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果将灌输式教育比喻为“给”,将学生自主学习比作为“取”,那么,很显然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来看,学生自己“取”要远比教师“给”的学习效果要好很多。所以,立足于“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育理念笔者非常认真地展开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策略分析,希望可以助力學生在数学学习领域更好、更快发展。以下笔者就来结合自身教学的数学学科,谈谈如何落实“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教是为了不教;数学学科;自主学习
一、 引言
“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自提出之时就备受热议,时至今日,这一教学思想依旧是与时俱进的,它依旧是各大中小学校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研究的重要依据。该教学理论劝导所有参与课堂教学和教育管理的教师,不仅要重视将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传授给学生,更要让他们懂得自学,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以下文章将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小学数学教学落实“不教”思想谈谈具体的教学体验,不足之处,还望同仁积极斧正。
二、 建立“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
从叶圣陶先生的教育倡导中可以知晓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他们的内心对知识的渴望是十分饱满的,这种渴望就是一种学习中生命力的象征,也正是由于这种生命力的存在,才可以催生出自主发展的萌芽。然而,教育者则需要给他们提供适合生长的环境,他们才可以生根发芽。但是,很多情况下,教师忽视了给学生设计和提供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无法体现。笔者认为,落实“教,是为了不教”,其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设计合适的教育环境,启发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要多去观察学生发现了什么、怎样去学习的以及学习到了怎样的知识等,唯有具备这样教育审视视角的教师,才可以建立“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学生也才可以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有更多探究新知识的机会、活动的机会、体验的机会、合作的机会以及自主选择的机会。
曾经听到一节《鸡兔同笼》的课,张老师是从研究8只开始,当听完学生介绍的列表法后,张老师予以肯定,这种有序的“凑”,对于数量比较少的时候确实是不错的方法,但数量大,列表岂不是很麻烦?怎样可以简单些呢?教师的提问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有位学生说:我们可以从一半开始,根据脚的数量多少,观察减少鸡的只数还是兔的只数,这样可以节省一半时间,笔者被这位孩子的精彩发言震撼了!这节课张老师还通过假设法、画图法、方程法等进行教学,最后进行方法的对比优化。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有序、建模、优化、化繁为简等数学思想方法,特别是在课的末尾感悟阶段:通过龟鹤问题、坐船问题等练习,让学生明白“鸡兔”同笼其实只是这类问题中一个模型!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于“鸡兔”同笼的这种模型的数学问题,重要的是是否学会了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听完这节课笔者思考如果没有“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如果备课时没有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如果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张老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充满信心,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悟”。这节课让笔者深深地明白,教师们千万不要掩耳盗铃,认为只要讲深讲透了,学生自然就懂了,以教代学,包办代替。
三、 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与能力
方法与能力就像是通向高效、快乐学习的捷径,方法得当,能力得到合理的发挥,那么自主学习的效果自然可以事半功倍,而相反的,如果方法不当,才能被束缚和限制,自然无法达到有效高效学习的效果,教师教学的成就也就会事倍功半。大量的讲解、机械地要求学生去做大量的练习题,记忆大量的数学公式,留给孩子是对数学的厌倦与无趣,孩子们长大后迈出校门,能剩下什么呢?唯有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随时发挥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如此,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体会并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能让“教,是为了不教”得以落实,更可以让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更好地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统一的教学优势,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数学计算,不仅要准确,还要快速。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速算技巧,而且还要具有敏锐的数感和活跃的思维。25×32×125,告诉学生看到这题目不要先着急去计算,先通过观察不难发现25×4可以得到整数100,8×125可以得到整数1000,32正好等于4×8,所以(25×4)×(8×125),最后100×1000,用凑整和改变运算顺序的方法计算这题就非常简便。再比如:通过计算15×15=225,25×25=625,35×35=1225,…;11×11=121,15×11=165,27×11=297,…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规律,熟记规律。在寻找到计算规律的基础上,可以让计算的过程最大限度地简化,经常做些有计算技巧的训练,让学生通过观察并找出规律,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字的感知能力就会提升,时常练习就会达到不用笔算,口算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的目的。
比如,教学圆的周长这节课,让学生观察圆形纸片,怎么测量圆的周长呢?有的学生想到绕绳法、有的想到滚动法,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圆周长所在的这条曲线转化为一条线段,这种方法叫“化曲为直”,它是一种转化的思想,之前用转化的思想解决过那些问题呢?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都运用了转化的思想,当遇到的新问题,要想办法转化成已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如果下节课要学圆的面积,你们有什么新的建议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在回顾、思考和实践中形成遇到新问题就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相关旧问题去解决,这种自觉行为,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
四、 实施生活教学,强化学生应用技能
生活就像是一个大课堂,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就如同牙齿和嘴唇,而唇亡齿寒的道理是大家众所周知的。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师可以主动去设计相应的教学场景,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负数的认识、写法”的知识时,首先笔者给出了一些生活场景,如“天气预报”“水库水位线”“家庭收入和支出情况”等,然后给学生出示了一个案例,如天气预报中称温度高于零度的气温为正值,而低于零度的气温称为负值,由此让学生自己尝试去举一反三,说一说如何描述水位线的正值和负值情况以及家庭收入和支出的情况,让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和生活问题进行关联,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愿望,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再比如,在认识折线统计图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如用折线统计图记录晒在外面的毛巾轻重变化的情况,然后看图说出自己的发现,毛巾从重量快速变轻到毛巾的轻重不再发生变化?说明了什么?再如,让学生记录烧水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水一直烧下去,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在圆的认识这一节课中,笔者曾向学生提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下水道的井盖是圆形的不是方形的?许多学生说是为了美观。笔者适时引导他们:能否应用今天学的知识去解释这个问题呢?学生及时联系所学知识去思考、交流得出:圆的直径都相等,圆形盖子翻起来不怕掉下去的这一结论。课堂中不断充实和挖掘生活中新奇有趣的事实和现象,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数学有意思!让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应有的魅力,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强化学生应用技能。 五、 指导学生自学方法,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教师要重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氛围的构建,另外,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出发点来看,想要让学生逐渐摆脱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学会自己踮起脚摘下学习的果实,就一定离不开自主学习方法的养成。而良好的自学方法,其中就包括,其一,制订合理的自学计划,包括每天需要固定完成几道数学题,每天进行几分钟的数学口算练习以及每天定时让父母帮助自己检查数学习题完成情况等。其二,及时温习课堂学过的知识,并标记出复习遇到的难点。其三,及时地预习新课,在教师讲解新课之前,先大致浏览教材,指导学生要养成边读边做笔记的习惯,并标记出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以及自己不同的见解,如数学概念、数学例题和涉及数学思想方法等,这样就会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学生的自学行为需要被鼓励,更需要被表扬,唯有如此,参与自主学习的学习才会信心备受鼓舞,从而坚定不移地走自学路线。大家都知道,其实小学生的是非辨别意识并不是很强,有时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出手进行干预和引导,比如,鼓励他们自己学习,倡导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继而在养成一定的习惯之后,随着学生认知和理解能力的提升,他们自然会明白教师当时的一片良苦用心。此外,小学生的行为模仿意识较强,教师对自主行为和效果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其实也是在树立学习模范,引导其他学生争相模仿。鼓励、赞扬和赏识,其实也是教学评价中的一种形式,而与之相对的,就是批评和惩罚。个人建议,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行为习惯,落实“教,是为了不教”理论中,数学教师要慎用批评和惩罚,因为这只会让学生内心感到寒冷与不自信,相反,多用一些温暖、阳光的激励性方法,则更容易达到预定的数学教学期望。
六、 结语
综上,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学习中拥有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自然是最好的,但个人的成长,必须要学会独立,包括生活的独立和学习的独立,为了给学生的将来埋下一笔宝贵的无形财富,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落实新课程改革和“教,是为了不教”理论,基于此,文章进行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激发学生数学自主思考兴趣,促使其掌握自主学习的办法,持之以恒形成会学习的能力,让数学教学效率更高,教学质量更优,更使得小学生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并能主动探索数学新知识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教学通讯,2019(10).
[2]赵玥.基于“教是为了不教”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0).
[3]唐简.教是為了不教 管是为了不管:践行叶圣陶教育思想之“管理”理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7).
[4]陈添镇.也谈“教是为了不教”:兼与孙启民先生商榷[J].教师之友,2003(5).
作者简介:
张少玲,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樟城小学。
关键词:教是为了不教;数学学科;自主学习
一、 引言
“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自提出之时就备受热议,时至今日,这一教学思想依旧是与时俱进的,它依旧是各大中小学校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研究的重要依据。该教学理论劝导所有参与课堂教学和教育管理的教师,不仅要重视将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传授给学生,更要让他们懂得自学,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以下文章将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小学数学教学落实“不教”思想谈谈具体的教学体验,不足之处,还望同仁积极斧正。
二、 建立“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
从叶圣陶先生的教育倡导中可以知晓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他们的内心对知识的渴望是十分饱满的,这种渴望就是一种学习中生命力的象征,也正是由于这种生命力的存在,才可以催生出自主发展的萌芽。然而,教育者则需要给他们提供适合生长的环境,他们才可以生根发芽。但是,很多情况下,教师忽视了给学生设计和提供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无法体现。笔者认为,落实“教,是为了不教”,其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设计合适的教育环境,启发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要多去观察学生发现了什么、怎样去学习的以及学习到了怎样的知识等,唯有具备这样教育审视视角的教师,才可以建立“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学生也才可以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有更多探究新知识的机会、活动的机会、体验的机会、合作的机会以及自主选择的机会。
曾经听到一节《鸡兔同笼》的课,张老师是从研究8只开始,当听完学生介绍的列表法后,张老师予以肯定,这种有序的“凑”,对于数量比较少的时候确实是不错的方法,但数量大,列表岂不是很麻烦?怎样可以简单些呢?教师的提问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有位学生说:我们可以从一半开始,根据脚的数量多少,观察减少鸡的只数还是兔的只数,这样可以节省一半时间,笔者被这位孩子的精彩发言震撼了!这节课张老师还通过假设法、画图法、方程法等进行教学,最后进行方法的对比优化。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有序、建模、优化、化繁为简等数学思想方法,特别是在课的末尾感悟阶段:通过龟鹤问题、坐船问题等练习,让学生明白“鸡兔”同笼其实只是这类问题中一个模型!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于“鸡兔”同笼的这种模型的数学问题,重要的是是否学会了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听完这节课笔者思考如果没有“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如果备课时没有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如果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张老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充满信心,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悟”。这节课让笔者深深地明白,教师们千万不要掩耳盗铃,认为只要讲深讲透了,学生自然就懂了,以教代学,包办代替。
三、 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与能力
方法与能力就像是通向高效、快乐学习的捷径,方法得当,能力得到合理的发挥,那么自主学习的效果自然可以事半功倍,而相反的,如果方法不当,才能被束缚和限制,自然无法达到有效高效学习的效果,教师教学的成就也就会事倍功半。大量的讲解、机械地要求学生去做大量的练习题,记忆大量的数学公式,留给孩子是对数学的厌倦与无趣,孩子们长大后迈出校门,能剩下什么呢?唯有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随时发挥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如此,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体会并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能让“教,是为了不教”得以落实,更可以让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更好地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统一的教学优势,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数学计算,不仅要准确,还要快速。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速算技巧,而且还要具有敏锐的数感和活跃的思维。25×32×125,告诉学生看到这题目不要先着急去计算,先通过观察不难发现25×4可以得到整数100,8×125可以得到整数1000,32正好等于4×8,所以(25×4)×(8×125),最后100×1000,用凑整和改变运算顺序的方法计算这题就非常简便。再比如:通过计算15×15=225,25×25=625,35×35=1225,…;11×11=121,15×11=165,27×11=297,…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规律,熟记规律。在寻找到计算规律的基础上,可以让计算的过程最大限度地简化,经常做些有计算技巧的训练,让学生通过观察并找出规律,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字的感知能力就会提升,时常练习就会达到不用笔算,口算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的目的。
比如,教学圆的周长这节课,让学生观察圆形纸片,怎么测量圆的周长呢?有的学生想到绕绳法、有的想到滚动法,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圆周长所在的这条曲线转化为一条线段,这种方法叫“化曲为直”,它是一种转化的思想,之前用转化的思想解决过那些问题呢?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都运用了转化的思想,当遇到的新问题,要想办法转化成已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如果下节课要学圆的面积,你们有什么新的建议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在回顾、思考和实践中形成遇到新问题就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相关旧问题去解决,这种自觉行为,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
四、 实施生活教学,强化学生应用技能
生活就像是一个大课堂,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就如同牙齿和嘴唇,而唇亡齿寒的道理是大家众所周知的。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师可以主动去设计相应的教学场景,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负数的认识、写法”的知识时,首先笔者给出了一些生活场景,如“天气预报”“水库水位线”“家庭收入和支出情况”等,然后给学生出示了一个案例,如天气预报中称温度高于零度的气温为正值,而低于零度的气温称为负值,由此让学生自己尝试去举一反三,说一说如何描述水位线的正值和负值情况以及家庭收入和支出的情况,让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和生活问题进行关联,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愿望,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再比如,在认识折线统计图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如用折线统计图记录晒在外面的毛巾轻重变化的情况,然后看图说出自己的发现,毛巾从重量快速变轻到毛巾的轻重不再发生变化?说明了什么?再如,让学生记录烧水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水一直烧下去,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在圆的认识这一节课中,笔者曾向学生提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下水道的井盖是圆形的不是方形的?许多学生说是为了美观。笔者适时引导他们:能否应用今天学的知识去解释这个问题呢?学生及时联系所学知识去思考、交流得出:圆的直径都相等,圆形盖子翻起来不怕掉下去的这一结论。课堂中不断充实和挖掘生活中新奇有趣的事实和现象,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数学有意思!让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应有的魅力,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强化学生应用技能。 五、 指导学生自学方法,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教师要重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氛围的构建,另外,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出发点来看,想要让学生逐渐摆脱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学会自己踮起脚摘下学习的果实,就一定离不开自主学习方法的养成。而良好的自学方法,其中就包括,其一,制订合理的自学计划,包括每天需要固定完成几道数学题,每天进行几分钟的数学口算练习以及每天定时让父母帮助自己检查数学习题完成情况等。其二,及时温习课堂学过的知识,并标记出复习遇到的难点。其三,及时地预习新课,在教师讲解新课之前,先大致浏览教材,指导学生要养成边读边做笔记的习惯,并标记出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以及自己不同的见解,如数学概念、数学例题和涉及数学思想方法等,这样就会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学生的自学行为需要被鼓励,更需要被表扬,唯有如此,参与自主学习的学习才会信心备受鼓舞,从而坚定不移地走自学路线。大家都知道,其实小学生的是非辨别意识并不是很强,有时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出手进行干预和引导,比如,鼓励他们自己学习,倡导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继而在养成一定的习惯之后,随着学生认知和理解能力的提升,他们自然会明白教师当时的一片良苦用心。此外,小学生的行为模仿意识较强,教师对自主行为和效果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其实也是在树立学习模范,引导其他学生争相模仿。鼓励、赞扬和赏识,其实也是教学评价中的一种形式,而与之相对的,就是批评和惩罚。个人建议,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行为习惯,落实“教,是为了不教”理论中,数学教师要慎用批评和惩罚,因为这只会让学生内心感到寒冷与不自信,相反,多用一些温暖、阳光的激励性方法,则更容易达到预定的数学教学期望。
六、 结语
综上,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学习中拥有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自然是最好的,但个人的成长,必须要学会独立,包括生活的独立和学习的独立,为了给学生的将来埋下一笔宝贵的无形财富,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落实新课程改革和“教,是为了不教”理论,基于此,文章进行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激发学生数学自主思考兴趣,促使其掌握自主学习的办法,持之以恒形成会学习的能力,让数学教学效率更高,教学质量更优,更使得小学生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并能主动探索数学新知识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教学通讯,2019(10).
[2]赵玥.基于“教是为了不教”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0).
[3]唐简.教是為了不教 管是为了不管:践行叶圣陶教育思想之“管理”理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7).
[4]陈添镇.也谈“教是为了不教”:兼与孙启民先生商榷[J].教师之友,2003(5).
作者简介:
张少玲,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樟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