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章的主旨。而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读来更能读出抑扬顿挫的韵味。从学生实际来看,初中生初学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也没有停顿断句常识。所以,笔者认为,要教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读”摆在首位,在教学中要突出朗读教学。
1 慢读课文,读准字音
在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文中存在着的诸多生字。以期加深学生的印象,其实,笔者认为,这种把生字从文中抽出来单独认读的做法是不好的。因为文言文中的生字大多是学生很少见到的生僻字,把它们单独罗列出来让学生去记忆它,不仅没有起到突出作用,而且还会无形中给学生学习生字加大难度。不如先将这些字展示出来,把生字放到具体课文中的语言环境中,然后让学生慢慢地比照课文认读。几遍下来,课文读顺了,生字也就会读了。自然而然就解决了文言文中生字认读的问题。
2 细读课文,读出节奏
古人写文章是不用标点的,所以古人读书重要的工作之一要斷句。不恰当的停顿会“读破”句子,使文意发生误读。虽然现在读到文言文都已经加了标点。但即使是这样,也还存在着句中停顿的问题,如果句内停顿不当,句子的意思会发生错误,节奏也会走样。因此,正确断句,是读准节奏的第一步。当然,文言文除了读准节奏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轻重缓急,要注意叙述、描写、议论语句不同的语气、语速、语调。这一环节的诵读,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做到停顿得当,语气连贯。
3 译读课文,读懂文意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还不能将文章的意思读懂,要读懂文章的意思还要在字词上下工夫。朗读就是一种揣摩。需要学生认真揣摩语言到底要表现什么,到底是什么意思。在这一个环节,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自己讲解课文内容,逐字逐句地读,逐字逐句地讲。如果遇到讲不通的地方,就要查看注释或者查阅工具书。课文的注释都很详细,一般笔者要求学生将有关注释的核心部分写在课文相应的位置,将注释里的内容“搬家”搬到课文里去。所以,在朗读时,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们明白文句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和情感。然后,他们在朗读中才能真正把握停顿、句读和语气,才能把文章读好。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不明白文意,即使有再好的朗读方法指导,他们也只能是鹦鹉学舌般的机械模仿。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借助课下注释或者工具书,内心默译课文内容。有很多学生习惯于依赖于课外的翻译资料,将课文的翻译逐句抄上来完事,教师应对这种现象坚决予以制止。在译读中,要将以前学习过的文言知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运用和巩固,真正起到自读课文的作用。
4 说读课文,把握写法
在学生通过读书,充分熟悉课文内容后,就要让学生适时引述原文来解答教师的提问,学习作者好的习作方法。
比如在讲授《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教师问:“文中记述的是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事情?”生读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再比如:“文章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读:“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生读文:“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样,教师在学生朗读回答中,提醒学生赏析作者写景的特色:抓住事物的特色,利用准确的措辞来形象描绘景色,从而使学生掌握作者良好的写作方法。
5 背诵课文,积累知识
背诵,对学习文言文很重要,能帮助我们积累语言素材,更重要的是能形成文言语感,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文言文大有裨益。在前面的反复朗读中,如果学生有能力背诵课文;就一定让学生背诵。从而在背诵课文中,学生能再次温习作者写作的高超手法。同时,优美的句子也深深印刻在学生心中。以后,只要有机会运用,它们就会从脑海中自然地流淌出来。
所以说,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反复朗读,千万不能把大量的时间荒废在无休止的分析讲解之中。阅读文本就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前提就是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借助文本信息,糅合自身体悟,在心中勾勒出那幅美丽的图景。并且,大量地熟读、背诵,让学生“入乎其内”,如入无人之境地诵读,学会摇头晃脑地尽情朗读,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真正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只有通过诵读教学,才能创设文言语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文言文上取得满意的成绩。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边河中学)
1 慢读课文,读准字音
在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文中存在着的诸多生字。以期加深学生的印象,其实,笔者认为,这种把生字从文中抽出来单独认读的做法是不好的。因为文言文中的生字大多是学生很少见到的生僻字,把它们单独罗列出来让学生去记忆它,不仅没有起到突出作用,而且还会无形中给学生学习生字加大难度。不如先将这些字展示出来,把生字放到具体课文中的语言环境中,然后让学生慢慢地比照课文认读。几遍下来,课文读顺了,生字也就会读了。自然而然就解决了文言文中生字认读的问题。
2 细读课文,读出节奏
古人写文章是不用标点的,所以古人读书重要的工作之一要斷句。不恰当的停顿会“读破”句子,使文意发生误读。虽然现在读到文言文都已经加了标点。但即使是这样,也还存在着句中停顿的问题,如果句内停顿不当,句子的意思会发生错误,节奏也会走样。因此,正确断句,是读准节奏的第一步。当然,文言文除了读准节奏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轻重缓急,要注意叙述、描写、议论语句不同的语气、语速、语调。这一环节的诵读,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做到停顿得当,语气连贯。
3 译读课文,读懂文意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还不能将文章的意思读懂,要读懂文章的意思还要在字词上下工夫。朗读就是一种揣摩。需要学生认真揣摩语言到底要表现什么,到底是什么意思。在这一个环节,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自己讲解课文内容,逐字逐句地读,逐字逐句地讲。如果遇到讲不通的地方,就要查看注释或者查阅工具书。课文的注释都很详细,一般笔者要求学生将有关注释的核心部分写在课文相应的位置,将注释里的内容“搬家”搬到课文里去。所以,在朗读时,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们明白文句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和情感。然后,他们在朗读中才能真正把握停顿、句读和语气,才能把文章读好。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不明白文意,即使有再好的朗读方法指导,他们也只能是鹦鹉学舌般的机械模仿。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借助课下注释或者工具书,内心默译课文内容。有很多学生习惯于依赖于课外的翻译资料,将课文的翻译逐句抄上来完事,教师应对这种现象坚决予以制止。在译读中,要将以前学习过的文言知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运用和巩固,真正起到自读课文的作用。
4 说读课文,把握写法
在学生通过读书,充分熟悉课文内容后,就要让学生适时引述原文来解答教师的提问,学习作者好的习作方法。
比如在讲授《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教师问:“文中记述的是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事情?”生读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再比如:“文章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读:“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生读文:“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样,教师在学生朗读回答中,提醒学生赏析作者写景的特色:抓住事物的特色,利用准确的措辞来形象描绘景色,从而使学生掌握作者良好的写作方法。
5 背诵课文,积累知识
背诵,对学习文言文很重要,能帮助我们积累语言素材,更重要的是能形成文言语感,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文言文大有裨益。在前面的反复朗读中,如果学生有能力背诵课文;就一定让学生背诵。从而在背诵课文中,学生能再次温习作者写作的高超手法。同时,优美的句子也深深印刻在学生心中。以后,只要有机会运用,它们就会从脑海中自然地流淌出来。
所以说,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反复朗读,千万不能把大量的时间荒废在无休止的分析讲解之中。阅读文本就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前提就是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借助文本信息,糅合自身体悟,在心中勾勒出那幅美丽的图景。并且,大量地熟读、背诵,让学生“入乎其内”,如入无人之境地诵读,学会摇头晃脑地尽情朗读,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真正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只有通过诵读教学,才能创设文言语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文言文上取得满意的成绩。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边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