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保罗·奥斯特是美国当代小说家,他的转型作《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作者对自我身份的建构之旅。奥斯特因父亲的缺席而导致对自身身份确定性的质疑,出于对自我身份建构的需求,通过对父亲形象的解构,重新定义了父与子的关系并获得了父性,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重构。本文通过心理学来分析家庭伦理中父亲角色缺失对奥斯特身心的双重影响,通过记忆书写来分析记忆在解构和建构自我身份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身份;解构;重构;记忆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04-02
奥斯特是第三代东欧犹太移民,虽然土生土长于美国,但他无法摆脱自己作为犹太后裔这一事实。他对自我身份的探寻凸现了他的身份的不确定性,即他缺乏实实在在的归属感。《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分为两部分,《一个隐形人的画像》主要是关于父亲的记忆,《记忆之书》则是奥斯特对自己过去的记忆。目前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偶然性、孤独、追寻主题等方面。奥斯特在对自我身份的追寻中,探讨了记忆对自我身份建构的重要作用。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夏克特指出:“个体的身份和自我在很大程度上由破碎的、飘忽不定的记忆所建构”。[1]记忆虽然能建构个体身份,但记忆同时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会造成建立在记忆基础之上的身份面临分崩离析的威胁,记忆也具有了解构身份的可能。《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中,奥斯特因父亲长久的缺席导致对自我身份的不确定性,在父亲去世后,他通过一系列记忆重新解构了父亲的身份,在此基础上完成自己的身份建构。
一、缺失的父亲——自我身份的不确定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安东尼·罗通多认为“父亲缺失既有身体上的缺失,如离婚、死亡或外出工作;也有心理上的缺失,即未尽到父亲的责任。”[2]保罗·奥斯特的作品《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中的父亲是缺失的,心理上,父亲既没有给孩子应有的爱与陪伴,也没有履行父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身体上,父亲经常忙于工作,与母亲离婚后更是难以见面,身心的双重缺席导致奥斯特父子之间隔阂和冷漠。在《一个隐形人的画像》中,身体上,奥斯特的父亲一直忙于上班,在家时间极其短暂,后来因为和母亲感情破裂离婚。母亲生产当晚,父亲忙于上班;短暂的看望之后,就去上班,甚至到作者自己的孩子出生,父亲也就来看了三四次孙子。最早的记忆:他的缺席。稍后的记忆:一种渴望。即使是一件小事,父亲也没法满足年幼的奥斯特,等待他的更多是失望和绝望。有时候感觉他略略敞开了心扉,但突然地,他就不在那儿了。奥斯特的父亲在经济上供养孩子和家庭,但仅仅只限于金钱。在心理上,父亲从未和自己的孩子进行过精神上的沟通。“与他谈话很费力。他要么心不在焉,如他惯常那般;要么勇冷幽默攻击你,那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心不在焉”。[3]而父亲对他的女儿的影响则更为明显:他对女儿的病情固执而疏忽,她没有朋友,因为受自我怀疑的折磨,把简单的日常生活变成了痛苦和失败的噩梦,她对父母的不幸婚姻异常敏感,父亲选择用溺爱来帮助女儿。当母亲告诉父亲妹妹的病情时,就像父亲固执地拒绝看这世界,他拒绝接受这事实。当妹妹的病情每况愈下,他的接受也是背离传统,近乎自我消解的方式。后来妹妹的病情使得父亲处于一种彻底的绝望之中。在奥斯特的童年记忆中,父亲对母亲更是冷漠,婚姻初始就充满矛盾,到后来整个家庭分崩离析,冷漠的家庭环境给奥斯特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父亲对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在奥斯特的成长过程中,他没有得到父亲对儿子身份的肯定和关爱,这使得时刻生活在一种不安中,也使得他怀疑自身的不确定性。父亲的缺失有着持续一生的后果,甚至可能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父亲的长久缺席使得奥斯特怀疑自身的不确定性,继而对父爱有更深刻的饥渴。
二、父亲身份的解构
任何一种身份的叙述是相互联结的一组叙述的一部分,当个体通过记忆进行他者身份建构时,他们也在有意或无意地建构自我的身份。在《一个隐形人的画像》中,作者在父亲去世后踏上父亲生活过的地方,通过父亲的日记、照片、文件等了解了父亲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后来邻居关于祖父被杀案的来信以及有关当时的新闻报纸等对父亲轶事的描述,记忆中的父亲形象也随之被解构。
在作者的固有印象中,父亲是缺席的,是“看不见的”的人。工作方面,他每天早出晚归忙于工作,但他只是为了积攒财富,并不是喜欢这份工作。金钱方面,他一直都梦想成为最富有的人,确实挣了很多钱,但他并不想花钱,他只想拥有它,他对花钱吝啬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家庭中,父亲一直是缺席状态,不论是妻子还是孩子,他都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奥斯特对父亲物品的整理以及家人的叙述,父亲的迷雾也一层层展现出来,奥斯特父亲邻居的来信解开了迷雾的一角,随后找到的报纸报告让奥斯特了解了父亲过去的一角。奥斯特的父亲成长于一个不幸的移民大家庭,是五个侥幸活下来的孩子里最小的一个。他的母亲是名娇小而凶悍的女人,绝对的独裁者。一次关于金钱和女人的家庭争吵后,在厨房里枪杀了丈夫,因为这件事他们一家生活在了聚光灯下,媒体随时关注着他们,虽然母亲最后被陪审团认定无罪,却让这个家庭走上了流浪之路,他们时常搬家。时常搬家对孩子们来说,没有固定的朋友,也没有可以依靠的家,逃离是这个家庭唯一能存活下来的方式之一,因为他们没有固定的收入。一家人因为杀人事件变得封闭,这种逃亡生活加剧了他们一家人的孤独。父亲山姆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亲被杀也意味着他没有感受过父爱,父亲对他而言也是缺席的;而后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也使得山姆对自我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改变,他发现生活中充满了痛苦,而逃避痛苦的方式只能是让自己远离生活;他追求金钱,但他要的并不是金钱本身,而是一种令自己变得更遥不可及的方式。在父亲眼中,财富是逃避的同义词:逃离伤害、苦难,不会成为受害人,而真正的他则从堆砌的越来越多的物质生活中消失,他逐渐变成一个孤独的“看不见”的人。奥斯特穿透迷雾般的过去,探寻父亲曾经的遭遇与磨难,理解了父亲的过往,这也意味着在过去的记忆中奥斯特完成了父亲形象的解构。 三、自我身份的重新建构
在《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的第二部《记忆之书》中,随着对父亲身份的解构,奥斯特开始了对自我身份的重构,作为父亲的他通过自己的十三段“记忆之书”,以及关于父亲的记忆来重建自我。古希腊时期,西方哲学就关注到,记忆对自我身份具有建构和颠覆的功能,没有记忆的自我建構是无意义的。记忆书写的重要功能就是构建,构建一个存在过的世界,一个主观叙述与客观现实融合交织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回忆的主体通过记忆活动确定自身存在的意义,通过积极的自主叙述行为达成自我认同的构建。[4]由此可见,记忆是奥斯特追寻自我身份的主要方式。《记忆之书》中父子关系是最重要的记忆模块,由于童年时期父亲的长久缺席,他潜意识里对父爱有着深切的需求和渴望,法国留学期间,与S的相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的这一需求, S 填补了A父亲这一角色,A也填补了S 儿子这一角色,通过父子之间的相处他们相互救赎。S和A的相遇,是出于一致的愿望,他们无需改变自己,就这么自然而然地成为儿子和父亲,S通过爱和宽容救赎了A,满足了A的父爱饥渴。与 S 相关的那段记忆恰好填补了A童年时期父亲的缺失,他与S的相处中感受到了被需要的感觉,他对这世界来说不是多余的,而是S生活的必需品,与S的相处中获得父爱是作者自我身份重构的第一步,A找到了一个父亲,作者获得了父亲缺席的爱。
但作者还需要再次去认定自我的父性。儿子丹尼尔生病前后的一段时光在 A 的记忆中清晰而深刻,“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刻,他最终理解了自身父性的全部:孩子的生命比他自己的意味着更多;只有在那个恐惧的时刻,他永远成为了孩子的父亲”。[5]儿子的出生让A有了做父亲的机会,在儿子生病的危机时刻A理解了自身父性的全部,他可以为了孩子做任何事,甚至可以为他去死。儿子的情况让他想起了曾经翻译过的马拉美的四十多个断章,马拉美为生病的儿子写了四十多个断章,在儿子生死存亡的那个瞬间,他希望这些翻译过的断章能保佑他儿子的生命,进一步地论述了他对儿子的爱,也证明了其自身父性的成熟。随后A以匹诺曹寻找父亲的故事揭示出要寻找父亲就是寻找自己,匹诺曹把他父亲从死神魔掌下成功救出,也意味着儿子对父亲的救赎完成。儿子肩负着拯救父亲的使命,孩子是父辈的安慰,对儿子的爱让A彻底认同了自己的父性,这也是 A 对自己身份的再次认定。《记忆之书》中S有强大的记忆力量,S具有两种身份,他既是儿子也是父亲,这样的身份体验使得A从父与子两个方面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认定。
四、结语
自我身份问题关乎人的尊严和生命价值。《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中父亲的缺席使得奥斯特自我身份的不确定,通过记忆书写来解构及重构自我与父亲的形象,对父与子的关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然后也完成对自己身份的肯定。个体通过记忆对自我身份的重构过程也就是重新审视自我的过程,接纳自我,也就意味着自我身份构建的完成。奥斯特在对父亲形象的结构中,最终理解了父亲,也开始重新审视自我的身份,完成了自我身份的重构。
参考文献:
[1](美)夏克特.找寻逝去的自我———大脑、心灵和往事的记忆[M].高申春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23.
[2]E.Anthony Rotundo.American Fatherhood: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American Behaviorial Scientist,1985(29):5.
[3][5](美)保罗·奥斯特.孤独及其所创造的[M].btr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20,234.
[4]张宝琳.论珍妮特·温特森小说《激情》中的记忆与身份建构[J].品味经典,2019,(11):7.
作者简介:
徐瑾瑾,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关键词】 身份;解构;重构;记忆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04-02
奥斯特是第三代东欧犹太移民,虽然土生土长于美国,但他无法摆脱自己作为犹太后裔这一事实。他对自我身份的探寻凸现了他的身份的不确定性,即他缺乏实实在在的归属感。《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分为两部分,《一个隐形人的画像》主要是关于父亲的记忆,《记忆之书》则是奥斯特对自己过去的记忆。目前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偶然性、孤独、追寻主题等方面。奥斯特在对自我身份的追寻中,探讨了记忆对自我身份建构的重要作用。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夏克特指出:“个体的身份和自我在很大程度上由破碎的、飘忽不定的记忆所建构”。[1]记忆虽然能建构个体身份,但记忆同时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会造成建立在记忆基础之上的身份面临分崩离析的威胁,记忆也具有了解构身份的可能。《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中,奥斯特因父亲长久的缺席导致对自我身份的不确定性,在父亲去世后,他通过一系列记忆重新解构了父亲的身份,在此基础上完成自己的身份建构。
一、缺失的父亲——自我身份的不确定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安东尼·罗通多认为“父亲缺失既有身体上的缺失,如离婚、死亡或外出工作;也有心理上的缺失,即未尽到父亲的责任。”[2]保罗·奥斯特的作品《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中的父亲是缺失的,心理上,父亲既没有给孩子应有的爱与陪伴,也没有履行父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身体上,父亲经常忙于工作,与母亲离婚后更是难以见面,身心的双重缺席导致奥斯特父子之间隔阂和冷漠。在《一个隐形人的画像》中,身体上,奥斯特的父亲一直忙于上班,在家时间极其短暂,后来因为和母亲感情破裂离婚。母亲生产当晚,父亲忙于上班;短暂的看望之后,就去上班,甚至到作者自己的孩子出生,父亲也就来看了三四次孙子。最早的记忆:他的缺席。稍后的记忆:一种渴望。即使是一件小事,父亲也没法满足年幼的奥斯特,等待他的更多是失望和绝望。有时候感觉他略略敞开了心扉,但突然地,他就不在那儿了。奥斯特的父亲在经济上供养孩子和家庭,但仅仅只限于金钱。在心理上,父亲从未和自己的孩子进行过精神上的沟通。“与他谈话很费力。他要么心不在焉,如他惯常那般;要么勇冷幽默攻击你,那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心不在焉”。[3]而父亲对他的女儿的影响则更为明显:他对女儿的病情固执而疏忽,她没有朋友,因为受自我怀疑的折磨,把简单的日常生活变成了痛苦和失败的噩梦,她对父母的不幸婚姻异常敏感,父亲选择用溺爱来帮助女儿。当母亲告诉父亲妹妹的病情时,就像父亲固执地拒绝看这世界,他拒绝接受这事实。当妹妹的病情每况愈下,他的接受也是背离传统,近乎自我消解的方式。后来妹妹的病情使得父亲处于一种彻底的绝望之中。在奥斯特的童年记忆中,父亲对母亲更是冷漠,婚姻初始就充满矛盾,到后来整个家庭分崩离析,冷漠的家庭环境给奥斯特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父亲对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在奥斯特的成长过程中,他没有得到父亲对儿子身份的肯定和关爱,这使得时刻生活在一种不安中,也使得他怀疑自身的不确定性。父亲的缺失有着持续一生的后果,甚至可能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父亲的长久缺席使得奥斯特怀疑自身的不确定性,继而对父爱有更深刻的饥渴。
二、父亲身份的解构
任何一种身份的叙述是相互联结的一组叙述的一部分,当个体通过记忆进行他者身份建构时,他们也在有意或无意地建构自我的身份。在《一个隐形人的画像》中,作者在父亲去世后踏上父亲生活过的地方,通过父亲的日记、照片、文件等了解了父亲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后来邻居关于祖父被杀案的来信以及有关当时的新闻报纸等对父亲轶事的描述,记忆中的父亲形象也随之被解构。
在作者的固有印象中,父亲是缺席的,是“看不见的”的人。工作方面,他每天早出晚归忙于工作,但他只是为了积攒财富,并不是喜欢这份工作。金钱方面,他一直都梦想成为最富有的人,确实挣了很多钱,但他并不想花钱,他只想拥有它,他对花钱吝啬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家庭中,父亲一直是缺席状态,不论是妻子还是孩子,他都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奥斯特对父亲物品的整理以及家人的叙述,父亲的迷雾也一层层展现出来,奥斯特父亲邻居的来信解开了迷雾的一角,随后找到的报纸报告让奥斯特了解了父亲过去的一角。奥斯特的父亲成长于一个不幸的移民大家庭,是五个侥幸活下来的孩子里最小的一个。他的母亲是名娇小而凶悍的女人,绝对的独裁者。一次关于金钱和女人的家庭争吵后,在厨房里枪杀了丈夫,因为这件事他们一家生活在了聚光灯下,媒体随时关注着他们,虽然母亲最后被陪审团认定无罪,却让这个家庭走上了流浪之路,他们时常搬家。时常搬家对孩子们来说,没有固定的朋友,也没有可以依靠的家,逃离是这个家庭唯一能存活下来的方式之一,因为他们没有固定的收入。一家人因为杀人事件变得封闭,这种逃亡生活加剧了他们一家人的孤独。父亲山姆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亲被杀也意味着他没有感受过父爱,父亲对他而言也是缺席的;而后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也使得山姆对自我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改变,他发现生活中充满了痛苦,而逃避痛苦的方式只能是让自己远离生活;他追求金钱,但他要的并不是金钱本身,而是一种令自己变得更遥不可及的方式。在父亲眼中,财富是逃避的同义词:逃离伤害、苦难,不会成为受害人,而真正的他则从堆砌的越来越多的物质生活中消失,他逐渐变成一个孤独的“看不见”的人。奥斯特穿透迷雾般的过去,探寻父亲曾经的遭遇与磨难,理解了父亲的过往,这也意味着在过去的记忆中奥斯特完成了父亲形象的解构。 三、自我身份的重新建构
在《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的第二部《记忆之书》中,随着对父亲身份的解构,奥斯特开始了对自我身份的重构,作为父亲的他通过自己的十三段“记忆之书”,以及关于父亲的记忆来重建自我。古希腊时期,西方哲学就关注到,记忆对自我身份具有建构和颠覆的功能,没有记忆的自我建構是无意义的。记忆书写的重要功能就是构建,构建一个存在过的世界,一个主观叙述与客观现实融合交织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回忆的主体通过记忆活动确定自身存在的意义,通过积极的自主叙述行为达成自我认同的构建。[4]由此可见,记忆是奥斯特追寻自我身份的主要方式。《记忆之书》中父子关系是最重要的记忆模块,由于童年时期父亲的长久缺席,他潜意识里对父爱有着深切的需求和渴望,法国留学期间,与S的相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的这一需求, S 填补了A父亲这一角色,A也填补了S 儿子这一角色,通过父子之间的相处他们相互救赎。S和A的相遇,是出于一致的愿望,他们无需改变自己,就这么自然而然地成为儿子和父亲,S通过爱和宽容救赎了A,满足了A的父爱饥渴。与 S 相关的那段记忆恰好填补了A童年时期父亲的缺失,他与S的相处中感受到了被需要的感觉,他对这世界来说不是多余的,而是S生活的必需品,与S的相处中获得父爱是作者自我身份重构的第一步,A找到了一个父亲,作者获得了父亲缺席的爱。
但作者还需要再次去认定自我的父性。儿子丹尼尔生病前后的一段时光在 A 的记忆中清晰而深刻,“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刻,他最终理解了自身父性的全部:孩子的生命比他自己的意味着更多;只有在那个恐惧的时刻,他永远成为了孩子的父亲”。[5]儿子的出生让A有了做父亲的机会,在儿子生病的危机时刻A理解了自身父性的全部,他可以为了孩子做任何事,甚至可以为他去死。儿子的情况让他想起了曾经翻译过的马拉美的四十多个断章,马拉美为生病的儿子写了四十多个断章,在儿子生死存亡的那个瞬间,他希望这些翻译过的断章能保佑他儿子的生命,进一步地论述了他对儿子的爱,也证明了其自身父性的成熟。随后A以匹诺曹寻找父亲的故事揭示出要寻找父亲就是寻找自己,匹诺曹把他父亲从死神魔掌下成功救出,也意味着儿子对父亲的救赎完成。儿子肩负着拯救父亲的使命,孩子是父辈的安慰,对儿子的爱让A彻底认同了自己的父性,这也是 A 对自己身份的再次认定。《记忆之书》中S有强大的记忆力量,S具有两种身份,他既是儿子也是父亲,这样的身份体验使得A从父与子两个方面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认定。
四、结语
自我身份问题关乎人的尊严和生命价值。《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中父亲的缺席使得奥斯特自我身份的不确定,通过记忆书写来解构及重构自我与父亲的形象,对父与子的关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然后也完成对自己身份的肯定。个体通过记忆对自我身份的重构过程也就是重新审视自我的过程,接纳自我,也就意味着自我身份构建的完成。奥斯特在对父亲形象的结构中,最终理解了父亲,也开始重新审视自我的身份,完成了自我身份的重构。
参考文献:
[1](美)夏克特.找寻逝去的自我———大脑、心灵和往事的记忆[M].高申春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23.
[2]E.Anthony Rotundo.American Fatherhood: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American Behaviorial Scientist,1985(29):5.
[3][5](美)保罗·奥斯特.孤独及其所创造的[M].btr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20,234.
[4]张宝琳.论珍妮特·温特森小说《激情》中的记忆与身份建构[J].品味经典,2019,(11):7.
作者简介:
徐瑾瑾,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