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主要就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内容主要涉及艺术设计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 优化方案
[作者简介]罗小聪(1964- ),男,江西抚州人,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陶瓷青花艺术与绘画教育。(江西 景德镇 3334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4-0098-02
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掀起文化产业热潮,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人才作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对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经济的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这就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一方面要立足于整体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及专业技能。这也是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挑战。
一、艺术设计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
1.艺术设计人才紧缺。社会发展会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越发展,就越需要各个领域的艺术设计人才。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各个领域对于艺术设计方面的精英人才需求量大增。比如,毛绒玩具、礼品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工艺品设计制作人才的参与;影视动漫经济的发展不能缺少影视动漫造型设计、情景模拟设计等方面的人才;现代城市景观的美化离不开大量园林景观设计人才……社会经济越发展,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就越大,基于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十分紧俏是我国的现实状况。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还有很大一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这与艺术设计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有关,也与现今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关。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的艺术设计人才,高校应自觉反思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找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市场需求优化教育方案,提高艺术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
2.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设计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独具慧眼。设计师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捕捉到有用的信息,能够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在艺术设计方面,设计师要能够独辟蹊径,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优质的设计思路提出新的设计方案,满足市场对于设计的猎奇需求。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人才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专业的设计知识。没有专业知识就谈不上创造和发展,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游刃有余地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东西,因此,扎实的基本功是每一名优秀设计师必备的素质。比如,对于动漫设计师而言,扎实的FLASH应用功底以及电脑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儿童玩具设计师则必须具有扎实的玩具设计知识,还需要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才有可能设计出儿童喜欢的好玩具,适应市场需求。
第三,强烈的审美意识。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是艺术设计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审美的过程,艺术设计者要学会从构图、色彩、音律、绘画等方面去欣赏美的东西,进而加入自己的想法,设计制造出具有美感的东西。
第四,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相互之间的团结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设计人才而言,单打独斗必会受伤,闭门造车定然造不出“好车”,只有多名设计师联合起来,密切合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艺术设计教育理念陈旧落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条块分割式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已经难以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一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还在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时代发展变化对人才的新要求。因此,不论学校、老师还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都要自觉摒弃落后的教育理念,树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全新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这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教育迈出的第一步。
2.基础课程设置不合理。从基础课程内容方面来看,基础课程的内容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材方面,一些高校依然延续陈旧的专业教材,老旧的教材内容不仅吸引不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眼球,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欠佳。在基础课程结构设置方面,一些高校不顾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采取了与经济管理、土木工程等其他专业类似的课程设置,一二年级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学习,三四年级重点放在拔高训练、课外实习等方面。其实,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一二年级不穿插课外拔高、合作能力、审美意识等能力的提升训练,三四年级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缺乏实用技能。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是时代对高校教育的呼唤。缺乏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与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突出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要,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动手设计,实用技能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实践性和实用技能已经成为多数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考核标准。
4.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仅仅停留在设计稿上的设计作品是毫无价值的,只有将设计作品真实地呈现出来才是最好的艺术设计品,这就对艺术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拿室内设计来说,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拿出具体的室内设计方案,而且还要了解资金预算、所用材质、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必要的时候还要为客户提供具体的预算方案,确保自己的设计经济实惠。而现阶段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些,多数高校仅仅停留在家居设计、室内装潢等方面,缺乏对学生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这显然不符合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当学生真正步入社会工作后,才发现自己所学知识是如此浅薄,难以拿出让客户满意的方案。 三、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教育优化方案
1.优化艺术设计人才教育理念。要想做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教育,高校应做好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自觉树立起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人才教育理念,确保人才培养符合岗位要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应当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教育的目标放得更加长远,按照社会用人要求来设置高校自身专业课程。比如,中央美院就是立足于市场需求,推行起了“宽基础—专业院系—工作室”的培养模式,摸索出了“既重视跨学科交叉,又重视主选专业的专精要求”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新理念,并严格按照这一理念开设课程进行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完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学习。从课程设置内容方面,高校应与时俱进,选用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教材,不仅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重视与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开设不仅应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如服装蜡染扎染、 服装工艺学、服装功能与检测、服装工艺与设备、服饰美学、摄影、服装CAD、服装工艺学(实践)等,而且可以加入市场营销学、设计心理学、中国文化概论等相关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从课程结构方面,高校可以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设计。由于艺术设计不同于其他专业,在大一时期就可以加入社会实践性课程,让学生边学习基础知识边实践,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和认识。如中国传媒大学一向非常注重艺术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大一就不仅给学生开设了专业理论课,还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像处理、人机工程等课程,适应现代化艺术设计市场的需求。同时,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中国传媒大学还积极与各企事业单位、各艺术设计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既为这些单位输送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又为本校学生提供一定的社会实践课堂。
3.注重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应用技能是现阶段高校教育不得不重视的问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应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搭建各类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创造一切参与艺术实践的条件和机会,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紧密联系起来,多渠道促进学生的艺术设计实践能力。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活动:
一是组织观赏设计比赛或作品,学校或教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外或校内的艺术设计类演出,并对其做专业点评,思考其改进之处。二是鼓励学生参加艺术设计类社团。参加艺术社团的学生自己筹划节目、编排节目、指导节目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活动,因此,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艺术社团,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三是组织校内设计竞赛。比如元旦、圣诞、国庆等节日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艺术设计大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与专业教师一起设计,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四是鼓励校外实践,有选择性地参与社会选秀节目。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赛”“第八届设计之都公益广告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锻炼,学生们不仅能提升专业技能,而且可以开阔艺术眼界,树立起实践意识。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知识,这就要求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如学生的审美、团队合作、创新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诚实守信、忠诚、责任、坚韧、吃苦、敬业、严谨、尊重等优良品质,力求与时代的发展同步。高校教学与学生实践也密不可分,所以在高校可以适量加入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实践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从而加强艺术设计教学的实用性。同时高校还可以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给学生建立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
[参考文献]
[1]周瑾.体验式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2(11).
[2]严晖.WTO背景下我国成人艺术设计教育的定位与发展方向[J].中国成人教育,2010(5).
[3]张迎春.艺术设计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4).
[4]王莉.浅谈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思维教育[J].教育探索,2010(3).
[5]尹乃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6) .
[6]张天殊,王可心.浅谈当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成人教育,2010(11).
[7]谭秋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6).
[关键词]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 优化方案
[作者简介]罗小聪(1964- ),男,江西抚州人,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陶瓷青花艺术与绘画教育。(江西 景德镇 3334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4-0098-02
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掀起文化产业热潮,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人才作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对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经济的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这就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一方面要立足于整体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及专业技能。这也是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挑战。
一、艺术设计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
1.艺术设计人才紧缺。社会发展会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越发展,就越需要各个领域的艺术设计人才。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各个领域对于艺术设计方面的精英人才需求量大增。比如,毛绒玩具、礼品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工艺品设计制作人才的参与;影视动漫经济的发展不能缺少影视动漫造型设计、情景模拟设计等方面的人才;现代城市景观的美化离不开大量园林景观设计人才……社会经济越发展,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就越大,基于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十分紧俏是我国的现实状况。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还有很大一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这与艺术设计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有关,也与现今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关。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的艺术设计人才,高校应自觉反思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找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市场需求优化教育方案,提高艺术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
2.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设计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独具慧眼。设计师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捕捉到有用的信息,能够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在艺术设计方面,设计师要能够独辟蹊径,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优质的设计思路提出新的设计方案,满足市场对于设计的猎奇需求。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人才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专业的设计知识。没有专业知识就谈不上创造和发展,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游刃有余地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东西,因此,扎实的基本功是每一名优秀设计师必备的素质。比如,对于动漫设计师而言,扎实的FLASH应用功底以及电脑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儿童玩具设计师则必须具有扎实的玩具设计知识,还需要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才有可能设计出儿童喜欢的好玩具,适应市场需求。
第三,强烈的审美意识。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是艺术设计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审美的过程,艺术设计者要学会从构图、色彩、音律、绘画等方面去欣赏美的东西,进而加入自己的想法,设计制造出具有美感的东西。
第四,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相互之间的团结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设计人才而言,单打独斗必会受伤,闭门造车定然造不出“好车”,只有多名设计师联合起来,密切合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艺术设计教育理念陈旧落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条块分割式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已经难以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一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还在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时代发展变化对人才的新要求。因此,不论学校、老师还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都要自觉摒弃落后的教育理念,树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全新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这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教育迈出的第一步。
2.基础课程设置不合理。从基础课程内容方面来看,基础课程的内容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材方面,一些高校依然延续陈旧的专业教材,老旧的教材内容不仅吸引不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眼球,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欠佳。在基础课程结构设置方面,一些高校不顾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采取了与经济管理、土木工程等其他专业类似的课程设置,一二年级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学习,三四年级重点放在拔高训练、课外实习等方面。其实,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一二年级不穿插课外拔高、合作能力、审美意识等能力的提升训练,三四年级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缺乏实用技能。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是时代对高校教育的呼唤。缺乏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与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突出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要,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动手设计,实用技能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实践性和实用技能已经成为多数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考核标准。
4.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仅仅停留在设计稿上的设计作品是毫无价值的,只有将设计作品真实地呈现出来才是最好的艺术设计品,这就对艺术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拿室内设计来说,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拿出具体的室内设计方案,而且还要了解资金预算、所用材质、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必要的时候还要为客户提供具体的预算方案,确保自己的设计经济实惠。而现阶段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些,多数高校仅仅停留在家居设计、室内装潢等方面,缺乏对学生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这显然不符合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当学生真正步入社会工作后,才发现自己所学知识是如此浅薄,难以拿出让客户满意的方案。 三、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教育优化方案
1.优化艺术设计人才教育理念。要想做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教育,高校应做好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自觉树立起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人才教育理念,确保人才培养符合岗位要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应当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教育的目标放得更加长远,按照社会用人要求来设置高校自身专业课程。比如,中央美院就是立足于市场需求,推行起了“宽基础—专业院系—工作室”的培养模式,摸索出了“既重视跨学科交叉,又重视主选专业的专精要求”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新理念,并严格按照这一理念开设课程进行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完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学习。从课程设置内容方面,高校应与时俱进,选用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教材,不仅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重视与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开设不仅应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如服装蜡染扎染、 服装工艺学、服装功能与检测、服装工艺与设备、服饰美学、摄影、服装CAD、服装工艺学(实践)等,而且可以加入市场营销学、设计心理学、中国文化概论等相关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从课程结构方面,高校可以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设计。由于艺术设计不同于其他专业,在大一时期就可以加入社会实践性课程,让学生边学习基础知识边实践,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和认识。如中国传媒大学一向非常注重艺术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大一就不仅给学生开设了专业理论课,还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像处理、人机工程等课程,适应现代化艺术设计市场的需求。同时,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中国传媒大学还积极与各企事业单位、各艺术设计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既为这些单位输送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又为本校学生提供一定的社会实践课堂。
3.注重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应用技能是现阶段高校教育不得不重视的问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应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搭建各类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创造一切参与艺术实践的条件和机会,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紧密联系起来,多渠道促进学生的艺术设计实践能力。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活动:
一是组织观赏设计比赛或作品,学校或教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外或校内的艺术设计类演出,并对其做专业点评,思考其改进之处。二是鼓励学生参加艺术设计类社团。参加艺术社团的学生自己筹划节目、编排节目、指导节目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活动,因此,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艺术社团,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三是组织校内设计竞赛。比如元旦、圣诞、国庆等节日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艺术设计大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与专业教师一起设计,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四是鼓励校外实践,有选择性地参与社会选秀节目。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赛”“第八届设计之都公益广告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锻炼,学生们不仅能提升专业技能,而且可以开阔艺术眼界,树立起实践意识。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知识,这就要求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如学生的审美、团队合作、创新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诚实守信、忠诚、责任、坚韧、吃苦、敬业、严谨、尊重等优良品质,力求与时代的发展同步。高校教学与学生实践也密不可分,所以在高校可以适量加入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实践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从而加强艺术设计教学的实用性。同时高校还可以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给学生建立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
[参考文献]
[1]周瑾.体验式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2(11).
[2]严晖.WTO背景下我国成人艺术设计教育的定位与发展方向[J].中国成人教育,2010(5).
[3]张迎春.艺术设计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4).
[4]王莉.浅谈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思维教育[J].教育探索,2010(3).
[5]尹乃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6) .
[6]张天殊,王可心.浅谈当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成人教育,2010(11).
[7]谭秋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