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以全面、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的教育。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是需要教师来启发引导的,是要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出来的。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主渠道,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点”。变教材为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是学习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者,是学习的伙伴。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指导、引导、诱导和辅导作用。“教”完全为了“学”,教师的“教程”,要顺从学生的“学程”。没有学生自觉、主动的“学”,积极的实践,无论教师怎样教,学生都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课改实施以来,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定出了创新教育课堂新模式教研专题《拓展思维 培养能力》,主要从下面的教学环节进行探索:一是自学探究;二是精读品味;三是朗读感悟;四、读写结合。下面就小学语文第九册23课《再见了,亲人》为例,谈谈这一教学模式的尝试。
一、自学探究
自学探究,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渴望、探索、质疑,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的过程。上课伊始,教师先出示课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由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气氛活跃。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亲人指的是谁?2.谁与谁再见?3.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称为亲人?学生根据预习,进行自由回答问题。又如讲授:与大娘分别时,文中写了大娘为志愿军做了三件事外,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这种自问、自悟、自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自学和练习的时间,对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权,对于重点、难点,基本上让学生自己思考、训练或者让同学之间讨论,合作去解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完成从不知到已知,从不会到学会的飞跃。此环节,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师的“导”,要能放能收,面向全体,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二、精读品味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语言的丰富、语言的精湛,语言的耐人寻味靠什么走进学生的心窝?靠品味——用心品味,要品出自己的理解,品出文章的精妙之处、品出语言美。有些描写人物行为动作的语句,教者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去演示,在演示中切身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时,可分别让学生扮演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根据文中的描写,表演告别的情景。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看到了告别的动人情景,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三、朗读感悟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能够扎扎实实地透过语言文字,体会隐藏在词句中的深刻含义,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洗礼。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情、具体课文,读有目标,读出指导,想方设法让学生把书上的抽象静止的文字读“活”。文章的语言的书面形式,只有通过正确、有感情的朗读,才能把所描绘的人和事的形象表现出来,才能变成有声的艺术语言。就拿志愿军与大娘告别的情景来说,朗读与大娘告别的语句时,要充分把依依惜别、恳求的语调读出来,朗读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时,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要读出崇敬、感激的语调。最后一句反问句,要读得低沉缓慢些,以表达对大娘的永远怀念。
四、读写结合
读是语言的积累,写是语言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一对孪生姐妹。阅读是理解,写作是运用。运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也要以阅读为基础,读和写是紧密联系在一块的。我们从古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中,不难悟出两者的关系。
《再见了,亲人》一文中,描写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的情景,三个段落的结构写法都是相同的,都是属总分结构,特别是结尾最后一句,都是运用了反问句,所以教师以《我的老师》为题拟了开头和结尾,要求学生仿明《再见了,亲人》一文的写法,把文章读写完毕。这样的做法,有机地將学与用结合起来,“用”深化了“学”,从而使教学内容在学生中得到内化。
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平时,我们就有意识训练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指导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学生的作文能力就能在不断训练、尝试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主渠道,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点”。变教材为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是学习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者,是学习的伙伴。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指导、引导、诱导和辅导作用。“教”完全为了“学”,教师的“教程”,要顺从学生的“学程”。没有学生自觉、主动的“学”,积极的实践,无论教师怎样教,学生都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课改实施以来,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定出了创新教育课堂新模式教研专题《拓展思维 培养能力》,主要从下面的教学环节进行探索:一是自学探究;二是精读品味;三是朗读感悟;四、读写结合。下面就小学语文第九册23课《再见了,亲人》为例,谈谈这一教学模式的尝试。
一、自学探究
自学探究,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渴望、探索、质疑,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的过程。上课伊始,教师先出示课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由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气氛活跃。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亲人指的是谁?2.谁与谁再见?3.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称为亲人?学生根据预习,进行自由回答问题。又如讲授:与大娘分别时,文中写了大娘为志愿军做了三件事外,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这种自问、自悟、自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自学和练习的时间,对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权,对于重点、难点,基本上让学生自己思考、训练或者让同学之间讨论,合作去解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完成从不知到已知,从不会到学会的飞跃。此环节,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师的“导”,要能放能收,面向全体,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二、精读品味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语言的丰富、语言的精湛,语言的耐人寻味靠什么走进学生的心窝?靠品味——用心品味,要品出自己的理解,品出文章的精妙之处、品出语言美。有些描写人物行为动作的语句,教者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去演示,在演示中切身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时,可分别让学生扮演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根据文中的描写,表演告别的情景。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看到了告别的动人情景,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三、朗读感悟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能够扎扎实实地透过语言文字,体会隐藏在词句中的深刻含义,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洗礼。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情、具体课文,读有目标,读出指导,想方设法让学生把书上的抽象静止的文字读“活”。文章的语言的书面形式,只有通过正确、有感情的朗读,才能把所描绘的人和事的形象表现出来,才能变成有声的艺术语言。就拿志愿军与大娘告别的情景来说,朗读与大娘告别的语句时,要充分把依依惜别、恳求的语调读出来,朗读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时,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要读出崇敬、感激的语调。最后一句反问句,要读得低沉缓慢些,以表达对大娘的永远怀念。
四、读写结合
读是语言的积累,写是语言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一对孪生姐妹。阅读是理解,写作是运用。运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也要以阅读为基础,读和写是紧密联系在一块的。我们从古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中,不难悟出两者的关系。
《再见了,亲人》一文中,描写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的情景,三个段落的结构写法都是相同的,都是属总分结构,特别是结尾最后一句,都是运用了反问句,所以教师以《我的老师》为题拟了开头和结尾,要求学生仿明《再见了,亲人》一文的写法,把文章读写完毕。这样的做法,有机地將学与用结合起来,“用”深化了“学”,从而使教学内容在学生中得到内化。
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平时,我们就有意识训练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指导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学生的作文能力就能在不断训练、尝试的过程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