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钢琴作品的精神层面或称为对音乐内容的影响甚微,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反思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发展我国钢琴音乐就必须建立我国钢琴艺术体系,使我国钢琴音乐艺术风格向民族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钢琴艺术音乐作品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基本内容
我国钢琴作品内容大体可分为几个部分:对祖国山河、自然风光的描绘,如黎英海的《夕阳箫鼓》、陈培勋的《平湖秋月》、崔世光的《山泉》、黄虎威的《巴蜀之画》等等;对生活画面、风俗民情的展示,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桑桐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殷承宗的《快乐的罗嗦》、王建中的《百鸟朝凤》、蒋祖馨的《庙会》等;对内心活动、特定情绪的表达,如储望华改编的《二泉映月》、汪立三的《兰花花》、王建中的《绣金匾》和《浏阳河》等;对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的颂扬,殷承宗等人的《黄河》协奏曲、刘诗昆等人的《战台风》协奏曲等。从上面的作品内容来看,我国钢琴音乐作品内容以反映国人的生活思想、审美情趣,揭示民族风格、民族韵味为主,善于场景的描绘、人物的刻画和情趣的表达。
二我国钢琴音乐作品所欠缺的精神品格
我国钢琴艺术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令人振奋的,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大量的钢琴作品中,留给人深刻印象并产生一定影响的却很少。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我们缺乏鸿篇巨制式的、具有思想深度与高超技巧的大型作品,我们缺乏世界影响的经典钢琴作品与大师级的钢琴音乐作曲家”。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赵晓生先生在他的《钢琴演奏之道》一书中也指出的:“尽管大部分我国钢琴曲在和声上,也即‘形’上是浪漫主义范畴的,但事实上却相当缺乏浪漫精神。”因此,我国钢琴“很少出现达到舒曼的《蝴蝶》、《狂欢节》或《儿童情景》一类精神水平的作品”。这正是我国钢琴音乐所欠缺的精神品格。
我国钢琴音乐倾向于追求描绘性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标签,而缺乏发自作曲家内心的、带有个性色彩的创作源泉。我国虽有一些作曲家及其作品在国际大赛中获奖,但这些作品大多属于中小型单乐章作品,在缺乏“巨制”的同时也没有形成一种体系化的风格,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远不及欧洲的钢琴音乐作品那么深远。而有些钢琴作品在追求新技法、新音响的同时,失去了思想深度,抛弃了表达情感最重要的表现要素;有些钢琴作品热衷于远古的题材,造成作品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感,而不易被大众接受。众多原因使得我国钢琴作品常常成为音乐会的“配角”,造成许多钢琴教育者所抱怨的“学生不爱弹我国作品”的尴尬困境。
三我国钢琴音乐作品尴尬困境的症结
一是中西音乐艺术在音乐观念、音乐形态、审美趣味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传统音乐特别注重线形的表达方式,同主音乐进行的渐进性、织体运用的单声性和注重旋律的表现都是线性思维的生动体现。而西方古典音乐则更强调纵向立体的表达,丰富的和声、变化多样的织体以及严格的曲式形成了一种精密的组织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严格遵循着均衡、统一的整体性原则,讲究各种因素的整体的和谐美。作为纯粹的西方音乐文化产物、西洋近代音乐的经典性代表乐器的钢琴,具有纵向立体的特点,与西方审美思想完全吻合,这就使钢琴与我国音乐文化和审美观念有着许多看似对立的,冲突的地方。
曾有学者从乐律、和声、音色、音响、记谱、作品、曲式、弹奏方法、听众九个方面详细地比较论证了代表我国古典音乐的古琴与代表西方近代音乐的钢琴之不同,认为“自古以来,被认为最适合表达我国人情感的是拨弦乐器古琴,对原有的我国传统音乐来说,钢琴似乎不是一件令人满意的工具。也就是说,钢琴这件外来乐器所适宜演奏的音乐与我国传统的音乐审美本身是存在差异的”。
二是我国钢琴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以民族民间音乐为根基”的鲜明特色,可以说对钢琴音乐的“我国风格”的追求,成为了每一位创作钢琴音乐的我国作曲家的梦想与奋斗目标。但一味地强调“钢琴音乐民族性”,而且我们对“民族风格”的理解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即过多地强调作品的精、气、神,把属于作品内部特征方面的东西如神致、意蕴、气质等看成民族风格的全部,忽略了音乐语言的民族特色等外部形态,甚至忽略了用国际性音乐语言写作同样可以表现民族神韵。
显而易见,由于理论的混淆、政治化倾向以及美学观念上的困惑,导致了长时期对音乐的民族风格的片面理解,并对现代音乐生活产生了强烈影响。即使是一些我国古典名曲改编的钢琴作品,其原封不动移植而来的我国古曲旋律,似乎也失去了飞动的神采和绚烂的光芒。这就使一些对于民族化创作探索的作品还局限于对民族乐器的单纯模仿,或限于外部形式上的探索。
也就是说,我国作曲家对于钢琴化和民族化之间的矛盾还没有能够处理好,对民族化存在着狭隘和保守的理解,不能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来看钢琴艺术,考虑民族化偏多,而思考国际化和钢琴化不足,这常常阻挠着我国钢琴音乐的健康和茁壮的发展。而有些作曲家注意了钢琴音乐语言的国际化,却相对忽视了音乐风格的民族化;有些则相反,对音乐风格的民族化比较重视,而对音乐风格的现代化却有所忽略。当然还有些作曲家对这两方面都有兼顾,但对作品的“雅俗共赏”和钢琴演奏的实用性重视较少,因而影响了这些作品在实际教学和演奏实践中的推广。
四发展我国钢琴音乐艺术必须体现中国的民族化风格
钢琴艺术是根植于西方文化土壤中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它的神韵决不仅仅是进行场景描绘、故事叙述、人物刻画,更不是西方音乐理论加我国式旋律的简单组合,它所昭示的是一种浪漫的、超验的艺术精神。因为“性命是音乐乃至一切艺术的根,只有把艺术的创造深深地扎根自身的生命冲动、生命感悟之中,才会创造出对别人的生命状态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作品”。特别是对于钢琴艺术来说,更应该从其本身的特性出发,创作出符合钢琴艺术的审美规律,表达作曲家真情实感,能充分展示钢琴优势的钢琴作品,而不是只符合我们的创作思维却忽视了钢琴艺术本身的特性。
同时,我国传统音乐精品浩繁、流传广泛,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我们的钢琴作品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音乐素材与十分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以“民族化”为主线不断追求“钢琴音乐的我国风格”不仅是我国钢琴音乐历史演进的主要脉络,也是我国钢琴音乐风格形成与发展之根本。对于钢琴这样一种西洋乐器,我们要发展自己的钢琴艺术,要创作自己的钢琴作品,一定要立足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从民族性的音韵提炼精华通过钢琴音响加以发挥,建立我国钢琴艺术体系。
总之,如何挖掘本民族的音乐元素,把一种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审美体系,将本民族的优秀音乐素材与外来的钢琴音乐文化很好地结合,创作出既具有深厚的我国音乐文化内涵,又符合钢琴艺术的审美规律的钢琴作品;如何在创新与传统的统一与平衡中把握自如,在观念上不仅仅局限于传统音乐的范畴,还要将我国钢琴艺术提升至更为艺术化及国际化的领域,这还需我们在今后的钢琴音乐创作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
为了使钢琴艺术这一表现力丰富的品种融人中社会和音乐生活,几代中国作曲家和钢琴家在追求创作民族化方面,作了长期不懈的探索。作曲家们的美学观念和音乐思维突破了以往“工具论”、“反映论”的局限和束缚,对国外20世纪现代音乐的表现技法进行了融会性的吸收和应用,在音乐风格上,表现出对“中国民族化风格”的宽泛理解和对民族精神较高层次上的探索和追求。这些变化,给音乐创作带来了新的面貌,也增添了作品中国风格的新因素。
毫无疑义,钢琴音乐作曲家并不要为追求“新风格”而置大多数听众的审美习惯于不顾。西方现代音乐的各种表现形式和技法大多已经进人中国作曲家的视野,如人工合成音列、十二音序列、无调性、数控音乐、拼贴手法、预制钢琴等,在部分作品中已有探索尝试,很容易打上“时代”的印记。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要从中借鉴能够有效为表现服务的技术,从整体到局部细心地维护着中国民族化风格的面貌,充分显现作曲家对维护作品中国民族化风格的良苦用心。这既是音乐表现的需要,更是对民族审美心理的尊重。
参考文献:
[1] 凌继尧、季欣:《浪漫主义美学与艺术学的理论思考》,《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 朱雅芬:《肖邦的浪漫主义特色》,《钢琴艺术》,2000年第1期。
[3] 张正梅:《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六月——船歌〉的和声学分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年第2期。
[4] 张锡光:《钢琴诗人——肖邦和他的夜曲》,《钢琴艺术》,2000年第4期。
作者简介:冯会,女,1977—,河南许昌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工作单位:河南许昌学院音乐学院。
关键词:钢琴艺术音乐作品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基本内容
我国钢琴作品内容大体可分为几个部分:对祖国山河、自然风光的描绘,如黎英海的《夕阳箫鼓》、陈培勋的《平湖秋月》、崔世光的《山泉》、黄虎威的《巴蜀之画》等等;对生活画面、风俗民情的展示,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桑桐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殷承宗的《快乐的罗嗦》、王建中的《百鸟朝凤》、蒋祖馨的《庙会》等;对内心活动、特定情绪的表达,如储望华改编的《二泉映月》、汪立三的《兰花花》、王建中的《绣金匾》和《浏阳河》等;对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的颂扬,殷承宗等人的《黄河》协奏曲、刘诗昆等人的《战台风》协奏曲等。从上面的作品内容来看,我国钢琴音乐作品内容以反映国人的生活思想、审美情趣,揭示民族风格、民族韵味为主,善于场景的描绘、人物的刻画和情趣的表达。
二我国钢琴音乐作品所欠缺的精神品格
我国钢琴艺术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令人振奋的,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大量的钢琴作品中,留给人深刻印象并产生一定影响的却很少。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我们缺乏鸿篇巨制式的、具有思想深度与高超技巧的大型作品,我们缺乏世界影响的经典钢琴作品与大师级的钢琴音乐作曲家”。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赵晓生先生在他的《钢琴演奏之道》一书中也指出的:“尽管大部分我国钢琴曲在和声上,也即‘形’上是浪漫主义范畴的,但事实上却相当缺乏浪漫精神。”因此,我国钢琴“很少出现达到舒曼的《蝴蝶》、《狂欢节》或《儿童情景》一类精神水平的作品”。这正是我国钢琴音乐所欠缺的精神品格。
我国钢琴音乐倾向于追求描绘性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标签,而缺乏发自作曲家内心的、带有个性色彩的创作源泉。我国虽有一些作曲家及其作品在国际大赛中获奖,但这些作品大多属于中小型单乐章作品,在缺乏“巨制”的同时也没有形成一种体系化的风格,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远不及欧洲的钢琴音乐作品那么深远。而有些钢琴作品在追求新技法、新音响的同时,失去了思想深度,抛弃了表达情感最重要的表现要素;有些钢琴作品热衷于远古的题材,造成作品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感,而不易被大众接受。众多原因使得我国钢琴作品常常成为音乐会的“配角”,造成许多钢琴教育者所抱怨的“学生不爱弹我国作品”的尴尬困境。
三我国钢琴音乐作品尴尬困境的症结
一是中西音乐艺术在音乐观念、音乐形态、审美趣味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传统音乐特别注重线形的表达方式,同主音乐进行的渐进性、织体运用的单声性和注重旋律的表现都是线性思维的生动体现。而西方古典音乐则更强调纵向立体的表达,丰富的和声、变化多样的织体以及严格的曲式形成了一种精密的组织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严格遵循着均衡、统一的整体性原则,讲究各种因素的整体的和谐美。作为纯粹的西方音乐文化产物、西洋近代音乐的经典性代表乐器的钢琴,具有纵向立体的特点,与西方审美思想完全吻合,这就使钢琴与我国音乐文化和审美观念有着许多看似对立的,冲突的地方。
曾有学者从乐律、和声、音色、音响、记谱、作品、曲式、弹奏方法、听众九个方面详细地比较论证了代表我国古典音乐的古琴与代表西方近代音乐的钢琴之不同,认为“自古以来,被认为最适合表达我国人情感的是拨弦乐器古琴,对原有的我国传统音乐来说,钢琴似乎不是一件令人满意的工具。也就是说,钢琴这件外来乐器所适宜演奏的音乐与我国传统的音乐审美本身是存在差异的”。
二是我国钢琴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以民族民间音乐为根基”的鲜明特色,可以说对钢琴音乐的“我国风格”的追求,成为了每一位创作钢琴音乐的我国作曲家的梦想与奋斗目标。但一味地强调“钢琴音乐民族性”,而且我们对“民族风格”的理解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即过多地强调作品的精、气、神,把属于作品内部特征方面的东西如神致、意蕴、气质等看成民族风格的全部,忽略了音乐语言的民族特色等外部形态,甚至忽略了用国际性音乐语言写作同样可以表现民族神韵。
显而易见,由于理论的混淆、政治化倾向以及美学观念上的困惑,导致了长时期对音乐的民族风格的片面理解,并对现代音乐生活产生了强烈影响。即使是一些我国古典名曲改编的钢琴作品,其原封不动移植而来的我国古曲旋律,似乎也失去了飞动的神采和绚烂的光芒。这就使一些对于民族化创作探索的作品还局限于对民族乐器的单纯模仿,或限于外部形式上的探索。
也就是说,我国作曲家对于钢琴化和民族化之间的矛盾还没有能够处理好,对民族化存在着狭隘和保守的理解,不能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来看钢琴艺术,考虑民族化偏多,而思考国际化和钢琴化不足,这常常阻挠着我国钢琴音乐的健康和茁壮的发展。而有些作曲家注意了钢琴音乐语言的国际化,却相对忽视了音乐风格的民族化;有些则相反,对音乐风格的民族化比较重视,而对音乐风格的现代化却有所忽略。当然还有些作曲家对这两方面都有兼顾,但对作品的“雅俗共赏”和钢琴演奏的实用性重视较少,因而影响了这些作品在实际教学和演奏实践中的推广。
四发展我国钢琴音乐艺术必须体现中国的民族化风格
钢琴艺术是根植于西方文化土壤中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它的神韵决不仅仅是进行场景描绘、故事叙述、人物刻画,更不是西方音乐理论加我国式旋律的简单组合,它所昭示的是一种浪漫的、超验的艺术精神。因为“性命是音乐乃至一切艺术的根,只有把艺术的创造深深地扎根自身的生命冲动、生命感悟之中,才会创造出对别人的生命状态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作品”。特别是对于钢琴艺术来说,更应该从其本身的特性出发,创作出符合钢琴艺术的审美规律,表达作曲家真情实感,能充分展示钢琴优势的钢琴作品,而不是只符合我们的创作思维却忽视了钢琴艺术本身的特性。
同时,我国传统音乐精品浩繁、流传广泛,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我们的钢琴作品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音乐素材与十分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以“民族化”为主线不断追求“钢琴音乐的我国风格”不仅是我国钢琴音乐历史演进的主要脉络,也是我国钢琴音乐风格形成与发展之根本。对于钢琴这样一种西洋乐器,我们要发展自己的钢琴艺术,要创作自己的钢琴作品,一定要立足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从民族性的音韵提炼精华通过钢琴音响加以发挥,建立我国钢琴艺术体系。
总之,如何挖掘本民族的音乐元素,把一种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审美体系,将本民族的优秀音乐素材与外来的钢琴音乐文化很好地结合,创作出既具有深厚的我国音乐文化内涵,又符合钢琴艺术的审美规律的钢琴作品;如何在创新与传统的统一与平衡中把握自如,在观念上不仅仅局限于传统音乐的范畴,还要将我国钢琴艺术提升至更为艺术化及国际化的领域,这还需我们在今后的钢琴音乐创作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
为了使钢琴艺术这一表现力丰富的品种融人中社会和音乐生活,几代中国作曲家和钢琴家在追求创作民族化方面,作了长期不懈的探索。作曲家们的美学观念和音乐思维突破了以往“工具论”、“反映论”的局限和束缚,对国外20世纪现代音乐的表现技法进行了融会性的吸收和应用,在音乐风格上,表现出对“中国民族化风格”的宽泛理解和对民族精神较高层次上的探索和追求。这些变化,给音乐创作带来了新的面貌,也增添了作品中国风格的新因素。
毫无疑义,钢琴音乐作曲家并不要为追求“新风格”而置大多数听众的审美习惯于不顾。西方现代音乐的各种表现形式和技法大多已经进人中国作曲家的视野,如人工合成音列、十二音序列、无调性、数控音乐、拼贴手法、预制钢琴等,在部分作品中已有探索尝试,很容易打上“时代”的印记。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要从中借鉴能够有效为表现服务的技术,从整体到局部细心地维护着中国民族化风格的面貌,充分显现作曲家对维护作品中国民族化风格的良苦用心。这既是音乐表现的需要,更是对民族审美心理的尊重。
参考文献:
[1] 凌继尧、季欣:《浪漫主义美学与艺术学的理论思考》,《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 朱雅芬:《肖邦的浪漫主义特色》,《钢琴艺术》,2000年第1期。
[3] 张正梅:《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六月——船歌〉的和声学分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年第2期。
[4] 张锡光:《钢琴诗人——肖邦和他的夜曲》,《钢琴艺术》,2000年第4期。
作者简介:冯会,女,1977—,河南许昌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工作单位:河南许昌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