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复极离散度的研究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rdo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记录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单相动作电位(MAP),分析心房复极离散度与房颤发生的关系。

方法

特发性阵发性房颤患者与无自发房颤病史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各15例,均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和/或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两根MAP电极于右心房共取4~10个不同部位进行同步的窦性心律基础刺激(S1)及期前刺激S2时的MAP记录。测量、计算心房复极离散度(RTd)及动作电位时限和局部冲动时间的离散度(APDd、ATd)。

结果

窦性心律时房颤组最大RTd显著大于对照组(123.69±54.67)ms比(64.25±23.29)ms,(P<0.01)。其差异主要来源于APDd(115.00±46.90)ms 比(57.56±33.57)ms,(P<0.01),ATd 差异无显著性。随 S1、S2 的加入,各组局部激动时间和离散度逐渐增大,而动作电位时限逐渐缩短,且房颤组的这种改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在S1时无房颤发生,加入期前刺激时,大多数房颤组患者均多次诱发出短阵房颤。其诱发率及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MAP记录技术是临床观察、分析心房复极离散度及其在阵发性房颤中的作用的较佳方法。心房复极离散度的增加是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重要因素。期前刺激时动作电位时限的缩短和离散以及传导障碍在房颤的发生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观察夺获控制功能对双腔起搏器工作电压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10例适合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普通双腔组和夺获控制组,每组5例,前者安装Dromos DDDC普通双腔起搏器,后者安装Logos DDDC夺获控制型双腔起搏器(均为德国Biotronik公司产品)。常规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起搏导线,脉冲发生器埋植在左前上胸壁。对夺获控制组除测定常规参数外,还在术中开启夺获控制功能并自动校正。两组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由房性早搏(房早)诱发的局灶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探讨有关射频消融治疗中一些方法学问题。方法1例44岁女性患者,阵发房颤4年余,心电图证实房颤由房早诱发,药物治疗无效,行射频消融治疗。放置常规电生理检查导管和Halo导管,穿刺房间隔,大头导管经房间隔在左房内肺静脉进行标测,在左上肺静脉内标测到诱发房颤的房早时最早心房激动,放电消融3次,房早、房颤消失。结果随访两
期刊
目的根据影像法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是一相对盲目的方法,其单次放电的成功率低,导致房室阻滞的危险性高。本研究比较超速阈下刺激(USS)终止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位点与慢径消融靶点之间的关系,探讨USS是否可作为标测慢径的电生理指标。方法选择AVNRT患者16例,所有患者均诱发出持续性AVNRT,平均心动周期为(333.31±43.94)ms。按影像法结合腔内心电图从右后间隔冠状静脉窦口处
目的总结8例射频消融失败或复发的右侧游离壁房室旁路病例,应用Halo导管再次消融成功的经验。方法8例患者,2例为复发病例,6例为失败病例。电生理检查时根据Halo导管电极(环绕在三尖瓣环的心房侧)在窦性心律和心室S1S1刺激时记录的心内电图初步判定旁路位置,然后用大头电极标测消融。结果共9条旁路(双旁路1例,单旁路7例)全部消融成功。Halo导管电极记录最早V波者2例,最早A波者6例,大头电极在H
期刊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运动试验中QRS波时限变化的意义。方法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62例冠心病患者和1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以及20例正常人活动平板试验前后QRS波时限变化。结果对照组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运动后QRS波时限较运动前缩短(P<0.05);冠心病组运动后QRS波时限较运动前明显延长,QRS波延长的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数目直接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运动后QRS波时限延长可能是心肌缺血的一个标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