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是一座城市最响亮、最光鲜的音符,也是城市人居最不安分的因素之一。
目前世界城市以2%陆地的面积承载着全球50%的人口,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直接加剧资源短缺的矛盾,并且对生态环境、人口健康、交通出行、公共安全等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世界城市人口三分之二居住在发展中国家,其中贫困人口大约15亿,其中至少有6亿人没有足够的住房,11亿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
中国是世界上建筑市场最大的国家,几乎一半的建筑都在中国建设。
据统计,中国现有建筑430亿平方米,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中国年新增建筑16亿~20亿平方米,其中的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中国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的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0%以上。
城市里的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维持功能本身,因此建筑业是这个问题的关键。与此同时,城市本身还是一个综合体,建筑则与这个综合体的大部分系统紧密相连,比如小到供排水系统、通风采暖系统,大到水生态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小区和城市绿化系统,等等。
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条件,没有清洁饮用水和卫生设施乃至电力,非常容易发生传染病,生态、资源、安全、健康等问题交替出现,为人口文明进步带来挑战。也因此,新能源与各种节能减排技术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低碳经济潮流涌动,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新的动力。
“绿色建筑相关生态和绿色产业将蓬勃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说。
近年来,发展绿色建筑已逐渐引领世界城市发展潮流。绿色建筑所体现的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创新建设发展模式,推进建设领域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向绿色低碳建筑转型,实现建筑业对环境的低碳排放、低污染、低影响,是中国建筑业和城市发展模式共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雨水的收集利用到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从水安全的保障到空气污染控制、环境生态绿化等,都展现了城市未来经济发展将成为从资源到产品到再生资源这样一个物质循环流动的过程,为宜居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途径。”仇保兴说。
他提出,一个城市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绿色建筑方面,要把握绿色建筑设计五原则。
这五项原则分别是:第一,建筑节能不仅要着眼于减少能源的使用,还必须考虑尽量采用低品质(低能值转换率)的能源,如地热能、太阳能:第二,在建筑设计中尽可能应用简单技术,如通风、外遮阳等,达到能源节约的目的;第三,利用低品质能源进行建筑整体性或基础性调温,利用高品质能源进行局部性、精细性调温,将成为绿色建筑设计的通则;第四,建筑将成为能源产生的单元,如屋顶计划中的太阳能利用;第五,从单一产能建筑走向集合——分布式绿色能源园区。
与此同时,绿色的低碳的城市,也将成为新的发展主流。在城市生态和绿色建筑方面,国内不少地方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深圳是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走在国内前列的现代都市。“要发展低碳城市,就必须以绿色建筑为突破口。”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喊出了这样的口号。
业界评价说,深圳地区绿色建筑成功设计最关键的因素有三个,一是通风,二是遮阳,三是建筑立面綠色和屋顶绿化。与内地一些城市相比,深圳面积狭小,建筑能耗在全市能耗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使得它成为了全国惟一新建建筑节能达标率达到100%的城市。
天津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指标体系体现了复合生态原则,在生态评价上,体现了生态能量的要求,而且由生态河、生态链、生态走廊逐步向沿江、沿渤海湾延伸,交通是低能耗、低污染模式,倡导高密度混合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再如曹妃甸,在这方面创新使用了多种评估工具,从零排放城镇、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开发新能源、中水回用、回收利用废弃物等理念,来探寻低碳城市的开发模式。
业内城市建筑专家说,人类不仅需要乌托邦式的梦想,更需要具有可操作、多样化、大众化的实践活动。城市的拯救不能仅仅寄托于未来的技术发展,更要注重那些现在就可用的“战斗武器”。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才有了中国与新加坡、英国、意大利、瑞士、德国等发达国家合作来建设生态城市的项目。这类生态城市一般设定居住人口为30万左右,以实用技术为技术主体;以绿色建筑为建筑主体;以服务业或新兴产业为产业主体;以步行、自行车、公交等绿色交通为交通主体。
目前我国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深圳光明生态城,以及湖南长株潭和湖北武汉“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在规划建设中。中国正以最旗帜鲜明的姿态向“绿色建筑”“绿色城市”的方向迈进。
其实,所谓低碳,所谓绿色,并不完全需要“高科技”元素的支撑。
安徽的民居、陕西的窑洞——都具有冬暖夏凉的特征。现在陕北一些地方在建设新楼房,让住窑洞的老百姓搬进去,结果发现冬天取暖烧的煤是过去的三倍。后来旅游部门发现了商机,把空置的窑洞开发成宾馆租给游人住,反而很受欢迎。
业界专家说,在中国南方,一些园林建筑更是师法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建筑。中国的园林,在形态上是自然的缩影,园林在建筑中,建筑在园林中,是共生的。相比较而言,西方的园林是几何的、宏大的、反自然的。
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国从自己的生态文明的基因里面,自然而然产生了中国式的城市园林建筑艺术,为当今的绿色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目前世界城市以2%陆地的面积承载着全球50%的人口,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直接加剧资源短缺的矛盾,并且对生态环境、人口健康、交通出行、公共安全等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世界城市人口三分之二居住在发展中国家,其中贫困人口大约15亿,其中至少有6亿人没有足够的住房,11亿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
中国是世界上建筑市场最大的国家,几乎一半的建筑都在中国建设。
据统计,中国现有建筑430亿平方米,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中国年新增建筑16亿~20亿平方米,其中的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中国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的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0%以上。
城市里的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维持功能本身,因此建筑业是这个问题的关键。与此同时,城市本身还是一个综合体,建筑则与这个综合体的大部分系统紧密相连,比如小到供排水系统、通风采暖系统,大到水生态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小区和城市绿化系统,等等。
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条件,没有清洁饮用水和卫生设施乃至电力,非常容易发生传染病,生态、资源、安全、健康等问题交替出现,为人口文明进步带来挑战。也因此,新能源与各种节能减排技术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低碳经济潮流涌动,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新的动力。
“绿色建筑相关生态和绿色产业将蓬勃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说。
近年来,发展绿色建筑已逐渐引领世界城市发展潮流。绿色建筑所体现的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创新建设发展模式,推进建设领域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向绿色低碳建筑转型,实现建筑业对环境的低碳排放、低污染、低影响,是中国建筑业和城市发展模式共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雨水的收集利用到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从水安全的保障到空气污染控制、环境生态绿化等,都展现了城市未来经济发展将成为从资源到产品到再生资源这样一个物质循环流动的过程,为宜居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途径。”仇保兴说。
他提出,一个城市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绿色建筑方面,要把握绿色建筑设计五原则。
这五项原则分别是:第一,建筑节能不仅要着眼于减少能源的使用,还必须考虑尽量采用低品质(低能值转换率)的能源,如地热能、太阳能:第二,在建筑设计中尽可能应用简单技术,如通风、外遮阳等,达到能源节约的目的;第三,利用低品质能源进行建筑整体性或基础性调温,利用高品质能源进行局部性、精细性调温,将成为绿色建筑设计的通则;第四,建筑将成为能源产生的单元,如屋顶计划中的太阳能利用;第五,从单一产能建筑走向集合——分布式绿色能源园区。
与此同时,绿色的低碳的城市,也将成为新的发展主流。在城市生态和绿色建筑方面,国内不少地方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深圳是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走在国内前列的现代都市。“要发展低碳城市,就必须以绿色建筑为突破口。”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喊出了这样的口号。
业界评价说,深圳地区绿色建筑成功设计最关键的因素有三个,一是通风,二是遮阳,三是建筑立面綠色和屋顶绿化。与内地一些城市相比,深圳面积狭小,建筑能耗在全市能耗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使得它成为了全国惟一新建建筑节能达标率达到100%的城市。
天津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指标体系体现了复合生态原则,在生态评价上,体现了生态能量的要求,而且由生态河、生态链、生态走廊逐步向沿江、沿渤海湾延伸,交通是低能耗、低污染模式,倡导高密度混合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再如曹妃甸,在这方面创新使用了多种评估工具,从零排放城镇、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开发新能源、中水回用、回收利用废弃物等理念,来探寻低碳城市的开发模式。
业内城市建筑专家说,人类不仅需要乌托邦式的梦想,更需要具有可操作、多样化、大众化的实践活动。城市的拯救不能仅仅寄托于未来的技术发展,更要注重那些现在就可用的“战斗武器”。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才有了中国与新加坡、英国、意大利、瑞士、德国等发达国家合作来建设生态城市的项目。这类生态城市一般设定居住人口为30万左右,以实用技术为技术主体;以绿色建筑为建筑主体;以服务业或新兴产业为产业主体;以步行、自行车、公交等绿色交通为交通主体。
目前我国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深圳光明生态城,以及湖南长株潭和湖北武汉“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在规划建设中。中国正以最旗帜鲜明的姿态向“绿色建筑”“绿色城市”的方向迈进。
其实,所谓低碳,所谓绿色,并不完全需要“高科技”元素的支撑。
安徽的民居、陕西的窑洞——都具有冬暖夏凉的特征。现在陕北一些地方在建设新楼房,让住窑洞的老百姓搬进去,结果发现冬天取暖烧的煤是过去的三倍。后来旅游部门发现了商机,把空置的窑洞开发成宾馆租给游人住,反而很受欢迎。
业界专家说,在中国南方,一些园林建筑更是师法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建筑。中国的园林,在形态上是自然的缩影,园林在建筑中,建筑在园林中,是共生的。相比较而言,西方的园林是几何的、宏大的、反自然的。
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国从自己的生态文明的基因里面,自然而然产生了中国式的城市园林建筑艺术,为当今的绿色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