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__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经济新常态下,高职教育也进入了“新常态”,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分析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剖析了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提出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创建适应高职教育“新常态”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措施,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新常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054-02
  高职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高职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技术等支持。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这一大环境下,与之密切相关的高职教育也进入了“新常态”。
  一、新常态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在经济新常态这一大背景下,高职教育也进入了新常态,它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内涵
  对学生的培养应该从单纯的培养专业技能,转移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上来。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毕业生。
  (二)新的专业课程设置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创新成为新的发展动力,科学和技术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为突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与企业的需求相对接,要提供企业需要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提前于市场变化进行人才需求分析,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更加高瞻远瞩,和市场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三)新的教学理念
  当前,高职教育下的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技能,还要在素质、创新能力方面全面提升,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而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这就要求教师适应新的角色要求,用新的教育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改变为主动寻求知识,做他们知识的引路人。
  二、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现状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学生的学习质量、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认可度。
  (一)高职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
  新常态下,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高职学生的课堂表现令人担忧,出勤率和听课率达到多年来的最低点,学生最感兴趣的专业课的这两个数值为85%、75%,而公共课和理论课的数值仅为76%、55%;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也不容乐观,能够完成全部作业的学生僅为76%左右;对完成质量,若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评价,超过半数学生的作业质量不合格;期中和期末测试中,不及格学生的比例甚至超过30%;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抄袭严重,缺乏创新。近些年来,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在不断下滑,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甚至不如仅经过短期培训的工人。
  (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低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更高。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却存在知识层次较低,知识面较窄,专业技能不强,计划、组织、管理、统筹能力较差,不能胜任综合性工作,因而社会普遍认为高职教育的水平不高,存在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巨大矛盾。
  三、影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原因
  (一)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较低的原因较为复杂,很多高职院校是在原中职院校或成教的基础上通过升格或合并而来,办高职教育的时间较短、基础较差;师资队伍培养力度不够,升格或合并前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对高职教育缺乏必要的认识,高职院校成立后师资引进的途径较为单一,多为普通院校本科以上毕业生,他们对高职教育认识度和认可度均不高,且学校缺少强有力的培养、培训体系;高职院校教师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偏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高职院校新专业的更新较快,缺乏必要的师资队伍。
  (二)教学模式不够合理
  虽然职业教育的改革进行了很多年,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科式的课程设置,上课“满堂灌”、照本宣科、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依然存在。有些招生多的专业采用几个合班教学,教师不能掌握每个学生的学情,无法满足实验、实训教学的要求,更谈不上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现代教学模式。
  (三)高职院校管理存在一定问题
  高职院校的管理是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高职院校的盲目扩招使学校的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严重不足,在短期的经济效益后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缩水和社会认可度的降低;部分高职院校和专业人才培养缺少特色,同质化倾向严重,使招生、就业情况不佳,影响长远发展;淡漠师资队伍培养,缺乏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缺少对一线教师的激励机制,师资队伍流失严重;对人才培养质量不够重视,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
  四、新常态下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
  高职教育的新常态就是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
  (一)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拓展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渠道
  高职院校要制定优惠的制度与办法,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特别是从行业、企业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聘请知名专家作为专业顾问或带头人,扩大企业兼职教师比例,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
  2.制订高职院校在职教师中长期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的角色中,缺乏在企业一线的工作经验,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欠缺,且对实践经验的重视程度不够。新教师到岗培训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实践能力的培训。在后续的工作中,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培训和顶岗实习培训的机会,不断拓宽新教师知识面,积累一线实践经验,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定期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了解工作岗位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了解新技术的发展动向,补足实践经验欠缺的短板。同时,鼓励教师再进行深造,提高知识水平。   (二)创建适应高职教育“新常态”的教育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经营、使用共享资源平台,将以校内资源为唯一渠道的教学扩展为相对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比如,各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开放课程、公开课及其他教育教学共享资源平台等,在其建设过程中将学校资源(师资、设备等)与相关企业资源(专家、资金、设备等)进行整合,为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需要,而以网络和新媒体技术为平台的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应其认知和学习习惯,如引入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为经济发展输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的职能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高职院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推行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出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脱节的现象。人才培养方案以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只是作为调剂和补充,两者缺乏有效的融合,未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要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首先要更新观念,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为素质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次,构建创新创业知识和专业课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有机融合在一起。
  五、结束语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对各类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依然很大,高职教育应该及时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加强管理,把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覃川.新常态下高职院校的转型升级[J].中国高校科技,2015(11):55.
  [2]唐金权.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21.
  [3]冯新广.经济新常态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战略选择[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5):41.
  [4]闫智勇,吴全全.经济新常态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层矛盾探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01.
  [5]林娟.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95-96.
  [6]王素艳,周光宇.高职供给侧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实践研究[J].职业,2017(6):49-50.
其他文献
足球对于南美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体育的范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曾说:“足球在南美不仅是11个人的游戏,而且是成千上万人的‘想象共同体’,它比其他任何文化、政治架构更能聚合起民族的意识。”  可以说,正是这样的足球文化和意识,铸就了拉美足球的纯粹、浪漫和激情,也使无数来自贫民窟的孩子,实现了改变命运的梦想。  激情桑巴,缔造传奇  在全世界人眼中,桑巴舞是巴西的国舞,代表着热情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