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转民”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来源 :中国军转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q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顾中国军转民走过的历程,认真总结其经验,对更好地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战略,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军转民"的历史回顾
  (一)中国军转民的由来及时代背景
  我国实践军民结合的努力,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在生产上要注意军民两用,注意军用和民用的两套生产技术,要有两套生产设备,平时为民用生产,一旦有事,就可以把民用生产转化为军用生产。根据这一精神国家计委会同军工生产部门制定了《关于在和平时期发挥国防工业的生产能力,组织生产民品的办法》。1960年,中央军委进一步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的方针。这一时期,一些军工企业建立民品生产线,起步民品开发工作。但由于军工企业自身正在建设发展中,管理工作跟不上发展需要,军品质量亟待提高,民品发展成效不大。加上后期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破坏,许多军工企业生产建设难以正常进行,军民结合方针没有得到很好贯彻落实。
  建国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按照“要准备打仗”的战略思想,经过近二十年的艰苦建设,已基本形成一个功能基本齐全、设施自主配套、布局二、三线基地、队伍较为庞大的相对独立军工体系。但在同一时期,国际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以军备控制代替军备竞赛、对话代替对抗的历史潮流逐步形成,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及国内形势,作出了新的世界大战可能推迟甚至避免的英明判断。
  从1978年下半年开始,邓小平同志多次在不同场合指示国防工业部门要搞军民结合,要大规模向民用转移。6月29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六机部、海军汇报时对六机部的工作提出八个字:“以军为主,以民养军”。7月1日,在听取五机部汇报时指出:要搞军民结合,要搞民用产品。……不单是五机部的问题,三机部也有这个问题,四、六机部本身就是军民结合。8月,邓小平同志在同七机部领导谈话中提出:国防工业要以民养军、军民结合。……我们搬的是苏联制度,是浪费,是束缚技术发展的制度,要从搬的苏联制度中解放出来。邓小平同志统筹帷幄战略全局,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做出新布局、提出更高要求。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国防科技工业在全面贯彻中央的战略部署中,开始了从单纯为国防建设服务,向既为国防建设服务,又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战略转移。
  实现战略转移,必须坚决贯彻落实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国防科技工业走军民结合道路,和平利用军工技术,推动军转民,这是国防科技工业面临的重要任务,中国大规模的军转民序幕由此拉开。
  (二)中国军转民的实践。
  在军转民的实践中需要对国防的生产要素进行分解和重组,力求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挖掘设备、技术、人才的潜力,使之由单纯的为国防建设服务,转化为既为国防建设服务又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不仅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又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40年来,中国军转民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1.自我发展走向市场阶段
  1978年,军工系统民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不到8%,随着国家战略重点的转移,从1979年开始,国防军工生产任务大幅度下降,许多军工企业,特别是一些停缓建的三线军工企业陷入了停产、半停产的困境。为了渡过难关,解决吃饭问题,不少军工企业被迫走上军转民道路。这个阶段军转民的特点是漫天撒网,缺乏远见,盲目性很大。一方面不少企业把军转民只看作是解决眼前困难的权宜之计,另一方面许多企业都把眼光盯在當时的一些紧俏商品上,争上自行车、电冰箱、电风扇、缝纫机等产品。由于没有充分发挥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上的产品大都是低档大路货,成本高、缺乏竞争力,上得快,下得也快。到1983年,军转民工作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2.国家计划引导发展阶段
  针对军转民工作出现的问题,1982年,邓小平同志再次指示: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国防工业各部除完成国务院、中央军委规定的武器装备的科研生产任务外,要全力以赴地搞民品科研和生产。1983年8月,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防科工委联合召开“军民结合,发展民品”工作会议,对军工企业发展民品安排了年度计划和较长远的规划。9月,国务院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军转民问题,会议指出,军工企业搞民品生产、技术转让,不是为了找饭吃,是要为国民经济服务;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方针。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要求,为军工企业的民品生产纳入国家统筹规划和国民经济计划创造了有利条件,解决了国防科技工业在上层管理体制上长期存在的军民分离的弊端。
  3.体制调整初步融合阶段
  1986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同志对军工体制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调整军工管理体制。将核工业部、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兵器工业部改由国务院直接领导。这是国防工业的一项重大改革,不仅为军工企业发展民品纳入国家统筹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创造了条件,解决了管理体制上的军民分离问题;更重要的是拉开了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体制改革序幕,开启了国防军工部门改为军工行业总公司、企业集团公司的道路。其实,军工部门的改革是从1982年5月第六机械工业部改为中国船舶总公司先行开始的。原六机部的138个直属单位和交通部的15个直属单位组成全国性专业总公司,实行工贸结合、军民结合、造修结合、科研生产结合,把政府行政部门改为企业性经济组织,这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尝试。
  4.军民结合寓军于民阶段
  2000年7月,党中央提出:“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寓军于民,形成充满活力的国防科技技术体制。要坚持寓军于民,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走军民结合的发展道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方针,标志着中国军转民工作进入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阶段。   寓军于民方针对国防科技工业的民品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寓军于民就是要改变军民产品和技术独立发展的状况,要把开发军民两用高技术作为龙头,开发军用技术时就要考虑民用前景;开发民用科技项目同时要考虑军用的可能性,建立起一套适应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移、转化的途径、方法和机制。这个阶段,国防科技工业军工企业普遍提高了军转民的能力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发展的自觉性。到2000年,国防军工企业的民品生产值已占总产值的84%以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在保军的同时,为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军民结合工作,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军情的变化,把军民融合发展确立为兴国之举、强军之策。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总要求。
  (三)中国军转民发展特点。
  1.大力发展军工主导民品
  核工业重点发展核电、核燃料工业,大力推动核技术应用,形成高分子辐照交联、辐照改性等综合加工能力,开发放射性药物、核医疗设备等产品;航天工业发展通信、数据传输、导航和气象卫星,研制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发展运载火箭和发射服务等;航空工业大力开发新型支线客机和中型客机、利用航空发动机技术开发民用燃气轮机、与国外航空强国合作实现转包生产;船舶工业重点发展VLCC型油轮、散货船、大型集装箱船等大型船舶和高性能船舶;兵器工业以车辆为主,重点发展机械、光电、民爆化工三大系列民品。
  2.积极促进军工优势民品的发展
  国家大力支持民用核工业、航天、航空、船舶、汽车等军工行业的主要支柱民品,从规划入手,搞好规划布局,加大支持力度,围绕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推进结构调整;从联合开发、提高自主开发能力人手,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形成高、中、低档和多功能、多用途、多系列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
  3.加速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
  一方面重点放在军工企业生产能力的转移,大规模地进行了军工企业转产民品的技术改造;另一方面将重点放在军工高技术转民用上,充分利用军工技术优势,把先进的军用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4.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重点发展投资见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的各种非工业企业、劳务输出项目等;发展能够发挥军工技术优势、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的技术市场、信息交流、信息咨询、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服务等新兴行业。
  5.促进中国军转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政府制订的军转民政策,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军工企业引进国外先进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消化吸收再创新;利用优势设备和技术打入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合作;吸引外资与外国公司合资合作办企业;与外国科研机构联合开发高新科技产品,为中国军转民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
  (四)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取得的成效。
  1.思想观念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军工企业深入贯彻军民结合的方针,破除了单纯依赖国家,依靠指令性计划的思想,树立了市场观念,破除了封闭思想,大胆改革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军转民和军民融合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形成了军民结合的产业格局
  经过40年的拼搏与探索,大幅度地精简优化了军工科研生产能力,在保军的同时,全力发展民用产品,改变了单一军品的产业结构,形成了军民结合的格局。在宏观上实现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在微观上实现军品生产与民品生产的良性互动。
  3.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实行军转民以来,军工高新技术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高水平、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进一步发展。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形成了核电产业,并成功走向世界。运载火箭和卫星应用水平和能力已进入世界前列。建造符合国际规范的,在任何航区航行的各型船舶,成为世界造船大国。研制生产民用飞机多个型号,并批量出口,科研生产能力的提升为我国大飞机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4.促进了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在各沿海开放地区建立了逾千家军转民企业,开辟了一大批地区性军转民科技工业园区,各重点省市都将军民融合、军转民纳入了地区经济发展规划。
  5.推动了国家工业技术和能力的提高
  随着军转民的深入,国防高科技技术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高水平、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得到有力开发。推动了我国民用工业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市场能力发展。
  6.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展中心总裁波文曾经说过:中国的军转民是世界上搞得最成功的,中国的经验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发达国家都有重大的借鉴意义。随着中国军转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加强,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二、中国军转民的经验体会
  (一)实践深化了中国“军转民”内涵
  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实现军转民是指国家从战争环境或准备打仗的环境转向和平环境的条件下,重新调整和转移包括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以及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使之更合理地配置和有效地使用,将军工技术和生产能力转化为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服务。我国军转民的实践中,逐步明晰了军转民的本质与特征:一是产品结构由单纯军品型向军民结合型转变;二是生产技术装备、工艺、材料和人员等由军事专用性向军民通用性转换;三是军品分系统或零部件由完全或主要使用军事专用品转向尽量使用军民两用品。
  军转民的实践还明确其四层含义,一是转“在和平时期国防资源中可以应用于民用领域的高新技术和生产能力”,从而使军转民的对象准确化了;其次,通过“二次开发”来表示“转”的工作内容,军转民这个“转”不是简单的空间转移,而是一个开发的过程;三是“以民用为目的”转,明确地表达了转的方向;四是国防资源二次開发以后还要在国民经济当中进行重新配置,使之真正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的生产力。随着国家的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军转民持之以恒不断进行。   军转民形成的科技资源,一方面可以通过反向作用,推动国防科技的自身发展,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精干主体实现保军的同时,实现民品的产业化发展,增强国民经济发展实力,增强综合国力,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党工作重心转移和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军转民
  在党和国家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科学分析,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坚持改革开放条件下,催生了贯彻落实“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方针的军转民事业走向深入。
  (三)技术进步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
  改革开放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技术进步是实践军转民,促成“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的基础作用。
  三、中国“军转民”的意义作用
  中国的军转民经验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大潮推动的“军民结合”发展成就。
  (一)加速了我国技术进步
  在世界新技术革命兴起,各国竞相抢占“制高点”之际,军工技术转民用的意义尤其深远。加速军工技术转民用,能够改变以往我国军工先进技术得不到产业化应用的局面,使其成果在我国科技进步中发挥领航作用。
  (二)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因素所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速军工技术转民用,能够在投资少、时间短、效率高方面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军转民实践中,特别是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践中,体制和机制的不适应,必然需要开展体制机制的改革和调整。深化国防工业科技体制改革,可以为社会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四)促进了我国对外开放。
  随着军工技术转民用,促进了对经济和技术的引进和输出,必然需要加强对外开放。
  四、中国军转民发展展望
  一个国家,只要有国防,只要有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的动力就始终存在。在新的形势下,面临新的任务,国防科技工业的军转民也将会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一)军工行业的主导民品、支柱民品和优势产品将继续向高技术、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军工系统长期形成的主导民品和支柱民品,都是利用军工已有的技术和设备开发的,在产品质量、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上已形成竞争优势。它们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急需,同时又可以显著带动军转民全面发展,并形成规模经济。
  (二)大力发展军民两用高技术将成为军转民的重要方向
  要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创新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把军民结合推向一个新阶段。
  (三)军转民与民参军将呈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现代武器装备系统复杂,技术含量高,投资大。需要一大批优势民品企业,包括民口、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推动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做到资源共享,民参军将促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植根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之中,这是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四)军转民必将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做出新贡献
  军转民的实践成果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探索了路径、并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国家制定的“一个战略、两个结合、两种手段、四个打破”的军民融合发展思路,要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提供军民相互兼容的经济、技术平台和基础。加快军转民步伐,使国防工业在满足国家军事需求的同时促进民用产业发展。
  目前,军民融合发展还面临着不少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壁垒障碍,这是军转民的根本性难题。面对这些难题,要走創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借鉴军转民四十年的经验与成果,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道路上不懈奋斗。
其他文献
6月5日,為支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在江西省副省长吴晓军,省政府副秘书长陈敏,省科技厅党委书记、厅长谢光华,景德镇市市委书记钟志生、市长梅亦等领导的陪同下来到航空工业直升机所调研。  徐南平一行在直升机所所长张剑龙、所长助理方永红的讲解下,参观了直升机所第五空间,体验了主动控制系统数字化座舱和直升机训练模拟器。参观中,徐南平对直升机科技创新内容兴趣颇
期刊
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太行公司在6月份组织开展了以“生命至上、安全发展”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在5月至12月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活动以增强全员应急意识、提升全员安全素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杜绝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为目标,以强化安全红线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安全风险管控、推进安全改革创新、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提高安全保障能力等为重点内容,开展政治性、专业性、文艺性、新闻性有机结合
期刊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航空工业昌飞在全公司大力开展“以产品为主线的质量改进工作”,旨在引导全员聚焦直升机实物质量,营造浓厚的质量改进氛围,进一步切实提升产品品质。  昌飞公司于5月13日下发了《以产品为主线的质量改进实施办法》,成立了质量改进工作领导小组和管理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由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担任,负责以产品为主线的质量改进工作的总体策划和资源保障;管理办公室主任由公司质量保证部部长担任,负责以
期刊
期刊
晏西征,1945年农历五月初五生,湖南省新化县人。  著名武术家、诗人、教育家。中国武术九段、中国当代“中华武林百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武术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中国武术协会特邀副主席、湖南省文史馆馆员、第八届及第九届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娄底市政协常委、湖南省武术协会特邀主席、湖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湖南省岳麓诗社副社长、湖南省新化萸江诗社社长、湖南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期刊
河北祥术有机肥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2017年正式更名为河北祥术有机肥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门家庄乡西堤北工业区,注册资金1000万元整,项目占地533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专业从事有机肥料、生物有机肥料、微生物有机肥料、生物菌肥、复合有机肥料、动植物肥料的研制、开发、生产与销售;施肥技术信息咨询服务;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土地整理;环保工程;沼气
期刊
3月12日,河南省商丘市第二届“商丘好兵”颁奖典礼在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成功举办,来自全军和武警部队的10名商丘好兵在家属的陪同下,佩戴奖章、绶带,手捧鲜花、证书,与社会各界分享他们在强军兴军新征程中爱军精武、备战打仗的军旅荣光。军分区司令员张卫东致颁奖词,他对近年来军地联合打造“商丘好兵”品牌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寄语商丘籍官兵不负新时代,不辱新使命,争当改革强军先锋,永做习主席好战士,用新的业绩
期刊
北京中佰康磁性床上用品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佰康)是专业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健康寝具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秉承“推广健康寝具,成就百岁民族”的企业宗旨。十余年来,中佰康以产品质量为生命,以科研开发为保障,致力于产品的推广与普及,先后成功研制了中佰康仿生地磁床垫、仿生地磁枕、远红外负离子纳米香薰羊绒被、磁性内衣、磁性腰封、仿生地磁坐垫等数十种产品,并不断开发新产品。  那么,中佰康是如何从一
期刊
身形瘦高,话不太多,略微黝黑的脸庞显得刚毅、坚定。初次见到蔡廷科,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蔡廷科是土生土长的贵州茅台镇人,酿酒世家出身,其祖辈自明清以来世代从事酿酒行业。  上世纪80年代,蔡廷科传承了家传酱酒古法酿造技术。在祖传古法的基础上,蔡廷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虚心求教,精心钻研,先后拜入多位国家级酿酒大师门下学习酱酒酿造技艺。经过三十多年的潜心学习,积累沉淀,蔡廷科把家传酿酒古法与众多大师
期刊
“9·11事件”,是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一起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如今,已过去16年有余。  通常说法是,2001年9月11日上午,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分别撞向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和世界贸易中心二号楼,两座建筑在遭到攻击后相继倒塌,世界贸易中心其余5座建筑物也受震而坍塌损毁;9时许,另一架被劫持的客机撞向位于美国华盛顿的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五角大楼局部结构损坏并坍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