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萝多罗的艺术:侵蚀的力量与美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zhan2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当车辆往返于上海卢浦大桥时,只有一件世博园内的雕塑可以被看到。是哪一件呢?世博会意大利国家馆的负责人翁贝尔托·万达尼(Umberto Vattani)骄傲地告诉世人,那是阿纳尔多·波莫多罗(Arnaldo Pomodoro)的作品——“马可波罗之门”。
  阿纳尔多·波莫多罗何许人也?
  这位现年84岁的雕塑家,是意大利国宝级的人物,是意大利至今还在世的最伟大的雕塑家。他出生于意大利的蒙泰费尔德罗(Montefeltro),1954年移居米兰至今。他在国际艺坛名声显赫,曾荣获诸多大奖,包括1963年的圣保罗双年展大奖、1964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大奖、1967年卡耐基学院国际奖、1981年的亨利·摩尔大奖、1990年日本艺术联盟颁发的“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赏(Praemium Imperiale)”雕塑类大奖等等。
  波莫多罗的雕塑常常是体量巨大的几何单体或几何体的组合,通过腐蚀、切 割、挖凿、磨损等处理手段在抛光或平整的表面制造出“侵蚀”的视觉效果。他这样阐述贯穿于自己艺术创作的基本理念:我的创作一直基于一种哲学性的研究及探索的欲望。比如,这种影响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纽约艺术界特别推崇的布朗库西作品中对于基本形态的回归。我也因此着迷于探索几何形式中神秘而富有活力的内在演变。
  波莫多罗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纽约MOMA首次见到布朗库西的作品,这次相逢成为了他艺术创作的分水岭,使得他的艺术天分找到了更好的突破口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波莫多罗并非一开始就立志成为一位雕塑家。他于1945至1946年期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Dogli Studi大学学习经济和商业。最初他是一名土木工程兵部队的勘测员,为重建被战争毁坏的公共建筑而工作。闲暇时期的阅读让他接触到保罗·克利的绘画,促使他走向艺术设计。他早年致力于珠宝设计和小型浮雕创作,首批设计的首饰作品就参加了米兰设计三年展,昭示了过人的天分。同时,他还在浮雕设计方面发展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书写”的抽象表现形式,很快获得了意大利主流批评家的关注。而那天在MOMA,当他端详着布朗库西这位伟大的罗马尼亚雕塑家的完美作品之时,他强烈地感到:“它们唤起了我内心一种想要毁坏的冲动,于是我联想到一条‘蠕虫’可以侵蚀它们。我想到了一个点子,那就是我可以把我的个人标记植入固体几何体(柱子、方块、圆球、锥体)的内部,也就是说,进入一种本质的、纯粹的、抽象的图形中”。波莫多罗因此在60年代初开始转向三维空间的艺术创作,关注点在于破坏几何体完美的表面从而揭示其内在的奥秘。一直以来,在他的艺术探索中逐渐演变的视觉特色最终成型,他称之为“侵蚀(erosion)”。
  由于“侵蚀”,一些规则或不规则的裂缝、锯条、齿状物总是突然出现在规整形式中,时常令人的视觉产生“突兀”之感。同处于作品中的斑驳沧桑与华丽光亮制造了不可思议的矛盾对比,也成就了被波莫多罗称为“不完整的完整感”之全新意味。他的作品《旋转者》(Rotator),一个有芯的青铜圆球,一直被评论家们拿来与布朗库西的作品作比较。他们将波莫多罗的“破坏”行为看作是对布朗库西完全理想化的作品的某种否定。也有批评家认为,其作品中的裂纹、咬噬的部分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表达自省的、人类脆弱感的隐喻,是二战之后个人痛苦表达的形式超越。这些齿状物也令人联想起某些与现代科技相关的元素,比如发动机的齿轮,或是微晶芯片上的纹路,闪耀着技术之光。“侵蚀”仿佛是在科技指引下的空间探索之路。波莫多罗有意地模糊了某种建设力和破坏力之间的界限。他曾于1982年谈到:“不规则的表面和侵蚀在我作品中象征着破坏性的力量。由‘侵蚀’上演的戏剧预示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某些征兆和焦虑之情。对于科技的滥用将会毁灭人类。”
  “侵蚀”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使波莫多罗开始关于“负空间”概念的探索。“雕塑单体及其所处空间之间的关系”是他一直关注的中心。他认为:“从根本上讲,一件雕塑是它的自有空间与它所处及运动空间互相实现的过程。当一件作品改变了它所处的地点之时,它才成为自身生成时间真实而恰当的印证,也因此成为环境中的一个印记,附加在作品上的记忆则不断丰富着环境。”当空间“侵蚀”了作品,雕塑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从而创造了正负空间之间戏剧性的张力——那是某种回荡在天地之间的激情与活力,似乎封闭而自我圆满的形态之内的巨大能量与宇宙的神秘能量正遥相呼应。
  从1966年开始,波莫多罗的雕塑“侵蚀”了开放的室外空间。他的首个纪念碑尺寸的雕塑项目是为蒙特利尔奥运会意大利馆设计的一个直径3.5m的球体,现在这件作品位于罗马凡尔仙纳宫门前的广场上。今日,波莫多罗的大型雕塑已经遍布全球,存在于世界上很多大城市的广场中,诸如米兰、哥本哈根、布里斯班、洛杉矶、达姆施塔特等等;而在纽约百事可乐雕塑公园、都柏林三一学院的入口处、加利福尼亚米尔斯学院运动场、梵蒂冈博物馆的松果庭院、纽约联合国大厦的门口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前,也都有他的作品的影子。波莫多罗认为雕塑应当走向公共空间,应当表达人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让无法触觉的情感成为一种形态,将不可见的事物塑形变为可见的。他说:“雕塑在与公众对话的时候是有生命的。我非常乐于见到我的雕塑在广场上或公园里与绿树竞高。我喜欢看到人们把自行车靠在雕塑上,雕塑仿佛也成了人,传达着活力,昭示着生命的运动。”
  “马可波罗之门”,这件我们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到的作品,无疑是波莫多罗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也是波莫多罗首次在中国展示的公共作品。这件矗立于意大利国家馆一侧的雕塑高12m,宽10m,重十余吨,由16块青铜铸件组合而成。实际上,20年前波莫多罗便产生了创造一座“伟大的门”的想法。后来在助手、铸造厂、钢架结构工人多方面的配合下,他耗时5年才完成这一作品。在热心文化交流的翁贝尔托·万达尼的极力推动下,它才得以被运到上海世博会展出,据称仅运费便耗资上百万欧元。作品的一侧是富有节奏感和秩序感的象征性符号,浮现在刻有波纹的故意被破坏的青铜表面上,象征着古老中国的悠久历史。另一侧是诸多形体(半球、立方体、刀状物、楔形物、箭状物、裂缝)的综合,它们在光与影营造的戏剧场景中,进行着复杂的叙事,在差异中对话,在交流中比较,象征着西方世界的多元文化。波莫多罗试图通过这一作品,呈现人与文化之间的动态关系,并构建一个可以既像一堵需要跨越的墙也像一座“开放之门”的作品,呼唤人们如马可·波罗一般以雄心壮志和不竭的动力探索着未知的世界。
  除了雕塑之外,波莫多罗在舞台设计和建筑方面也实践着“侵蚀”的空间实验。波莫多罗从年轻时就非常热爱舞台设计。他曾参与意大利国内外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布景设计项目,专门为各种类型的演出(包括希腊悲剧、歌剧、当代戏剧、音乐会等)发明了许多壮观的机械设备。比如,2001年在罗马奥林匹克剧场有一场纪念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会,他为之设计了一套视觉装置,包括用薄纱绘制的幕布和合唱团的站台。波莫多罗曾谈到:“布景设计对我而言是一个新鲜而大胆的尝试,不仅拓宽了我的视角,也令我在公共雕塑创作中更加勇于突破,不断地进行着个性化的雕塑冒险。”同样,建筑也为他带来新的体验和拓展。他的建筑极富雕塑感,常常通过纪念碑式的室外构造传达和创造象征性的隐喻。波莫多罗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建筑如何更恰当地介入城市环境”的问题。他认为现在城市中存在着一种“建筑危机”,即建筑如何改变外观从而与外部环境相协调的问题。目前,他正着手于一个位于意大利翁布里亚区(Umbria)的酿酒厂项目。这个项目由法拉利汽酒生厂商Luneli家族委托。波莫多罗为酿酒厂设计了一个乌龟壳一样的建筑。因为乌龟不仅是长寿、稳定的象征,龟壳的造型也令人联想到古代巨大而实用的穹顶。这个项目需要与工程师团队进行周密的合作,协调艺术性和结构、功能方面的问题,以便在技术上更加有利于酿酒和藏酒。
  尽管已经是耄耋之年,波莫多罗还是像他所致敬的马可·波罗那样,在艺术领域孜孜不倦地探求着新的可能。同样,他那“侵蚀”的艺术风格在破坏中重建力量与美,而他本人也在突破自我中获得永恒的动力。他说道,当我回望我所做的事,或当我走过那些我的雕塑所在的非同寻常的地点之时,我只希望自己毕生的工作能对我祖国的艺术产生一定的历史价值。
其他文献
我刊记者,闻讯新近上市的“新间动镇痛仪”后,带着读者提出的有关技术问题,走访咨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乔志恒主任医师,请看以下问答。
期刊
第十五届柏林艺术论坛于2010年10月6日至10日在柏林的Messedamm举行,与往年相同,和论坛同期举行的国际展拉开了欧洲秋季艺术博览会的序幕。据称,来自全球18个国家的约110家顶级画廊参加了该展览,并联合展出了1960年以来的全球当代艺术。遗憾的是,展览中并无来自中国的画廊参展。  为了一睹这当代艺术的盛会,《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先生特组织国内艺术家前往考察。甫一入场,便巧遇到中国美术馆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介绍一种全自动血液粘度的测试系统,该系统采用Philips公司的80C552做主控CPU,利用光、电、机相结合的方法完成血液粘度的测试,通过RS-232串口与PC机连机操作,能连续自动的对60个样本进行测试,其结果表明该系统用血量少、检测时间短、测试精度高。  [关键词]血液粘度 切变率 步进电机 光耦
期刊
正常大便颜色为黄裼色。如果出现异样,那就应该考虑是否患有某种疾病。  1、柏油样便 且又黑又亮,有奇臭,常是食道、胃、十二脂肠溃疡病出血后的危险信号。血液本来是红色,当它进入消化道时,血中血红蛋白的铁与肠内的硫化物结合成为硫化铁,使大便呈粕油样黑色。
期刊
1 光耦合器  光耦合器是一类独特的半导体器件。这类新型的光敏半导体器件虽然早在1966年就问世了,但在近十几年才获得长足发展和广泛应用。  1.1 光耦合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光耦合器也称为光电耦合器,它主要由发光器件和光接收器件组成,如图1所示。光发送器件与光接收器件之间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组装在同一个密闭的封装内,彼此用透明绝缘体隔离。在应用中把发光器件的引脚作为输入端,而把
期刊
在当下这个大众传媒极其发达的时代,传播几乎无孔不入,这是所有人都回避不了的事实。媒介作为技术手段或载体甚至直接改变了雕塑的呈现方式,事实上,人类历史上每一次传播技术的改善或新媒介的出现都极大地拓展了视觉艺术生存的空间,也丰富了视觉艺术的表现力;另一方面,传播作为沟通方式既为创作提供了极大的信息资源,也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信息权力。本届雕塑论坛的主题是“雕塑与传播”,旨在探讨在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播以观念
期刊
“我已放弃以素描打稿,而改为直接由雏型雕塑入手……”1话语的背后似乎还有一层含义:平面草图表达立体雕塑的不如人意。这或许就是摩尔在对“素描打稿”的深刻体验中以及对“雕塑真谛”的真切理解后发觉到了“素描打稿”的几分无奈。放弃素描草图表面看来只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变动,而实质上却是一种创作观念的转变。  从摩尔专为一尊坐像和一尊头像所画的素描草图上虽然也能领略到他那“旅行性”的素描所展现出来的颇有立体效果
期刊
内容摘要:中国工艺美术是一种集装饰、绘画、雕塑为一体的空间性的综合艺术,数十年来,中国工艺美术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民间文化艺术为己任,走过了振兴、发展、繁荣、嬗变四个阶段。今天,我们不仅应当重视工艺美术作为一般商品的使用功能,还必须充分重视它的文化功能,自觉地把握工艺美术作为物质文化形态对营造理想的生活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所具有的现实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国工艺美术;振兴;发展;繁荣;嬗
期刊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气候补偿和分时分区这两项节能技术在石家庄铁道学院供热系统的实际使用和节能效益。当室外温度升高时,气候补偿器QHOMS自动调整系统的供水温度,使系统的供热量与室外气候相匹配;分时分区供热技术,在公共建筑热入口安装公共建筑供热节能器PB-HOMS,根据公建的用热情况实现分时段供热。经过气候补偿和分时分区节能改造后,经过一个采暖季运行,节省蒸汽量达到16.7%。  【关键词】蒸汽换
期刊
“南海观音像”总高30m,由背光、观音像、莲花底座、金刚基座四个部分组成,金刚座高9m,观音像高21m,内部钢结构,不锈钢外形锻造,贴99金箔。  “南海观音像”基座即金刚座分为二层,一层为经堂,二层为寺庙主持开尔众生的佛堂,金刚座在外墙有68幅浮雕,表现了《妙法莲花经》中观音三十六救苦救难的故事、八吉祥、七珍宝、黄财神及吉祥天女的形象。    一、青海贵德南海殿风景区南海观音像    在黄土高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