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十年没见过这么贵的猪肉。看来得学孔夫子,三月不知肉味喽!”一位手持菜篮、头发花白的老者看着肉案旁令人咋舌的价码,摇着头苦笑说。
这是记者近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大洋路综合市场看到的一幕。记者注意到,白条猪(瘦)批发价已经达到每公斤17.8元,白条猪(肥)也有17.3元,后臀尖瘦肉已经达到19.6元。其他商品交易市场的猪肉价格也有明显上扬。
平抑肉价难有轻松
上个月猪肉价格下降的时候,有关部门曾经预测,猪肉价格将会趋于平稳。当时的理由是:猪肉价格的上涨将促进养猪积极性的提高,增加市场的供给能力:同时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将抑制猪肉的消费,促使猪肉价格下降;此外,随着天气的转热,6月至9月是猪肉消费的淡季,国家有关部同时出台了相应措施,生猪的生产和猪肉的供应必将趋于稳定。而现在看来,当时的预测显然过于乐观。
2006年上半年,猪肉价格持续低迷,5月份大猪的出栏价一斤才3块多钱,不少养猪户选择减少存栏量,甚至将后备母猪杀掉以降低养殖成本,有的则干脆不养。今年以来,随着生猪供应的急剧减少,猪肉价格逐渐上升,但众多养猪户已经在前一年的价格低迷中大伤元气,无力添置猪仔,扩大生猪生产。同时,今年1—5月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疫病大范围发作,也严重影响了生猪供应的复苏。加之玉米等饲料价格的上涨,生产成本显著增加。而随着天气的变热,尽管人们的饮食习惯会减少对猪肉的食用,但生猪疫病、运输过程中活猪死亡的数量也在增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一段时间以来猪肉价格的持续上涨。
那么,应该如何采取措施,达到平抑猪肉价格、保持市场稳定的效果呢?
渠道降低猪肉成本
6月份猪肉价格的下降,与其说生猪的供应能力复苏,不如说是有关部门的调控措施起了作用。
国务院此前已就做好猪肉等副食品生产供应,保持市场稳定工作发出通知,要求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饲养母猪的养殖场和专业户给予适当补助,保护母猪生产能力,提高生猪出栏率,缓解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对市场的影响。
然而不难发现的是,政策调控一旦有所松懈,就很容易使市场造成反弹。今年6月份,猪肉价格曾有短暂下降。但进入7月以来,猪肉价格就再攀新高。
业内专家认为,目前难以在短时间内使得生猪的数量大幅增加,就应考虑多方面降低活猪生产、运输、销售的成本,以控制猪肉价格持稳。
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飞则指出流通环节造成的增加成本。他表示,由于运输过程中不仅要收费,而且缺少中继型低温冷藏物流中心,给生肉的运输带来不便,从而增加了运输的成本。
在这次肉价上涨潮中,苦恼的不仅有消费者,还有肉档档主们。由于猪肉进价偏高,加上租金、管理费,猪肉的售价自然居高不下。广州市越秀区东出新街市的做法值得推介,他们率先对肉档档主减少租金,减租幅度达到20%,这将于有助于降低猪肉的销售成本。
养猪户重拾信心是关键
从长远看,保持猪肉价格稳定,归根结底需要稳定而充裕的活猪供给,而其关键,在于多方面保障养猪户的收入。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就指出,养猪户利润过低,造成市场供应量下降,从而导致猪肉价格大幅上涨。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也表示,养猪有钱赚,农民才会有养猪的积极性,这样猪肉就会多起来;倘使农民养猪不赚钱,养猪的少了。猪肉也少了,价格自然要上涨。
事实上,去年上半年的猪肉价格低迷,许多中小养猪户血本无归,不仅消耗了养猪户再生产的能力,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他们养猪致富的信心。他们发现,辛苦一年,还不如去外面打工。为此,国家应该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措施,鼓励农民养猪的积极性。比如尽快完善市场监控体系,及时向养猪户反馈消费者的消费状况和饲料价格,并据此做出科学的预测,为养猪户提供专业的引导,避免盲目扩大或缩减活猪生产。
(编辑 刘丽琴)
这是记者近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大洋路综合市场看到的一幕。记者注意到,白条猪(瘦)批发价已经达到每公斤17.8元,白条猪(肥)也有17.3元,后臀尖瘦肉已经达到19.6元。其他商品交易市场的猪肉价格也有明显上扬。
平抑肉价难有轻松
上个月猪肉价格下降的时候,有关部门曾经预测,猪肉价格将会趋于平稳。当时的理由是:猪肉价格的上涨将促进养猪积极性的提高,增加市场的供给能力:同时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将抑制猪肉的消费,促使猪肉价格下降;此外,随着天气的转热,6月至9月是猪肉消费的淡季,国家有关部同时出台了相应措施,生猪的生产和猪肉的供应必将趋于稳定。而现在看来,当时的预测显然过于乐观。
2006年上半年,猪肉价格持续低迷,5月份大猪的出栏价一斤才3块多钱,不少养猪户选择减少存栏量,甚至将后备母猪杀掉以降低养殖成本,有的则干脆不养。今年以来,随着生猪供应的急剧减少,猪肉价格逐渐上升,但众多养猪户已经在前一年的价格低迷中大伤元气,无力添置猪仔,扩大生猪生产。同时,今年1—5月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疫病大范围发作,也严重影响了生猪供应的复苏。加之玉米等饲料价格的上涨,生产成本显著增加。而随着天气的变热,尽管人们的饮食习惯会减少对猪肉的食用,但生猪疫病、运输过程中活猪死亡的数量也在增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一段时间以来猪肉价格的持续上涨。
那么,应该如何采取措施,达到平抑猪肉价格、保持市场稳定的效果呢?
渠道降低猪肉成本
6月份猪肉价格的下降,与其说生猪的供应能力复苏,不如说是有关部门的调控措施起了作用。
国务院此前已就做好猪肉等副食品生产供应,保持市场稳定工作发出通知,要求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饲养母猪的养殖场和专业户给予适当补助,保护母猪生产能力,提高生猪出栏率,缓解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对市场的影响。
然而不难发现的是,政策调控一旦有所松懈,就很容易使市场造成反弹。今年6月份,猪肉价格曾有短暂下降。但进入7月以来,猪肉价格就再攀新高。
业内专家认为,目前难以在短时间内使得生猪的数量大幅增加,就应考虑多方面降低活猪生产、运输、销售的成本,以控制猪肉价格持稳。
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飞则指出流通环节造成的增加成本。他表示,由于运输过程中不仅要收费,而且缺少中继型低温冷藏物流中心,给生肉的运输带来不便,从而增加了运输的成本。
在这次肉价上涨潮中,苦恼的不仅有消费者,还有肉档档主们。由于猪肉进价偏高,加上租金、管理费,猪肉的售价自然居高不下。广州市越秀区东出新街市的做法值得推介,他们率先对肉档档主减少租金,减租幅度达到20%,这将于有助于降低猪肉的销售成本。
养猪户重拾信心是关键
从长远看,保持猪肉价格稳定,归根结底需要稳定而充裕的活猪供给,而其关键,在于多方面保障养猪户的收入。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就指出,养猪户利润过低,造成市场供应量下降,从而导致猪肉价格大幅上涨。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也表示,养猪有钱赚,农民才会有养猪的积极性,这样猪肉就会多起来;倘使农民养猪不赚钱,养猪的少了。猪肉也少了,价格自然要上涨。
事实上,去年上半年的猪肉价格低迷,许多中小养猪户血本无归,不仅消耗了养猪户再生产的能力,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他们养猪致富的信心。他们发现,辛苦一年,还不如去外面打工。为此,国家应该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措施,鼓励农民养猪的积极性。比如尽快完善市场监控体系,及时向养猪户反馈消费者的消费状况和饲料价格,并据此做出科学的预测,为养猪户提供专业的引导,避免盲目扩大或缩减活猪生产。
(编辑 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