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办公楼改造扩建项目是一项带有政府色彩的改造工程。与一般性质的办公建筑无论在建筑外部形态还是内部功能布局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差异。他拥有自己的一些特殊要求,而且这些是必须遵循和满足的。改造工程本身就是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和新建工程相比存在着很多制约的因素和不确定性。如何利用和解决好这些制约因素及不确定性往往成为一个改造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中央编办;改扩建工程;办公楼;东四南大街;建筑形象;室内设计
【Abstract】Office building renovation and expansion project for THE STATE COMMISSION OFFICE FOR PUBLIC SECTOR REFORM is a renovation project with the government of color.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building external shape and internal functional layout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nature of the office building. It has its own specific requirements, and these must be followed and met. Renovation project itself is a very complex project, as compared with new construction there are many constraints and uncertainties. How to use and to solve these constraints and uncertainty often becomes a key to the success of transformation projects.
【Key words】The state commission offi ce for public sector reform;The renovation and expansion project;Office;Dong si nan Avenue;Building image;Interior design
1 引言
2010年国庆节后,当人们途径东四南大街时,会惊奇的发现东四南大街85号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的办公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别致而大气的新建筑,这就是刚刚竣工的中央编办办公楼维修改建工程。9层的主楼南北向矗立着,6层的配楼沿街布置。建筑整体稳重大气、厚重质朴,但其中也不乏透露出来的那一分别致。站在这栋建筑面前,人们对改造前办公楼的印象甚至变得模糊了,即使这种变化只是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发生的。办公楼和周边建筑十分协调,已经融入周边环境之中。中央编办主任及各司局对办公楼的外观形象、功能布局及内外装修纷纷流露出赞美之意。
作为一个政府机关办公楼的改造,中央编办办公楼改扩建工程没有什么奇特的造型,没有什么非常前沿的技术,没有什么非常新鲜的理念,它为什么会取得成功,我们将围绕建筑本身去追溯,去再现,去剖析,看看这个工程在设计过程中有什么值得关注、值得借鉴之处。
2 项目背景
中央编办办公楼位于东城区东四南大街85号,西侧和南侧紧邻空政话剧团大院,北侧为前厂胡同,东侧临街对面为北京市科学器材公司大院。原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区,原办公楼为地上9层地下2层的主楼和地上3层地下1层的配楼,用地北侧为一栋“L”形的3层办公楼,大院面向东侧东四南大街设有出入口。原办公楼始建于1988年,女儿墙为传统的坡檐造型,顶层设有环廊,带有浓重的民族及时代特色。十几年的光阴变迁,城市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办公大楼无论是从内部功能还是外部形象上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改地块划拨中央编办使用后,编办发现该办公楼建筑规模及建筑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使用需求。他们需要一个更为现代、高效、充满人文主义并面向未来的办公环境。最重要的是,新的办公大楼应该展现出国家级政府重要职能部门的精神气质并与城市的发展脉搏和谐呼应。这些因素都促使对该办公区的改扩建提上了议事日程。
这种改造项目在当下的中国是非常具有普遍意义的,由于时代和经济的限制,许多20世纪80年代甚至90年代建造的建筑都已不能满足当今的需求而面临着改造。如何对改造工程的内部功能和外部形象进行更新,成为建筑师一个新的命题,而改造工程往往比新建工程更具难度,受到了更多原有结构、构造、场地等各方面的限制。
中央编办办公楼改扩建工程对外部形态进行了全方位改造,对内部功能布局的整合,包括一部分扩建内容和内外装修及水暖电全面地改造和更新。
3 外部形态改造
3.1 建筑体量及功能布局
原办公楼为地上9层地下2层的主楼和地上3层地下1层的配楼。本改造工程保留南侧9层办公楼部分,拆除3层附房和其他建筑物,顺东四南大街沿街布置一栋地上6层地下3层的办公楼,建筑物长70米,与南侧的原有9层办公楼接建,围合成一个相对安静的院落。沿街中部底层设置过街楼出入口,架空会议室底层设置地下车库的出入口坡道,新旧办公楼的内院转角处设置办公的入口大堂,建筑周边设置4米宽环型消防车道,东四南大街设两个应急消防出入口。
原有办公楼经过改造后仍旧作为主要办公用房,与之衔接的新建办公楼二层以上部分为办公用房,北端一二层作为食堂餐厅,南端沿街部分底层作为办证大厅,方便外部出入。
改造后原办公楼由“L”型外向型布局改造为“U”型内向型布局,提供了相对私密,安静的内院空间,提升了办公品质。面向街面的6层配楼为街道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立面形象,改善了沿街形象。
3.2 立面造型
原有建筑的建筑形式为民族坡屋檐,顶层设中式环廊,北侧主入口为充满现代气息的玻璃幕墙,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带有浓重的时代烙印。建筑形象繁杂,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也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本次改造对原有9层办公楼的南侧雨棚、北侧入口上部阳台及9层外挑廊进行无损保护性拆除;维护结构及装饰面层均拆至结构层。与扩建部分进行全面的整合,统筹设计。
6层配楼与9层主楼在主楼东北面咬合相交,设置一竖向片墙直达主楼楼顶,转折厚与主楼的电梯机房横向连接,将主楼与配楼连接为一体。片墙顶部设装饰花格。内院新老建筑相交部位底部2层外扩一跨形成大堂空间。上部外挑连接梯段,连接新老楼。因新老建筑层高不一致,老楼层高较低,新楼层高较高,为避免相交部位楼层错落,新老楼相交部位外饰面采用玻璃幕墙,弱化楼层错落关系,柔性相接,自然过渡,避免了楼层相互错落带来的凌乱感。6层沿街配楼中部设有2层通高的过街通道连接内外。为突出入口形象,将入口形象设计为“门”的形式。厚重的石材基座作为门的基石,轻盈的玻璃幕墙围合成门的外框,标示了入口的所在。配楼6层局部房间2层通高,作为活动场地。为保证立面的整体感,2层通高部分的活动室立面形式处理为2层,突出的1层外饰面材料选用玻璃幕墙。结构框架将缺口部分补齐,使建筑形体完整的同时也不对基地北侧的建筑日照形成遮挡,所谓一举两得。2层配楼部分外挂室外楼梯一部,楼梯西侧外墙中部设片墙,与沿街处片墙相呼应。
的厚度感和体量感。(2)外部玻璃落到楼面,内部还是窗台,为了确保外侧底部固定玻璃不显露出后部的墙体,又与上部开启玻璃看起来没有区别,下部玻璃采用贴膜处理。白天路人看不出区别,以为是一样的玻璃,达到了建筑师追求的典雅的竖向比例窗的形象,晚上室内灯光亮起时人们才会发现原来底部玻璃是不透光的。
3.4 材料
中央编办办公楼立面只用了三种颜色的建筑材料,樱花红花岗岩石材、浅灰色铝板和玻璃。樱花红花岗岩石材,浅灰色铝板和玻璃三种基本材料给人肯定的信息,同时挖掘材料的内涵制造变化。设计原则是用极少的材料给人确定而丰富的信息。
石材本质的感觉是厚重感,体量感,雕刻感,阴影感,细腻或粗糙的质感,作为石片悬挂在建筑上时如何能不丢失这些感觉。办公楼片墙中间的凹槽,窗底部的小挑板,后退的窗户,顶部的构架给人以体量感和阴影感。所有的拼缝部位均为通缝,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同一种石材磨光和烧毛后具有不同的质感和颜色深浅。光面石材颜色较深,表面光滑,被运用于建筑物的底部。烧毛面的石材表面粗糙,颜色较浅,被运用于建筑的上部。退后的石材局部和退后的深色窗口,在南立面上给人更深刻的光影感。
通过对建筑体量及功能布局、立面造型、窗、材料的深入推敲,在改造后的中央编办办公楼身上我们会体验到它的自信与坚定,同时你还会感受到它细腻的表情,会感受到建筑师对建筑材料特质的挖掘和不着痕迹的细心处理,会感受到建筑师对建筑意境的追求。
4 室内改造
4.1 米层高的限制
建筑室内改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内部空间的适用性和舒适性。但很快发现原建筑4.2 米的层高成了设计上最大的瓶颈。
公用专业为此做了许多努力。按常规设计后,消防水管、电缆桥架、空调冷媒管及冷凝水管都放在走廊等公共区域,因为走廊较窄,净宽只有1.8米,走廊装完管线后层高只剩下2.2米左右,这样的高度显然不适合人体的尺度感。为了保证走廊的高度,公用专业反复的进行管线的汇总,调整管线的截面尺寸及管线的布置位置及交叉位置,一间一间房间的挨个调整。为便于管线的检修,走廊吊顶全部为活动吊顶。经过各专业的努力,最终吊顶后的净高达到了2.45米。
中央编办部分公共空间及办公室和会议室为精装修设计。为了达到装修效果,保证解决。
4.4 入口大厅
中央编办办公楼的入口大厅改造后设置在了扩建部分,主要原因为老楼的层高过低,无法获得大厅所需要的合适空间。大厅被设计为2层通高,为了与老楼的电梯厅实现对接,大厅部分较上部楼层向西扩展了一跨。为了获得开敞空间,大厅内抽了3棵结构柱,通过转换梁进行结构转换。由于上部还有4层楼,因此转换梁的截面高度达到了1.4米,大厅顶部被2道转换梁分成了3部分。为了获取良好的室内净高及完整的装饰效果,大堂吊顶形式依据结构转换梁进行了深入的设计。吊顶紧贴梁底,躲开梁的位置设计了6组灯池,灯池内为2级跌落造型,给人空间高大的视觉效果。主灯具也设计为2级跌落造型,与灯池相呼应。地面的铺装形式为在大片的同色铺装的基础上,在与灯池相对的位置设6块矩形的装饰带。简单中的小变化带来了别致,与灯池也是一一对应,所谓天地呼应。老楼电梯厅正对的大厅墙面设置了一面浮雕墙,墙前面设置鼎一尊,作为电梯厅的对景,为室内环境增添了一丝文化气息。
吊顶上的送回风口、筒灯、喷淋头的设置也颇费了一番心思。空调室内机被安放在主灯具的上部,回风口设置在了灯池的跌落造型内,底部往上看根本看不到回风口的存在。送风口设计为宽度与筒灯一致的长条形和筒灯间隔排列成整齐的直线,整齐而又富有韵律。经过各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大厅最终的装修效果非常好,得到了中央编办的好评。
5 结语
中央编办办公楼维修改建项目是一项带有浓厚政府色彩的改造工程,与其他改造项目存在着一些差异,因此一些特殊的要求不可避免而且又无法忽视。在项目设计和实施的过程需要解决一些突发或者不可预测的问题。改造工程本身就是一项复杂而且充满不可预测性的复杂工程,需要设计师对现状建筑有非常详细的调研及实地勘察。仅仅根据竣工图纸是无法全面了解改造项目的实际状况的。设计前、设计中及项目实施中需要反复的进行现场勘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设计的细节,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因此改造工程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此要求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它还包括了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及决断力。总之改造工程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他可以带给我们挫折和苦闷,也可以带给我们成功和喜悦。
【关键词】中央编办;改扩建工程;办公楼;东四南大街;建筑形象;室内设计
【Abstract】Office building renovation and expansion project for THE STATE COMMISSION OFFICE FOR PUBLIC SECTOR REFORM is a renovation project with the government of color.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building external shape and internal functional layout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nature of the office building. It has its own specific requirements, and these must be followed and met. Renovation project itself is a very complex project, as compared with new construction there are many constraints and uncertainties. How to use and to solve these constraints and uncertainty often becomes a key to the success of transformation projects.
【Key words】The state commission offi ce for public sector reform;The renovation and expansion project;Office;Dong si nan Avenue;Building image;Interior design
1 引言
2010年国庆节后,当人们途径东四南大街时,会惊奇的发现东四南大街85号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的办公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别致而大气的新建筑,这就是刚刚竣工的中央编办办公楼维修改建工程。9层的主楼南北向矗立着,6层的配楼沿街布置。建筑整体稳重大气、厚重质朴,但其中也不乏透露出来的那一分别致。站在这栋建筑面前,人们对改造前办公楼的印象甚至变得模糊了,即使这种变化只是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发生的。办公楼和周边建筑十分协调,已经融入周边环境之中。中央编办主任及各司局对办公楼的外观形象、功能布局及内外装修纷纷流露出赞美之意。
作为一个政府机关办公楼的改造,中央编办办公楼改扩建工程没有什么奇特的造型,没有什么非常前沿的技术,没有什么非常新鲜的理念,它为什么会取得成功,我们将围绕建筑本身去追溯,去再现,去剖析,看看这个工程在设计过程中有什么值得关注、值得借鉴之处。
2 项目背景
中央编办办公楼位于东城区东四南大街85号,西侧和南侧紧邻空政话剧团大院,北侧为前厂胡同,东侧临街对面为北京市科学器材公司大院。原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区,原办公楼为地上9层地下2层的主楼和地上3层地下1层的配楼,用地北侧为一栋“L”形的3层办公楼,大院面向东侧东四南大街设有出入口。原办公楼始建于1988年,女儿墙为传统的坡檐造型,顶层设有环廊,带有浓重的民族及时代特色。十几年的光阴变迁,城市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办公大楼无论是从内部功能还是外部形象上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改地块划拨中央编办使用后,编办发现该办公楼建筑规模及建筑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使用需求。他们需要一个更为现代、高效、充满人文主义并面向未来的办公环境。最重要的是,新的办公大楼应该展现出国家级政府重要职能部门的精神气质并与城市的发展脉搏和谐呼应。这些因素都促使对该办公区的改扩建提上了议事日程。
这种改造项目在当下的中国是非常具有普遍意义的,由于时代和经济的限制,许多20世纪80年代甚至90年代建造的建筑都已不能满足当今的需求而面临着改造。如何对改造工程的内部功能和外部形象进行更新,成为建筑师一个新的命题,而改造工程往往比新建工程更具难度,受到了更多原有结构、构造、场地等各方面的限制。
中央编办办公楼改扩建工程对外部形态进行了全方位改造,对内部功能布局的整合,包括一部分扩建内容和内外装修及水暖电全面地改造和更新。
3 外部形态改造
3.1 建筑体量及功能布局
原办公楼为地上9层地下2层的主楼和地上3层地下1层的配楼。本改造工程保留南侧9层办公楼部分,拆除3层附房和其他建筑物,顺东四南大街沿街布置一栋地上6层地下3层的办公楼,建筑物长70米,与南侧的原有9层办公楼接建,围合成一个相对安静的院落。沿街中部底层设置过街楼出入口,架空会议室底层设置地下车库的出入口坡道,新旧办公楼的内院转角处设置办公的入口大堂,建筑周边设置4米宽环型消防车道,东四南大街设两个应急消防出入口。
原有办公楼经过改造后仍旧作为主要办公用房,与之衔接的新建办公楼二层以上部分为办公用房,北端一二层作为食堂餐厅,南端沿街部分底层作为办证大厅,方便外部出入。
改造后原办公楼由“L”型外向型布局改造为“U”型内向型布局,提供了相对私密,安静的内院空间,提升了办公品质。面向街面的6层配楼为街道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立面形象,改善了沿街形象。
3.2 立面造型
原有建筑的建筑形式为民族坡屋檐,顶层设中式环廊,北侧主入口为充满现代气息的玻璃幕墙,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带有浓重的时代烙印。建筑形象繁杂,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也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本次改造对原有9层办公楼的南侧雨棚、北侧入口上部阳台及9层外挑廊进行无损保护性拆除;维护结构及装饰面层均拆至结构层。与扩建部分进行全面的整合,统筹设计。
6层配楼与9层主楼在主楼东北面咬合相交,设置一竖向片墙直达主楼楼顶,转折厚与主楼的电梯机房横向连接,将主楼与配楼连接为一体。片墙顶部设装饰花格。内院新老建筑相交部位底部2层外扩一跨形成大堂空间。上部外挑连接梯段,连接新老楼。因新老建筑层高不一致,老楼层高较低,新楼层高较高,为避免相交部位楼层错落,新老楼相交部位外饰面采用玻璃幕墙,弱化楼层错落关系,柔性相接,自然过渡,避免了楼层相互错落带来的凌乱感。6层沿街配楼中部设有2层通高的过街通道连接内外。为突出入口形象,将入口形象设计为“门”的形式。厚重的石材基座作为门的基石,轻盈的玻璃幕墙围合成门的外框,标示了入口的所在。配楼6层局部房间2层通高,作为活动场地。为保证立面的整体感,2层通高部分的活动室立面形式处理为2层,突出的1层外饰面材料选用玻璃幕墙。结构框架将缺口部分补齐,使建筑形体完整的同时也不对基地北侧的建筑日照形成遮挡,所谓一举两得。2层配楼部分外挂室外楼梯一部,楼梯西侧外墙中部设片墙,与沿街处片墙相呼应。
的厚度感和体量感。(2)外部玻璃落到楼面,内部还是窗台,为了确保外侧底部固定玻璃不显露出后部的墙体,又与上部开启玻璃看起来没有区别,下部玻璃采用贴膜处理。白天路人看不出区别,以为是一样的玻璃,达到了建筑师追求的典雅的竖向比例窗的形象,晚上室内灯光亮起时人们才会发现原来底部玻璃是不透光的。
3.4 材料
中央编办办公楼立面只用了三种颜色的建筑材料,樱花红花岗岩石材、浅灰色铝板和玻璃。樱花红花岗岩石材,浅灰色铝板和玻璃三种基本材料给人肯定的信息,同时挖掘材料的内涵制造变化。设计原则是用极少的材料给人确定而丰富的信息。
石材本质的感觉是厚重感,体量感,雕刻感,阴影感,细腻或粗糙的质感,作为石片悬挂在建筑上时如何能不丢失这些感觉。办公楼片墙中间的凹槽,窗底部的小挑板,后退的窗户,顶部的构架给人以体量感和阴影感。所有的拼缝部位均为通缝,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同一种石材磨光和烧毛后具有不同的质感和颜色深浅。光面石材颜色较深,表面光滑,被运用于建筑物的底部。烧毛面的石材表面粗糙,颜色较浅,被运用于建筑的上部。退后的石材局部和退后的深色窗口,在南立面上给人更深刻的光影感。
通过对建筑体量及功能布局、立面造型、窗、材料的深入推敲,在改造后的中央编办办公楼身上我们会体验到它的自信与坚定,同时你还会感受到它细腻的表情,会感受到建筑师对建筑材料特质的挖掘和不着痕迹的细心处理,会感受到建筑师对建筑意境的追求。
4 室内改造
4.1 米层高的限制
建筑室内改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内部空间的适用性和舒适性。但很快发现原建筑4.2 米的层高成了设计上最大的瓶颈。
公用专业为此做了许多努力。按常规设计后,消防水管、电缆桥架、空调冷媒管及冷凝水管都放在走廊等公共区域,因为走廊较窄,净宽只有1.8米,走廊装完管线后层高只剩下2.2米左右,这样的高度显然不适合人体的尺度感。为了保证走廊的高度,公用专业反复的进行管线的汇总,调整管线的截面尺寸及管线的布置位置及交叉位置,一间一间房间的挨个调整。为便于管线的检修,走廊吊顶全部为活动吊顶。经过各专业的努力,最终吊顶后的净高达到了2.45米。
中央编办部分公共空间及办公室和会议室为精装修设计。为了达到装修效果,保证解决。
4.4 入口大厅
中央编办办公楼的入口大厅改造后设置在了扩建部分,主要原因为老楼的层高过低,无法获得大厅所需要的合适空间。大厅被设计为2层通高,为了与老楼的电梯厅实现对接,大厅部分较上部楼层向西扩展了一跨。为了获得开敞空间,大厅内抽了3棵结构柱,通过转换梁进行结构转换。由于上部还有4层楼,因此转换梁的截面高度达到了1.4米,大厅顶部被2道转换梁分成了3部分。为了获取良好的室内净高及完整的装饰效果,大堂吊顶形式依据结构转换梁进行了深入的设计。吊顶紧贴梁底,躲开梁的位置设计了6组灯池,灯池内为2级跌落造型,给人空间高大的视觉效果。主灯具也设计为2级跌落造型,与灯池相呼应。地面的铺装形式为在大片的同色铺装的基础上,在与灯池相对的位置设6块矩形的装饰带。简单中的小变化带来了别致,与灯池也是一一对应,所谓天地呼应。老楼电梯厅正对的大厅墙面设置了一面浮雕墙,墙前面设置鼎一尊,作为电梯厅的对景,为室内环境增添了一丝文化气息。
吊顶上的送回风口、筒灯、喷淋头的设置也颇费了一番心思。空调室内机被安放在主灯具的上部,回风口设置在了灯池的跌落造型内,底部往上看根本看不到回风口的存在。送风口设计为宽度与筒灯一致的长条形和筒灯间隔排列成整齐的直线,整齐而又富有韵律。经过各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大厅最终的装修效果非常好,得到了中央编办的好评。
5 结语
中央编办办公楼维修改建项目是一项带有浓厚政府色彩的改造工程,与其他改造项目存在着一些差异,因此一些特殊的要求不可避免而且又无法忽视。在项目设计和实施的过程需要解决一些突发或者不可预测的问题。改造工程本身就是一项复杂而且充满不可预测性的复杂工程,需要设计师对现状建筑有非常详细的调研及实地勘察。仅仅根据竣工图纸是无法全面了解改造项目的实际状况的。设计前、设计中及项目实施中需要反复的进行现场勘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设计的细节,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因此改造工程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此要求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它还包括了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及决断力。总之改造工程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他可以带给我们挫折和苦闷,也可以带给我们成功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