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高三都有一批理转体的学生,他们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如何在短时期内,在不影响他们的文化课成绩的限度内,使他们能够顺利地通过体育高考测试,是我们应着重解决的问题。而发展身体的力量素质是影响身体训练水平的关键因素,为在实施发展力量素质过程中达到优化控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一、力量素质的发展要全面而又有重点。在发展力量素质的过程中,一方面应使四肢、腰、腹 、背、臀等部位的大肌肉群和主要肌肉群得到锻炼、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发展那些薄弱的小肌肉群的力量。因为体育运动中的许多动作是很复杂的,需要身体各部位许多大小不同的肌群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应该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又针对项目特点而有所侧重。
二、练习时要使肌肉充分拉长和收缩,练习后要使肌肉充分放松。每次练习时,应使肌肉先充分伸展拉长,然后再收缩,动作的幅度要大。因为肌纤维被拉长后可以增大收缩的力量,同时又可保持肌肉良好的弹性和收缩速度。力量练习以后,肌肉常会充血,胀得很硬,这时应作一些与力量练习动作相反的拉长动作,或者做一些按摩、抖动,让肌肉充分放松。这样既可加快疲劳的消除,促进恢复,又可防止关节柔韧性因力量训练而下降,同时也有助于保持肌肉良好的弹性和收缩速度。
三、进行力量练习时,要念动一致、注意安全。肌肉活动总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进行的,练习时要全神贯注,练习哪里就想到哪里,使意念活动与练习动作紧密配合、保持一致,这样有助于肌肉力量得到更好的发展。特别是进行大负荷练习时不能说说笑笑,注意力应高度集中,否则容易受伤。此外还应注意加强自我保护和互相保护,尤其在举或肩负极限重量时,更应该注意加强相互保护。
四、紧密结合专项特点安排力量训练,注意正确的技术动作。规格不同的专项动作有各自不同的技术结构,要求参加工作的肌肉群力量也不同。如短跑要求竭尽全力连续快速地向前推进的力量;投掷要求竭尽全力使运动器械获得最大初速度的爆发力量;体操项目既有慢起用力动作,又有暴发力的推手、踏跳,还有回环力、翻转力等动作。因此,力量训练时首先要根据专项技术的动作结构来选择恰当的练习,练习者只有按照技术规格要求去操作,才能够真正发展肌肉群的力量。否则,技术动作变了样,参与活动的肌群也就有所改变,就势必影响力量训练的效果。例如,臂弯举的正确动作是身体直立,两臂贴于体侧,只依靠肘关节的充分屈伸来完成,保证屈肘肌群力量得到充分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还可以防止伤害事故。比如做深蹲练习,正确的动作要求挺胸直腰,腰背肌收紧以固定脊柱,主要依靠膝关节的屈伸,同时也伴随着髋关节的一定屈伸来完成动作。即使站不起来,腰背肌也要一直保持收紧,等待同伴的保护帮助。这样既安全可靠,又能保证伸膝肌群力量得到很好的发展。可是很多练习者总是弓背练习深蹲,尤其是当站不起来时,腰弓得更加厉害,这样就比较容易造成腰部损伤。
五、训练中要采用大负荷与循序递增负荷。采用大负荷能迫使肌肉进行最大收缩,能刺激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适应性变化,从而导致肌肉力量的增加。为了达到大负荷,训练时无疑要保持较大的强度,或者要保持较大的数量(次数和组数)。在力量训练过程中,当力量增长后,原来的负荷(主要指重量)就逐渐地变为小负荷了,因此为了继续保持大负荷,就必须循序渐进递增负荷。比如训练开始时,一学生用20公斤做臂弯举,反复举8次出现疲劳,而他能用20公斤连续举起12次时,这时就可以增加负荷至又能举起8次的重量,从而使其上升到一个新的负荷,使有关的肌肉群始终在大负荷状态下工作。进行负重练习是力量训练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
六、力量素质训练要系统科学安排,不间断。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力量素质训练应系统安排,不能无故中断。力量增长得快,停止训练后消退得也快。如果停止了力量训练,已获得的力量将会按增长速度的三分之一消退。通过训练获得的力量,停止训练后虽然会逐渐消退,但一部分力量会保持很久,甚至会永远保持下来。然而,发展力量素质练习不宜在疲劳的状态下进行,这种状态下的练习不是发展力量,而是发展耐力。力量素质练习应因人、因项、因不同训练周期和训练任务而异,负荷的安排应是周期性、波浪式的变化。力量训练课的次数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如:训练课的主要任务,训练课所处的阶段和周期,各力量素质的发展水平及训练特点,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身体素质能力及训练水平等等。其中训练水平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对刚开始训练的人,每周3次课要比1~2次课或5次课的效果更好;而对训练有素的体育高水平学生来讲,训练课的次数则可安排得稍多一些。这是因为刚参加训练的人与训练有素的运动员相比恢复过程不同,适应性变化也不相同。根据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经验,每周进行1~2次力量训练,可保持已获得的力量;每周进行3~5次力量训练,力量可获得显著增长。由于大肌肉群的工作能力恢复相对较慢,通常在比赛前7~10天,训练中不宜安排用极限负荷进行较大部位肌肉群的练习。在每个小周期中,应尽量使各种不同性质的力量训练交替进行。在一堂课中,可先安排发展最大力量、速度力量的练习,最后安排发展力量耐力的练习。在进行发展力量素质的训练课中应使各肌肉群交替"进行工作"。例如训练课开始时,先进行下肢肌肉群的综合练习,之后躯干肌肉群,然后进行上肢和肩带肌肉群的练习。在一堂课上安排发展某些肌肉群练习时,应先促进大量的肌肉群投入工作,然后才可以启动部分或局部肌肉群投入工作。
一、力量素质的发展要全面而又有重点。在发展力量素质的过程中,一方面应使四肢、腰、腹 、背、臀等部位的大肌肉群和主要肌肉群得到锻炼、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发展那些薄弱的小肌肉群的力量。因为体育运动中的许多动作是很复杂的,需要身体各部位许多大小不同的肌群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应该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又针对项目特点而有所侧重。
二、练习时要使肌肉充分拉长和收缩,练习后要使肌肉充分放松。每次练习时,应使肌肉先充分伸展拉长,然后再收缩,动作的幅度要大。因为肌纤维被拉长后可以增大收缩的力量,同时又可保持肌肉良好的弹性和收缩速度。力量练习以后,肌肉常会充血,胀得很硬,这时应作一些与力量练习动作相反的拉长动作,或者做一些按摩、抖动,让肌肉充分放松。这样既可加快疲劳的消除,促进恢复,又可防止关节柔韧性因力量训练而下降,同时也有助于保持肌肉良好的弹性和收缩速度。
三、进行力量练习时,要念动一致、注意安全。肌肉活动总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进行的,练习时要全神贯注,练习哪里就想到哪里,使意念活动与练习动作紧密配合、保持一致,这样有助于肌肉力量得到更好的发展。特别是进行大负荷练习时不能说说笑笑,注意力应高度集中,否则容易受伤。此外还应注意加强自我保护和互相保护,尤其在举或肩负极限重量时,更应该注意加强相互保护。
四、紧密结合专项特点安排力量训练,注意正确的技术动作。规格不同的专项动作有各自不同的技术结构,要求参加工作的肌肉群力量也不同。如短跑要求竭尽全力连续快速地向前推进的力量;投掷要求竭尽全力使运动器械获得最大初速度的爆发力量;体操项目既有慢起用力动作,又有暴发力的推手、踏跳,还有回环力、翻转力等动作。因此,力量训练时首先要根据专项技术的动作结构来选择恰当的练习,练习者只有按照技术规格要求去操作,才能够真正发展肌肉群的力量。否则,技术动作变了样,参与活动的肌群也就有所改变,就势必影响力量训练的效果。例如,臂弯举的正确动作是身体直立,两臂贴于体侧,只依靠肘关节的充分屈伸来完成,保证屈肘肌群力量得到充分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还可以防止伤害事故。比如做深蹲练习,正确的动作要求挺胸直腰,腰背肌收紧以固定脊柱,主要依靠膝关节的屈伸,同时也伴随着髋关节的一定屈伸来完成动作。即使站不起来,腰背肌也要一直保持收紧,等待同伴的保护帮助。这样既安全可靠,又能保证伸膝肌群力量得到很好的发展。可是很多练习者总是弓背练习深蹲,尤其是当站不起来时,腰弓得更加厉害,这样就比较容易造成腰部损伤。
五、训练中要采用大负荷与循序递增负荷。采用大负荷能迫使肌肉进行最大收缩,能刺激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适应性变化,从而导致肌肉力量的增加。为了达到大负荷,训练时无疑要保持较大的强度,或者要保持较大的数量(次数和组数)。在力量训练过程中,当力量增长后,原来的负荷(主要指重量)就逐渐地变为小负荷了,因此为了继续保持大负荷,就必须循序渐进递增负荷。比如训练开始时,一学生用20公斤做臂弯举,反复举8次出现疲劳,而他能用20公斤连续举起12次时,这时就可以增加负荷至又能举起8次的重量,从而使其上升到一个新的负荷,使有关的肌肉群始终在大负荷状态下工作。进行负重练习是力量训练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
六、力量素质训练要系统科学安排,不间断。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力量素质训练应系统安排,不能无故中断。力量增长得快,停止训练后消退得也快。如果停止了力量训练,已获得的力量将会按增长速度的三分之一消退。通过训练获得的力量,停止训练后虽然会逐渐消退,但一部分力量会保持很久,甚至会永远保持下来。然而,发展力量素质练习不宜在疲劳的状态下进行,这种状态下的练习不是发展力量,而是发展耐力。力量素质练习应因人、因项、因不同训练周期和训练任务而异,负荷的安排应是周期性、波浪式的变化。力量训练课的次数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如:训练课的主要任务,训练课所处的阶段和周期,各力量素质的发展水平及训练特点,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身体素质能力及训练水平等等。其中训练水平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对刚开始训练的人,每周3次课要比1~2次课或5次课的效果更好;而对训练有素的体育高水平学生来讲,训练课的次数则可安排得稍多一些。这是因为刚参加训练的人与训练有素的运动员相比恢复过程不同,适应性变化也不相同。根据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经验,每周进行1~2次力量训练,可保持已获得的力量;每周进行3~5次力量训练,力量可获得显著增长。由于大肌肉群的工作能力恢复相对较慢,通常在比赛前7~10天,训练中不宜安排用极限负荷进行较大部位肌肉群的练习。在每个小周期中,应尽量使各种不同性质的力量训练交替进行。在一堂课中,可先安排发展最大力量、速度力量的练习,最后安排发展力量耐力的练习。在进行发展力量素质的训练课中应使各肌肉群交替"进行工作"。例如训练课开始时,先进行下肢肌肉群的综合练习,之后躯干肌肉群,然后进行上肢和肩带肌肉群的练习。在一堂课上安排发展某些肌肉群练习时,应先促进大量的肌肉群投入工作,然后才可以启动部分或局部肌肉群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