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来源 :体育博览·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xlllw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年来,体育一直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教学过程只被少部分学生接受却是事实。本文旨在阐述一些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同时浅显的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建构主义启示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一种学习的哲学,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教学理论体系。这其中的许多观点和主张具有合理性,对高校体育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教学,即“教”与“学”,其包含了教育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教师和学生。下面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找出体育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一、教师
  
  “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最好的老师”。类似的观点一直作为教学的模范规则被绝大多数人认可,但我认为这句话只说明了教学过程存在的单方面的问题,即:学习好的学生是因为对学习感兴趣,而学习不好的则是由于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而导致。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即使面对对学习丝毫不感兴趣的学生也要通过自我发挥让他喜欢学习。这是一名优秀教师应该有、也是必须要有的“傲骨”。
  同样,体育教学亦是如此,很多同学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甚至是排斥。这是体育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但我相信,通过教师对学生特点的仔细分析和了解,再通过适当的方法加以诱导,逐渐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运动是完全可能的。此外,体育教学效果还和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切入点密切相关。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自主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不能由他人替代完成,但却不是完全独立的,这个过程需要获得外在的引导和支持,体育教师就是这个引导者和支持者。但现在的体育教学却存在许多不足。其中,体育教学脱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是最重要的一点。很多体育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一直遵循着:老师就是教学的主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应该处于完全主动的位置;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收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体育课堂上表现出教学模式单一,教师不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很多教师将体育教学当作是独立的教与学,为教而教,为学而学,忽视了教学的社会背景。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以上的教学思维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发展的,是学习者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学习者在认知、理解和解释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这个过程中知识是学习者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的,既不是直接来源于主体,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学习是意义的生成过程,是由学习者自主决定的。他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个过程无法由他人来替代完成。因而我们可以把学习知识的过程理解为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背景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同时,原有的知识会因为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重组和改变。为此,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时,体育教师不应存在将知识进行直接灌输的错误思想。事实上,在平时的生活、运动中,学生们已经或多或少地通过各种渠道积累了一些对各种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这些理解作为教学新知识的基础和切入点,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从原有的对知识的理解中“生长”出新的知识,完成各种理论知识、运动技能知识的建构。
  教师要成为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好奇心、兴趣、求知欲等;(2)积极创建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以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适当引导,使之朝向更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体育教学中常用的引导方法有:提出适当的探索性和争议性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的认识、自己去完善片面的认识,避免直接向学生进行灌输。以上是从建构主义角度出发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认知。
  
  二、学生
  
  作为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认知的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和思考。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学生缺乏对生活的体验了解,使得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积累有限,从而导致在面对新事物时,自主理解的能力有限,这就阻碍了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和接受知识速度较慢。因此,要解决学生在教学中兴趣度不高的问题,需要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增加对生活的确实体验,了解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各种事物的特性,同时加以总结得出自己的理解。
  
  三、建议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建构主义角度可以给出以下建议:(1)体育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将灌输式的教学改为引导式的由学生自主创新为主的互动教学,在教学时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积累,帮助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积极建构。(2)学生应该增加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多了解周围的事物,以积累更多的知识经验,从而增强面对新事物时的兴趣和提高应对各种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责任编辑:祁彩云)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