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是高考语文卷传统文化考查文本之一。通过对近年来浙江卷诗歌鉴赏题型的整理,可以发现有如下几个变化特点:分值增加、更关注现实、题型变集中、要求更明确、表达方式为先等。针对这样的变化特点,诗歌鉴赏复习应重视相应思维的培养,具体操作可以从精选合规试题、重整手法系统等入手。
关键词:高考语文浙江卷;诗歌鉴赏题;表达方式
诗歌鉴赏题,是对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素养、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考查,历来是浙江卷中最难的题型之一。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学习和鉴赏古典诗歌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诗歌本身的多义性和理解的复杂性,以及学生古典诗歌涵养的不足,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因此,我们所面对的尴尬处境就是花了许多时间来复习,但成效不显著,很多学生甚至在考试中弃做。鉴于此,如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成为高考语文复习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研究近年来浙江卷诗歌鉴赏题型的变化,从中寻找规律,依此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思维能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要点所在。
一、诗歌鉴赏题题型的变化
笔者收集了2004—2019年的浙江卷诗歌鉴赏题,观察辨析,发现诗歌题虽然貌似比较稳定,但实际也是稳中有变。
(一)诗歌题分值逐渐增加
2010年之前的诗歌题总分为6分,2011—2016年为7分,2017年开始则达到了8分。分值增加无疑暗示了该题在命卷人心中的分量增加。2017年是浙江新高考的改革元年,试卷题型的变化传达出国家教育部门对新高考的期望——重视阅读写作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要在战略上重视诗歌鉴赏题,在战术上重视培养学生的鉴赏思维能力。
(二)诗歌选材转向现实
以典型意象构建氛围,借助意象抒发诗人的离愁别绪、年华虚度、壮志难酬之类的诗歌早已为学生熟悉,如再没有变化则将显著降低得分难度。所以从2013年始,浙江卷多有以现实题材入诗的作品,其中2013年的《秦中吟》、2017年的《采地黄者》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的白居易,这主要是因为倡导“新乐府运动”的白居易的诗歌特点恰恰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016年的《北来人》也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写实,关注民生疾苦。2019年《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设问“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看上去是考查诗歌人物形象,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诗歌人物形象是通过诗歌所营造的人物生活环境及生活情趣体现出来的,且这类生活环境与情趣较为接地气,可以看出作者对现实生活观察之细致。密集地出现这种类型诗歌不能说仅仅是巧合,笔者认为这更是一种引导,希望师生多关注这样的作品。
(三)考查内容更加集中
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内容往往分为四个方面:
1.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句、诗眼及语言风格。
2.诗歌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3.诗歌的情感:主要是诗人的情感。
4.诗歌的手法:主要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方式。
笔者将2004—2019年浙江卷诗歌题中能明确考查内容的题目进行了分类[试题分(1)(2)两题:(1)题分值一般是2~3分,难度较低;(2)题分值一般是4~6分,是诗歌题的重点]:
形象类:2005—2009年(1)、2012年(1)、2014年(1)。
语言类:2004年(1)、2007年(2)。
情感类:2005—2006年(2)、2007年(1)、2008—2010年(2)。
手法类:2005年(2)、2007—2009年(2)、2011—2019年(2)、2010年(1)、2016年(1)。
从以上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诗歌考查内容的特点及变化:诗歌的语言和形象题考的比较少,基本上集中在(1)题,分量不重,且大都集中于2010年之前;诗歌情感考查多在(2)题,但在2010年之后不再单独设题,而是更多地融入其他题目中;手法类题目大行其道,有“一统天下”之势。
对此,笔者的理解是“文学的重点不在表现什么,而是如何去表现”,也就是说,能深刻理解表现的过程才是对文学真正的体悟。
(四)题型要求更加明确
尽管浙江高考诗歌鉴赏以“手法”的考查作为核心,但是这些年的题目也绝非一成不变。我们试看2013年之前的题目以及之后的题目,会发现一些有趣的变化。
2013年前的题目:
2005(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2007(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2008(2):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2009(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2010(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2011(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2012(2):簡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2013年及之后的题目:
2013(2):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
2014(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2015(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2016(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2017(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2018(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2019(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2013年是一道鲜明的分水岭,2013年之前和之后的题目的出题思路完全不同,虽然考查的同样是手法,但要求不一样。2013年之前的题目并不对手法本身作出任何的要求和界定,其要求往往止步于“赏析”。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一些非常模式化的套路来应对这样的题目:指出手法,分析手法的运用,指明手法的效果。这个类型的题目的得分重点在于指出手法,只要指出了诗歌运用的手法基本就能得分。由此产生了一些弊端,许多学生不把重点放在如何理解诗歌上,而是背出所有的手法,在答题时全部堆上去。此法名为“开超市”,取其意为“任君挑选”,总有合适的手法。这样的投机取巧就偏离了诗歌赏析的本质,纯粹沦为了一种应答的技巧。 多年来相似的题型使学生对该题型的答题“驾轻就熟”,“以不变应万变”。出题者也觉察到了这个问题,因此 2013年之后的题目对手法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这样就规避了这种投机取巧,使答题的难度增加了。例如2013年考查“对比”,以前答题往往只需要指出对比的对象,而该题却要求指出对比的特点,得分的重点不是“指出名称”而是“分析运用特点”,使答题的学生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到了2019年,题目考查诗歌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手法,但实际上是暗示并规定了应答的手法。
(五)从“表现手法”转变为“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一直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定义,似乎囊括了所有的表达技巧,如修辞手法、叙述手法、结构手法、抒情手法等都可以贴上这张皮,隨之带来的混乱也可见一斑。譬如学生对修辞手法很熟悉,只要涉及手法的先把比喻、拟人写上,后来进阶一些开始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再进阶一些写“动静相衬”“虚实相生”,总之是捡自己熟悉的手法一顿“蒙”,结果往往牛头不对马嘴。
从2014年的题目开始,我们可以明确看到出题者对表达方式的重视:2014年考抒情,2015年考描写,2016年、2017年考叙述,2018年考点染(可以看作描写的一种),到了2019年是考查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也可以看作是对人物描写手法的考查。出题者不再局限于细碎的手法之争,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引导学生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一点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而这两年其他省市的试卷却没有这么鲜明的导向,仍停留于“鉴赏手法”上,可以说在这点上,浙江卷锐意革新、傲视群侪。
二、诗歌鉴赏思维能力培养方略
浙江卷诗歌题的变化并非自今日始,只不过通过多年的纵向比较可以更加鲜明地感知这样的变化。面对变化,我们要做的不是感叹变化本身,而是如何应对,从思维的根本出发,找出相应的策略。
笔者做了一个实验,让学生做2012年和2016年的试题,事先不作任何提示,对比学生在两种不同类型题目中的答题情况。
以下是一学生对2012年试题的解答:
《未展芭蕉》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未开芭蕉比作书札,并将其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芭蕉可爱、娇羞之貌,体现了诗人的爱惜之情。
第二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棠的羞涩柔弱,表现了诗人的爱怜之情。
与参考答案相对比,这个学生答题不算差,整体思路比较流畅,基本上可得大半分数。
以下是该生对2016年试题的解答:
都是以小见大,通过描写小的环境来凸现大的社会背景,都采用了以个人遭遇反映社会的凄凉的方法。
与参考答案相对比,这一解答基本没找对思路,对题目所提“叙事特色”未加辨析,所以一分未得。分析原因,根源还是出在学生思维能力不足,鉴赏诗歌仍然停留在以技巧取巧的层面。如果不及时调整我们的复习应考方略,学生就会面临如此惨痛的状况。
(一)有的放矢,精选试题
从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浙江卷诗歌题的变化和特点,因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来选择试题进行练习。诗歌考查的四个主要内容呈现如下特点:语言和形象的考查退居二线;情感的考查逐渐淡化,融入其他题型;手法考查一枝独秀。我们在选择练习试题时应该着重于考查诗歌手法的题目,辅以其他类型的题目,而不是平均用力,分散精力。同时在诗歌选材上也应遵循浙江卷诗歌题的特点,多采用描写社会现实的诗歌,减少常规的传统写景抒情诗练习。在诗歌选材上还需要注意一点,2016年的《北来人》和2017年《采地黄者》都属于以叙述为主的诗歌,2018年的“点染”又可以从描写(描绘)的角度来看待,而2019年的诗歌内容重点是对生活现实的描写,有环境描写、人物动作、神态描写、侧面描写(衬托)等,而考查方式则变为“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的分析。浙江卷诗歌偏向描写抒情、叙述抒情的趋势应该说很明显,在选择试题时也应考虑这个趋势,同时适当增加叙事诗的比例。
总结起来就是:优选关注现实的叙事类诗歌,优选明确界定手法的题型。
尽管诗歌鉴赏题如汪洋大海,但是按照以上标准进行遴选,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排除一大批不符合浙江卷出题特点的诗歌,减少学生的低效复习。教师可以依据浙江新高考诗歌试题的特点变化,精选或自制试题,提高学生学习的效度。
(二)重整系统,思维导向
精选试题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答题了。如前文所论述,浙江卷考题现在的鲜明特色是明确界定手法并以表达方式入题,那么我们答题时也应该换一个思路,在鉴赏思维上给学生以必要指导。
1.从宏观着眼
表达方式和一般的手法不同,其层次较高,而学生则更倾向于从微观着眼。例如2015年的试题,两种思维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答题状况。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参考答案: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该题的答题重点是“角度”,而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手法”,这就是从宏观角度来出题的。而学生则更关注“手法”,答的往往是诸如“用典”之类的手法,与要求相去甚远。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的是传统的答题思维,多尝试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问题,多站在宏观的层次来进行思考,不拘泥于一个个“小手法”。
2.从微观着手
具体到如何答题,光有格局和境界是不够的,笔者认为可以用表达方式为基准,重新梳理表现手法的系统。
(1)抒情手法的分类。这类题目,学生在答题时常陷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具体的手法,如果从表达方式来看,可以对这些常用手法进行重新梳理。
抒情手法首先可以分成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然后才是间接抒情的分类。间接抒情的分类如下: ①描写抒情:借景抒情(包括融情于景,即景抒情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②叙事抒情:借事抒情(将抒情融于叙事中,往往不动声色);借典抒情(用典)。
③议论抒情:借理抒情(运用道理抒情);借古抒情(借古讽今)。
这样梳理分类,可以让学生整合已知的抒情手法,能更清晰地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答题。例如2013年考查抒情手法,从本质上看就是常见的描写抒情和相对冷僻的敘事抒情、议论抒情的区别。2018年的“点染”则是从更为具体的要求来考查学生对诗歌描写(描绘)表达手法的运用与理解,本质上也是描写抒情。2019年则是人物描写的手法,有通过环境描写(借景)、其他人物描写来衬托诗歌主要人物,也有通过主要人物正面动作、神态描写(直接描写抒情)来刻画人物,所以重点就是描写手法的考查,本质也是描写抒情。2016年和2017年都考查了叙事手法特点,从2016年试题的参考答案,可以梳理出叙事手法的系统。2016年试题的参考答案: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了百姓流离之苦。(叙事手法)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叙事视角)③叙事中流露个人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和孤独。(借事抒情)
(2)叙事手法梳理。关于叙事,可作如下梳理:
①叙事手法(情节展开):对比、抑扬、衬托、悬念、铺垫、伏笔等。
②叙事视角: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用诗歌中的人物角度)。
③叙事方式:顺叙、倒叙、插叙等。
④叙事抒情(借事抒情)。
2017年相关试题的答案: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越觉得辛酸。(叙事视角)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的深刻的印象。(叙事方式)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爱憎之情。(借事抒情)
通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再做2017年的题目,就会思路更加清晰,更有针对性了。
(3)描写手法梳理。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①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心理、神态和行动等。
②侧面描写:衬托(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周围人物的反应、评价等。
请看2019年浙江卷诗歌题参考答案:
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可见,学生如果从描写手法的角度思考,结合诗歌内容,从环境、人物描写、周围人物反应(衬托)等角度来写,就能回答出相应答案。
总结起来就是:以表达方式为纲,重新梳理表现手法系统,提高答题针对性。
三、小结
通过对浙江卷十多年来的诗歌鉴赏题的归纳和分析,笔者找到了一些规律性的变化,即选材趋向关注现实,主要考查表达方式,要求明确清晰。针对这些变化,我们可以作出一些复习策略上的调整,从诗歌鉴赏思维导向出发,精选合规试题,重整手法系统。当然,所有的答题最终都是基于学生本身的学习素养和能力,仅仅依靠所谓答题技巧,往往是舍本逐末之途,但能在迷雾中给予学生一些方向,也许能让他们事半功倍吧。
关键词:高考语文浙江卷;诗歌鉴赏题;表达方式
诗歌鉴赏题,是对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素养、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考查,历来是浙江卷中最难的题型之一。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学习和鉴赏古典诗歌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诗歌本身的多义性和理解的复杂性,以及学生古典诗歌涵养的不足,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因此,我们所面对的尴尬处境就是花了许多时间来复习,但成效不显著,很多学生甚至在考试中弃做。鉴于此,如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成为高考语文复习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研究近年来浙江卷诗歌鉴赏题型的变化,从中寻找规律,依此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思维能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要点所在。
一、诗歌鉴赏题题型的变化
笔者收集了2004—2019年的浙江卷诗歌鉴赏题,观察辨析,发现诗歌题虽然貌似比较稳定,但实际也是稳中有变。
(一)诗歌题分值逐渐增加
2010年之前的诗歌题总分为6分,2011—2016年为7分,2017年开始则达到了8分。分值增加无疑暗示了该题在命卷人心中的分量增加。2017年是浙江新高考的改革元年,试卷题型的变化传达出国家教育部门对新高考的期望——重视阅读写作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要在战略上重视诗歌鉴赏题,在战术上重视培养学生的鉴赏思维能力。
(二)诗歌选材转向现实
以典型意象构建氛围,借助意象抒发诗人的离愁别绪、年华虚度、壮志难酬之类的诗歌早已为学生熟悉,如再没有变化则将显著降低得分难度。所以从2013年始,浙江卷多有以现实题材入诗的作品,其中2013年的《秦中吟》、2017年的《采地黄者》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的白居易,这主要是因为倡导“新乐府运动”的白居易的诗歌特点恰恰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016年的《北来人》也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写实,关注民生疾苦。2019年《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设问“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看上去是考查诗歌人物形象,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诗歌人物形象是通过诗歌所营造的人物生活环境及生活情趣体现出来的,且这类生活环境与情趣较为接地气,可以看出作者对现实生活观察之细致。密集地出现这种类型诗歌不能说仅仅是巧合,笔者认为这更是一种引导,希望师生多关注这样的作品。
(三)考查内容更加集中
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内容往往分为四个方面:
1.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句、诗眼及语言风格。
2.诗歌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3.诗歌的情感:主要是诗人的情感。
4.诗歌的手法:主要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方式。
笔者将2004—2019年浙江卷诗歌题中能明确考查内容的题目进行了分类[试题分(1)(2)两题:(1)题分值一般是2~3分,难度较低;(2)题分值一般是4~6分,是诗歌题的重点]:
形象类:2005—2009年(1)、2012年(1)、2014年(1)。
语言类:2004年(1)、2007年(2)。
情感类:2005—2006年(2)、2007年(1)、2008—2010年(2)。
手法类:2005年(2)、2007—2009年(2)、2011—2019年(2)、2010年(1)、2016年(1)。
从以上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诗歌考查内容的特点及变化:诗歌的语言和形象题考的比较少,基本上集中在(1)题,分量不重,且大都集中于2010年之前;诗歌情感考查多在(2)题,但在2010年之后不再单独设题,而是更多地融入其他题目中;手法类题目大行其道,有“一统天下”之势。
对此,笔者的理解是“文学的重点不在表现什么,而是如何去表现”,也就是说,能深刻理解表现的过程才是对文学真正的体悟。
(四)题型要求更加明确
尽管浙江高考诗歌鉴赏以“手法”的考查作为核心,但是这些年的题目也绝非一成不变。我们试看2013年之前的题目以及之后的题目,会发现一些有趣的变化。
2013年前的题目:
2005(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2007(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2008(2):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2009(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2010(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2011(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2012(2):簡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2013年及之后的题目:
2013(2):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
2014(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2015(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2016(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2017(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2018(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2019(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2013年是一道鲜明的分水岭,2013年之前和之后的题目的出题思路完全不同,虽然考查的同样是手法,但要求不一样。2013年之前的题目并不对手法本身作出任何的要求和界定,其要求往往止步于“赏析”。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一些非常模式化的套路来应对这样的题目:指出手法,分析手法的运用,指明手法的效果。这个类型的题目的得分重点在于指出手法,只要指出了诗歌运用的手法基本就能得分。由此产生了一些弊端,许多学生不把重点放在如何理解诗歌上,而是背出所有的手法,在答题时全部堆上去。此法名为“开超市”,取其意为“任君挑选”,总有合适的手法。这样的投机取巧就偏离了诗歌赏析的本质,纯粹沦为了一种应答的技巧。 多年来相似的题型使学生对该题型的答题“驾轻就熟”,“以不变应万变”。出题者也觉察到了这个问题,因此 2013年之后的题目对手法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这样就规避了这种投机取巧,使答题的难度增加了。例如2013年考查“对比”,以前答题往往只需要指出对比的对象,而该题却要求指出对比的特点,得分的重点不是“指出名称”而是“分析运用特点”,使答题的学生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到了2019年,题目考查诗歌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手法,但实际上是暗示并规定了应答的手法。
(五)从“表现手法”转变为“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一直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定义,似乎囊括了所有的表达技巧,如修辞手法、叙述手法、结构手法、抒情手法等都可以贴上这张皮,隨之带来的混乱也可见一斑。譬如学生对修辞手法很熟悉,只要涉及手法的先把比喻、拟人写上,后来进阶一些开始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再进阶一些写“动静相衬”“虚实相生”,总之是捡自己熟悉的手法一顿“蒙”,结果往往牛头不对马嘴。
从2014年的题目开始,我们可以明确看到出题者对表达方式的重视:2014年考抒情,2015年考描写,2016年、2017年考叙述,2018年考点染(可以看作描写的一种),到了2019年是考查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也可以看作是对人物描写手法的考查。出题者不再局限于细碎的手法之争,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引导学生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一点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而这两年其他省市的试卷却没有这么鲜明的导向,仍停留于“鉴赏手法”上,可以说在这点上,浙江卷锐意革新、傲视群侪。
二、诗歌鉴赏思维能力培养方略
浙江卷诗歌题的变化并非自今日始,只不过通过多年的纵向比较可以更加鲜明地感知这样的变化。面对变化,我们要做的不是感叹变化本身,而是如何应对,从思维的根本出发,找出相应的策略。
笔者做了一个实验,让学生做2012年和2016年的试题,事先不作任何提示,对比学生在两种不同类型题目中的答题情况。
以下是一学生对2012年试题的解答:
《未展芭蕉》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未开芭蕉比作书札,并将其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芭蕉可爱、娇羞之貌,体现了诗人的爱惜之情。
第二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棠的羞涩柔弱,表现了诗人的爱怜之情。
与参考答案相对比,这个学生答题不算差,整体思路比较流畅,基本上可得大半分数。
以下是该生对2016年试题的解答:
都是以小见大,通过描写小的环境来凸现大的社会背景,都采用了以个人遭遇反映社会的凄凉的方法。
与参考答案相对比,这一解答基本没找对思路,对题目所提“叙事特色”未加辨析,所以一分未得。分析原因,根源还是出在学生思维能力不足,鉴赏诗歌仍然停留在以技巧取巧的层面。如果不及时调整我们的复习应考方略,学生就会面临如此惨痛的状况。
(一)有的放矢,精选试题
从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浙江卷诗歌题的变化和特点,因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来选择试题进行练习。诗歌考查的四个主要内容呈现如下特点:语言和形象的考查退居二线;情感的考查逐渐淡化,融入其他题型;手法考查一枝独秀。我们在选择练习试题时应该着重于考查诗歌手法的题目,辅以其他类型的题目,而不是平均用力,分散精力。同时在诗歌选材上也应遵循浙江卷诗歌题的特点,多采用描写社会现实的诗歌,减少常规的传统写景抒情诗练习。在诗歌选材上还需要注意一点,2016年的《北来人》和2017年《采地黄者》都属于以叙述为主的诗歌,2018年的“点染”又可以从描写(描绘)的角度来看待,而2019年的诗歌内容重点是对生活现实的描写,有环境描写、人物动作、神态描写、侧面描写(衬托)等,而考查方式则变为“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的分析。浙江卷诗歌偏向描写抒情、叙述抒情的趋势应该说很明显,在选择试题时也应考虑这个趋势,同时适当增加叙事诗的比例。
总结起来就是:优选关注现实的叙事类诗歌,优选明确界定手法的题型。
尽管诗歌鉴赏题如汪洋大海,但是按照以上标准进行遴选,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排除一大批不符合浙江卷出题特点的诗歌,减少学生的低效复习。教师可以依据浙江新高考诗歌试题的特点变化,精选或自制试题,提高学生学习的效度。
(二)重整系统,思维导向
精选试题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答题了。如前文所论述,浙江卷考题现在的鲜明特色是明确界定手法并以表达方式入题,那么我们答题时也应该换一个思路,在鉴赏思维上给学生以必要指导。
1.从宏观着眼
表达方式和一般的手法不同,其层次较高,而学生则更倾向于从微观着眼。例如2015年的试题,两种思维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答题状况。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参考答案: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该题的答题重点是“角度”,而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手法”,这就是从宏观角度来出题的。而学生则更关注“手法”,答的往往是诸如“用典”之类的手法,与要求相去甚远。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的是传统的答题思维,多尝试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问题,多站在宏观的层次来进行思考,不拘泥于一个个“小手法”。
2.从微观着手
具体到如何答题,光有格局和境界是不够的,笔者认为可以用表达方式为基准,重新梳理表现手法的系统。
(1)抒情手法的分类。这类题目,学生在答题时常陷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具体的手法,如果从表达方式来看,可以对这些常用手法进行重新梳理。
抒情手法首先可以分成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然后才是间接抒情的分类。间接抒情的分类如下: ①描写抒情:借景抒情(包括融情于景,即景抒情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②叙事抒情:借事抒情(将抒情融于叙事中,往往不动声色);借典抒情(用典)。
③议论抒情:借理抒情(运用道理抒情);借古抒情(借古讽今)。
这样梳理分类,可以让学生整合已知的抒情手法,能更清晰地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答题。例如2013年考查抒情手法,从本质上看就是常见的描写抒情和相对冷僻的敘事抒情、议论抒情的区别。2018年的“点染”则是从更为具体的要求来考查学生对诗歌描写(描绘)表达手法的运用与理解,本质上也是描写抒情。2019年则是人物描写的手法,有通过环境描写(借景)、其他人物描写来衬托诗歌主要人物,也有通过主要人物正面动作、神态描写(直接描写抒情)来刻画人物,所以重点就是描写手法的考查,本质也是描写抒情。2016年和2017年都考查了叙事手法特点,从2016年试题的参考答案,可以梳理出叙事手法的系统。2016年试题的参考答案: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了百姓流离之苦。(叙事手法)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叙事视角)③叙事中流露个人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和孤独。(借事抒情)
(2)叙事手法梳理。关于叙事,可作如下梳理:
①叙事手法(情节展开):对比、抑扬、衬托、悬念、铺垫、伏笔等。
②叙事视角: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用诗歌中的人物角度)。
③叙事方式:顺叙、倒叙、插叙等。
④叙事抒情(借事抒情)。
2017年相关试题的答案: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越觉得辛酸。(叙事视角)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的深刻的印象。(叙事方式)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爱憎之情。(借事抒情)
通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再做2017年的题目,就会思路更加清晰,更有针对性了。
(3)描写手法梳理。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①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心理、神态和行动等。
②侧面描写:衬托(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周围人物的反应、评价等。
请看2019年浙江卷诗歌题参考答案:
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可见,学生如果从描写手法的角度思考,结合诗歌内容,从环境、人物描写、周围人物反应(衬托)等角度来写,就能回答出相应答案。
总结起来就是:以表达方式为纲,重新梳理表现手法系统,提高答题针对性。
三、小结
通过对浙江卷十多年来的诗歌鉴赏题的归纳和分析,笔者找到了一些规律性的变化,即选材趋向关注现实,主要考查表达方式,要求明确清晰。针对这些变化,我们可以作出一些复习策略上的调整,从诗歌鉴赏思维导向出发,精选合规试题,重整手法系统。当然,所有的答题最终都是基于学生本身的学习素养和能力,仅仅依靠所谓答题技巧,往往是舍本逐末之途,但能在迷雾中给予学生一些方向,也许能让他们事半功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