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后外周血中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内皮素(ET-1)和NO含量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60例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患者依据复苏效果分为三组,S1组:20例,心肺复苏3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后外周血中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内皮素(ET-1)和NO含量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60例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患者依据复苏效果分为三组,S1组:20例,心肺复苏30 min无效死亡;S2组:20例,复苏成功,自主循环建立≥2h,但最终死亡;H组:20例,复苏成功,存活出院.选择20例健康门诊体检者作为对照C组.于心肺复苏即刻留取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IL)-1β、TNF-α、IL-4和IL-10含量变化;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ET-1含量,硝酸根还原酶法检测NO含量.结果 与C组比较,S1、S2和H组外周血中IL-1β、TNF-α、IL-4、IL-10和ET-1含量明显增高(P<0.05);与H组比较,S1和S2组IL-1β、TNF-α、IL-4、IL-10和ET-1含量明显增高(P<0.05);与S2组比较,S1组IL-1β、TNF-α、IL-4和IL-10含量无明显不同,ET-1含量明显增高(P<0.05).与C组比较,S1、S2和H组NO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H组比较,S1和S2组NO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S2组比较,S1组NO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促炎/抗炎细胞因子(IL-1β、TNF-α、IL-4、IL-10)异常释放与ET-1、NO参与心肺复苏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且与心肺复苏预后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急性肾梗死(ARI)的临床病例特点,为临床及早诊断ARI提供线索.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 2012年我院诊断ARI的21例患者病历,从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和预后等资料进行
通过比较,研究了粗状假丝酵母诱变株产脂肪酶催化水解不同底物的相对活力,包括低级酯、脂肪酸甘油酯和天然油脂.并对粗状假丝酵母产脂肪酶催化水解猪油反应中的pH值、温度、
目的 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比值(hs-CRP/PAB)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急性心衰(AHF)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0-09 ~ 2012-09在我院住院并确诊的AMI患者174例,男性149例
目的 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白细胞计数及凝血功能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50例,以住院期间死亡或好转出院为观察终点,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两组患者分别于
通过PCR方法获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polyhedrosis virus,BmNPV)的蜕皮甾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egt)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带有EGT的完整ORF
目的 评价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治疗四肢急性创伤性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的镇痛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2例,对照组22例
目的 探讨序贯再通冠脉介入治疗(sPCI)对急性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入选的176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序贯再通PCI治疗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并术后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NSE和S-100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取具备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
复合氧化物通常表现出与单一氧化物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晶体结构、孔结构和表面性质等方面),已广泛用作催化剂、吸附剂和离子交换剂。
目的 探讨静脉自控镇痛、肋间神经冷冻及肋间神经阻滞+肋间神经冷冻镇痛方法对开胸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科2011-06~2012-12接受开胸手术的患者1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