后,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梦想的故事。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长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揭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他曾说“这是一篇救了我的论文”。“文革”期间,他因为这篇论文受到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即后来的科学技术部)关注,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力保他进行杂交水稻研究。之后,袁隆平成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种田人”——中国一半以上的农田都种上了杂交稻种。曾几何时,袁隆平是个只出现在教科书中的名字,但这两年,他却有了“网红”的潜质:逛车展只买国产车,网友们纷纷点赞“仇富不仇袁隆平”;隆平高科、超级稻、亿万身家,这些关键词让他数度成为舆论中心。那么,真实的袁隆平是怎样的?“我日日下田,而已。”他的神坛下,是无数人的拭目以待;他的眼睛里,却只有秧苗摇曳的一亩田。
近年来,袁隆平的听力下降越发明显,虽是老毛病,但也让他有所担忧。80岁后,他越来越注重养生,从前是一天抽一包中华,如今已完全戒掉。他对记者说:“保养身体,是为了每天下田。”只要在水稻生长期,他必定每天亲自下田观察。他是亲切的,朴实的一面无人不知。前几年单位给他配了奥迪车,但他偏喜欢骑电动车上班,说这样环保。他也是“霸道”的,在研究中心事必躬亲,具体到3万元以上的开支都要由他签字。严以律己,也严以律人。他身上有科学家的固执,也有历史亲历者的豁达。对待外界的争议,他尽量选择消化于田间。其他的争议他不予理会,但关于超级稻,他绝不退让。
科学家、富豪,袁隆平对这些称呼都不太满意,他喜欢说自己是“种田人”。为了那亩田,他其实愿意放弃很多东西。80年代他最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他说:“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冰野据《环球人物》杂志整理
索南格来:20年舍命守护可可西里
连日来,可可西里申遗成功的消息刷爆朋友圈。今年39岁的索南格来是可可西里五道粱保护站站长,也是可可西里巡山队40多名队员之一。20年闻,他风餐露宿在海拔超过5000米的高寒地带,打击盗猎、盗采,救助野生动物,见证了可可西里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全过程。
1997年,19岁的索南格来从部队复员,看到一部关于可可西里英雄索南达杰的纪录片,他的热血被点燃了,决定到这个世界上最艰苦的地方来。家里曾给他找了份公务员的差事,但被他拒绝了。20年前,电视上经常有巡山队员被枪杀的消息,母亲甚是担忧。
巡山队员当时住的都是活动帐篷,“冬天,刮个十级大风,‘保护站’可能就飞上天了。”初到可可西里,由于无法烧水,他啃了一个星期像石头一般硬的方便面,渴了就抓一把雪放到嘴里。后来,他捡晒干的野牦牛粪当燃料来烧水。晚上连床、被褥都没有,大家挤在一起取暖。每次队员除了巡山任务,还要捡拾垃圾。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捡垃圾,可不是一件轻松活,每走一步,都气喘吁吁,一天下来不停地弯腰,到了晚上,队员们个个头疼欲裂,饭都吃不进去。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几乎每次巡山都能遇到全副武装的盗猎分子,好几次,我都是从枪口下捡回了一条命。”索南格来说,他觉得保护生态,保护野生动物,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可以为自己和后代积下福报。
今年才39岁的索南格来皮肤黝黑粗糙,看起来格外苍老。“当时没意识到高寒缺氧对身体的损害,否则当时就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格来咧开嘴笑了,长期穿行在无人区,一天颠簸十几个小时,将自己的守护区巡逻一遍需要十多天。车陷入泥潭,就要挖车,然后蜷缩着湿淋淋的身体晚上在车里睡一晚上,遇上雨季,一天要挖车30多次。
每次进可可西里巡山,巡山队都是7人一起行动,带着猎枪。每次进山,他只带一套衣服穿在身上。可可西里天气变化多端,一天之内就可能经历四季,上午可能烈日当头,下午就飘起鹅毛大雪。他的衣服时而被汗浸湿,时而被淋湿。晚上也只能睡在车厢里,“冬天,窗外飘着雪,最冷时零下50%,呼出来的气都会在脸上凝结成冰碴子,我蜷缩在车厢里瑟瑟发抖。第二天,还要继续开车巡山。”2005年3月,索南格来在进山巡逻时患上感冒,但还是硬着头皮进山了。到了太阳湖扎营时,半夜开始呕吐,出现严重高原反应,晕过去了。两名队员连夜开着小车把他送往格尔木。一路上,队员们通过卫星电话向外界求助,最近的保护站派车前来接应,经过20个小时的抢救,他才捡回一条命,原來,他因为感冒出现肺水肿。“后来,我在格尔木待了十多天才缓过劲来,幸亏当时年轻,身体比较好,否则,人可能就没了。”
20年舍命守护可可西里,索南格来和队友们终于看到成效。1997年他刚开始巡山时,他们很少见到藏羚羊,要巡山一个星期,才可能看到三五只藏羚羊的踪迹。“它们对人和汽车的声音非常敏感,人离他们还有几百米,他们就远远地跑开了。”
现在,不论可可西里核心区域,还是青藏公路沿线离公路只有十几米的地方,就到处都是野生动物,比如藏羚羊、藏野驴、盘羊。游客在火车上经常能拍到藏羚羊羊群,而藏羚羊也开始不怕人,看到有人拍照,它甚至会抬起头望着你。这也是最让索南格来自豪的地方。
冰野据《广州日报》整理
7月11日,在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海外院士青岛行“雁栖湖论坛”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了一次演讲。刚开场,袁隆平谦虚地说“I speak broken English”,紧接着他开始了长达20分钟的英文演讲,全程几乎没有停顿和错误。在演讲中,袁老爷子向与会人员介绍了超级杂交水稻,他卓越的科学贡献和精彩的“袁氏英语”赢得了全场掌声!
提起袁隆平院士,我们都知道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而在他令人骄傲的科研成果以及辉煌的荣誉背后,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梦想的故事。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长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揭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他曾说“这是一篇救了我的论文”。“文革”期间,他因为这篇论文受到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即后来的科学技术部)关注,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力保他进行杂交水稻研究。之后,袁隆平成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种田人”——中国一半以上的农田都种上了杂交稻种。曾几何时,袁隆平是个只出现在教科书中的名字,但这两年,他却有了“网红”的潜质:逛车展只买国产车,网友们纷纷点赞“仇富不仇袁隆平”;隆平高科、超级稻、亿万身家,这些关键词让他数度成为舆论中心。那么,真实的袁隆平是怎样的?“我日日下田,而已。”他的神坛下,是无数人的拭目以待;他的眼睛里,却只有秧苗摇曳的一亩田。
近年来,袁隆平的听力下降越发明显,虽是老毛病,但也让他有所担忧。80岁后,他越来越注重养生,从前是一天抽一包中华,如今已完全戒掉。他对记者说:“保养身体,是为了每天下田。”只要在水稻生长期,他必定每天亲自下田观察。他是亲切的,朴实的一面无人不知。前几年单位给他配了奥迪车,但他偏喜欢骑电动车上班,说这样环保。他也是“霸道”的,在研究中心事必躬亲,具体到3万元以上的开支都要由他签字。严以律己,也严以律人。他身上有科学家的固执,也有历史亲历者的豁达。对待外界的争议,他尽量选择消化于田间。其他的争议他不予理会,但关于超级稻,他绝不退让。
科学家、富豪,袁隆平对这些称呼都不太满意,他喜欢说自己是“种田人”。为了那亩田,他其实愿意放弃很多东西。80年代他最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他说:“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冰野据《环球人物》杂志整理
索南格来:20年舍命守护可可西里
连日来,可可西里申遗成功的消息刷爆朋友圈。今年39岁的索南格来是可可西里五道粱保护站站长,也是可可西里巡山队40多名队员之一。20年闻,他风餐露宿在海拔超过5000米的高寒地带,打击盗猎、盗采,救助野生动物,见证了可可西里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全过程。
1997年,19岁的索南格来从部队复员,看到一部关于可可西里英雄索南达杰的纪录片,他的热血被点燃了,决定到这个世界上最艰苦的地方来。家里曾给他找了份公务员的差事,但被他拒绝了。20年前,电视上经常有巡山队员被枪杀的消息,母亲甚是担忧。
巡山队员当时住的都是活动帐篷,“冬天,刮个十级大风,‘保护站’可能就飞上天了。”初到可可西里,由于无法烧水,他啃了一个星期像石头一般硬的方便面,渴了就抓一把雪放到嘴里。后来,他捡晒干的野牦牛粪当燃料来烧水。晚上连床、被褥都没有,大家挤在一起取暖。每次队员除了巡山任务,还要捡拾垃圾。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捡垃圾,可不是一件轻松活,每走一步,都气喘吁吁,一天下来不停地弯腰,到了晚上,队员们个个头疼欲裂,饭都吃不进去。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几乎每次巡山都能遇到全副武装的盗猎分子,好几次,我都是从枪口下捡回了一条命。”索南格来说,他觉得保护生态,保护野生动物,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可以为自己和后代积下福报。
今年才39岁的索南格来皮肤黝黑粗糙,看起来格外苍老。“当时没意识到高寒缺氧对身体的损害,否则当时就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格来咧开嘴笑了,长期穿行在无人区,一天颠簸十几个小时,将自己的守护区巡逻一遍需要十多天。车陷入泥潭,就要挖车,然后蜷缩着湿淋淋的身体晚上在车里睡一晚上,遇上雨季,一天要挖车30多次。
每次进可可西里巡山,巡山队都是7人一起行动,带着猎枪。每次进山,他只带一套衣服穿在身上。可可西里天气变化多端,一天之内就可能经历四季,上午可能烈日当头,下午就飘起鹅毛大雪。他的衣服时而被汗浸湿,时而被淋湿。晚上也只能睡在车厢里,“冬天,窗外飘着雪,最冷时零下50%,呼出来的气都会在脸上凝结成冰碴子,我蜷缩在车厢里瑟瑟发抖。第二天,还要继续开车巡山。”2005年3月,索南格来在进山巡逻时患上感冒,但还是硬着头皮进山了。到了太阳湖扎营时,半夜开始呕吐,出现严重高原反应,晕过去了。两名队员连夜开着小车把他送往格尔木。一路上,队员们通过卫星电话向外界求助,最近的保护站派车前来接应,经过20个小时的抢救,他才捡回一条命,原來,他因为感冒出现肺水肿。“后来,我在格尔木待了十多天才缓过劲来,幸亏当时年轻,身体比较好,否则,人可能就没了。”
20年舍命守护可可西里,索南格来和队友们终于看到成效。1997年他刚开始巡山时,他们很少见到藏羚羊,要巡山一个星期,才可能看到三五只藏羚羊的踪迹。“它们对人和汽车的声音非常敏感,人离他们还有几百米,他们就远远地跑开了。”
现在,不论可可西里核心区域,还是青藏公路沿线离公路只有十几米的地方,就到处都是野生动物,比如藏羚羊、藏野驴、盘羊。游客在火车上经常能拍到藏羚羊羊群,而藏羚羊也开始不怕人,看到有人拍照,它甚至会抬起头望着你。这也是最让索南格来自豪的地方。
冰野据《广州日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