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盲校多重残疾儿童,是以视力障碍为主要特征,同时兼有智力障碍、情绪障碍、自闭症、学习困难等其他问题行为的儿童。在盲校的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班中,很多孩子除了视力障碍外,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存有很大的困难。例如有的多重残疾盲童与人交流时喜欢重复别人的问话;有的只会学说简单的词语;有的发音不准,吐字不清,只会发出断断续续的语音。只有整天陪在他们身边的家长或者保姆才能猜出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那么,盲校中的多重残疾儿童应该如何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呢?以下是笔者作为盲校的多重残疾儿童训练班教师的教学措施和体会。
一、多重残疾盲童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
一般儿童的语言学习主要是依赖听觉和模仿别人的发音进行的,但是由于多重残疾视障儿童在智力、情绪控制等方面经常有障碍,因此其语言学习的发展过程与同龄的正常盲童相比,明显迟缓了很多。
此外,由于视觉缺陷,这些孩子无法观察到教师的发音和口型,领悟不到发音的部位和方法,这也导致部分多重残疾儿童的发音混淆不清。例如,有学生发音时,只会张大嘴巴,嘴唇不会合拢,当发声母是闭口呼的音时,如“ba、ma、po”,就非常不准确,虽然教师一直跟她强调发这些音时要将嘴唇先合拢,但这个孩子还是无法理解发音的技巧和要领。
2.心理因素
多重残疾视障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很强,对于第一次接触到的人或物都有很强的抵触心理。他们不愿意与对方交流,甚至会对别人和教师的亲昵肢体动作(如拉拉手、轻轻抚摩头部)表示出抗拒和恐惧,这些现象表明,多重残疾视障儿童对外界的环境(人或物)有恐惧心理,缺乏安全感,所以对不熟悉的人,他们会拒绝与之进行交流,也就不会对别人的言语和行为做任何反应。另外,部分有智力障碍的多重残疾盲童由于认知能力的低下,社会经验、知识经验欠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受挫折,这种挫折感会使他们失去与别人进行言语交流的兴趣和机会,因而无法得到足够的语言刺激,从而造成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迟缓。
3.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1]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期就很少与孩子进行交流。他们有的是不懂得如何与孩子进行交流;有的是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有的是包办代替,孩子还没有用语言将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家长就心领神会地帮助他去实现了心中的愿望,导致他们错过早期学习语言的机会。因此,孩子学说话会变得很被动、很迟钝,学校进行补偿教育也困难多了。另外,多重残疾盲童平时的生活环境狭窄、活动范围小,与普通人交流的机会较少,也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语言发展。
二、培养多重残疾视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几点措施
1.营造安全、宽松的环境,激发良好的情绪
丰富的语言环境是儿童语言发展和开展语言训练的重要条件。家校合作对于丰富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语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语言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语言物质环境和语言的交往环境。
(1)语言物质环境:多重班的教师应该为多重残疾视障儿童提供丰富、适应其年龄和智力水平的、安全、手感舒服、可以触摸的玩具。同时,由于多重残疾视障儿童在运动能力、身体放松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并且大都存在着感觉统合失调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发展。因此,学校的教学资源中有很多的平衡板、羊角球、大滚球、攀爬架等,可以对他们进行感觉统合训练。通过这些康复训练,促进了孩子身体器官的发展,帮助他们的精神状态趋于稳定和平衡,同时为语言的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作为多重班的教师,不能对教室的环境、授课的教师等做随便的更改,哪怕是最细微的变化,也要及时告知学生,让他们对身边的变化有所感知,避免造成学生的恐惧心理,从而使他们有良好的情绪与人交流。
(2)语言交往环境:作为多重班的教师,要懂得和孩子们交朋友,平时多和他们说话聊天,不当面议论他们的缺陷。孩子们的话,能有礼貌地认真倾听,做孩子们的大朋友,使他们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在温暖、安全、宽松的环境中与人自由地交往,从而获得说话的勇气和自信。
开展家校合作也是创造语言交往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讨论和合作下,确定某一主题,然后由家长针对每次主题活动内容及自己孩子的实际提出相关的教育建议。例如在开展主题活动《春天》时,教师建议家长带孩子到郊外、到公园里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寻找春天的踪迹、观察春天的变化,引导孩子说一说自己听到了春天的什么声音、闻到了春天的什么气味、摸到了春天的什么花草,等等,最后由家长和学生共同向教师汇报。
2.利用多种手段鼓励儿童用语言表达
(1)选择合适的强化物给予激励。在儿童的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中寻找适当的强化物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孩子的兴趣点着手,选择合适的强化物。[3]由于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个体差异很大,所以适合他们的强化物差别往往也很大。强化物的使用可以是实物的,如喜欢吃的食物等,也可以是非实物的,如称赞、表扬、听喜欢的儿歌等方式,给以及时强化,促进语言的训练发展。例如当某个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时,就奖励他一颗喜欢的糖果。
(2)用感兴趣的儿歌和音乐来吸引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由于视障儿童听觉比较敏感,音乐对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语言训练起着良好的作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孩子感兴趣的,并且节奏朗朗上口的儿歌,如《端午节》《知了》等,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避免学生产生疲倦
伴随音乐节奏感较强的、欢快的音乐,孩子们会拍手说儿歌,会开心地微笑。在音乐的陶冶下,孩子们的情绪会稳定下来,从而间接地为进行语言交流奠定基础。
(3)利用身边的事物,指导仿说。有些多重残疾盲童,说话断断续续、模糊不清,我们采用仿句说话的方法,指导他们模仿句式,练习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我们先带领多重残疾盲童观察教室里有什么实物,一边触摸一边大声读出来:桌子、椅子、讲台、黑板,并指导多重残疾盲童学习字词发音,理解词义,然后用“这是什么”的句式练习说话;接着,指导他们分别说出“教室里有什么”“教室里有什么和什么”“教室里有什么、什么和什么”,进一步掌握句式,理解句意,巩固字词发音;最后,在前两个句式掌握得较好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仿照“什么里有什么”的句式练习说话。用指定的句式,指导多重残疾盲童仿句式练习说话,既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说话方法,又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开展综合性主题活动是培养多重残疾盲童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入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确定活动的主题。主题活动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儿童身边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有实际意义的事情。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对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语言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家庭是现代生活的基本元素,更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因此可以以家庭为主要内容,设计出相关的主题活动。使学生理解家庭的实际概念、家庭的各种情况,了解自己家庭及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说出家庭的地址、家里的电话号码、家庭有哪些成员及成员的称谓,说出家中有几个房间及各房间的功能,讲一讲家中各成员的年龄、职业等。
开展主题活动时应尽量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并且给多重残疾视障儿童提供实物。多重残疾视障儿童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差,他们很难理解模拟的`抽象的情景,也就无法从这些情景中去体验和感受,这样容易对他们的语言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作为多重班的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自己的教学尽量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并使用真实的材料。例如,在主题活动《好朋友》中,教师出示了一组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实物:牙膏和牙刷,肥皂和肥皂盒,雨伞和雨鞋,碗和勺子等。通过触摸,引导学生说自己摸到了什么,说说这些实物有什么用,说出哪两样东西是生活中搭配使用的,从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引导,很多孩子都能够说出“牙刷和牙膏都是刷牙的时候用的,雨伞和雨鞋都是下雨的时候用的,所以它们是一对好朋友”的话。因为上课用到的物品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所以他们不会觉得陌生,觉得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应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怎样更好地训练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依赖专家的理论支持,更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总结。由于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特殊困难,对其进行语言的干预训练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训练结果难以巩固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多的耐心和韧劲,来面对教育训练中出现的反复现象。对此,一线的教师需要本着坚持不懈的态度,满怀着爱心和耐心,不厌其烦,也不厌其“反”,尽量使每个多重残疾视障孩子的语言能力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祝士媛.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广州盲人学校)
(责任编辑:郄芳)
那么,盲校中的多重残疾儿童应该如何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呢?以下是笔者作为盲校的多重残疾儿童训练班教师的教学措施和体会。
一、多重残疾盲童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
一般儿童的语言学习主要是依赖听觉和模仿别人的发音进行的,但是由于多重残疾视障儿童在智力、情绪控制等方面经常有障碍,因此其语言学习的发展过程与同龄的正常盲童相比,明显迟缓了很多。
此外,由于视觉缺陷,这些孩子无法观察到教师的发音和口型,领悟不到发音的部位和方法,这也导致部分多重残疾儿童的发音混淆不清。例如,有学生发音时,只会张大嘴巴,嘴唇不会合拢,当发声母是闭口呼的音时,如“ba、ma、po”,就非常不准确,虽然教师一直跟她强调发这些音时要将嘴唇先合拢,但这个孩子还是无法理解发音的技巧和要领。
2.心理因素
多重残疾视障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很强,对于第一次接触到的人或物都有很强的抵触心理。他们不愿意与对方交流,甚至会对别人和教师的亲昵肢体动作(如拉拉手、轻轻抚摩头部)表示出抗拒和恐惧,这些现象表明,多重残疾视障儿童对外界的环境(人或物)有恐惧心理,缺乏安全感,所以对不熟悉的人,他们会拒绝与之进行交流,也就不会对别人的言语和行为做任何反应。另外,部分有智力障碍的多重残疾盲童由于认知能力的低下,社会经验、知识经验欠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受挫折,这种挫折感会使他们失去与别人进行言语交流的兴趣和机会,因而无法得到足够的语言刺激,从而造成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迟缓。
3.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1]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期就很少与孩子进行交流。他们有的是不懂得如何与孩子进行交流;有的是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有的是包办代替,孩子还没有用语言将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家长就心领神会地帮助他去实现了心中的愿望,导致他们错过早期学习语言的机会。因此,孩子学说话会变得很被动、很迟钝,学校进行补偿教育也困难多了。另外,多重残疾盲童平时的生活环境狭窄、活动范围小,与普通人交流的机会较少,也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语言发展。
二、培养多重残疾视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几点措施
1.营造安全、宽松的环境,激发良好的情绪
丰富的语言环境是儿童语言发展和开展语言训练的重要条件。家校合作对于丰富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语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语言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语言物质环境和语言的交往环境。
(1)语言物质环境:多重班的教师应该为多重残疾视障儿童提供丰富、适应其年龄和智力水平的、安全、手感舒服、可以触摸的玩具。同时,由于多重残疾视障儿童在运动能力、身体放松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并且大都存在着感觉统合失调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发展。因此,学校的教学资源中有很多的平衡板、羊角球、大滚球、攀爬架等,可以对他们进行感觉统合训练。通过这些康复训练,促进了孩子身体器官的发展,帮助他们的精神状态趋于稳定和平衡,同时为语言的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作为多重班的教师,不能对教室的环境、授课的教师等做随便的更改,哪怕是最细微的变化,也要及时告知学生,让他们对身边的变化有所感知,避免造成学生的恐惧心理,从而使他们有良好的情绪与人交流。
(2)语言交往环境:作为多重班的教师,要懂得和孩子们交朋友,平时多和他们说话聊天,不当面议论他们的缺陷。孩子们的话,能有礼貌地认真倾听,做孩子们的大朋友,使他们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在温暖、安全、宽松的环境中与人自由地交往,从而获得说话的勇气和自信。
开展家校合作也是创造语言交往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讨论和合作下,确定某一主题,然后由家长针对每次主题活动内容及自己孩子的实际提出相关的教育建议。例如在开展主题活动《春天》时,教师建议家长带孩子到郊外、到公园里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寻找春天的踪迹、观察春天的变化,引导孩子说一说自己听到了春天的什么声音、闻到了春天的什么气味、摸到了春天的什么花草,等等,最后由家长和学生共同向教师汇报。
2.利用多种手段鼓励儿童用语言表达
(1)选择合适的强化物给予激励。在儿童的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中寻找适当的强化物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孩子的兴趣点着手,选择合适的强化物。[3]由于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个体差异很大,所以适合他们的强化物差别往往也很大。强化物的使用可以是实物的,如喜欢吃的食物等,也可以是非实物的,如称赞、表扬、听喜欢的儿歌等方式,给以及时强化,促进语言的训练发展。例如当某个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时,就奖励他一颗喜欢的糖果。
(2)用感兴趣的儿歌和音乐来吸引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由于视障儿童听觉比较敏感,音乐对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语言训练起着良好的作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孩子感兴趣的,并且节奏朗朗上口的儿歌,如《端午节》《知了》等,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避免学生产生疲倦
伴随音乐节奏感较强的、欢快的音乐,孩子们会拍手说儿歌,会开心地微笑。在音乐的陶冶下,孩子们的情绪会稳定下来,从而间接地为进行语言交流奠定基础。
(3)利用身边的事物,指导仿说。有些多重残疾盲童,说话断断续续、模糊不清,我们采用仿句说话的方法,指导他们模仿句式,练习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我们先带领多重残疾盲童观察教室里有什么实物,一边触摸一边大声读出来:桌子、椅子、讲台、黑板,并指导多重残疾盲童学习字词发音,理解词义,然后用“这是什么”的句式练习说话;接着,指导他们分别说出“教室里有什么”“教室里有什么和什么”“教室里有什么、什么和什么”,进一步掌握句式,理解句意,巩固字词发音;最后,在前两个句式掌握得较好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仿照“什么里有什么”的句式练习说话。用指定的句式,指导多重残疾盲童仿句式练习说话,既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说话方法,又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开展综合性主题活动是培养多重残疾盲童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入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确定活动的主题。主题活动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儿童身边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有实际意义的事情。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对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语言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家庭是现代生活的基本元素,更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因此可以以家庭为主要内容,设计出相关的主题活动。使学生理解家庭的实际概念、家庭的各种情况,了解自己家庭及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说出家庭的地址、家里的电话号码、家庭有哪些成员及成员的称谓,说出家中有几个房间及各房间的功能,讲一讲家中各成员的年龄、职业等。
开展主题活动时应尽量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并且给多重残疾视障儿童提供实物。多重残疾视障儿童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差,他们很难理解模拟的`抽象的情景,也就无法从这些情景中去体验和感受,这样容易对他们的语言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作为多重班的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自己的教学尽量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并使用真实的材料。例如,在主题活动《好朋友》中,教师出示了一组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实物:牙膏和牙刷,肥皂和肥皂盒,雨伞和雨鞋,碗和勺子等。通过触摸,引导学生说自己摸到了什么,说说这些实物有什么用,说出哪两样东西是生活中搭配使用的,从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引导,很多孩子都能够说出“牙刷和牙膏都是刷牙的时候用的,雨伞和雨鞋都是下雨的时候用的,所以它们是一对好朋友”的话。因为上课用到的物品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所以他们不会觉得陌生,觉得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应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怎样更好地训练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依赖专家的理论支持,更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总结。由于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特殊困难,对其进行语言的干预训练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训练结果难以巩固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多的耐心和韧劲,来面对教育训练中出现的反复现象。对此,一线的教师需要本着坚持不懈的态度,满怀着爱心和耐心,不厌其烦,也不厌其“反”,尽量使每个多重残疾视障孩子的语言能力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祝士媛.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广州盲人学校)
(责任编辑: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