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书围绕我国乡村振兴问题,对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与现实状况进行了系统的阐析,并从乡村治理现代化、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教育提升、乡村绿色生态等方面,对乡村振兴的未来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既有理论维度的深度阐释,又有实践维度的鲜活案例,可作为新时代学习、贯彻、执行乡村振兴战略的专业读本。
作为一名中国人,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乡愁”,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都会记得,小时候居住的村落大都掩映在大自然的环抱之中,有青山绿水,有孩子嬉戏,有老人在村头晒着太阳。农田里有人在忙着农活,池塘和小溪边有洗衣女,屋里有嘎嗒嘎嗒的纺纱声。一到夕阳西下,家家户户的房顶上就开始冒起袅袅炊烟……农村的生活谈不上富裕,但也充满了令人怀念的人情味。最近的40年,农村开始抓经济建设,乡镇企业异军雄起,一座座青山挖出了宝藏,变成了金山银山。经济上去了,农村却不再是过去的农村了,模样变了,生态变了,人也开始变了。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离土离乡到外地打工去了,多年之后发现,出去的人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也找不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了。从此,乡愁就开始伴随着走南闯北的人们,笔者也是他们中的一人啊!有一天,自己看到新闻上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余村调研,听到余村要关停污染的矿山,开始搞生态旅游,打算让村民借景生财时,非常高兴,肯定了他们的做法,当时就说出了一句至今被余村人镌刻在石碑上的10个大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后,习近平又表达了他心中的愿景,那就是“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可以说,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包括农村和农村人。中国人的情结里是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却又在某种程度上抛弃着农村。最近30余年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去了,而城市化的进程又让越来越多的农村迅速消失了,“空壳村”的现象又加剧了这一过程。农村虽然在经济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其差距则是越来越大。当然,问题的根源在于“三农”上。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党中央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和城乡不断加大的差距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看成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提出,人们看到了希望,“三农”问题只有放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正是在这样一种大好形势下,我決定编撰此书,将乡村振兴战略放到一个历史背景中进行审视,面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面向未来推论乡村振兴愿景的实现。
客观地说,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的,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实践上来说都是成熟的。第一,那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例如从小岗村的“包干到户”改革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二,我们有着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快速增长的潜力,目前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三,中国的科学发展、现代化程度和文明程度都在大幅提高,从最初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想法到“国富促民富”的做法已经水到渠成,“科技兴农”具备了一切硬件和软件,农业现代化已经在路上。第四,在走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我们始终按照“四个坚持”,不模仿他国,走出一条真正的“中国道路”来。如此等等,所以,这次在提出“重振乡村战略”时,显示出了一个大国的自信,因而能够站得高看得远;显示出一个大国的人文情怀、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正在创造历史。当我们完成了这部书稿之时,中国的大地上正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运动,真是令人既激动又兴奋,每人心中的“乡愁”就像袅袅炊烟一样渐渐地融进了一座座“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生活景象之中,和谐社会会让百姓有着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让我们行动起来吧,积极响应和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之中!
扈秀海
社会学者,北京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人员,研究领域涉及城乡发展、文化教育、社会问题、企业制度等。平时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近几年一直研究国企改革、县域经济转型与特色发展、乡村振兴模式、农村新型养老模式、学校教育资源均等化等问题。
作为一名中国人,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乡愁”,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都会记得,小时候居住的村落大都掩映在大自然的环抱之中,有青山绿水,有孩子嬉戏,有老人在村头晒着太阳。农田里有人在忙着农活,池塘和小溪边有洗衣女,屋里有嘎嗒嘎嗒的纺纱声。一到夕阳西下,家家户户的房顶上就开始冒起袅袅炊烟……农村的生活谈不上富裕,但也充满了令人怀念的人情味。最近的40年,农村开始抓经济建设,乡镇企业异军雄起,一座座青山挖出了宝藏,变成了金山银山。经济上去了,农村却不再是过去的农村了,模样变了,生态变了,人也开始变了。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离土离乡到外地打工去了,多年之后发现,出去的人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也找不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了。从此,乡愁就开始伴随着走南闯北的人们,笔者也是他们中的一人啊!有一天,自己看到新闻上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余村调研,听到余村要关停污染的矿山,开始搞生态旅游,打算让村民借景生财时,非常高兴,肯定了他们的做法,当时就说出了一句至今被余村人镌刻在石碑上的10个大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后,习近平又表达了他心中的愿景,那就是“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可以说,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包括农村和农村人。中国人的情结里是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却又在某种程度上抛弃着农村。最近30余年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去了,而城市化的进程又让越来越多的农村迅速消失了,“空壳村”的现象又加剧了这一过程。农村虽然在经济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其差距则是越来越大。当然,问题的根源在于“三农”上。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党中央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和城乡不断加大的差距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看成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提出,人们看到了希望,“三农”问题只有放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正是在这样一种大好形势下,我決定编撰此书,将乡村振兴战略放到一个历史背景中进行审视,面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面向未来推论乡村振兴愿景的实现。
客观地说,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的,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实践上来说都是成熟的。第一,那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例如从小岗村的“包干到户”改革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二,我们有着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快速增长的潜力,目前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三,中国的科学发展、现代化程度和文明程度都在大幅提高,从最初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想法到“国富促民富”的做法已经水到渠成,“科技兴农”具备了一切硬件和软件,农业现代化已经在路上。第四,在走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我们始终按照“四个坚持”,不模仿他国,走出一条真正的“中国道路”来。如此等等,所以,这次在提出“重振乡村战略”时,显示出了一个大国的自信,因而能够站得高看得远;显示出一个大国的人文情怀、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正在创造历史。当我们完成了这部书稿之时,中国的大地上正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运动,真是令人既激动又兴奋,每人心中的“乡愁”就像袅袅炊烟一样渐渐地融进了一座座“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生活景象之中,和谐社会会让百姓有着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让我们行动起来吧,积极响应和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之中!
扈秀海
社会学者,北京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人员,研究领域涉及城乡发展、文化教育、社会问题、企业制度等。平时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近几年一直研究国企改革、县域经济转型与特色发展、乡村振兴模式、农村新型养老模式、学校教育资源均等化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