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方面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冲击,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趋势,加之自身课程体系的不完善,问世不久的五年制高职语文只有先剖析自己,改革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真正促进高职学生的个体发展,才能有立足之地。本文试结合教学案例,探讨建立五年制高职语文学习评价原则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期促进五年制高职语文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高职语文;口语教学;学习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的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手段,对语文教学活动过程的效能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并为被评价者提供反馈信息,甄别学业和学力水平,输送学生进入高一级学习或为人才选拔提供依据的一种活动。良好的评价方法是保证课程改革实现的重要条件。教学评价的全球发展趋势大致如下:第一,评价主体从原来的教师单方面评价转向更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第二,评价方式上从总结性评价为主转向注重过程性评价,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第三,从只注重量的评价转向更注重长期发展后的质的评价;第四,从只注重考试成绩的评价转向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建立符合实际、合理有效的学习评价体系,正是五年制高职语文适应新时期改革发展要求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建立符合各方面发展要求的评价体系呢?五年制高职语文的学习评价的制定要以课程标准所预订的培养目标为基础,结合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需求和当前社会对高技能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适应五年制高职学生的阶段个性发展特点。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编写组所制定的《成绩考核办法(试行)》中规定,五年级高职语文的考核原则是“以过程控制为主,目标控制为辅,注重平时训练,强调能力为本,课内课外结合,全面综合量化”。若结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发展背景,将此原则“本土化”, 五年制高职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评价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坚持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第二,坚持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第三,坚持评价方法的多元化。第四,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个体差异性。只有坚持以上学习评价的四项基本原则,并配以合理的教学方法,五年制高职教师才能更全面地评价学生,学生才能获得更多的及时关注和激励,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成长情况。而五年制高职语文也只有通过这样的自变,才能在职业教育中获得生存的空间。反之,只能被逐渐异化为专业学科的附属物。
笔者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中实践以学生学习评价为主的口语教学,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肯定,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留下了语文学习或深或浅的“成长印记”。这种学习评价,既有诊断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和终结性评价(学生手抄报、作文、辩论赛的展示),又有形成性评价,尤其是学生为主体的形成性评价。
现将其中的口语训练之“辩论” (高职语文第二册)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成长记录卡、教师评价记录卡公布出来。案例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0702班钱晓琳为例,该生获校园首届“主持人大赛”第一名。
口语训练之“辩论”教学步骤:
一、 第一阶段:课前预习
学生6人一组,每2人发放一份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人性本善/恶”辩论部分的文字材料(评委点评部分省去)。每2人一小组通读材料,结合书上理论点评这场辩论的3个亮点和3个缺憾,将点评语言精练地写在讲义上。6人组内进行交流和汇总。
二、 第二阶段(3课时)
教师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并结合辩论案例“人性本善/恶”讲解辩论的基本知识;学生先在组内进行分工,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交流课前预习作业,教师指导学生归纳亮点和缺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并对学生的合作表现做点评。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人性本善/恶”,指导学生注意观察选手的现场表现,教师及时监控学生的行为,学生小组交流后派另一代表作点评。教师播放评委点评。学生总结单元训练所得,及时检验预定学习目标实现情况。
三、 第三阶段(1课时)
熟悉辩论的过程和技巧。小组讨论书后练习,组与组之间抽取辩题,以自由辩论的形式作正反辩论,辩论后进行自评和他评。
组织全班辩论比赛。分组,按照自然分组,两小组合并成一大组,共四大组。抽取辩题,各组分工准备辩论素材。
对比展示其他班级的手抄报案例,明确手抄报制作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每名学生课后将自己准备的素材汇编成手抄报,并展示。
四、 第四阶段(2课时)
各组汇总所找素材,结合实际,讨论形成完整的立论体系,并针对对方可能出现的反驳准备,最终完成以辩题为题的作文。
统筹安排辩论,选出主席、评委以及每组各四名辩手,制定辩论比赛章程。
五、 第五阶段(2课时,分两次进行,中间间隔两天)
组织两场初赛,学生现场唇枪舌剑,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评委作现场点评,宣布获胜方。
组织决赛,学生现场唇枪舌剑,接受观众提问、评委点评。教师宣布最终获胜队伍并嘉奖。教师整体评价这次口语训练教学。
学生在成长记录袋中记录所得、所感和建议,对自己的表现作描述性评价。教师记录并评价每个学生的过程表现、成果和预定目标的实现情况,并反思整个单元训练过程。
参考文献:
[1]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余祖光.关于文化基础课设置的有关问题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4).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
关键词:高职语文;口语教学;学习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的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手段,对语文教学活动过程的效能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并为被评价者提供反馈信息,甄别学业和学力水平,输送学生进入高一级学习或为人才选拔提供依据的一种活动。良好的评价方法是保证课程改革实现的重要条件。教学评价的全球发展趋势大致如下:第一,评价主体从原来的教师单方面评价转向更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第二,评价方式上从总结性评价为主转向注重过程性评价,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第三,从只注重量的评价转向更注重长期发展后的质的评价;第四,从只注重考试成绩的评价转向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建立符合实际、合理有效的学习评价体系,正是五年制高职语文适应新时期改革发展要求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建立符合各方面发展要求的评价体系呢?五年制高职语文的学习评价的制定要以课程标准所预订的培养目标为基础,结合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需求和当前社会对高技能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适应五年制高职学生的阶段个性发展特点。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编写组所制定的《成绩考核办法(试行)》中规定,五年级高职语文的考核原则是“以过程控制为主,目标控制为辅,注重平时训练,强调能力为本,课内课外结合,全面综合量化”。若结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发展背景,将此原则“本土化”, 五年制高职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评价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坚持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第二,坚持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第三,坚持评价方法的多元化。第四,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个体差异性。只有坚持以上学习评价的四项基本原则,并配以合理的教学方法,五年制高职教师才能更全面地评价学生,学生才能获得更多的及时关注和激励,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成长情况。而五年制高职语文也只有通过这样的自变,才能在职业教育中获得生存的空间。反之,只能被逐渐异化为专业学科的附属物。
笔者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中实践以学生学习评价为主的口语教学,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肯定,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留下了语文学习或深或浅的“成长印记”。这种学习评价,既有诊断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和终结性评价(学生手抄报、作文、辩论赛的展示),又有形成性评价,尤其是学生为主体的形成性评价。
现将其中的口语训练之“辩论” (高职语文第二册)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成长记录卡、教师评价记录卡公布出来。案例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0702班钱晓琳为例,该生获校园首届“主持人大赛”第一名。
口语训练之“辩论”教学步骤:
一、 第一阶段:课前预习
学生6人一组,每2人发放一份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人性本善/恶”辩论部分的文字材料(评委点评部分省去)。每2人一小组通读材料,结合书上理论点评这场辩论的3个亮点和3个缺憾,将点评语言精练地写在讲义上。6人组内进行交流和汇总。
二、 第二阶段(3课时)
教师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并结合辩论案例“人性本善/恶”讲解辩论的基本知识;学生先在组内进行分工,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交流课前预习作业,教师指导学生归纳亮点和缺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并对学生的合作表现做点评。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人性本善/恶”,指导学生注意观察选手的现场表现,教师及时监控学生的行为,学生小组交流后派另一代表作点评。教师播放评委点评。学生总结单元训练所得,及时检验预定学习目标实现情况。
三、 第三阶段(1课时)
熟悉辩论的过程和技巧。小组讨论书后练习,组与组之间抽取辩题,以自由辩论的形式作正反辩论,辩论后进行自评和他评。
组织全班辩论比赛。分组,按照自然分组,两小组合并成一大组,共四大组。抽取辩题,各组分工准备辩论素材。
对比展示其他班级的手抄报案例,明确手抄报制作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每名学生课后将自己准备的素材汇编成手抄报,并展示。
四、 第四阶段(2课时)
各组汇总所找素材,结合实际,讨论形成完整的立论体系,并针对对方可能出现的反驳准备,最终完成以辩题为题的作文。
统筹安排辩论,选出主席、评委以及每组各四名辩手,制定辩论比赛章程。
五、 第五阶段(2课时,分两次进行,中间间隔两天)
组织两场初赛,学生现场唇枪舌剑,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评委作现场点评,宣布获胜方。
组织决赛,学生现场唇枪舌剑,接受观众提问、评委点评。教师宣布最终获胜队伍并嘉奖。教师整体评价这次口语训练教学。
学生在成长记录袋中记录所得、所感和建议,对自己的表现作描述性评价。教师记录并评价每个学生的过程表现、成果和预定目标的实现情况,并反思整个单元训练过程。


参考文献:
[1]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余祖光.关于文化基础课设置的有关问题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4).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