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和高中学生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总是会听到这样的话:我们小孩初中物理很好,都要九十分以上,可到了高中怎么只有五、六十分了?高中物理难教难学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状呢?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觉得难点在于初高中物理教学没有衔接好,对学生来说,知识和能力要求的跨度太大,一下子没能适应高中的教材,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不当,导致他们逐渐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造成了成绩不理想.因此,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迫切要求解决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高一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1 高一新生在学习物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高一新生之所以在物理学习方面出现问题是因为初高中物理在以下方面有很大不同:
1.1 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要求的不同
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所研究的也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的内容多,需要理解的知识少,定性研究的多,定量研究的少,易于学生接受; 教材内容难度小,趣味性浓.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逻辑性强,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理,定量研究的多.如:运动速度的变化,动能的变化,重力势能的变化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时要适应这种变化,学会对变化的物理过程进行分析.初中我们只要求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至于“力为什么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初中物理教材中没有做任何描述,而高中则要求学生必须理解掌握.再比如:初中定义速度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而高中定义为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初中学习的速度实际上是平均速率.
1.2 初高中对数学工具的运用程度不同
初中物理大部分知识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定量研究的知识较多,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地加强与提高,不仅有四则运算,而且常要运用函数、图象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例如:力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的三角知识(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不太熟练,这既与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学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
1.3 初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同
由于初中物理的知识容量不大,教学内容的要求也只是了解、知道,教师往往采用知识的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复习阶段可以通过海量的重复性练习和作业让学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到了高中,知识容量突然增大,教学时间相对有限,大部分知识内容需要学生多分析、多思考才能真正掌握,习题的类型更是复杂多变,光靠死记硬背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学生必然会感觉不适应.
1.4 初高中阶段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不同
初中物理教学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大部分知识内容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也很容易理解和领会,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不高.高中物理教学增加了很多抽象思维,如高一物理教材中的瞬时速度、加速度、静摩擦力的方向、物理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等等,这对只习惯于形象思维的学生,一时难以理解,从而带来学习的困难.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视上述问题,尽快找到适合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跨过初高中物理衔接的鸿沟,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
2 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的策略
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2.1 找寻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通过对比初高中知识,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初高中知识的高台阶,从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教师从初高中知识的连接点切入课题,展开新课教学,学生自然不会感到陌生,也易于理解和掌握.例如:学习《运动的描述》时,可在初中学习速度、路程等概念的基础上引入和展开教学.学习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时可类比密度的定义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再如:在学习力的合成时,先复习初中学过二力平衡知识,再提出合力、分力的概念.由于初中只对同一直线上的力作要求,而对互成角度的力无法求解,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法则.
2.2 填补数学知识的空白点,方便学生使用数学工具
现行的高中数学和高中物理教材衔接明显不当,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熟练程度明显跟不上物理的需求,形成知识应用的空白,那么高中物理教师就必须对所需的数学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讲解.例如:讲解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和曲线运动中求重力做功时,要补充极限概念等;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正交分解知识时,要补充直角三角形中三角函数和相似三角形知识.
2.3 采用“阶梯式”的教学方法,降低知识台阶
所谓“阶梯式”,就是教师对所授知识,分阶段的教学,把知识点分批次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不至于由于容量太大而无法接受,从而使教学难点分散、后移,有利于降低教学难度.例如:对“滑动摩擦力”这一概念的教学在《摩擦力》这一节中只要求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会运用公式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对于刚接触它,教师只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水平面上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即可,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分析计算内容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的教学中再让学生学习掌握.经过这样的“阶梯式”学习,降低了教学难度,学生也掌握了摩擦力的知识.
在习题教学时,同样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把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或者变化比较多的问题分小题讲授,让学生一口一口的消化,逐步掌握解题方法. 由于工件相对传送带向右运动,工件受滑动摩擦力水平向左.工件做匀减速运动,当工件速度等于传送带速度后,二者之间摩擦力消失,工件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
做题的目的是内化知识,学会方法. 解题过程也就是训练、提高能力(包括判断、推理、归纳、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文字运算、数字计算、文字表达、画图线表等各种技能) 的过程. 题不在多而在于精.我们教师要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层层递进式地推进教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4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缩短高中物理的适应期
教师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使学生尽快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懂得高中的学习应处于主动状态.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生在课前独立地阅读教材,是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上课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带着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去听课,这样有针对性的发现问题,就不会在上课时感到困难重重了.
(2)提高听课的效率
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当老师讲到这部分内容时,能够更加专注地听讲,力求当堂弄懂.这样一堂课下来,不仅掌握了本节的重点,也突破了难点,而且能够更好的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课后及时分析总结
上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把今天所讲的内容采用电影回放的方式回忆一下.对于遗忘的内容及时巩固.
当然,每个章节的内容也要再次进行完整的阶段性复习,以本章的知识网络为蓝本,对主要内容,定理、定律、公式、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常规典型题型、物理模型等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复习整理.
通过上述方法,使学生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从而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2.5 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控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的信息,并灵活调控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每次作业都要及时批改和讲评,针对学生错误较多的内容,要舍得花时间讲透,让学生拨开云雾,看到本质,真正掌握解题的方法,理解物理知识.
2.6 优化作业设计,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一定要注意结合课堂内容,精选习题,使学生跳出“题海”.如果布置的作业脱离课堂教学内容,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进而出现以应付的态度敷衍作业,偷工减料,甚至抄袭.因此,教师优化作业设置能够更有效的反馈教学信息,检查教学效果,而学生也能够更好的吸收和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从而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学习.
总的来说,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是教材的衔接,教学方式的衔接、学习方式的衔接和思维方式的衔接,我们希望能做好上面的衔接工作,以此来减小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难度,真正架起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桥梁,让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更有兴趣,学习物理也更有成就感.
1 高一新生在学习物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高一新生之所以在物理学习方面出现问题是因为初高中物理在以下方面有很大不同:
1.1 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要求的不同
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所研究的也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的内容多,需要理解的知识少,定性研究的多,定量研究的少,易于学生接受; 教材内容难度小,趣味性浓.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逻辑性强,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理,定量研究的多.如:运动速度的变化,动能的变化,重力势能的变化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时要适应这种变化,学会对变化的物理过程进行分析.初中我们只要求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至于“力为什么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初中物理教材中没有做任何描述,而高中则要求学生必须理解掌握.再比如:初中定义速度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而高中定义为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初中学习的速度实际上是平均速率.
1.2 初高中对数学工具的运用程度不同
初中物理大部分知识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定量研究的知识较多,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地加强与提高,不仅有四则运算,而且常要运用函数、图象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例如:力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的三角知识(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不太熟练,这既与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学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
1.3 初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同
由于初中物理的知识容量不大,教学内容的要求也只是了解、知道,教师往往采用知识的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复习阶段可以通过海量的重复性练习和作业让学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到了高中,知识容量突然增大,教学时间相对有限,大部分知识内容需要学生多分析、多思考才能真正掌握,习题的类型更是复杂多变,光靠死记硬背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学生必然会感觉不适应.
1.4 初高中阶段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不同
初中物理教学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大部分知识内容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也很容易理解和领会,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不高.高中物理教学增加了很多抽象思维,如高一物理教材中的瞬时速度、加速度、静摩擦力的方向、物理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等等,这对只习惯于形象思维的学生,一时难以理解,从而带来学习的困难.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视上述问题,尽快找到适合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跨过初高中物理衔接的鸿沟,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
2 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的策略
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2.1 找寻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通过对比初高中知识,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初高中知识的高台阶,从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教师从初高中知识的连接点切入课题,展开新课教学,学生自然不会感到陌生,也易于理解和掌握.例如:学习《运动的描述》时,可在初中学习速度、路程等概念的基础上引入和展开教学.学习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时可类比密度的定义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再如:在学习力的合成时,先复习初中学过二力平衡知识,再提出合力、分力的概念.由于初中只对同一直线上的力作要求,而对互成角度的力无法求解,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法则.
2.2 填补数学知识的空白点,方便学生使用数学工具
现行的高中数学和高中物理教材衔接明显不当,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熟练程度明显跟不上物理的需求,形成知识应用的空白,那么高中物理教师就必须对所需的数学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讲解.例如:讲解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和曲线运动中求重力做功时,要补充极限概念等;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正交分解知识时,要补充直角三角形中三角函数和相似三角形知识.
2.3 采用“阶梯式”的教学方法,降低知识台阶
所谓“阶梯式”,就是教师对所授知识,分阶段的教学,把知识点分批次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不至于由于容量太大而无法接受,从而使教学难点分散、后移,有利于降低教学难度.例如:对“滑动摩擦力”这一概念的教学在《摩擦力》这一节中只要求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会运用公式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对于刚接触它,教师只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水平面上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即可,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分析计算内容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的教学中再让学生学习掌握.经过这样的“阶梯式”学习,降低了教学难度,学生也掌握了摩擦力的知识.
在习题教学时,同样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把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或者变化比较多的问题分小题讲授,让学生一口一口的消化,逐步掌握解题方法. 由于工件相对传送带向右运动,工件受滑动摩擦力水平向左.工件做匀减速运动,当工件速度等于传送带速度后,二者之间摩擦力消失,工件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
做题的目的是内化知识,学会方法. 解题过程也就是训练、提高能力(包括判断、推理、归纳、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文字运算、数字计算、文字表达、画图线表等各种技能) 的过程. 题不在多而在于精.我们教师要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层层递进式地推进教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4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缩短高中物理的适应期
教师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使学生尽快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懂得高中的学习应处于主动状态.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生在课前独立地阅读教材,是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上课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带着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去听课,这样有针对性的发现问题,就不会在上课时感到困难重重了.
(2)提高听课的效率
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当老师讲到这部分内容时,能够更加专注地听讲,力求当堂弄懂.这样一堂课下来,不仅掌握了本节的重点,也突破了难点,而且能够更好的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课后及时分析总结
上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把今天所讲的内容采用电影回放的方式回忆一下.对于遗忘的内容及时巩固.
当然,每个章节的内容也要再次进行完整的阶段性复习,以本章的知识网络为蓝本,对主要内容,定理、定律、公式、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常规典型题型、物理模型等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复习整理.
通过上述方法,使学生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从而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2.5 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控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的信息,并灵活调控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每次作业都要及时批改和讲评,针对学生错误较多的内容,要舍得花时间讲透,让学生拨开云雾,看到本质,真正掌握解题的方法,理解物理知识.
2.6 优化作业设计,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一定要注意结合课堂内容,精选习题,使学生跳出“题海”.如果布置的作业脱离课堂教学内容,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进而出现以应付的态度敷衍作业,偷工减料,甚至抄袭.因此,教师优化作业设置能够更有效的反馈教学信息,检查教学效果,而学生也能够更好的吸收和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从而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学习.
总的来说,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是教材的衔接,教学方式的衔接、学习方式的衔接和思维方式的衔接,我们希望能做好上面的衔接工作,以此来减小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难度,真正架起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桥梁,让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更有兴趣,学习物理也更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