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升科技馆科学教育活动成效的路径探析

来源 :高等建筑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repair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技馆作为科学教育的主要场所,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是实现其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从科技馆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和意义展开,分析科技馆教育活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结合科技馆教育活动的实践现状分析科技馆的利用情况和存在问题,对科技馆教育活动的概况和内涵进行了剖析。从科技馆科学教育活动的主体、受体、教育理念、服务及运营等层面,提出打造科技館特色教育活动、发挥科技馆教育功能的建议,旨在将科技馆塑造成为公众接受的终身教育场所。
  关键词:科技馆; 科学教育活动; 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21)03-0181-07
  随着科技馆教育作用的凸显,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科技馆。公众获取真正的认知需要建立在互动的展项、有序的组织、科学的引导等基础上,而科学教育活动正是一种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为目的,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融为一体并使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 [1-2]。科技馆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能帮助学习者发展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科学态度,并引导学习者拥有一个身心健康和有价值的人生。在科技馆这种自由选择的环境中,可以将枯燥、抽象的课本知识以生动、直观、互动的形式展示出来,更容易促进跨学科和多元化学习,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因此,需要深刻分析科技馆科学教育活动的特征、当前科技馆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以期更充分地运用科技馆资源,促进科技馆教育功能发挥并将之塑造成为公众接受的终身教育场所。
  一、科技馆科学教育活动的特征
  科学教育活动是科技馆开展科普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科技馆实现非正规教育目标的主渠道。从科技馆的优势来看,科技馆拥有自由探索的环境,汇集了众多的教育资源,提供与专家对话交流的平台。从科技馆发展趋势看,科技馆越来越关注与科学和技术相关的社会问题,越来越注重开发多维度的体验活动。从科学教育专注的内容来看,现代的科学教育越来越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参与社会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更注重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能力的公民等。这些特点为科技馆开展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因此,体现场馆资源优势、有趣味性、与日常生活相关、关注人们的认知误区、关注探究需求等是开展场馆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
  (一)体现资源优势
  展品研发和展教活动策划是科技馆科学传播之“源”,也是科技馆展教资源品质的根本体现。科技馆的教育活动要从突出科技馆优势的展品资源出发,最大限度利用好展品资源以及科学探索的空间环境和氛围,突出科技馆的优势。例如,基于展览、展品资源开展的讲解、科学课程、小实验、科学表演、科学游戏、科技竞赛等教育活动是科技馆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科技馆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启发探究兴趣
  科技馆不仅通过展品的外在吸引学习者,更重要的是启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究兴趣。若科技馆辅导员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输出知识,
  像课堂授课一样讲述
  科技馆展品蕴含的科学知识,则很难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科技馆也失去了存在的优势。
  通过科学实验、情境表演、互动游戏等方式引导学习者探索专业知识和科学原理,在激发学习者探究科学兴趣的同时,提升学习者的参与感和兴奋度,促进科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紧扣日常生活
  David Anderson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庞大的展品能让孩子留下深刻印象,与真实生活相关的展品是儿童感兴趣的要素,也是重要学习资源[3]。这说明参观者的学习效果是与个人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的,个人的社会背景与参观动机和期望,已有的知识、兴趣、经历,以及个人的选择和控制力等相关,而这些因素与塑造个人社会文化身份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活动策划人员要深入思考如何开展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科学教育活动,让参观者的科技馆经历产生更好的回应和共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公众对“身体的科学”和“身边的科学”有较高兴趣,新兴科技领域也更紧密地关系到公众个人生活和权益,科普内容必须要生活化和情景化,脱离生活实际的科普不会被认可,也体现不出科学传播的效果。
  (四)聚焦认知误区
  从科学传播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专家型的单向输送、自上而下的科普方式影响了一代代人,公众对于什么是科学、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诸如“对于自然界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科学家最终都会找到正确而绝对的答案”这种不当的论断。人们可能不理解“科学知识是试验性的,以经验为基础的,部分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产物,科学知识从来就不是绝对的或确定的”[4]等客观描述科学本质的观点。所以科技馆要通过丰富的科学教育活动,以实践的方式传达科学本质,引导学习者对科学形成正确的理解,消除人们对科学认知的误区。
  (五)关注公众需求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关注公众的需求,以需求为中心,关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科技馆作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场所,要服务好公众,必然要从公众的兴趣和需求出发,尊重和重视个人的社会文化身份,了解学习者的能力和长处以及独特的个人需求,尊重他们的想法、技能和经历,鼓励他们以探究的方式参与科学教育活动,帮助他们以学习者的身份进行反思,并运用探究的技巧促进他们成为问题的解决者。
  二、科技馆教育活动实践现状分析
  (一)教育活动实践现状
  自2006年国务院公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以来,在中国科协、中央文明办及教育部的联合主办下,“科技馆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兴起,促进了科技场馆科学教育活动开展[5]。2017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6],如何更好发挥科技馆的教育功能成为热点话题。中小学校科学课教育在资源、理念、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为科技馆和学校之间的科学教育资源互补提供了机会,科技馆根据自身的教育特征与资源优势,结合各自展品、展区的特点,对开展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活动进行了探索。在科技馆的大力推动下,场馆科学教育与中小学科学教育脱节的现象得到了改善。
其他文献
摘要:从建筑工程质量入手,在分析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及建筑施工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将工程设计模式应用于建筑学专业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之中,提出工程设计模式案例教学与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思路。通过对建筑学专业工程设计模式案例教学过程的展示和教学效果的分析,阐述工程设计模式教学的程序与特点。教学实践证明,建筑学专业建筑施工课程工程设计模式教学不仅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同时还提高了建筑学专业学生
在《歌海》组织举办的资源县全国词曲作家创作笔会期间,有一天傍晚,我与曾老师散步风雨桥,他说他的第7辑歌词集要出书了,请我写序.我诧异地望着曾老师:“别开玩笑……”rn“
期刊
了解在智慧社区建设和社区科普信息化双重背景下城市社区居民的智慧科普现状,掌握城市社区居民在科普渠道、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需求,探寻实现城市社区智慧科普、精准科普的有
龙州县的天琴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天琴扮演的角色逐渐摆脱了神秘的光环,走向了世俗.如今,在板送屯为歌伴奏的天琴依然具有着浓郁的娱乐功能.通过对天琴原创曲谱和
[摘 要]“田歌”是主要盛行于我国长江流域,用于水田栽秧、摘稗扶苗、旱地薅草等集体性劳动场合的一种特殊民间歌种。《豆芽葱蒜叶》就是盛传于长江上游之上游巴渠地区的一首清唱田歌“薅秧歌”。相互换工、互帮互助的集体劳作民俗和巴渠人民“俗喜歌舞”的文化基因是这首民歌诞生的外因环境与内因基础;在旋律方面,这首民歌“偏爱级进与窄音程”的音调结构与旋法进行和“羽徵交融”的双重调式特征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歌词方
[摘 要]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非物质文化遺产教育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发力的专业课课程思政。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的内涵包括立德树人的本质,协同育人的理念,立体多元的结构,显隐结合的方法,科学创新的思维。当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面临着认知度较低、教学团队不健全及教育体系不完善三个困境。由此,应当从强化师生意
摘要:以风系统平衡调试虚拟仿真实验为例,对虚拟仿真实验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尽管虚拟仿真实验可以弥补常规实验在设备、场地、教学经费等方面的不足,  具有实验资源丰富,成本低、效率高、可扩展性强等特点,但虚拟仿真实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验平台开发、实验内容设定、过程实施以及成绩评定等方面,应考虑与专业本科教学实际以及传统实验相关内容相结合,
[摘 要]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将“非遗”引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可以有效唤醒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提升其文化自信。通过“非遗”进校园和大学生“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具体路径,可以实现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文化自信    
从文学地理学角度对汉族民间叙事长诗《双合莲》进行历史地理分析,以考察地域对文学流变之间的影响.汉族民间叙事诗歌总体呈现南移趋势,中国历史上的五次大移民使南北方文化
〔摘 要〕中国植物染技艺源远流长,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历经上万年的时间与考验,仍然顽强地扎根于民间。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含有天然色素的植物极其丰富,并完整保留着多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艺术特色的传统植物染技艺。研学旅行是近年来我国积极倡导的素质教育新方式,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为样本,探索植物染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路径,通过研究性学习和体验式教育,以期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