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从爷爷奶奶那一辈到现在,我们家庭的饮食状况与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家庭成员进行访谈的方式想了解这些具体的变化及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时代;经济;饮食;观念
中国穿越了物质生活的不同层面,而让百姓体会最深的无疑是饮食的变迁,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饮食往往相伴而行。那么这些变化具体是怎样的?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又有哪些呢?通过我与爷爷和妈妈两位家庭成员各一小时左右的访谈去了解家庭饮食状况与观念的变迁。
一、爷爷奶奶小时候的饮食状况与观念:“难吃饱”、“追求吃饱”
爷爷奶奶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小时候对吃并没有任何讲究,根本不会去奢求吃山珍海味。连吃饱都是一种奢求。那时候的“吃”只是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要想活下去就必须吃,所以根本不会去挑剔,只要有东西吃就很好了。
据爷爷讲述,他刚出生至十岁之前,吃的都是青菜淡饭几乎每餐都是,只有逢年过节才会有肉出现。他讲到那个时候每户家庭都基本上是这样子。那个时候爷爷还小,所以当我问及是否一日三餐并且是否每餐都能吃饱时,爷爷说那个时候基本可以做到一日三餐并且能吃饱。但是爷爷又跟我讲述了小时候经历过的最苦的几年,是59,60,61三年。他说那三年里,根本吃不饱饭,吃的最多的是粥。他还说那个时候连树皮草根都吃,甚至如果有人给他吃用草根做成的东西他还会很开心。因为吃不饱,所以爷爷基本上都没有力气去玩。
二、爸爸妈妈小时候的饮食状况与观念:“温饱”、“追求多吃”
关于爸爸妈妈小时候的饮食状况与观念,我向妈妈做了有关访谈。妈妈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她小时候吃饱饭基本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菜品也不过是青菜白菜之类的素菜,只有偶尔会有肉类食品比如鸡鸭鱼猪肉的出现。能吃到的鱼类也基本上是能在河里抓到的河鱼、河虾、螺丝,很少能吃到海鲜,尤其是活的海鲜,根本不会有进口海鲜。对于海鲜,妈妈说大城市可能还比较多一点,小乡村很少有,她小时候吃的最多的是那种腥味很重的青鱼。80年代之后,妈妈说自己家开始养猪养鸡养鸭,所以肉类食品在餐桌上就多了起来。也能吃到些自己家种的水果,比如菜瓜、西瓜、甘蔗。但是由于交通条件限制还没有苹果香蕉这类外来水果。
所以妈妈那一辈小时候的饮食条件是能够吃饱尽量吃多但是饮食观念上不会追求营养,饮食平衡。当时还有“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手里还捧着一个胖娃娃”这样的歌谣,所以当时的观念都是“多吃为好”,追求“大鱼大肉”。
三、我小时候的饮食状况与观念:“食物丰富”、“追求营养”
我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在我脑海中小时候根本没有饿肚子的印象,都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只要我想吃,可以天天吃肉。但是在我印象中我是属于不喜欢吃东西,特别挑食的那种孩子。有的吃却不想吃。不喜欢吃主食比如饭、肉之类的,却沉迷于各种零食。进入21世纪以后,各种外地水果、海鲜已早已不足为奇。比如小时候就已经能够吃到新疆的水果甚至是国外的水果了。
自我出生以来,吃饱吃多已根本不是追求了。会更多的从营养方面去思考,尽量做到营养均衡。大鱼大肉不再是主角,健康的选料和烹饪方式开始受到家人的青睐。我们不再盲目追求吃得好、吃得精、营养过剩,饮食观也更趋向于便捷和科学。开始追求“绿色食品”。
四、饮食观念的变化及原因分析:“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我们家庭的饮食观念从爷爷奶奶那一辈吃不饱饭,追求能够吃饱饭;到爸爸妈妈这一辈温饱但是追求能够多吃一点,追求“大鱼大肉”;在到我这一辈的食物很丰富,更加追求“健康饮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变化。我们家庭的饮食观越来越趋向于健康。这一变化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时代背景。
爷爷小时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生产力尚不发达,虽无兵燹之灾,却有荒歉之虑。我又问了爷爷关于三年困难的原因,他告诉我的第一个原因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对我国的逼债,导致了经济困难。第二个是因为自然灾害导致了产量下降,当我问及“大跃进”是否对此有影响是他说是有一定的影响。在错误指导下,粮食的产量一直提不上去。之后我查阅的相关资料,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1.“在戴维营会谈前夕的1959年6月,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了中苏双方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1960年7月,赫鲁晓夫摧逼中国政府还债。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宁可勒紧腰袋,忍饥受寒,也要还清债务。”2. 1959年全国出现了“受灾范围之大,在五十年代是前所未有的”严重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4463万公顷(每公顷等于1万平方米,合15市亩,计6.8650亿亩),成灾(收成减产80%以上为成灾)面积1373万公顷3. 当时的大跃进违背客观规律,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打乱正常生产秩序 ,造成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 、积累和消费之间比例严重失调是导致1959年~1961年粮食供给严重困难的原因。
爸爸妈妈小时候是七八十年代,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以城市为重点的各领域迅速的掀起了改革的高潮。中国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食物供给能力全面增强的基础上,各种食物的消费量全面上升。食物供给满足温饱需要,过于单一的粮食型食物结构开始向多样化转变。这些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与欢乐,中国的经济开始复苏,菜市场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另外80年代之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包田到户,妈妈自己家开始种植蔬菜稻谷,提高了家庭物质供给水平。
我小时候,中国逐渐步入小康社会。社会经济迎来了较快的发展,所以物质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三聚氰胺、地沟油、苏丹红、瘦肉精、增白剂、毒奶粉、塑化剂、速成鸡、反式脂肪酸、转基因大豆和水稻、危险且滥用的食品添加剂、蔬菜烟草及茶叶的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我们又会更加注重起起食品的安全问题。另外一些“富贵病”的出现,也引起了人们对饮食观的思考,逐渐开始注重营养均衡、健康饮食。
五、总结:
通过这次论文的撰写,我收获了很多。亲自通过询问的方式了解了三代人的饮食差异,感触颇深。我觉得经济是基础,我们家庭饮食状况与观念的变化从根本上是跟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在变。从爷爷那辈的吃不饱饭,追求“吃饱”,到妈妈那一辈能吃饱但追求“多吃”,到我们这一代不愁吃追求“吃好、营养均衡”,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还有一点感触就是中国的环境问题,爷爷说他小时候有很多野生的黄鱼,多得都没人要,但在环境被污染的今天,野生黄鱼的价格高得离谱。还有就是我问妈妈小时候有没有龙虾吃,她却说“我们经常吃的香辣小龙虾在以前我们那条河根本没有,后来水质不好才出现了大量龙虾,河虾却慢慢消失了。”所以通过这次调查,我不仅了解到了我們家庭饮食状况与饮食观念的变迁,感受到了时代发展的力量,但同时也对中国的环境问题表示忧虑。我想只有中国的经济、科技与环境协调发展起来,中国人的饮食状况才会更好,饮食观才会真正“健康”起来吧。
第一作者:吕金柯(1996.05-),女,汉族,浙江余姚人,学生,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国复141班。
第二作者:卢敏姣(1996.04-),女,汉族,浙江三门人,学生,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国复141班。
【关键词】:时代;经济;饮食;观念
中国穿越了物质生活的不同层面,而让百姓体会最深的无疑是饮食的变迁,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饮食往往相伴而行。那么这些变化具体是怎样的?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又有哪些呢?通过我与爷爷和妈妈两位家庭成员各一小时左右的访谈去了解家庭饮食状况与观念的变迁。
一、爷爷奶奶小时候的饮食状况与观念:“难吃饱”、“追求吃饱”
爷爷奶奶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小时候对吃并没有任何讲究,根本不会去奢求吃山珍海味。连吃饱都是一种奢求。那时候的“吃”只是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要想活下去就必须吃,所以根本不会去挑剔,只要有东西吃就很好了。
据爷爷讲述,他刚出生至十岁之前,吃的都是青菜淡饭几乎每餐都是,只有逢年过节才会有肉出现。他讲到那个时候每户家庭都基本上是这样子。那个时候爷爷还小,所以当我问及是否一日三餐并且是否每餐都能吃饱时,爷爷说那个时候基本可以做到一日三餐并且能吃饱。但是爷爷又跟我讲述了小时候经历过的最苦的几年,是59,60,61三年。他说那三年里,根本吃不饱饭,吃的最多的是粥。他还说那个时候连树皮草根都吃,甚至如果有人给他吃用草根做成的东西他还会很开心。因为吃不饱,所以爷爷基本上都没有力气去玩。
二、爸爸妈妈小时候的饮食状况与观念:“温饱”、“追求多吃”
关于爸爸妈妈小时候的饮食状况与观念,我向妈妈做了有关访谈。妈妈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她小时候吃饱饭基本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菜品也不过是青菜白菜之类的素菜,只有偶尔会有肉类食品比如鸡鸭鱼猪肉的出现。能吃到的鱼类也基本上是能在河里抓到的河鱼、河虾、螺丝,很少能吃到海鲜,尤其是活的海鲜,根本不会有进口海鲜。对于海鲜,妈妈说大城市可能还比较多一点,小乡村很少有,她小时候吃的最多的是那种腥味很重的青鱼。80年代之后,妈妈说自己家开始养猪养鸡养鸭,所以肉类食品在餐桌上就多了起来。也能吃到些自己家种的水果,比如菜瓜、西瓜、甘蔗。但是由于交通条件限制还没有苹果香蕉这类外来水果。
所以妈妈那一辈小时候的饮食条件是能够吃饱尽量吃多但是饮食观念上不会追求营养,饮食平衡。当时还有“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手里还捧着一个胖娃娃”这样的歌谣,所以当时的观念都是“多吃为好”,追求“大鱼大肉”。
三、我小时候的饮食状况与观念:“食物丰富”、“追求营养”
我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在我脑海中小时候根本没有饿肚子的印象,都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只要我想吃,可以天天吃肉。但是在我印象中我是属于不喜欢吃东西,特别挑食的那种孩子。有的吃却不想吃。不喜欢吃主食比如饭、肉之类的,却沉迷于各种零食。进入21世纪以后,各种外地水果、海鲜已早已不足为奇。比如小时候就已经能够吃到新疆的水果甚至是国外的水果了。
自我出生以来,吃饱吃多已根本不是追求了。会更多的从营养方面去思考,尽量做到营养均衡。大鱼大肉不再是主角,健康的选料和烹饪方式开始受到家人的青睐。我们不再盲目追求吃得好、吃得精、营养过剩,饮食观也更趋向于便捷和科学。开始追求“绿色食品”。
四、饮食观念的变化及原因分析:“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我们家庭的饮食观念从爷爷奶奶那一辈吃不饱饭,追求能够吃饱饭;到爸爸妈妈这一辈温饱但是追求能够多吃一点,追求“大鱼大肉”;在到我这一辈的食物很丰富,更加追求“健康饮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变化。我们家庭的饮食观越来越趋向于健康。这一变化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时代背景。
爷爷小时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生产力尚不发达,虽无兵燹之灾,却有荒歉之虑。我又问了爷爷关于三年困难的原因,他告诉我的第一个原因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对我国的逼债,导致了经济困难。第二个是因为自然灾害导致了产量下降,当我问及“大跃进”是否对此有影响是他说是有一定的影响。在错误指导下,粮食的产量一直提不上去。之后我查阅的相关资料,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1.“在戴维营会谈前夕的1959年6月,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了中苏双方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1960年7月,赫鲁晓夫摧逼中国政府还债。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宁可勒紧腰袋,忍饥受寒,也要还清债务。”2. 1959年全国出现了“受灾范围之大,在五十年代是前所未有的”严重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4463万公顷(每公顷等于1万平方米,合15市亩,计6.8650亿亩),成灾(收成减产80%以上为成灾)面积1373万公顷3. 当时的大跃进违背客观规律,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打乱正常生产秩序 ,造成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 、积累和消费之间比例严重失调是导致1959年~1961年粮食供给严重困难的原因。
爸爸妈妈小时候是七八十年代,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以城市为重点的各领域迅速的掀起了改革的高潮。中国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食物供给能力全面增强的基础上,各种食物的消费量全面上升。食物供给满足温饱需要,过于单一的粮食型食物结构开始向多样化转变。这些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与欢乐,中国的经济开始复苏,菜市场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另外80年代之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包田到户,妈妈自己家开始种植蔬菜稻谷,提高了家庭物质供给水平。
我小时候,中国逐渐步入小康社会。社会经济迎来了较快的发展,所以物质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三聚氰胺、地沟油、苏丹红、瘦肉精、增白剂、毒奶粉、塑化剂、速成鸡、反式脂肪酸、转基因大豆和水稻、危险且滥用的食品添加剂、蔬菜烟草及茶叶的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我们又会更加注重起起食品的安全问题。另外一些“富贵病”的出现,也引起了人们对饮食观的思考,逐渐开始注重营养均衡、健康饮食。
五、总结:
通过这次论文的撰写,我收获了很多。亲自通过询问的方式了解了三代人的饮食差异,感触颇深。我觉得经济是基础,我们家庭饮食状况与观念的变化从根本上是跟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在变。从爷爷那辈的吃不饱饭,追求“吃饱”,到妈妈那一辈能吃饱但追求“多吃”,到我们这一代不愁吃追求“吃好、营养均衡”,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还有一点感触就是中国的环境问题,爷爷说他小时候有很多野生的黄鱼,多得都没人要,但在环境被污染的今天,野生黄鱼的价格高得离谱。还有就是我问妈妈小时候有没有龙虾吃,她却说“我们经常吃的香辣小龙虾在以前我们那条河根本没有,后来水质不好才出现了大量龙虾,河虾却慢慢消失了。”所以通过这次调查,我不仅了解到了我們家庭饮食状况与饮食观念的变迁,感受到了时代发展的力量,但同时也对中国的环境问题表示忧虑。我想只有中国的经济、科技与环境协调发展起来,中国人的饮食状况才会更好,饮食观才会真正“健康”起来吧。
第一作者:吕金柯(1996.05-),女,汉族,浙江余姚人,学生,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国复141班。
第二作者:卢敏姣(1996.04-),女,汉族,浙江三门人,学生,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国复14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