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在学生的眼里可以理解成:因为与所以的关系,可以借助这种学生感兴趣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逻辑 教学法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建筑电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174-02
有一次在公交车上,有一个3~4岁左右的小女孩跟着妈妈,这小女孩一直在问她妈妈:“为什么公交车红灯要停?”妈妈说:“因为有车要从另外的方向通过。”
“车为什么要从另外方向走呢?”
“因为前面警察叔叔要他们这么走的。”
“妈妈为什么不当个警察呢?”
“因为妈妈要工作啊。”
“为什么警察叔叔就不工作呢?”
“因为……”
……
这没完没了的“为什么”让全车人的目光都落在小女孩身上。当时我在想,我能不能用这种方式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这种“为什么”成为课程的主线,从而引导我的教学过程呢?
作为目前我所教的两个班学生的情况来看,学生都很年轻,对什么都有着一种好奇的心理,虽然他们很少表现这种好奇,更多的是逆反,但是年轻的心理总会有那股子追根溯源的想法。因此我想我的教学就是如何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建筑电工与电气设备》[1]这门课本身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一种如何从表到里的过程。而学生对过程觉得很麻烦会产生一种排斥心理,这个过程如果换一种教学思路或许会有所改观,这种方法就是逻辑教学法。逻辑的过程分为:概念、推理、判断、规律和论证,同样,教学也是如此,需要有“提高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和措施”[2]。
1 教学实践方面
课程的第一节课很重要。就像电路的开关一样,从第一节课开始,开辟一条通路,点亮学生心里的那盏灯,让他对课程感兴趣。我是这样开始的,让学生描述一下所用过的电器设备都有那些,然后替他们说一个“为什么?”,让他们考虑这些电器为什么会工作,当然,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疑问,那么下面就开始直接引入电的两个主要概念:电流、电压。因为电是看不见的,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着为什么,那么就需要创造这种概念,而如何去创造,我这里用一杯水来演示电流电压的关系,水沿着吸管流出,这是推出水流的特征,类比电流,而水流为什么会流动(由高到低),从而推出水位差,引导出电压的概念。进而我们可以通过更广泛的例子来论证水位差和水流的关系,使学生们很容易理解电流和电压之间的这种逻辑关系。
这就是第一节课要打开的结,让学生随着一个个的“为什么”,来对概念建立一种逻辑的思维模式,而这就是我要建立的一个逻辑教学的过程。
(1)列出概念—— 电、电流、电压;
(2)制造判断—— “为什么电流电压能够点亮那盏灯?”;
(3)进行推理—— 用水演示电的过程;
(4)总结规律—— 水流都是沿着设定路径由高到低;
(5)推广论证—— 电流是因为电位差造成的。
就这样,学生学习也是一个逻辑的过程,要让学生明白一个因果的关系,并进行辩证,最终使学生的兴趣不在于电流电压点亮的那盏灯,而在于头脑里挥之不去的“为什么”。
进而当我开始用实际电路抽象到电路图的时候,这种“为什么”会伴随着课程教学的每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建立自己的思维逻辑模型,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2 从理论上分析
根据笛卡尔的方法论,“在不清楚明白某件事情为真之前,就绝对不接受它”[3],让人从一个怀疑的角度去看待任何问题,而在学生心理上也是用怀疑的思维看待问题的。同时“要按照次序引导我的思想,有简到繁”[3]。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就是从1+1=2这样直观的实例开始的,正是从最简单的原理出发,一步一步地深入,不断地学习更加深奥的知识。我也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个一个问题的怀疑即“为什么”开始,逐步把电→电路→电磁→电的应用等深入下去,让学生按照我所设定的逻辑过程进行认识、学习。
描述这样的过程,就是利用笛卡尔的认识法则,简单的说就是把知识点分成尽可能小的多个台阶,由最简单、最容易理解的知识出发,一点一滴地按程度提升到最复杂的知识。“在那些彼此之间并不存在自然顺序的事物中,也要假设有一种顺序,哪怕是虚构的顺序”[3]。这就是我所说的逻辑性教学。以上的讨论我们也可以提出“明确”的观点,我认为相对于系统教学法,逻辑教学法更能够说明科学理论的来龙去脉,更能够说明科学体系的精髓,更适合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与安排中,应倾向于逻辑性第一,系统性第二的原则,即当逻辑性与系统性矛盾时,应取逻辑性而舍系统性,以求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当然这种方法并不是说这种逻辑的方法比系统法更好,而是教学中,在学生心理构建这种知识体系的初期,让逻辑的思维方式植入心中,让学生学习的基础更加牢固。
3 从教学形式上来看,逻辑性教学有两种方法
3.1 演绎法
所谓演绎法或称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是指人们以一定的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认识为依据,从服从该认识的已知部分推知事物的未知部分思维方法。
让学生从心理上去证明一个问题是真的,就需要通过一定方法进行引导,去演绎这个证明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掌握这种学习的方法。
例如,学生会有疑问,为什么电流×电压就是电功率,这个问题也就是P=UI,回答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我把电子伏特单位到库仑单位再到安培单位,并且从能量功率基本定义公式开始,引导学生推导一个结果就是功率的单位瓦(W)或者千瓦(KW),同电流的单位安培(A)与电压的单位伏特(V)的乘积结果是一致的,这就是内在的为什么?通过这个演绎的过程,学生们能够更深入的了解这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如何换算,如何得来,进而把前面的欧姆定律和后面基尔霍夫定律等很容易的联在了一起。 3.2 归纳法
所谓归纳法或称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叫做归纳推理(简称归纳)。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它属于合情推理。
“为什么”总是代表着思考问题的思维在发散,如何把这些发散的问题收回课堂教学中,使教学过程继续,也是一个我曾遇到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需要提前做好预设问题的归纳。
例如,在电磁演示实验过程中,有学生问到,电磁体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而右手定则只能判断通电直导线磁场的方向,而对于其他形状的磁体怎么判断?于是我让他们把通电导线(内部螺旋以增大演示效果)任意形状穿越碎铁屑的纸板,结果他看到了一样的结果,很奇怪,我就让他想想为什么,讨论总结一下,而他们最后给我的结论是,在局部范围内磁场方向还是依照右手定则,因而要判断一个电磁体周围的磁场方向可以分块进行。甚至螺旋管磁场的方向,也被他们用右手定则进行了分布判断,推导出了右手螺旋定则。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右手定则,并且对右手螺旋定则有了深刻的理解,最终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
4 教学延展,实际中用逻辑规则积累更多的经验
《建筑电工与电气设备》[1]对于电磁、电路等关系要求相对简单,而且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属于一种静态的,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情况要复杂的多,但这种逻辑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建立一种学习思维模式,从而对建筑实际应用中的电工施工做到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实际调整,延续这种逻辑思维处理问题的能力,“研究形成这些体量、材质、构件及其关系的原由”[4]。例如:课堂要讲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右火、左零进行接入开关,但学生不以为然,实际试验中,线路穿过管道,接通后灯亮了,学生就认为是成功了,但是当管道中的线变成4根、6根的时候,学生就懵了,在没有电笔测量的情况,他自己也没有了信心确定怎么接通。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逻辑也是一种规则,严格按照规则处理,整个建筑系统才会是最稳定的。
5 结语
从总的教学结果来看,达到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首先,通过课程教学中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推理,环环相扣,一个个为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让学生开动脑筋,融入组织者的思路中,能更深刻的理解课程的意义,学习一种新的方法,锻炼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提高;最后,学生反馈讲授方法合理,思路清晰,易于理解接受且能散发思维,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于永君.建筑电工与电气设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王龙.论课程教学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161.
[3] (法)笛卡尔.谈谈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 吴小勇.建筑形式的逻辑[J].浙江建筑,2005,22(5):5.
关键词:逻辑 教学法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建筑电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174-02
有一次在公交车上,有一个3~4岁左右的小女孩跟着妈妈,这小女孩一直在问她妈妈:“为什么公交车红灯要停?”妈妈说:“因为有车要从另外的方向通过。”
“车为什么要从另外方向走呢?”
“因为前面警察叔叔要他们这么走的。”
“妈妈为什么不当个警察呢?”
“因为妈妈要工作啊。”
“为什么警察叔叔就不工作呢?”
“因为……”
……
这没完没了的“为什么”让全车人的目光都落在小女孩身上。当时我在想,我能不能用这种方式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这种“为什么”成为课程的主线,从而引导我的教学过程呢?
作为目前我所教的两个班学生的情况来看,学生都很年轻,对什么都有着一种好奇的心理,虽然他们很少表现这种好奇,更多的是逆反,但是年轻的心理总会有那股子追根溯源的想法。因此我想我的教学就是如何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建筑电工与电气设备》[1]这门课本身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一种如何从表到里的过程。而学生对过程觉得很麻烦会产生一种排斥心理,这个过程如果换一种教学思路或许会有所改观,这种方法就是逻辑教学法。逻辑的过程分为:概念、推理、判断、规律和论证,同样,教学也是如此,需要有“提高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和措施”[2]。
1 教学实践方面
课程的第一节课很重要。就像电路的开关一样,从第一节课开始,开辟一条通路,点亮学生心里的那盏灯,让他对课程感兴趣。我是这样开始的,让学生描述一下所用过的电器设备都有那些,然后替他们说一个“为什么?”,让他们考虑这些电器为什么会工作,当然,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疑问,那么下面就开始直接引入电的两个主要概念:电流、电压。因为电是看不见的,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着为什么,那么就需要创造这种概念,而如何去创造,我这里用一杯水来演示电流电压的关系,水沿着吸管流出,这是推出水流的特征,类比电流,而水流为什么会流动(由高到低),从而推出水位差,引导出电压的概念。进而我们可以通过更广泛的例子来论证水位差和水流的关系,使学生们很容易理解电流和电压之间的这种逻辑关系。
这就是第一节课要打开的结,让学生随着一个个的“为什么”,来对概念建立一种逻辑的思维模式,而这就是我要建立的一个逻辑教学的过程。
(1)列出概念—— 电、电流、电压;
(2)制造判断—— “为什么电流电压能够点亮那盏灯?”;
(3)进行推理—— 用水演示电的过程;
(4)总结规律—— 水流都是沿着设定路径由高到低;
(5)推广论证—— 电流是因为电位差造成的。
就这样,学生学习也是一个逻辑的过程,要让学生明白一个因果的关系,并进行辩证,最终使学生的兴趣不在于电流电压点亮的那盏灯,而在于头脑里挥之不去的“为什么”。
进而当我开始用实际电路抽象到电路图的时候,这种“为什么”会伴随着课程教学的每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建立自己的思维逻辑模型,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2 从理论上分析
根据笛卡尔的方法论,“在不清楚明白某件事情为真之前,就绝对不接受它”[3],让人从一个怀疑的角度去看待任何问题,而在学生心理上也是用怀疑的思维看待问题的。同时“要按照次序引导我的思想,有简到繁”[3]。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就是从1+1=2这样直观的实例开始的,正是从最简单的原理出发,一步一步地深入,不断地学习更加深奥的知识。我也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个一个问题的怀疑即“为什么”开始,逐步把电→电路→电磁→电的应用等深入下去,让学生按照我所设定的逻辑过程进行认识、学习。
描述这样的过程,就是利用笛卡尔的认识法则,简单的说就是把知识点分成尽可能小的多个台阶,由最简单、最容易理解的知识出发,一点一滴地按程度提升到最复杂的知识。“在那些彼此之间并不存在自然顺序的事物中,也要假设有一种顺序,哪怕是虚构的顺序”[3]。这就是我所说的逻辑性教学。以上的讨论我们也可以提出“明确”的观点,我认为相对于系统教学法,逻辑教学法更能够说明科学理论的来龙去脉,更能够说明科学体系的精髓,更适合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与安排中,应倾向于逻辑性第一,系统性第二的原则,即当逻辑性与系统性矛盾时,应取逻辑性而舍系统性,以求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当然这种方法并不是说这种逻辑的方法比系统法更好,而是教学中,在学生心理构建这种知识体系的初期,让逻辑的思维方式植入心中,让学生学习的基础更加牢固。
3 从教学形式上来看,逻辑性教学有两种方法
3.1 演绎法
所谓演绎法或称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是指人们以一定的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认识为依据,从服从该认识的已知部分推知事物的未知部分思维方法。
让学生从心理上去证明一个问题是真的,就需要通过一定方法进行引导,去演绎这个证明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掌握这种学习的方法。
例如,学生会有疑问,为什么电流×电压就是电功率,这个问题也就是P=UI,回答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我把电子伏特单位到库仑单位再到安培单位,并且从能量功率基本定义公式开始,引导学生推导一个结果就是功率的单位瓦(W)或者千瓦(KW),同电流的单位安培(A)与电压的单位伏特(V)的乘积结果是一致的,这就是内在的为什么?通过这个演绎的过程,学生们能够更深入的了解这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如何换算,如何得来,进而把前面的欧姆定律和后面基尔霍夫定律等很容易的联在了一起。 3.2 归纳法
所谓归纳法或称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叫做归纳推理(简称归纳)。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它属于合情推理。
“为什么”总是代表着思考问题的思维在发散,如何把这些发散的问题收回课堂教学中,使教学过程继续,也是一个我曾遇到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需要提前做好预设问题的归纳。
例如,在电磁演示实验过程中,有学生问到,电磁体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而右手定则只能判断通电直导线磁场的方向,而对于其他形状的磁体怎么判断?于是我让他们把通电导线(内部螺旋以增大演示效果)任意形状穿越碎铁屑的纸板,结果他看到了一样的结果,很奇怪,我就让他想想为什么,讨论总结一下,而他们最后给我的结论是,在局部范围内磁场方向还是依照右手定则,因而要判断一个电磁体周围的磁场方向可以分块进行。甚至螺旋管磁场的方向,也被他们用右手定则进行了分布判断,推导出了右手螺旋定则。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右手定则,并且对右手螺旋定则有了深刻的理解,最终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
4 教学延展,实际中用逻辑规则积累更多的经验
《建筑电工与电气设备》[1]对于电磁、电路等关系要求相对简单,而且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属于一种静态的,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情况要复杂的多,但这种逻辑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建立一种学习思维模式,从而对建筑实际应用中的电工施工做到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实际调整,延续这种逻辑思维处理问题的能力,“研究形成这些体量、材质、构件及其关系的原由”[4]。例如:课堂要讲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右火、左零进行接入开关,但学生不以为然,实际试验中,线路穿过管道,接通后灯亮了,学生就认为是成功了,但是当管道中的线变成4根、6根的时候,学生就懵了,在没有电笔测量的情况,他自己也没有了信心确定怎么接通。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逻辑也是一种规则,严格按照规则处理,整个建筑系统才会是最稳定的。
5 结语
从总的教学结果来看,达到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首先,通过课程教学中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推理,环环相扣,一个个为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让学生开动脑筋,融入组织者的思路中,能更深刻的理解课程的意义,学习一种新的方法,锻炼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提高;最后,学生反馈讲授方法合理,思路清晰,易于理解接受且能散发思维,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于永君.建筑电工与电气设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王龙.论课程教学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161.
[3] (法)笛卡尔.谈谈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 吴小勇.建筑形式的逻辑[J].浙江建筑,2005,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