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电视、网络等新的传媒方式的崛起,已经逐渐式微的民间曲艺再一次焕发了生机,然而新媒体的传播在普及推广传统曲艺的同时,也给这些艺术形式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异,这种双向效果又影响着传统曲艺的走向。
【关键词】:新媒体 曲艺 影响
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喷涌出的大量廉价、免费娱乐活动的产生,消费市场越来越快的加速着单一文化形式的淘汰率。同时,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昔日里已逐渐式微的各种民间曲艺又乘着新媒体的“东风”在电视、网络等其他平台上二次繁荣,俘获大批受众。
举例来说,电视剧《四世同堂》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为京韵大鼓大师骆玉笙先生亲自演唱,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再加上作为主题曲,观众在期待下集剧情的同时情节和情感都会依附在主题曲上,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播放,不仅让人们记住了京韵大鼓这种形式,更能一起哼上一曲。这对京韵大鼓在对平民百姓的传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德云社如日中天。在北京卫视某节目中,郭德纲携手于谦以学艺京韵大鼓为素材,表演了相声。其中郭德纲演唱了《灞桥挑袍》,于谦演唱了晚清文人韩小窗的遗作《剑阁闻铃》。节目播出后,不少网友在网上发帖寻找郭德纲《灞桥挑袍》唱段得台词,并询问更多的京韵大鼓唱段推荐。这无形中让京韵大鼓这门传统艺术在郭德纲的听众里获得了目标粉丝,他们从电视上了解到在网上主动寻找,再到日后的深入了解,是传统曲艺在传播宣传上,利用名人效应的功劳。
无独有偶, 近年来,随着赵本山乡村爱情系列剧的热播以及“刘老根剧场”的兴起与发展,城里人对二人转的兴趣逐渐增多。在东北三省以及北京、天津,甚至一些南方城市中,出现了许多二人转剧场,一些剧场成了外地游客趋之若鹜的必去之所,小沈阳、宋小宝、闫学晶等一批二人转演员一夜成名暴富。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新的传媒方式在普及传统艺术的同时,也因为自身的原因对传统的艺术形式进行了一番修改,在新时代下,受众通过电视、网络欣赏到的艺术也常常是变异的(当然这种变异并不一定意味着不好,恰恰相反,现代传媒对于传统曲艺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新传媒对传统曲艺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首先,与传统艺人相比,现如今曲艺演员的艺术修养亟待提高,否则,演员将在田野记忆与城市语境的碰撞中,其传统的表演形式和文本内容会逐渐丧失其原始优势,久而久之,经典的民俗艺术将会失去其应有的竞争力。为了俘获受众,博取关注,相当一部分演员单纯地以生存为目的,表演内容雷同,表演形式单一,缺乏创新;表演过于强调娱乐性,虽然这总艺术创作深受网民的喜欢,在网络平台上迅速传播普及,但是因为缺乏艺术深度,再加上网络传媒的碎片化特征,演员和他创作的作品很快就失去了关注度。
其次,新媒体的传播对传统曲艺的时长、表演形式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要求。举例来说,一段相声在剧场里大概需要30分钟左右,演员才能从容地一一抖包袱,从而收获观众的掌声和笑声,但是,电视传媒对时长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为十分钟之内,最长不得超过十五分钟,这就需要演员带着沉重的镣铐跳舞,观众们也很难被他们快速带入情景模式,从而产生了一种陌生感。网络平台虽然没有时长的限制,但是由于碎片化的信息汲取方式以及流量变化极其丰富的受众群体,演员们也经常在短平快的节奏下,尽最大努力在最短时间内对受众进行感官刺激,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虽然让自己获取了短时间内的关注度,却因为未被艺术发展规律,往往不能持久。
另外,新的传媒方式在造“星”的同时也常常让受众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艺人的艺术水准而重视其他层面。当今网络平台是最好的造星舞台,不同于传统的官方传媒方式,在网络平台上,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草根阶层的人物经过或偶然或必然的推送,就可能会走进大众的视野,成为了万千粉丝心目中的偶像,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就是所谓的“粉圈”文化,在这个文化背景下,粉丝只关心偶像的日常琐事,他们以自费的形式进行价值不菲的应援活动,为了偶像打榜不惜花费重金,被粉丝“供养”的偶像自然也乐于享受这种短期内能攫取到的巨额名利,因而更愿意在自己的外在形象和人格设定上做文章,而懒于下苦功钻研艺术能力。
于是,人们似乎钻进了一个怪圈:传统曲艺演员的生存状态处在历史最好的时期,但其艺术作品文化理性却逐渐弱化,艺术价值逐渐迷失。传统曲艺的媒体化、快餐化、消费化生存形式,凸显其叙事尴尬,其艺术性在无形中大打折扣。从传统消遣到现代娱乐,作为纯粹的民间艺术,传统曲艺既有别于昆区、京剧这种群众基础较为深厚的艺术,又与电影、电视剧、话剧等现代文化形式相差甚远。但不管怎样,它仍然能在与精英文化的残酷竞争中赢得众多观众的青睐,体现了民间文艺与庶民文化的成功转型与回归。
当然,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新媒体对传统艺术的传播也具有极其积极的正面导向,甚至某种程度上媒体影响着传统曲艺的价值观。举例而言,过去的所谓原生态的二人转多有涉及两性隐喻的黄色段子,可是经过电视、网络的净化,二人转得以去其糟粕存其精华进而能够登堂入室,自身的艺术格调也得以提升。又如,传统小曲《探清水河》,本来是讲述偷情故事的小调,在旧社会被视为窑调,常常在烟花柳巷中传承,言辞也较为俚俗粗鄙,经由相声演员的改编,剔除不经文字,反而成了朗朗上口的民谣歌曲,既推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不落低俗色情的俗套,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总之,在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能做到“移步不换景”,既推廣传统的曲艺艺术又能够适应网络时代的受众需求并进一步引导新时代的潮流,是每一个媒体人都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秀艳、王燕琪.《当代北京说唱史话》[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1
【2】李琦、廉明静.东北二人转传播形态的转化及其文化解读[J].春传媒观察,2016
【3】李光, 骆玉笙.京韵大鼓的音乐创造[J]. 中国音乐,1990, (03).
作者简介:孙巍(1986—),女,汉族,辽宁阜新人。文学硕士,现为阜新市传媒中心电视新闻主编。
【关键词】:新媒体 曲艺 影响
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喷涌出的大量廉价、免费娱乐活动的产生,消费市场越来越快的加速着单一文化形式的淘汰率。同时,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昔日里已逐渐式微的各种民间曲艺又乘着新媒体的“东风”在电视、网络等其他平台上二次繁荣,俘获大批受众。
举例来说,电视剧《四世同堂》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为京韵大鼓大师骆玉笙先生亲自演唱,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再加上作为主题曲,观众在期待下集剧情的同时情节和情感都会依附在主题曲上,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播放,不仅让人们记住了京韵大鼓这种形式,更能一起哼上一曲。这对京韵大鼓在对平民百姓的传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德云社如日中天。在北京卫视某节目中,郭德纲携手于谦以学艺京韵大鼓为素材,表演了相声。其中郭德纲演唱了《灞桥挑袍》,于谦演唱了晚清文人韩小窗的遗作《剑阁闻铃》。节目播出后,不少网友在网上发帖寻找郭德纲《灞桥挑袍》唱段得台词,并询问更多的京韵大鼓唱段推荐。这无形中让京韵大鼓这门传统艺术在郭德纲的听众里获得了目标粉丝,他们从电视上了解到在网上主动寻找,再到日后的深入了解,是传统曲艺在传播宣传上,利用名人效应的功劳。
无独有偶, 近年来,随着赵本山乡村爱情系列剧的热播以及“刘老根剧场”的兴起与发展,城里人对二人转的兴趣逐渐增多。在东北三省以及北京、天津,甚至一些南方城市中,出现了许多二人转剧场,一些剧场成了外地游客趋之若鹜的必去之所,小沈阳、宋小宝、闫学晶等一批二人转演员一夜成名暴富。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新的传媒方式在普及传统艺术的同时,也因为自身的原因对传统的艺术形式进行了一番修改,在新时代下,受众通过电视、网络欣赏到的艺术也常常是变异的(当然这种变异并不一定意味着不好,恰恰相反,现代传媒对于传统曲艺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新传媒对传统曲艺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首先,与传统艺人相比,现如今曲艺演员的艺术修养亟待提高,否则,演员将在田野记忆与城市语境的碰撞中,其传统的表演形式和文本内容会逐渐丧失其原始优势,久而久之,经典的民俗艺术将会失去其应有的竞争力。为了俘获受众,博取关注,相当一部分演员单纯地以生存为目的,表演内容雷同,表演形式单一,缺乏创新;表演过于强调娱乐性,虽然这总艺术创作深受网民的喜欢,在网络平台上迅速传播普及,但是因为缺乏艺术深度,再加上网络传媒的碎片化特征,演员和他创作的作品很快就失去了关注度。
其次,新媒体的传播对传统曲艺的时长、表演形式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要求。举例来说,一段相声在剧场里大概需要30分钟左右,演员才能从容地一一抖包袱,从而收获观众的掌声和笑声,但是,电视传媒对时长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为十分钟之内,最长不得超过十五分钟,这就需要演员带着沉重的镣铐跳舞,观众们也很难被他们快速带入情景模式,从而产生了一种陌生感。网络平台虽然没有时长的限制,但是由于碎片化的信息汲取方式以及流量变化极其丰富的受众群体,演员们也经常在短平快的节奏下,尽最大努力在最短时间内对受众进行感官刺激,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虽然让自己获取了短时间内的关注度,却因为未被艺术发展规律,往往不能持久。
另外,新的传媒方式在造“星”的同时也常常让受众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艺人的艺术水准而重视其他层面。当今网络平台是最好的造星舞台,不同于传统的官方传媒方式,在网络平台上,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草根阶层的人物经过或偶然或必然的推送,就可能会走进大众的视野,成为了万千粉丝心目中的偶像,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就是所谓的“粉圈”文化,在这个文化背景下,粉丝只关心偶像的日常琐事,他们以自费的形式进行价值不菲的应援活动,为了偶像打榜不惜花费重金,被粉丝“供养”的偶像自然也乐于享受这种短期内能攫取到的巨额名利,因而更愿意在自己的外在形象和人格设定上做文章,而懒于下苦功钻研艺术能力。
于是,人们似乎钻进了一个怪圈:传统曲艺演员的生存状态处在历史最好的时期,但其艺术作品文化理性却逐渐弱化,艺术价值逐渐迷失。传统曲艺的媒体化、快餐化、消费化生存形式,凸显其叙事尴尬,其艺术性在无形中大打折扣。从传统消遣到现代娱乐,作为纯粹的民间艺术,传统曲艺既有别于昆区、京剧这种群众基础较为深厚的艺术,又与电影、电视剧、话剧等现代文化形式相差甚远。但不管怎样,它仍然能在与精英文化的残酷竞争中赢得众多观众的青睐,体现了民间文艺与庶民文化的成功转型与回归。
当然,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新媒体对传统艺术的传播也具有极其积极的正面导向,甚至某种程度上媒体影响着传统曲艺的价值观。举例而言,过去的所谓原生态的二人转多有涉及两性隐喻的黄色段子,可是经过电视、网络的净化,二人转得以去其糟粕存其精华进而能够登堂入室,自身的艺术格调也得以提升。又如,传统小曲《探清水河》,本来是讲述偷情故事的小调,在旧社会被视为窑调,常常在烟花柳巷中传承,言辞也较为俚俗粗鄙,经由相声演员的改编,剔除不经文字,反而成了朗朗上口的民谣歌曲,既推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不落低俗色情的俗套,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总之,在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能做到“移步不换景”,既推廣传统的曲艺艺术又能够适应网络时代的受众需求并进一步引导新时代的潮流,是每一个媒体人都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秀艳、王燕琪.《当代北京说唱史话》[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1
【2】李琦、廉明静.东北二人转传播形态的转化及其文化解读[J].春传媒观察,2016
【3】李光, 骆玉笙.京韵大鼓的音乐创造[J]. 中国音乐,1990, (03).
作者简介:孙巍(1986—),女,汉族,辽宁阜新人。文学硕士,现为阜新市传媒中心电视新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