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身份质疑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0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发生。周厉王出逃至彘,太子静躲至召公家中。国人围攻召公家,召公用自己儿子代替太子静被杀。十四年后,周厉王死在彘地,太子静继位,即周宣王。虽《国语》、《史记》及《竹书纪年》关于此事的记载并无分歧,但三者皆源于召公一人之口。如召公所言不实,则当初被当作太子静被杀的人也许就是太子静,而后来继位的则可能是召公之子。
  关键词:召公;周宣王;国人暴动;代死
  作者简介:蒋明宸(2000-),女,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宏达高级中学高二(4)班学生。
  [中图分类号]:K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2
  一、史料关于周宣王身份的记载
  周宣王是西周第十一代天子,名姬静(或姬靖)。史书称其为厉王之子。关于周宣王如何登上王位,《史记》记载:
  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太子静匿召公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召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以及此难也。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仇而怼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仇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1]
  司马迁是西汉人,距离共和时期约700年,因此这一记载必有其他资料为依据。笔者检索了相关典籍,发现春秋时期的《国语》是这样记载的:
  彘之乱,宣王在邵公之宫。国人围之。邵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是以及此难。今杀王子,王其以我为怼而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宣王。宣王长而立之。[2]
  《国语》所记载的邵公与《史记》中的召公系同一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对此事记载与《史记》稍有不同。
  十二年,王亡奔彘。国人围王宫,执召穆公之子杀之。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摄行天子事。二十六年,大旱,王陟于彘。周定公、召穆公立太子靖为王。共伯和归其国,遂大雨。大旱既久,庐舍俱焚,会汾王崩,卜于大阳,兆曰:“厉王为祟”,周公召公乃立太子靖。[3]
  这一记载与《史记》记载相比显得简单,没有说国人为何要杀召穆公之子,以及国人是否围攻了召公之府。此处的召穆公与前述召公、邵公实系一人。
  二、召公子代太子死之疑
  粗看之下,三则史料关于宣王身份记载的内容相同,都是厉王之子太子静,历史事实似乎铁板钉钉。但仔细推敲,宣王的登基过程中却颇多疑窦。
  首先,国人暴动发生时,厉王已在位37年。[4]太子静(《竹书纪年》称为“靖”)应为嫡长子,年岁少说也有十多岁。国人围召公府,召公以己子代替太子交于国人被杀,此事欲瞒天过海相当不易。毕竟国人原先想杀的是厉王,因厉王逃亡,才欲杀太子,轻易不会杀错人。退而言之,即便当初国人一时大意上了召公的当,那么太子静能在召公家安安稳稳养了十四年,竟无人发觉,也是非常不易。
  其次,此事就人情伦理来看也说不通。即便召公自己非常忠君,愿意为无道厉王牺牲一切,但其家人未必都有同样的觉悟。在府第被围的间不容发之际,召公如何迅速说服家人特别是他儿子本人同意代太子静被杀,更令常人难以理解。
  第三,古代社会有国不可一日无君的传统。厉王在彘十四年,不知其是否改过或有改过的表示。如果有,召公等人应当迎厉王复位;[5]如果没有,也应该拥立太子静即位。而不应足足等了十四年,一直到厉王死后才拥太子即位。
  第四,召公的动机与其行为选择存在矛盾。对于以子代死,召公是这样解释的。他说:“昔吾骤谏王,王不从,是以及此难。今杀王子,王其以我为怼而怒乎。”可见召公并不认为以子代太子死乃当仁不让之事,而是考虑到自己曾经劝谏过厉王,而厉王拒纳其言。此时交出太子,厉王会以为召公记恨自己;而以己子代死,可免厉王误解。但问题在于,召公让己子代死,此事厉王不知晓,国人也都不知,都以为被杀的就是太子静。那么,召公这一做法便很难消除厉王对他的误会。当然,这一误会本来是可以消除的,比如请厉王复位后将太子交于厉王;或请太子即位,迎厉王回宫奉养,此前误会便会消除。但召公没有这样做,而是等到厉王死后才公开己子代死之事,使厉王临死时都认为太子已由召公交于国人并进而被杀。那么,召公最初的目的就不可能实现,这一做法令人费解。
  三、宣王可能为召公之子
  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则一切疑虑都将迎刃而解。假设召公在自己府第被围并被要求交出太子之时,交出的并不是自己儿子,而就是躲在其家里的太子静本人。这一做法的可能性有多大,我们来分析一下:一是就人性而言,这一选择对于召公而言更容易做出,且不会受到家人反对。而将己子代替他人送死,召公的品质应非常无私。史书接受了召公以子代死的说法,就是基于召公的品质无私这样一个判断。但事实上古人往往不似文献宣传的那样高尚。即以儒家极力宣扬的尧舜禹禅让而言,儒家典籍记载的温情脉脉。但《竹书纪年》记载的却是舜囚尧,禹囚舜。我们假定召公交出真太子,是基于其作为一个常人的选择;而史书所载事实则是基于召公是一个圣人。从概率上讲,人是圣人的概率要远低于人是常人。因此仅从人性角度,召公交出真太子的可能性要远大于让己子代死。
  二是就當时的情形而言,召公也更有可能交出真太子。暴动发生时,国人先围王宫,天子与太子同时出逃,可见暴动威力之大。太子逃至召公家,国人亦随之包围召公府第。当时愤怒的国人连王都想杀,更不用说召公一个大臣。隐藏太子给召公家族带来很大风险。在家族面临重大危险之时,召公及其家人无暇细想,向国人交出太子,远比召公说服家人特别说服他儿子答应替死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而且,即便召公说服了家人,此事也还有极大的风险,因为召公并不能保证围攻的国人全部不认识太子。召公用己子代替太子之事一旦被国人发现,很有可能出现既保不住太子,还要赔上全家的结果。由此可见,仅从当时的特殊情况来分析,召公也更可能交出太子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况且事出急迫,召公保家之举不会受到太多非议。从国人角度看,既然召公交出的是真太子,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在杀了太子之后,自然也无须再生事端。从太子静角度看,应当不满意这一结果。但此时的他已是砧上鱼肉,纵然不满,却无力改变结果。而且依周代对王子的教育,太子静接受召公之子代死亦非仁义之举。已经基本成年的太子静既不会要求召公舍子救己,也不应答应召公以子代死的请求。
  三是就宣王继位时机而言,亦更可能是召公之子继位。周召共和或者共伯和行政十四年,不论哪种情况,召公在当时都时实权人物。但在厉王死之前,召公应当没有想到用自己儿子冒称太子即位之念。因为如施此举,纵使别人不识太子真伪,厉王一定认识。而太子即位后本于孝道,一定要迎回厉王。如此,假太子的身份就会暴露。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要让太子到厉王死后才继位。厉王死后,召公推出自己的儿子,称其为当日太子,而被杀的乃是己子,这一谎言很难被识破。因为真太子已死十四年,厉王亦已死。纵有其他人可能认识十四年前的太子,但经历十四年的变化,也很难从相貌上否定召公之子不是当年的太子。召公所宣称的以己子代替太子之事及其理由可能就在此时编出,而非当年所说。召公的主张之所以被大家接受,一是它很难被证伪;二是周朝在当时也确实需要一位继位王子,我们不知周厉王是否还有其他王子存世。即便有,在非常重视嫡长子继承的周朝,太子静的出现也比其他王子更有竞争力。到后来太子静顺利继位为天子,自然更无人怀疑其身份的真伪。
  结语:
  从目前所见的三份资料来看,虽然宣王的身份没有争议,但并不意味着此事就没有其他可能。因为这三份资料不是源于当时不同人物的记载。目前最早资料是《国语》,已是春秋时期史书。可以想见,《国语》也是源于当时作者所能见到的周朝档案史料。而档案史实只能是官方认可事实的记载。至于说《竹书纪年》和《史记》更是晚出的史料,自然不可能提出与《国语》不同的观点。由此,史料虽多,但源头同一,皆出于召公一人之口,不足以排除召公造假的可能性。笔者在此质疑周宣王身份,并非是有新的史料出现,只有就事论理,认为周宣王是召公之子的可能性比其为太子静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注释:
  [1]《史记·周本纪》。
  [2]《国语·召公以其子代宣王死》。
  [3]《竹书纪年·疏政·厉王》。
  [4]《史记》所载的“三年,乃相与叛”,并非是周厉王三年,而是距其拒绝召公劝谏之后的第三年。《史记》记载的国人暴动发生在厉王三十七年。《竹书纪年》的记载为厉王十二年。
  [5]商朝初年相国伊尹就将不守法的国君太甲流放至桐,并在太甲有悔过表现后迎其复位。
其他文献
不久前,《中国足球报》刊发了《央视狂卖世界杯》的文章。当我在报社编发这篇报道的时候,那些商界巨子们正就一个广告时段打得不可开交。那个下午我一直在想:他们在为何而战
1989年1月17日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技术发展部在陶二煤矿主持召开了“大容量矿井提升机微机控制低频拖动技术鉴定会”,对邯郸矿务局陶二煤矿和贵州工学院联合研制的大容量矿
论述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架构长株潭三市信息平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并采用overSDH技术体制设计了联网方式和网络结构 ,提出了在新体制下通信、计算机和有线电视三网融合的具
“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是我国目前管理学界高规格的年度峰会,已成功举办3届,被中国科协列入重点学术会议。2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部委领导曾出席前3届年会,并为获奖者颁奖;
主持人:各位听众,晚上好!欢迎收听《今日热线》。今天是1999年11月22日,星期一。这两天,我想很多人都在关注着这样一条新闻:中国发射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首航获得成
以示例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数据管道技术在应用程序中的实现方法,开发应用程序时需要遵循的几个基本步骤,为高效地开发有关数据管道应用程序提供理论基础.
并购要成为企业成长的灵丹妙药,还须管理做药引子    中国管理30年的变迁,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幸存者”游戏,是一段“吹尽黄沙始得金”的历炼,在仰慕于幸存者金色光环之时,我们不可忘记,那些纷飞的沙粒并未遗落,它们就铺在我们的足下,时时硌着我们的脚底,警醒着我们正确的道路通往何方。  让我们穿越波澜壮阔的中国管理史卷,去甄寻那些珍贵的沙粒,在反省中汲取到前行的力量。    “承包大王”不堪重负   
摘 要:今天的中国典籍外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发挥了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也存在诸多不足和挑战。本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寻求切实有效的策略,期望能给典籍外译工作的进步带来帮助。  关键词:典籍外译;作用;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1  1.引言  据《辞海》和
《主编与发行人》周刊(2001年12月3日)题:自由撰稿人的版权 2001年6月25日,美国最高法庭裁定:《纽约时报》及其它几名被告未经许可将自由撰稿人的稿件出售给电子数据库是侵
黄金采矿专业技术经验交流会1989年10月9日至13日在山东省牟平县召开。出席会议的有黄金、有色、核工业部50多位代表,提供论文22篇。会上交流的主要内容有:降低采矿 Gold 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