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普通高校就业率与人才配置实证分析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vQI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研究出发,对区内高校的2003~2007年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深入探讨学科专业人才配置的变动与问题、人才就业胜任力结构变化趋势,提出未来人才整合模式对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力挑战的对策。
  [关键词]普通高校就业率人才配置
  [作者简介]刘黔川(1968- ),男,四川汉源人,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高永惠(1958- ),女,湖北武汉人,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流程再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和教育方法论;陈军义(1983- ),男,江西永丰人,桂林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广西桂林541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胜任力开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新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XJY01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2-0102-02
  
  一、广西高校2003~2007年毕业生就业概况
  根据广西2003~2007年五年内的就业数据统计得出本科平均就业率维持在90%上下摆动,而且有下滑的势头,如果没有创新的方法,要进一步提升难度加大。2007年9月,广西各高校毕业生数为107618人,截止到9月1日,平均就业率分别为90.29%,其中博士生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在100%,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增加。硕士研究生从2003年的921人增长到2007年的3452人,培养人数大幅增长,但是平均就业率却由97.83%下降到89.25%,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就业趋势不容乐观;本科层次毕业生也同样随着毕业生的增加,平均就业率不断下降;而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专科高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却增长了15个百分点,达到了90.75%。另外,就业数据显示:硕士和本科毕业生的部分专业就业率达到100%,专科高职专业却鲜有达到这一比例的。这一现象表明,各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与专业的设置合理性有重要关系。
  二、从广西高校2003~2007年就业率对比分析看人才配置的状况
  通过对2003~2007年广西教育厅发布的区内高校就业率官方数据,以广西23所主要本专科高校的就业率为样本,选取12个学科大类中的哲学、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农学10个学科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分别得出以下结果:
  1.从分学历层次就业率对比看,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增加。低层次人才需求也在上升,呈现两极化。总的看来,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就业率上升,就业率排第一,本科生就业率第二,专科生排第三。数据显示,2003年硕士和本科生在各学科的就业率都处在较高水平,而硕士都高于本科层次。专科高职表现出较大差异,管理、法学、工学、医学类等专业就业情况较好,教育学则比管理学低了近13%。说明教育人才需求在升级。从数据也可看出:不同学历层次间的差异明显,尤其是本科与专科。2006年各高校就业状况与2004年比,除本科层次,各学科就业率有所上升外,另外两个层次基本持平。除了理学和农学硕士层次的平均就业率低于本科层次外,其余8个学科大类均高于本科层次。说明企业对人才结构需求正在发生变革。
  广西近五年硕士层次10大学科的就业率显示,2005年的经济学、2006年的教育学、2007年的农学分别是其大类就业率的小年,就业率只有80%左右,远低于各年度的平均值20%左右。另外,从总体来看,2004年是就业率最平稳的一年,其平均就业率达到97%以上。从2005年开始,总体就业表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尤其是2007年,各学科的就业率均低于近五年的平均值,从而我们可以得出,各大高校不断扩招,虽然研究生层次培养总量远低于本科生,相对于拥有一到两年工作经验的竞争者来说,削弱了各行业对大学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前几届毕业生的就业也会对应届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毕业生的主要构成部分——本科生,近五年各学科类的就业率相对于研究生较为平稳,但就业率总体水平是不容乐观的,2003~2007年,就业率平均值除2006年有小幅上升外,也同样处于下降趋势,这对本科高校就业工作无形之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压力。
  2.从部分学科大类近五年就业率对比看,存在结构性失业问题。数据显示,工科类专业是各高校中设置数量最多、最广泛的专业,如广西大学、桂林工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工学院等区内高校,此类毕业生可谓是所有毕业生最多的,这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此类专业的重要程度,工科类毕业生所从事的都是与国民经济紧密相关的职业,既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又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工科学生,备受用人单位青睐,近几年的就业率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医学类专业在广西区内分布也较为广泛,如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学院、桂林医学院等高校,硕士和本科生的就业率相对稳定,而专科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有较大波动,尤其是2007年,大专层次毕业生只有77.84%,低于2003年。我们认为随着广西区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具有更高研究、操作技能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仍有较大的缺口,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因此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仍很旺盛,而更注重基本操作的初级医护人员却反应平淡,此类毕业生会产生更大的就业压力。
  结构性失业是由学生职业价值观和专业层次人才计划与市场契合度品质等教育质量因素引起的。相对于上述几个专业,教育学的就业率波动是最大的,硕士在2006年有明显的下降,本科生从三年的就业趋势来看呈直线下降,而专科、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到每年的9月1日,就业率没有超过80%,据广西区教育厅的数据显示,教育学类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不高,2003、2004年部分高校的就业率不到30%,有的高校甚至为0。区内大中小城市甚至乡镇的小学教师几乎饱和,而偏远、贫困的山村虽然教师资源相对缺乏,而大学毕业生又不愿到上述地方就业,因此造成这一现象。这说明结构性失业是由学生职业价值观和专业层次人才计划与市场契合度品质等教育质量因素引起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平稳,有部分专业接近于100%就业。另外,专科、高职学生的就业率不断攀升,由于他们针对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因此其就业形势大好。
  从近几年的区内高校的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而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与此同时,生源质量也在不断下降,这就要求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当充分研究市场需求情况,瞄准未来企业人才核心竞争力整合需求方向,设置在未来几年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使得人才资源得到合理培养、发展,形成社会、高校、毕业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从宏观角度讲,广西作为一个沿海、沿江、沿边的少数民族省份,同时又是被列为西部大开发的省份。2008年2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这无疑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边境及国际贸易将空前活跃,经济也将得以蓬勃发展,因此急需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特别是需要懂得国际贸易业务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而这些专业多是广西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紧缺之处。应当指出的是,高校毕业生数量随着高校扩招而大幅增加,而经济发展也急需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校必须与社会用人单位充分沟通,探讨建立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模式,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人才市场就业胜任力结构变化趋势的讨论
  目前我国的人力供需市场出现“结构性失业”的状况,一方面企业界急需人才,但又苦于找不到能即聘即用的人才;另一方面求职者却又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能力或个性特质的工作。社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经费来培养大学生,希望他们能成为潜在人力资本的人才,然而事实却是用人单位找毕业生难,找到理想的人选就更难;毕业生就业难,找工作难,特别是找好工作或理想的工作更难。人力资源供需链的失衡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现在高校提供给人力市场的人才结构(见图1),大众教育按专业教育模式培养的本、专科人才是主体,他们是分科的专业初胚。要到企业磨炼一段时间才能成为企业的专业人士。各个专业领域越往上就越专、精,各领域的人才,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分界。这是强调分工为主体时代的人才群体工作模式状态。
  随着社会形态的急速转变,促使顾客多元需求价值的衍生,使得企业也朝着多元价值的发展来满足顾客,因而企业对人力素质的要求也不同以往。在现代组织中,由于员工工作成就感和工作挑战性的要求,工作扩大化以及工作丰富化的实施,各工作岗位之间的分工界限正逐渐消失,变得不那么清楚明晰,从而要求专业职能工作不能只盯着一个孤立的工作岗位,而应该关注一个专业岗位族类,了解该专业岗位与其他岗位之间的联系,包括价值功能、信息联系、产品联系、人员联系等。以人本观为核心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要求岗位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与科学化;另一方面又要让员工不断地实现岗位的变动、职能的变动与能力的多向发展,打破终身固定从事某种局部操作的传统分工限制,使每个员工从片面的技艺与技巧的专长发展中拓展出来,从由于追求专门技艺的发展而受到的分割、肢解与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与能力的开发。员工要获得充分的发展与能力的全面开发,首先要有一定的专业通才的素养以适应自由流动的空间。而每个员工得到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后,必然会有独创的能力出现。所以,学校或职能教育就必须提供充分而全面的工作能力清单信息,让学校内每个专业职能胜任特征模型由“专业+人本个性+通用”三部分构成,其中“通用部分”的作用是方便就业者在各项工作中的相互过渡和更好地发挥各自技能。
  胜任特征,也称为胜任力、胜任能力或者胜任素质,是指那些能够被测评并且区分绩效优秀者和绩效平平者的个人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能力以及动机、特质、态度或品德。胜任特征可以体现组织的特性和工作的未来需要,胜任特征建模者关注的是找出整个专业职业或者类似的一组工作中共同的、核心的个体水平的胜任特征。构建过程中通常会考虑组织情境、组织目标和战略等信息,这样从个人身上得到的胜任特征模型就体现了组织的特定要求。专业职能胜任特征模型要能在规范化、科学化的基础上动态化,就需要仔细地分析每个专业职能的演变,以及“专业+人本个性+通用”三部分结构的变化。现今企业需要的是多元智慧潜能的人力需求,他们是能快速适应需求的专业通才以及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见104页图2)。越往上不仅要专还要能整合性地通,企业所需的人才基础胚胎是“专业能力+整合能力(概念化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以便能顺利衍生出多元化的策略性能力。企业要求各领域的人才要能融通领域之间的分野。这是强调团队运作为主体时代的人才能力结构状态,以满足先合作后分工的组织运作方式,它反映了企业对精准人本职能教育观的需求,人才的基础是专业通才型。
  在未来随着高成本社会形态的演变,企业用人朝向精致化方向发展,企业对人才需求进一步整合,从目前的山头形态演变成圆锥形以形成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见104页图3)。企业将各领域的人才优势整合为一体,将各功能部门经营为团队式部门,人才群体工作结合模式就成为圆筒状。所以,采用传统单一的着重知识填充及专业技能养成的模式,已不足以适应现代企业的多元发展。目前学校仍在按着这种指导思想和方式培育人才,结果造成了企业找理想的毕业生难。因此,要提高就业力就得在培育人才时瞄准这种前瞻性需要,使学生能成为企业即聘即用和明天要用的人才。
  
  四、未来人才整合模式对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力挑战的对策思考
  第一,整合高校就业工作内外部因素,提升胜任力开发质量的价值链管理是就业力的根本出路。要把关注重点放在如何能解决企业人才能力结构需求与学生胜任力供给的契合、择业取向与就业录用特质契合、就业管理政策与就业渠道契合的难题上,以胜任能力管理创新为突破口探讨就业工作对策新模式。
  第二,以胜任能力本位整合学科专业教育与职能开发特征,创新人才职能训练模式,解决“过度教育”问题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时出现的人才荒的问题。以人才价值链观点看高校就业工作模式,对结构性失业采用防御策略,普及就业服务。
  第三,就业指导中心要由传统的被动行政式转化为胜任力开发管理式的工作模式,主动地了解市场,将市场信息迅速传递到教学系部单位进行课程的研发,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实施改革方案。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有部分相当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部的功能,它需要有市场调研、顾客管理、品牌经营、广告及促销管理、新产品(新课程、专业、人力核心能力优势、教育与教学流程改革、校园文化诉求等)及产品更新的建议框架的提出等职能。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大学生就业市场导向的工作流程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蒋笃运.产业结构、专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8).
  [2]于杰.应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J].中国人才,2006(1).
  [3]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4]李彬.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才需求及其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
  [5]李丹琳.甘肃省4所高校学生就业心态及专业满意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1).
其他文献
[摘要]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各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同时,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但专门针对女大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教育在高校还不多见。文章就高校女大学就业指导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提高女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女大学生 就业指导 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谭刚(1975- ),男,四川盐亭人,新疆农业大学党委宣传
位于燕山中麓金山岭长城脚下的滦平县,是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14个市县之一,素有首都北大门之称,是沟通京、津、辽、蒙的交通要冲。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物产旅游资源丰富,矿业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