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地区AOD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环境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tian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南疆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因素对其的影响,采用MODIS MCD19A2数据集2010-2019年的气溶胶数据,分析南疆地区近10 a来AOD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因素对AOD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空间分布上,AOD高值区分布在海拔较低的盆地地区,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空间分布季节性差异明显,春季高值区域面积最大,夏季高值区则集中在巴州中部(若羌县)与和田地区东南部(民丰县),秋冬季AOD分布特征无明显变化但值相对春夏季较低.②变化趋势上,10 a间南疆地区AOD年均值为0.278±0.035,总增幅为-14.85%,呈波动下降趋势.南疆地区季节变化趋势明显,AOD值呈现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春夏季AOD浮动变化明显,秋冬季相对平缓.月变化特征呈现为双峰型,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4月和9月.③RF模型预测风速、温度、相对湿度、水气压、最小水平能见度对南疆地区AOD都具有一定影响,其中,风速和相对湿度对AOD的影响程度最大.能见度与AOD呈负相关,说明南疆地区气溶胶粒子多分布在低层大气.
其他文献
自来水供水厂在运行过程会产生大量高浊度废水,其中富集了许多微生物、有机物及无机杂质,若直接排放会严重污染河流水体及周边土壤.采用磁絮凝工艺处理自来水厂供水过程中产生的高浊度废水,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了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磁种(Fe3O4)投加量、废水初始pH值和沉降时间对废水中浊度、COD和UV254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AC投加量为5 mg·L-1,Fe3O4投加量为20mg·L-1,沉降时间为5 min,pH为7~9条件下,废水中浊度由140.8 NTU降低至5 NTU,COD由6
为了解圆明园水环境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现状,掌握圆明园生态修复区长期恢复状况,于2017年对圆明园水系末端长春园开展水质、大型水生植物、蜻蜓目(Odonata)昆虫、鱼类(Piscium)和软甲动物(Malacostraca)的调查.结果表明:圆明园经过园区内水生生物群落的净化作用,水质基本达到地表Ⅲ类~Ⅳ类水体标准,属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在修复区玉玲珑馆水域,除COD外,TN、TP含量并未与10年前发生明显变化;圆明园共发现28种蜻蜓目昆虫,包括极度濒危物种低斑蜻(Libellula angelina Se
采用K.oxytoca菌株制成生物吸附剂(LRC)对亚甲基蓝染料(MB)和Pb(Ⅱ)二元体系的吸附进行实验研究,并结合高等统计物理模型对吸附机理进行阐述.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在不同接触时间和溶液pH条件下对LRC去除染料MB和Pb(Ⅱ)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两种污染物在二元吸附体系中表现出了吸附拮抗作用.利用单能量单吸附层(MSA)和单层扩展(MBA)统计物理模型对一元吸附体系和二元吸附体系进行拟合,均具有较好的拟合结果.在单元体系中,LRC对MB和Pb(Ⅱ)最大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63.61 mg·
为克服单一剩余活性污泥(WAS)发酵产酸效率低的问题和资源化利用废弃木耳菌糠(SMS),本文对热-碱预处理污泥(PWS)和菌糠进行共发酵,研究预处理和菌糠添加对共发酵体系的产酸性能影响.试验基于原料的总固体含量(TS)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污泥(WAS∶SMS=1∶0)、预处理污泥(PWS∶SMS=1∶0)、菌糠(PWS∶SMS=0∶1)、预处理污泥∶菌糠=1∶1(PWS∶SMS=1∶1)、污泥∶菌糠=1∶2(WAS∶SMS=1∶2)以及预处理污泥∶菌糠=1∶2(PWS∶SMS=1∶2),测定并分析了挥发
基于自然的修复理念,以典型河道型水库—北运河流域沙河水库为研究对象,考察水位调度运行对其水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水位运行期间,沙河水库月均出库水量增加149.48%,月均蒸发水量和渗透水量减少了34.17%和29.17%.沙河水库水质明显改善,沙河闸出库断面 NH4+-N、TN 和TP平均浓度由(2.53±0.89)、(14.18±5.06)、(0.50±0.02)mg·L-1 降低到(1.12±0.11)、(5.61±1.45)、(0.19±0.01)mg·L-1,其中NH4+-N和TP稳定达到了
垃圾卫生填埋过程中逸散的甲烷与渗滤液处理过程中反硝化段不够彻底产生的硝酸盐对周围环境具有严重的威胁,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技术可实现甲烷与硝酸盐的同步去除,极具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模拟垃圾填埋过程,以矿化垃圾作为垃圾填埋的覆土层与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微生物的接种源,建立了矿化垃圾床系统.结果表明,反应系统在140d的运行期间内,硝态氮平均去除速率为34.81mg·L-1·d-1,并且表现出较强的抗冲击能力.反应系统中硝酸盐的去除与甲烷的添加具有直接关系,化学计量学结果表明系统中主要发生的是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反应
汛期强降雨往往对河流水质产生重要影响,而关于不同类型强降雨对河流水质及藻类群落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以北运河上游沙河水库及其支流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2019年和2020年汛期不同类型强降雨对沙河水库水质的影响.通过对2019年强降雨(累计降雨量达51.6 mm·d-1和降雨强度12.9 mm·h-1,历时4 h)和2020年强降雨后(累计降雨量193.8mm·d-1和降雨强度16.15 mm·h-1,历时12 h)的沙河水库及其支流进行连续6 d追踪监测,考察和比较强降雨后沙河水库及其支流的主要水质及藻类群
研究探讨微电解耦合同步硝化反硝化(ICME-SND)工艺对煤化工废水氮去除的强化效能及机理.结果表明,在ICME-SND工艺中,煤化工废水的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5.99%、85.81%和75.59%,SND效率达到83.06%,显著高于非强化SND工艺.同时,ICME-SND工艺中活性污泥与微电解反应释放的铁离子相结合,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含量提高,其中紧密型EPS(TB-EPS)占EPS总量的68.39%.微电解反应有效提高SND系统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ICME-SND工艺中硝化细菌与
长江流域是我国淡水湖库最为集中的区域,近年来由于氮、磷人为富集导致富营养化问题较为突出.现有单一湖库污染源解析的研究具有局地性,难以揭示长江流域湖库群氮、磷污染源的区域性特征.因此,本研究构建了基于Moran\'s I模型、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模型和层次聚类分析(HCA)的污染源解析模型,分析了长江流域38个湖库的氮、磷来源及其区域性特征,并评估了不同空间范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对氮、磷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湖库群TN和TP浓度的空间相关性均较差,不适合将
硫酸厂污泥中砷(As)的含量和浸出毒性高,环境危害大,处理难度高.以9家硫酸厂的污泥为研究对象,探究污泥中As的赋存形态、浸出毒性和来源,探讨污泥中As的浸出机制,以期为含砷污泥的处置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结果表明,9家硫酸厂污泥中As含量高达2.61×104~1.50×105mg·kg-1,浸出浓度为73.6~1.47×104mg·L-1,属于危险废弃物.污泥中As主要以三价砷(As(Ⅲ))和五价砷(As(Ⅴ))的形态存在,As(Ⅲ)的赋存形态包括铁(氢)氧化物表面吸附态和As2O3,而As(Ⅴ)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