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省政府农民增收工作座谈会议要求,梅河口市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精准增收具体措施,细化了《梅河口市2016年促进农民增收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分解农民增收目标,明确了推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工作措施和具体增收渠道,落实了各相关部门工作责任和重点任务。围绕自身发展和民生大局,积极挖掘结构调整、畜牧养殖、转移就业的增收潜力,探索尝试通过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办法,认真落实低保、救助、保险、补贴等政策措施,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一、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今年调减籽粒玉米2万亩,其中:玉米改种水稻面积0.5万亩,种植青贮玉米面积0.8万亩,种植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0.7万亩。通过调减籽粒玉米面积,预计可增加农民收入2500万元。同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全市落实鲜食玉米、绿优水稻、蔬菜、食用菌等农产品订单面积30万亩,通过产销订单增加农民收入5000万元。
二、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
抓住今年粮价低、饲料成本下降、生猪价格上涨的有利时机,引导农民积极发展畜禽养殖业。前三季度,全市畜禽发展总量2810万头(只),肉、蛋产量达到6.6万吨,实现牧业总产值46亿元,同比增长4.5%。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根据需要转移劳动力的特点实施分层次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本领。同时积极开发就业岗位,重点抓好16个新建社区的就业岗位开发和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特别是果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前三季度,全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1.9万人,实现转移性劳务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2.6%。
四、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前三季度,培育家庭农场28个,总数达到83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18个,总数达到1618个。新型规模经营主体通过联合经营,全程机械化作业,亩均减少种植成本130元左右。同时,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流转土地6.4万亩,总面积达到49万亩,新流转土地的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和外出打工增加收益1.2亿元。
五、推广节本增效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增收
一是推广使用大中型农机具,实行机械化作业节本增效促增收。共落实机耕地154万亩,旱田机播种89万亩,水稻机插秧38万亩,每亩节约成本260元左右;二是抓好化肥農药零增长行动,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节本降损增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0万亩,赤眼蜂防治玉米螟60万亩,农舍统一灭鼠40万亩,每亩节本增效45元左右;三是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和航化作业,提高防效、降低成本,增加产量促进农民增收。今年,争取国家投资300万元,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航化作业面积10万亩,预防和控制了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据理论测产数据,水稻亩产达到1260斤/亩,同比去年增产120斤/亩。10万亩水稻共计增产1200万斤,增加农民收入1860万元。
六、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投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民营企业准入条件、用地、税收等方面都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同时,还制定《梅河口市特色农业项目贷款贴息扶持实施方案》,市财政从2016年起,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作为全市金融资本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增信补贴”资金,用于特色产业发展贷款贴息补助。通过发展民营经济和特色产业,前三季度带动农民增收3.8亿元。
七、开展脱贫攻坚战略,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促增收
年初以来,通过开展扶贫攻坚活动,全市累计投资5.1亿元,建设93个扶贫产业项目,实现4404人脱贫,占全市农村人口总数的1.2%,脱贫率达到77%,有效拉动了农民增收幅度。
根据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及全市实际,预测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80元,同比增长8.5%。其中:工资性收入4123元,同比增长8.4%;家庭经营收入7038元,同比增长7.0%;财产性纯收入229元,同比增长7.5%;转移性收入1490元,同比增长21.0%。
一、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今年调减籽粒玉米2万亩,其中:玉米改种水稻面积0.5万亩,种植青贮玉米面积0.8万亩,种植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0.7万亩。通过调减籽粒玉米面积,预计可增加农民收入2500万元。同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全市落实鲜食玉米、绿优水稻、蔬菜、食用菌等农产品订单面积30万亩,通过产销订单增加农民收入5000万元。
二、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
抓住今年粮价低、饲料成本下降、生猪价格上涨的有利时机,引导农民积极发展畜禽养殖业。前三季度,全市畜禽发展总量2810万头(只),肉、蛋产量达到6.6万吨,实现牧业总产值46亿元,同比增长4.5%。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根据需要转移劳动力的特点实施分层次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本领。同时积极开发就业岗位,重点抓好16个新建社区的就业岗位开发和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特别是果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前三季度,全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1.9万人,实现转移性劳务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2.6%。
四、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前三季度,培育家庭农场28个,总数达到83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18个,总数达到1618个。新型规模经营主体通过联合经营,全程机械化作业,亩均减少种植成本130元左右。同时,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流转土地6.4万亩,总面积达到49万亩,新流转土地的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和外出打工增加收益1.2亿元。
五、推广节本增效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增收
一是推广使用大中型农机具,实行机械化作业节本增效促增收。共落实机耕地154万亩,旱田机播种89万亩,水稻机插秧38万亩,每亩节约成本260元左右;二是抓好化肥農药零增长行动,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节本降损增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0万亩,赤眼蜂防治玉米螟60万亩,农舍统一灭鼠40万亩,每亩节本增效45元左右;三是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和航化作业,提高防效、降低成本,增加产量促进农民增收。今年,争取国家投资300万元,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航化作业面积10万亩,预防和控制了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据理论测产数据,水稻亩产达到1260斤/亩,同比去年增产120斤/亩。10万亩水稻共计增产1200万斤,增加农民收入1860万元。
六、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投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民营企业准入条件、用地、税收等方面都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同时,还制定《梅河口市特色农业项目贷款贴息扶持实施方案》,市财政从2016年起,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作为全市金融资本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增信补贴”资金,用于特色产业发展贷款贴息补助。通过发展民营经济和特色产业,前三季度带动农民增收3.8亿元。
七、开展脱贫攻坚战略,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促增收
年初以来,通过开展扶贫攻坚活动,全市累计投资5.1亿元,建设93个扶贫产业项目,实现4404人脱贫,占全市农村人口总数的1.2%,脱贫率达到77%,有效拉动了农民增收幅度。
根据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及全市实际,预测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80元,同比增长8.5%。其中:工资性收入4123元,同比增长8.4%;家庭经营收入7038元,同比增长7.0%;财产性纯收入229元,同比增长7.5%;转移性收入1490元,同比增长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