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潜水鸟》描写了印第安女孩皮格特迷茫、寻觅、幻灭、死亡的短暂一生,她的悲剧有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落后的部落文化相冲突的原因,也有主人公自身没有勇敢的去抗争这种社会现实的原因。小说运用象征手法贯穿了这一悲剧的发生。
【关键词】悲剧;抗争;象征
一、作品简介
玛格丽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加拿大文学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劳伦斯曾在索马里居住过两年,在加纳生活过五年。非洲的人生经历为劳伦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劳伦斯的作品主题是争取生存、自由和独立。玛格丽特·劳伦斯的作品具有恢弘的历史使命感和鲜明的时代感、真实感。她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生活画面,尽管平常淡雅,但却寓意深远。
《潜水鸟》是以十九世纪梅蒂人反对联邦政府接管他们居住的红河地区,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和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为背景,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通过“我”展现主人公皮格特一家破败的生存环境。有着象征意义的潜水鸟,它们的哀叫和灭绝,展现了印第安人的悲惨命运。
二、作品分析
印第安女孩皮格特生活在一个社会文化相互冲击并且融合的环境下,以及自身的性格特点造成了皮格特葬身火海的悲剧。作品运用第三者的叙述见证了皮格特的悲剧命运。
1.客观环境
(1)社会环境
《潜水鸟》从文章开头就介绍了印第安民族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瓦恰科瓦河河水哗哗地流淌着,冲打着河边的鹅卵石,矮小的橡树,灰绿色的柳树,北美稠密的丛林。”坦纳瑞家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破烂的小木屋,乱七八糟的生存环境,没有别墅,没有居家灯火。周围是白人生存的物质文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观。坦纳瑞家族没有生活来源,只有靠打零工,要不然就得靠救济粮过日子。他们虽说是法裔混血儿,但不说法语,也不说克里语,说的英语不成句子,而且满口都是粗俗的下流话,不属于周围附近的任何一个民族,成为当时边缘社会的“四不像”,不伦不类。
这样的生存环境是由于西方外来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大多数的人都来自英国和法国。印第安民族作为本土的民族,物质文明与西方的工业文明渐渐脱节,不能适应于这个社会。英法国家的移民对印第安部落的所有冲击,使得印第安本身的民族文化成为了边缘文化。移民者却拥有着先进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对于部落民族的歧视使印第安人民远离白人社会,也与整个社会脱节。对于镇上的居民来说,坦纳瑞一家是一个外来者,为了排遣这种苦闷与压抑,皮格特的父亲终日饮酒,而不关心自己女儿的身体与学习。叙述者“我”对于皮格特毫无印象就充分的说明小镇对于坦纳瑞一家的漠视与轻蔑。
叙述者凡乃莎的母亲对于皮格特这个没有母亲的孩子,并没有包容之心,嫌弃她脏,祖母甚至宣扬有皮格特就没有祖母的言论,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对于印第安这个落后的部落是充斥着方案与厌恶。他们已经是被当时主流社会遗弃的一类人,肮脏、粗鲁、没有礼貌就是他们的代名词。
凡乃莎的父亲对于皮格特的帮助是出于人道主义帮助,他带皮格特去钻石胡度假即使皮格特总是穿着脏兮兮的不合体的棉衣,他也没有嫌弃皮格特,他甚至希望自己的女儿凡乃莎能与皮格特做朋友。皮格特的“失语”状态是她排斥凡乃莎,而凡乃莎由于好奇一再追问印第安部落在原始森林的生活,那是皮格特心内的伤,因为她知道那样的生活是脱离社会别人歧视的生活。在别墅的时候,皮格特只愿意肚子呆着,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医生的家里做一些家务活。家庭中也没有什么可以言说的事情,皮革特的父亲与祖父不会告诉皮格特知识是多么重要,因为他们本身就不知道。
(2)家庭环境
皮格特小得时候,她的母亲就抛弃了她,去寻找更美好的生活,因为那时皮格特的父亲终日酗酒,一点家务活都不做,这样的家庭很难让这个女孩——皮格特,能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皮格特甚至是整个的坦纳瑞家族都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失语”现象是由美籍印度裔女学者佳娅特丽·C·斯皮瓦克在她的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位女性理论家强调:世界和意识是由语言组成的,但我们不能占有这些语言,因为我们同样被那些语言所操纵。语言本身包含着世界和意识的范畴,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其拥有自己的世界和自我的历史意识,反之,则表明世界和意识对其的“外在化”。无言状态或失语状态说明言说者的缺席或被另一种力量强行置之于“盲点”之中。社会与文化的差异使他们在与外界沟通和交流时存在障碍。坦纳瑞家族就处于这种无言的状态。皮格特与凡乃莎在钻石湖的时候就可以明显看出处于这种状态。
2.自身追求
家庭环境致使皮格特产生了一种可笑的追求——嫁给一个白人就可以融入这个社会当中。所以在凡乃莎与皮格特在酒馆里的偶然相遇,皮格特一改往常阡陌不开口的习惯,急不可待地告诉凡乃莎今年秋天我就要结婚了,男朋友是一个英国小伙子,个子高高的,还有着一头金黄色的卷发,帅极了!连名字也很高贵。故事陈述者“我”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真正地看清她的本来面目:她那没有了假面具和保护罩的脸上露出的是一副坚强不屈,敢于挑战一切的神色,她的眼里透出的是一种强烈得令人害怕的渴望。皮格特出身于处于文明社会边缘的印第安家庭部落,渴望自己的文化价值取向能得到白人主流文化的认同,更希望自己不明确的身份有所归属。
然而力争在白人世界生存的皮格特,在英国青年的离开后,彻底失去了勇气,她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社会去抗争,没有对自己的处境保持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她更不清楚如何在这种抗争中去体现自身价值。事实上,她是在逃避现实,她是想躲在婚姻的巢臼里避开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己所处境地的恐惧。她要躲避的是现实社会,是这个社会强加给她的作为印第安人的角色。这种逃避使她脱离了世代栖息的土地,但无法融入白人现代社会这一事实又将她推回到故乡,但此时她已是一个失去了自己民族根基异化的人。这种“单纯”片面化的看法随着皮格特带着两个孩子葬身火海而消失不见了。
3.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在《潜水鸟》中,潜水鸟象征着印第安这个部落的命运。
“潜水鸟的鸣声悲凉凄厉,任何人都无法形容,任何人听到都难以忘怀,那种悲凉中又带着冷嘲的声调属于另外一个世界,那世界于我们这个有着避暑别墅和居家灯火的美好世界相隔不下亿万年之遥。”
潜水鸟对于人类的惧怕致使它们白天不敢出没于人群之中,只敢于夜晚在这钻石胡上飞掠而过。潜水鸟的鸣叫是一种对于皮格特命运的预示。潜水鸟最终会消失于这避暑别墅和居家灯火的地方,月牙儿最终会被黑暗所吞没。
这种象征手法使得主人公的命运得以诠释和理解,烘托了这种悲凉的气氛,潜水鸟的消失也与皮格特的悲剧相互呼应。致使整部小说笼罩在悲愤凄凉的环境中。
三、总结
皮格特的悲剧命运是当时社会文化与她自身文化相冲突造成的。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已经不被这个社会所接受,社会对于皮格特这类人是排斥与反感的。如果当时社会能给与他们适当的关心与帮助,帮助他们融入到社会之中,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皮格特自身因为所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也不能够脱离束缚对这种社会现象做出抗争。如果她能反抗这种歧视与不公,努力的学习,获得应有的社会知识,像凡乃莎那样进入到大学之中,皮格特也不会有依靠男人就可以融入到白人社会之中的幼稚想法,而是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民族的不足与落后,改善自己本身的意识形态,结局或许会不一样。
正如当今社会一样,世界不同种类的文化在不断地冲击融合。如果我们一味的保存传承五千年的古老文化,而不知吸收现有的文化制度,那我们只能停留在老祖宗的脚步上,或许会妄自菲薄如皮格特一样在文化边缘渐渐消失。当今社会如果一味的模仿跟随西方文化,则我们将会失去那些历史的沉淀。文化的流行就只是一段时间,早几年流行欧美风,然后是韩流来袭,现在又走的是泰国文化,在吸收他们本身文化的同时,也应保留我们现有的文化精髓,渐渐走出自己的特色,切不可如皮格特一样追寻浮于表面的文化,融入自己家族所不能接受的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王军.大学教材全解[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
[2]张晔.潜水鸟主人公失语症的由来[J].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3.
[3]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人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武静静,现就读于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悲剧;抗争;象征
一、作品简介
玛格丽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加拿大文学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劳伦斯曾在索马里居住过两年,在加纳生活过五年。非洲的人生经历为劳伦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劳伦斯的作品主题是争取生存、自由和独立。玛格丽特·劳伦斯的作品具有恢弘的历史使命感和鲜明的时代感、真实感。她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生活画面,尽管平常淡雅,但却寓意深远。
《潜水鸟》是以十九世纪梅蒂人反对联邦政府接管他们居住的红河地区,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和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为背景,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通过“我”展现主人公皮格特一家破败的生存环境。有着象征意义的潜水鸟,它们的哀叫和灭绝,展现了印第安人的悲惨命运。
二、作品分析
印第安女孩皮格特生活在一个社会文化相互冲击并且融合的环境下,以及自身的性格特点造成了皮格特葬身火海的悲剧。作品运用第三者的叙述见证了皮格特的悲剧命运。
1.客观环境
(1)社会环境
《潜水鸟》从文章开头就介绍了印第安民族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瓦恰科瓦河河水哗哗地流淌着,冲打着河边的鹅卵石,矮小的橡树,灰绿色的柳树,北美稠密的丛林。”坦纳瑞家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破烂的小木屋,乱七八糟的生存环境,没有别墅,没有居家灯火。周围是白人生存的物质文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观。坦纳瑞家族没有生活来源,只有靠打零工,要不然就得靠救济粮过日子。他们虽说是法裔混血儿,但不说法语,也不说克里语,说的英语不成句子,而且满口都是粗俗的下流话,不属于周围附近的任何一个民族,成为当时边缘社会的“四不像”,不伦不类。
这样的生存环境是由于西方外来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大多数的人都来自英国和法国。印第安民族作为本土的民族,物质文明与西方的工业文明渐渐脱节,不能适应于这个社会。英法国家的移民对印第安部落的所有冲击,使得印第安本身的民族文化成为了边缘文化。移民者却拥有着先进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对于部落民族的歧视使印第安人民远离白人社会,也与整个社会脱节。对于镇上的居民来说,坦纳瑞一家是一个外来者,为了排遣这种苦闷与压抑,皮格特的父亲终日饮酒,而不关心自己女儿的身体与学习。叙述者“我”对于皮格特毫无印象就充分的说明小镇对于坦纳瑞一家的漠视与轻蔑。
叙述者凡乃莎的母亲对于皮格特这个没有母亲的孩子,并没有包容之心,嫌弃她脏,祖母甚至宣扬有皮格特就没有祖母的言论,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对于印第安这个落后的部落是充斥着方案与厌恶。他们已经是被当时主流社会遗弃的一类人,肮脏、粗鲁、没有礼貌就是他们的代名词。
凡乃莎的父亲对于皮格特的帮助是出于人道主义帮助,他带皮格特去钻石胡度假即使皮格特总是穿着脏兮兮的不合体的棉衣,他也没有嫌弃皮格特,他甚至希望自己的女儿凡乃莎能与皮格特做朋友。皮格特的“失语”状态是她排斥凡乃莎,而凡乃莎由于好奇一再追问印第安部落在原始森林的生活,那是皮格特心内的伤,因为她知道那样的生活是脱离社会别人歧视的生活。在别墅的时候,皮格特只愿意肚子呆着,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医生的家里做一些家务活。家庭中也没有什么可以言说的事情,皮革特的父亲与祖父不会告诉皮格特知识是多么重要,因为他们本身就不知道。
(2)家庭环境
皮格特小得时候,她的母亲就抛弃了她,去寻找更美好的生活,因为那时皮格特的父亲终日酗酒,一点家务活都不做,这样的家庭很难让这个女孩——皮格特,能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皮格特甚至是整个的坦纳瑞家族都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失语”现象是由美籍印度裔女学者佳娅特丽·C·斯皮瓦克在她的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位女性理论家强调:世界和意识是由语言组成的,但我们不能占有这些语言,因为我们同样被那些语言所操纵。语言本身包含着世界和意识的范畴,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其拥有自己的世界和自我的历史意识,反之,则表明世界和意识对其的“外在化”。无言状态或失语状态说明言说者的缺席或被另一种力量强行置之于“盲点”之中。社会与文化的差异使他们在与外界沟通和交流时存在障碍。坦纳瑞家族就处于这种无言的状态。皮格特与凡乃莎在钻石湖的时候就可以明显看出处于这种状态。
2.自身追求
家庭环境致使皮格特产生了一种可笑的追求——嫁给一个白人就可以融入这个社会当中。所以在凡乃莎与皮格特在酒馆里的偶然相遇,皮格特一改往常阡陌不开口的习惯,急不可待地告诉凡乃莎今年秋天我就要结婚了,男朋友是一个英国小伙子,个子高高的,还有着一头金黄色的卷发,帅极了!连名字也很高贵。故事陈述者“我”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真正地看清她的本来面目:她那没有了假面具和保护罩的脸上露出的是一副坚强不屈,敢于挑战一切的神色,她的眼里透出的是一种强烈得令人害怕的渴望。皮格特出身于处于文明社会边缘的印第安家庭部落,渴望自己的文化价值取向能得到白人主流文化的认同,更希望自己不明确的身份有所归属。
然而力争在白人世界生存的皮格特,在英国青年的离开后,彻底失去了勇气,她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社会去抗争,没有对自己的处境保持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她更不清楚如何在这种抗争中去体现自身价值。事实上,她是在逃避现实,她是想躲在婚姻的巢臼里避开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己所处境地的恐惧。她要躲避的是现实社会,是这个社会强加给她的作为印第安人的角色。这种逃避使她脱离了世代栖息的土地,但无法融入白人现代社会这一事实又将她推回到故乡,但此时她已是一个失去了自己民族根基异化的人。这种“单纯”片面化的看法随着皮格特带着两个孩子葬身火海而消失不见了。
3.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在《潜水鸟》中,潜水鸟象征着印第安这个部落的命运。
“潜水鸟的鸣声悲凉凄厉,任何人都无法形容,任何人听到都难以忘怀,那种悲凉中又带着冷嘲的声调属于另外一个世界,那世界于我们这个有着避暑别墅和居家灯火的美好世界相隔不下亿万年之遥。”
潜水鸟对于人类的惧怕致使它们白天不敢出没于人群之中,只敢于夜晚在这钻石胡上飞掠而过。潜水鸟的鸣叫是一种对于皮格特命运的预示。潜水鸟最终会消失于这避暑别墅和居家灯火的地方,月牙儿最终会被黑暗所吞没。
这种象征手法使得主人公的命运得以诠释和理解,烘托了这种悲凉的气氛,潜水鸟的消失也与皮格特的悲剧相互呼应。致使整部小说笼罩在悲愤凄凉的环境中。
三、总结
皮格特的悲剧命运是当时社会文化与她自身文化相冲突造成的。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已经不被这个社会所接受,社会对于皮格特这类人是排斥与反感的。如果当时社会能给与他们适当的关心与帮助,帮助他们融入到社会之中,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皮格特自身因为所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也不能够脱离束缚对这种社会现象做出抗争。如果她能反抗这种歧视与不公,努力的学习,获得应有的社会知识,像凡乃莎那样进入到大学之中,皮格特也不会有依靠男人就可以融入到白人社会之中的幼稚想法,而是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民族的不足与落后,改善自己本身的意识形态,结局或许会不一样。
正如当今社会一样,世界不同种类的文化在不断地冲击融合。如果我们一味的保存传承五千年的古老文化,而不知吸收现有的文化制度,那我们只能停留在老祖宗的脚步上,或许会妄自菲薄如皮格特一样在文化边缘渐渐消失。当今社会如果一味的模仿跟随西方文化,则我们将会失去那些历史的沉淀。文化的流行就只是一段时间,早几年流行欧美风,然后是韩流来袭,现在又走的是泰国文化,在吸收他们本身文化的同时,也应保留我们现有的文化精髓,渐渐走出自己的特色,切不可如皮格特一样追寻浮于表面的文化,融入自己家族所不能接受的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王军.大学教材全解[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
[2]张晔.潜水鸟主人公失语症的由来[J].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3.
[3]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人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武静静,现就读于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