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解决青少年性行为泛滥的问题,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力量共同完成。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妥善解决好这一问题。因为它不仅是个道德问题,还涉及相关的法律问题。
“门事件”引人关注
2009年6月底,网络上热传着一段视频:浙江省慈溪某职高一群学生围着一个女生,集体摸其胸部。接着,据《京华时报》报道,大白天,北京顺义某中学的一间教室,几名身穿校服的初中二年级男生猥亵一名女生,不但脱下了她的衣服,而且扒掉了她的裤子,甚至连内裤也给脱掉了。“脱裤门”事件视频一度在网上被迅速传播。
青少年性道德缺失引发的“摸乳门”、“脱裤门”事件引起了网民的普遍关注,而且,“门事件”的主人公竟然都是“90后”的青少年。广东茂名某学校的一份调查材料显示,在1513名非普高类(高中阶段)学生中,六成男生和近四成的女生在恋爱或有恋爱经历。超过20%的男生和10%的女生有性行为经历。近八成女生担心性行为可引起怀孕,六成女生担心性行为可引起性病或艾滋病,三成多男生赞成婚前性行为,性观念较女生开放得多。从2008年中山市一份《少女怀孕调查报告》中获悉,该市青少年首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6.3岁。超过60%的少女不知道人流会导致不孕症、月经失调和盆腔感染,不知道流产对女性的心理伤害等。
最近,有人对深圳市高中生进行了性知识方面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86份,其中能正确回答“怀孕”的男生只有34.18%,女生只有27.93%;能正确回答性病的男生占65.05%,女生占58.60%;正确回答艾滋病的男生占68.03%,女生占67.75%。这说明青少年性道德在逐渐丧失,低龄化性行为在青少年中有增加的趋势。
青少年性道德的缺失必然会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必将会带来性犯罪率的升高。未成年人性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懵懂、好奇,进而模仿造成的。绝大多数性犯罪的青少年,在触犯法律之前往往有过性经历。健康的性教育将使青少年正确地面对性行为,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性道德。
青少年性道德缺失的原因
不少专家认为,“门事件”频发的最大原因应归咎于应试教育。一项调查数据表明:我国未成年人的性知识近70%来自黄色杂志、三级片和成人网站;24%以上是自己通过各类书籍获得;而仅有约1.66%来自学校,1.325%来自家长。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吴增强道出了问题的关键:“青少年获得的性知识,来自家庭的占4%,来自学校的占不到20%,此外70%以上是来自社会的各个角落,包括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文艺、影视作品、漫画、网络上的资讯成为中学生获取性知识最主要的渠道,占32.2%;紧随其后的是色情光盘,占24.4%。总的说来,青少年性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方面的缺失。目前,政府尚未建立对青少年性教育完备的政策体系,缺乏有效的教育和服务机制。正规的生殖健康教育开始太晚,多数青少年通过自购书籍、电脑网络、传言等了解生殖健康知识,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之前缺少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政府对书刊杂志、音像制品、网吧等监督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还没有从源头上彻底切断黄色流毒的传播。
2.学校方面的缺失。一般来说,我国的中学教育一直注重分数教育,初中阶段,健康教育的内容并入体育课、活动课;高中阶段,国家规定高中生3年内必须上满18个学时的健康教育课;大学阶段,不少高校采用选修课的方式传授健康教育知识。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律、婚恋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缺少对学生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指导。同时,学校的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青少年难以接受,师生良性互动受到限制。
“我们懂的比老师还多。开了课也没用,老教师连A片都不知道。”在“南方班主任盛典”的现场,广东某中学的一群高一学生这样说。期间更有学生洋洋得意地说“我们是无师自通,自学成才”。对于学校推行的性教育,这群青少年却回答得“坦然”:“学校讲座的教学片根本提不起我们的兴趣。说实在的,现时的教材、教学内容都落后,根本不是网络的对手。一些内容我们在初中就知道了,太落伍了。”大部分学生也反映,中学唯一与“性”沾边的青春卫生课,每当老师讲到了“关键”章节,就让学生自己看书,课本上涉及到的知识也非常浅显。
3.家庭方面的缺失。大多数父母往往只把眼光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孩子渴望获取性知识的需求,缺乏或羞于对孩子性知识的教育和引导。家庭的性教育,在调查的30多名学生当中,有问过“他们是从哪里来”问题的占据了90%以上,但他们得到的答案却是五花八门,有的说从海边捡回来的,有的说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或是别人送来的,真正得到正确答案的不到四分之一。而家长大多表示要真正回答小孩子的问题实在太难,有时回答不好还会招来更多难以解释的“为什么”。有的家长还认为说了孩子也不懂,于是他们选择蒙混过关。还有些家长认为性教育越早,孩子发生性行为就越早,因此,他们从来不跟孩子讨论有关性方面的话题。事实上,家长的“含蓄”根本无法阻挡孩子们的强烈好奇心。
4.青少年自身方面的缺失。青少年正处于性发育时期,对异性好奇是正常的。青少年时期的自制能力差,需要老师、家长用正确的道德是非观念引导。学生没有是非感羞耻感也是重要原因,不少青少年认为在物质越来越丰富、资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性行为是流行时尚,从而使他们的性道德变得更野性。
唤醒青少年性道德意识的措施
1.强化教育引导。教育部门应将性教育及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培训专门师资,编写适合不同年龄青少年心理、生理阶段特点的性教育影像、宣传册等资料,增设性生理、性心理、性法制、性道德、生殖健康等相关课程或专题讲座,分层次、分对象进行科学系统和形式多样的教育,满足青少年的个性化需求。
2.加强监管。我国对网络管理的力度仍然不够,使得学生在网上获得了太多不良信息,特别是黄色毒品的危害最为严重。政府必须严厉惩治网络犯罪以减少对青少年的危害。另外,贩卖黄碟、黄色书籍等现象在我国也较为严重,加强对黄色信息的监管已是当务之急。因此,政府要加强对书刊杂志、音像制品、网站网吧等文化传播市场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黄色淫秽信息的传播,坚决铲除黄色影碟、黄色书籍、黄色网站,这对于净化学生的心灵起着关键性作用,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同时,政府要建立健全有效的领导和协调机制,各部门要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施治,广泛参与,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共同推进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的机制。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和发挥各自功能和优势,通过广电、报刊、书籍、电脑网络等途径广泛介入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开设青少年生殖健康援助热线,建立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咨询室,设立专门的关爱门诊和服务中心。大力加强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机构的建设,保证所提供的知识和服务科学化。积极开展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监测与评估工作,促进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持续稳步发展。
加强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解决青少年性行为泛滥的问题,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力量共同完成。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妥善解决好这一问题。因为它不仅是道德问题,还涉及相关的法律问题。
3.加强立法。青少年性行为道德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目前世界上有89个国家禁止16岁以下的人发生性行为。美国也有6个州禁止18岁以下的人发生性行为(《中国新闻网》)。因此,我国也应制定相关法律禁止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禁止在公共场所发生性行为、禁止未成年人或未婚女性堕胎等等。越来越多泛滥的青少年性行为,必须用相关法律条款来规范和约束,特别是对青少年随意性行为应定性为《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惩处范围。这样才能有利于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
性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文明的性道德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性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养成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其行为符合性道德的要求。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吴增强认为,性教育的重点不是传授生理知识,而是引导孩子们用健康的心态去与异性交流,并进行情感沟通。青少年的道德规范、道德底线、行为自制、控制冲动的能力相对缺失,家庭、学校、全社会都应该重视青少年青春期教育,而且这种教育应当是以“真诚、坦率与美好”的性道德教育为本。
(编辑 饶晓宇)
“门事件”引人关注
2009年6月底,网络上热传着一段视频:浙江省慈溪某职高一群学生围着一个女生,集体摸其胸部。接着,据《京华时报》报道,大白天,北京顺义某中学的一间教室,几名身穿校服的初中二年级男生猥亵一名女生,不但脱下了她的衣服,而且扒掉了她的裤子,甚至连内裤也给脱掉了。“脱裤门”事件视频一度在网上被迅速传播。
青少年性道德缺失引发的“摸乳门”、“脱裤门”事件引起了网民的普遍关注,而且,“门事件”的主人公竟然都是“90后”的青少年。广东茂名某学校的一份调查材料显示,在1513名非普高类(高中阶段)学生中,六成男生和近四成的女生在恋爱或有恋爱经历。超过20%的男生和10%的女生有性行为经历。近八成女生担心性行为可引起怀孕,六成女生担心性行为可引起性病或艾滋病,三成多男生赞成婚前性行为,性观念较女生开放得多。从2008年中山市一份《少女怀孕调查报告》中获悉,该市青少年首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6.3岁。超过60%的少女不知道人流会导致不孕症、月经失调和盆腔感染,不知道流产对女性的心理伤害等。
最近,有人对深圳市高中生进行了性知识方面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86份,其中能正确回答“怀孕”的男生只有34.18%,女生只有27.93%;能正确回答性病的男生占65.05%,女生占58.60%;正确回答艾滋病的男生占68.03%,女生占67.75%。这说明青少年性道德在逐渐丧失,低龄化性行为在青少年中有增加的趋势。
青少年性道德的缺失必然会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必将会带来性犯罪率的升高。未成年人性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懵懂、好奇,进而模仿造成的。绝大多数性犯罪的青少年,在触犯法律之前往往有过性经历。健康的性教育将使青少年正确地面对性行为,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性道德。
青少年性道德缺失的原因
不少专家认为,“门事件”频发的最大原因应归咎于应试教育。一项调查数据表明:我国未成年人的性知识近70%来自黄色杂志、三级片和成人网站;24%以上是自己通过各类书籍获得;而仅有约1.66%来自学校,1.325%来自家长。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吴增强道出了问题的关键:“青少年获得的性知识,来自家庭的占4%,来自学校的占不到20%,此外70%以上是来自社会的各个角落,包括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文艺、影视作品、漫画、网络上的资讯成为中学生获取性知识最主要的渠道,占32.2%;紧随其后的是色情光盘,占24.4%。总的说来,青少年性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方面的缺失。目前,政府尚未建立对青少年性教育完备的政策体系,缺乏有效的教育和服务机制。正规的生殖健康教育开始太晚,多数青少年通过自购书籍、电脑网络、传言等了解生殖健康知识,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之前缺少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政府对书刊杂志、音像制品、网吧等监督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还没有从源头上彻底切断黄色流毒的传播。
2.学校方面的缺失。一般来说,我国的中学教育一直注重分数教育,初中阶段,健康教育的内容并入体育课、活动课;高中阶段,国家规定高中生3年内必须上满18个学时的健康教育课;大学阶段,不少高校采用选修课的方式传授健康教育知识。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律、婚恋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缺少对学生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指导。同时,学校的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青少年难以接受,师生良性互动受到限制。
“我们懂的比老师还多。开了课也没用,老教师连A片都不知道。”在“南方班主任盛典”的现场,广东某中学的一群高一学生这样说。期间更有学生洋洋得意地说“我们是无师自通,自学成才”。对于学校推行的性教育,这群青少年却回答得“坦然”:“学校讲座的教学片根本提不起我们的兴趣。说实在的,现时的教材、教学内容都落后,根本不是网络的对手。一些内容我们在初中就知道了,太落伍了。”大部分学生也反映,中学唯一与“性”沾边的青春卫生课,每当老师讲到了“关键”章节,就让学生自己看书,课本上涉及到的知识也非常浅显。
3.家庭方面的缺失。大多数父母往往只把眼光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孩子渴望获取性知识的需求,缺乏或羞于对孩子性知识的教育和引导。家庭的性教育,在调查的30多名学生当中,有问过“他们是从哪里来”问题的占据了90%以上,但他们得到的答案却是五花八门,有的说从海边捡回来的,有的说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或是别人送来的,真正得到正确答案的不到四分之一。而家长大多表示要真正回答小孩子的问题实在太难,有时回答不好还会招来更多难以解释的“为什么”。有的家长还认为说了孩子也不懂,于是他们选择蒙混过关。还有些家长认为性教育越早,孩子发生性行为就越早,因此,他们从来不跟孩子讨论有关性方面的话题。事实上,家长的“含蓄”根本无法阻挡孩子们的强烈好奇心。
4.青少年自身方面的缺失。青少年正处于性发育时期,对异性好奇是正常的。青少年时期的自制能力差,需要老师、家长用正确的道德是非观念引导。学生没有是非感羞耻感也是重要原因,不少青少年认为在物质越来越丰富、资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性行为是流行时尚,从而使他们的性道德变得更野性。
唤醒青少年性道德意识的措施
1.强化教育引导。教育部门应将性教育及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培训专门师资,编写适合不同年龄青少年心理、生理阶段特点的性教育影像、宣传册等资料,增设性生理、性心理、性法制、性道德、生殖健康等相关课程或专题讲座,分层次、分对象进行科学系统和形式多样的教育,满足青少年的个性化需求。
2.加强监管。我国对网络管理的力度仍然不够,使得学生在网上获得了太多不良信息,特别是黄色毒品的危害最为严重。政府必须严厉惩治网络犯罪以减少对青少年的危害。另外,贩卖黄碟、黄色书籍等现象在我国也较为严重,加强对黄色信息的监管已是当务之急。因此,政府要加强对书刊杂志、音像制品、网站网吧等文化传播市场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黄色淫秽信息的传播,坚决铲除黄色影碟、黄色书籍、黄色网站,这对于净化学生的心灵起着关键性作用,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同时,政府要建立健全有效的领导和协调机制,各部门要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施治,广泛参与,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共同推进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的机制。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和发挥各自功能和优势,通过广电、报刊、书籍、电脑网络等途径广泛介入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开设青少年生殖健康援助热线,建立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咨询室,设立专门的关爱门诊和服务中心。大力加强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机构的建设,保证所提供的知识和服务科学化。积极开展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监测与评估工作,促进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持续稳步发展。
加强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解决青少年性行为泛滥的问题,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力量共同完成。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妥善解决好这一问题。因为它不仅是道德问题,还涉及相关的法律问题。
3.加强立法。青少年性行为道德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目前世界上有89个国家禁止16岁以下的人发生性行为。美国也有6个州禁止18岁以下的人发生性行为(《中国新闻网》)。因此,我国也应制定相关法律禁止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禁止在公共场所发生性行为、禁止未成年人或未婚女性堕胎等等。越来越多泛滥的青少年性行为,必须用相关法律条款来规范和约束,特别是对青少年随意性行为应定性为《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惩处范围。这样才能有利于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
性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文明的性道德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性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养成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其行为符合性道德的要求。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吴增强认为,性教育的重点不是传授生理知识,而是引导孩子们用健康的心态去与异性交流,并进行情感沟通。青少年的道德规范、道德底线、行为自制、控制冲动的能力相对缺失,家庭、学校、全社会都应该重视青少年青春期教育,而且这种教育应当是以“真诚、坦率与美好”的性道德教育为本。
(编辑 饶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