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校园建筑已经不仅仅是普通的设计,它还要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做到美观、节约,尤其是在地震发生后,社會各界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安全质量更是尤为关注。对此,建筑施工方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着眼于未来,加强建筑的安全性和美观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保证设计的节约环保。本文对校园规划和学校建筑设计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校园规划;学校建筑;建筑设计;校园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期。与之相对应的是校园的规模越来越大,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由于大规模的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对校园的规划和学校建筑设计成为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 学校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设计强求象征意义。譬如校园的平面构图要像龙、像火箭或别的什么什么,还要加上一些轴线组织如生态轴、人文轴、历史轴,等等。有这些象征意义和轴线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在规划设计中脱离实际、刻意求之,而忽视甚至损害交通组织、建筑的合理规模及朝向等实质性的内容,这就本末倒置了。
2.设计理念大而空。时下的校园规划流行谈理念,诸如生态理念、环境理念、空间理念、文化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智能化理念、网络化理念,等等。然而真正实现这些理念少之又少,提出的许多理念往往成为空口号,并没有相应的技术措施去落实。即使落实,有的也仅是以一种肤浅的方式去落实。譬如在有的学校的校园建设规划中,所谓生态理念,就是大片绿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简单的分期建设等。
3.规模偏大,尺度失真。一般新建校区的占地面积较大,于是在规划设计中普遍追求大空间、大轴线、大广场,如要设置几公顷的水面,建设上千米长、百米宽的景观大道,数万平方米的广场之类。但这样的环境设计真的建起来后,就会发现失真了,往往与校园环境空间所需要的安宁、亲切、宜人的氛围相悖,学生和教师在其中活动,感觉并不舒服失去了人的尺度,校园就变成了一个非人性化的空间。对于一个人均耕地相对数很小的国度的校园来说,这种校园规划一味追求形式方面的大规模的思想和做法也是十分有害的。
4.景观设计脱离实际。目前国内校园环境设计流行有水面的设计,河、湖、池、塘遍布其中,仿佛“无水不成景”,也不管是否具有先天的条件。有的校园内外本来没有河流、湖泊,规划设计中却硬要整出湖泊、河流;有的校园附近有河流,却属于季节性河流,不一定能成为景观,有的就是排洪沟,在规划设计中却不管这些,非要把它弄成一道“漂亮的风景”不可,不惜花再大的代价。其实,除了水之外,山石、树木、建筑乃至雕塑小品,也都可以创造出有特点的空间环境,关键还是要 “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林则林,强求不得。
5. 重形式,轻功能。校园的空间环境设计也存在重形式、轻功能的倾向。校园环境空间,往往除了景观作用,还具有很实际的使用功能,如集会、休闲、晨读、交流、 运动,等等,需要景观设计师细致地考虑。现在的一些设计,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需要考虑得不足,园林、广场、水面、草坪空间都很大,却“不近人情”,或者 因为缺少宜人的活动设施而“无人问津”,或者干脆谢绝进人。这些空间,或许中看,却不中用,很难让人产生场所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提高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对策
1. 加强校园规划设计
(1)要确保学校远离工业区,且要保障学校周遭的交通方便。
工业区的噪音与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远离工业区的基本目的即是为了给学生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此外,交通也是在进行学校布局规划时的重点考虑因素。学生的全部生活内容主要是由学校与家庭两个部分构成,一所偏僻的学校虽然能够为学生营造好的学习环境,然而却为学生的上学制造了障碍,且交通不便的区域势必就会人烟稀少,也会影响学生的人身安全。
(2)要确保学校的布局规划与区域人口的密度相结合。
当前大多数县城工业区与居民区混杂,为学校合理的布局规划造成了一定的难度。然而,相关部门可以居民生活区为中心,是学校尽量远离工业区,接近居民区。人口密度大的居民区域,是设置学校的最佳区域。
(3)校园建筑设施要充分结合当地环境和特色。
校园建筑设施是体现一个学校硬件条件的关键,所以很多学校都在建筑风格和理念上下功夫,并没有考虑到当地环境是否适合。所谓生态理念,就是要讲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一些盲目的跟风建筑只会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校园设计者在校园规划时,要结合当地地形,当地气候,当地环境来进行。在有山坡的地方,可以借鉴当地居民的房屋建筑风格,尽量做到建筑牢靠,在一些阴雨天气比较频繁的地区,就要考虑整个校园的排水系统。
2.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要场所化。
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知识讨论的空间环境在校园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校园中创造这样的信息环境:老师与学生可以不期而遇,坐下来讨论学术问题,使创意在讨论与交流中迸发,课内课外学生均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校园交往的空间往往是多层次的。先是室外多层次的公共的绿化平台,再至室内外的小尺度过渡空间,最后到具有较强领域性的室内空间,形成了多层次互相渗透的交往空间。校园规划设计中,首先应尊重自然环境,使校园建筑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让高校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时心情愉快。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通常把校园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设计:一是规划校园中心区域设计,以水系原貌、自然山水景、人文景观为主,以小广场、活动中心、人行步道为辅,人们可以沉浸于自然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群体组团设计,包括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建筑物之间的庭院空间。在保留已有建筑数目、水文景观的基础上对空间进行再次改造;三是在建筑物内部设计,应该适当地增加人工绿化生态环境,如绿化廊道、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绿化平台等。这样将三大部分成为有机整体,使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一致。
3. 注重功能分区的合理组合。校园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教学科研区、行政区、运动区、休闲绿化区、学生生活区。要求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动静分明,运用建筑手法形成有机的联系。在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用房合理面积的基础上,注重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贯通,适当突出共享空间。各个学科之间应相互开放,促进交流。校园规划设计要侧重建筑群组之间的联系,通过广场、庭院、门厅、步廊等将各个部分建成有机的整体。为师生留出充分的交流和活动场所。
4.注意安全防卫没置。校园的环境安全是师生板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校园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校园规划的安全性设计,其中涉及到充分考虑师生的生理、心理安全需要和社会安全等因素。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师生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校园各组团入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提高校园的安全防卫能力。
5.重视科学布局交通流线。校园交通布局应合理设置人行道、无障碍通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学生活动密集的区域,按“步行者优先空间”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要注意安排足够的空间停放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以利于保障校园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6. 校园道路交通网络的设计
道路是校园规划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校园交通的基本载体。根据道路在校园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交通功能,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校园主干道:即连接校门的道路。二是专用道路路线:主要供校园机动车、自行车行驶的道路,或步行林荫道等。三是校园分支道路:主要是连接校园建筑或校园各功能区之间的道路。在进行这三方面的道路交通设计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生态功能原则。绿色植物具有吸收污染物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减少校园环境污染,在校园道路的两旁进行绿化设计,对道路的空间格局进行科学的安排,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容易促进道路绿地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提高。
(2)高通达性原则。校园道路的高通达性是道路建设的重要依据,道路交通的方便、畅通是确保方便师生出行、校园物质流通的前提条件。校园交通道路应当做到直接、简洁。在正常人流情况下能够做到通行畅通,而在紧急情况下又能做到人流疏散。
(3)就近出行原则。在设计交通道路时应考虑到交通运输污染问题,注意减轻校园交通压力。尽量鼓励步行或骑自行车,倘若距离稍远应提供诸如电电瓶车之类的校园交通设施。对于校园的主要车行道路应注意限制行驶的速度,禁止超速。对于生活区或教学区等道路应制定有关机动车驶入的相关措施。
四、结束语
学校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单纯的规划设计,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规划与空间设计相互结合,同时与外界空间形式、感情空间综合起来形成的整体。在学校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将建筑物、景观、人综合起来,看做一个整体进行设计,使得学校成为多元化的综合体,达到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功能空间。
参考文献:
[1]付丽莹.校园规划与学校建筑设计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8):460-460,461.
[2]曹烽.校园规划及学校建筑设计的探索与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1).
[3]王一凡.基于生态理念的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天津市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设计实录[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z1):31-33.
关键词:校园规划;学校建筑;建筑设计;校园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期。与之相对应的是校园的规模越来越大,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由于大规模的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对校园的规划和学校建筑设计成为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 学校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设计强求象征意义。譬如校园的平面构图要像龙、像火箭或别的什么什么,还要加上一些轴线组织如生态轴、人文轴、历史轴,等等。有这些象征意义和轴线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在规划设计中脱离实际、刻意求之,而忽视甚至损害交通组织、建筑的合理规模及朝向等实质性的内容,这就本末倒置了。
2.设计理念大而空。时下的校园规划流行谈理念,诸如生态理念、环境理念、空间理念、文化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智能化理念、网络化理念,等等。然而真正实现这些理念少之又少,提出的许多理念往往成为空口号,并没有相应的技术措施去落实。即使落实,有的也仅是以一种肤浅的方式去落实。譬如在有的学校的校园建设规划中,所谓生态理念,就是大片绿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简单的分期建设等。
3.规模偏大,尺度失真。一般新建校区的占地面积较大,于是在规划设计中普遍追求大空间、大轴线、大广场,如要设置几公顷的水面,建设上千米长、百米宽的景观大道,数万平方米的广场之类。但这样的环境设计真的建起来后,就会发现失真了,往往与校园环境空间所需要的安宁、亲切、宜人的氛围相悖,学生和教师在其中活动,感觉并不舒服失去了人的尺度,校园就变成了一个非人性化的空间。对于一个人均耕地相对数很小的国度的校园来说,这种校园规划一味追求形式方面的大规模的思想和做法也是十分有害的。
4.景观设计脱离实际。目前国内校园环境设计流行有水面的设计,河、湖、池、塘遍布其中,仿佛“无水不成景”,也不管是否具有先天的条件。有的校园内外本来没有河流、湖泊,规划设计中却硬要整出湖泊、河流;有的校园附近有河流,却属于季节性河流,不一定能成为景观,有的就是排洪沟,在规划设计中却不管这些,非要把它弄成一道“漂亮的风景”不可,不惜花再大的代价。其实,除了水之外,山石、树木、建筑乃至雕塑小品,也都可以创造出有特点的空间环境,关键还是要 “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林则林,强求不得。
5. 重形式,轻功能。校园的空间环境设计也存在重形式、轻功能的倾向。校园环境空间,往往除了景观作用,还具有很实际的使用功能,如集会、休闲、晨读、交流、 运动,等等,需要景观设计师细致地考虑。现在的一些设计,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需要考虑得不足,园林、广场、水面、草坪空间都很大,却“不近人情”,或者 因为缺少宜人的活动设施而“无人问津”,或者干脆谢绝进人。这些空间,或许中看,却不中用,很难让人产生场所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提高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对策
1. 加强校园规划设计
(1)要确保学校远离工业区,且要保障学校周遭的交通方便。
工业区的噪音与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远离工业区的基本目的即是为了给学生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此外,交通也是在进行学校布局规划时的重点考虑因素。学生的全部生活内容主要是由学校与家庭两个部分构成,一所偏僻的学校虽然能够为学生营造好的学习环境,然而却为学生的上学制造了障碍,且交通不便的区域势必就会人烟稀少,也会影响学生的人身安全。
(2)要确保学校的布局规划与区域人口的密度相结合。
当前大多数县城工业区与居民区混杂,为学校合理的布局规划造成了一定的难度。然而,相关部门可以居民生活区为中心,是学校尽量远离工业区,接近居民区。人口密度大的居民区域,是设置学校的最佳区域。
(3)校园建筑设施要充分结合当地环境和特色。
校园建筑设施是体现一个学校硬件条件的关键,所以很多学校都在建筑风格和理念上下功夫,并没有考虑到当地环境是否适合。所谓生态理念,就是要讲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一些盲目的跟风建筑只会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校园设计者在校园规划时,要结合当地地形,当地气候,当地环境来进行。在有山坡的地方,可以借鉴当地居民的房屋建筑风格,尽量做到建筑牢靠,在一些阴雨天气比较频繁的地区,就要考虑整个校园的排水系统。
2.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要场所化。
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知识讨论的空间环境在校园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校园中创造这样的信息环境:老师与学生可以不期而遇,坐下来讨论学术问题,使创意在讨论与交流中迸发,课内课外学生均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校园交往的空间往往是多层次的。先是室外多层次的公共的绿化平台,再至室内外的小尺度过渡空间,最后到具有较强领域性的室内空间,形成了多层次互相渗透的交往空间。校园规划设计中,首先应尊重自然环境,使校园建筑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让高校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时心情愉快。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通常把校园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设计:一是规划校园中心区域设计,以水系原貌、自然山水景、人文景观为主,以小广场、活动中心、人行步道为辅,人们可以沉浸于自然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群体组团设计,包括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建筑物之间的庭院空间。在保留已有建筑数目、水文景观的基础上对空间进行再次改造;三是在建筑物内部设计,应该适当地增加人工绿化生态环境,如绿化廊道、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绿化平台等。这样将三大部分成为有机整体,使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一致。
3. 注重功能分区的合理组合。校园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教学科研区、行政区、运动区、休闲绿化区、学生生活区。要求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动静分明,运用建筑手法形成有机的联系。在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用房合理面积的基础上,注重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贯通,适当突出共享空间。各个学科之间应相互开放,促进交流。校园规划设计要侧重建筑群组之间的联系,通过广场、庭院、门厅、步廊等将各个部分建成有机的整体。为师生留出充分的交流和活动场所。
4.注意安全防卫没置。校园的环境安全是师生板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校园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校园规划的安全性设计,其中涉及到充分考虑师生的生理、心理安全需要和社会安全等因素。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师生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校园各组团入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提高校园的安全防卫能力。
5.重视科学布局交通流线。校园交通布局应合理设置人行道、无障碍通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学生活动密集的区域,按“步行者优先空间”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要注意安排足够的空间停放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以利于保障校园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6. 校园道路交通网络的设计
道路是校园规划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校园交通的基本载体。根据道路在校园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交通功能,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校园主干道:即连接校门的道路。二是专用道路路线:主要供校园机动车、自行车行驶的道路,或步行林荫道等。三是校园分支道路:主要是连接校园建筑或校园各功能区之间的道路。在进行这三方面的道路交通设计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生态功能原则。绿色植物具有吸收污染物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减少校园环境污染,在校园道路的两旁进行绿化设计,对道路的空间格局进行科学的安排,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容易促进道路绿地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提高。
(2)高通达性原则。校园道路的高通达性是道路建设的重要依据,道路交通的方便、畅通是确保方便师生出行、校园物质流通的前提条件。校园交通道路应当做到直接、简洁。在正常人流情况下能够做到通行畅通,而在紧急情况下又能做到人流疏散。
(3)就近出行原则。在设计交通道路时应考虑到交通运输污染问题,注意减轻校园交通压力。尽量鼓励步行或骑自行车,倘若距离稍远应提供诸如电电瓶车之类的校园交通设施。对于校园的主要车行道路应注意限制行驶的速度,禁止超速。对于生活区或教学区等道路应制定有关机动车驶入的相关措施。
四、结束语
学校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单纯的规划设计,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规划与空间设计相互结合,同时与外界空间形式、感情空间综合起来形成的整体。在学校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将建筑物、景观、人综合起来,看做一个整体进行设计,使得学校成为多元化的综合体,达到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功能空间。
参考文献:
[1]付丽莹.校园规划与学校建筑设计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8):460-460,461.
[2]曹烽.校园规划及学校建筑设计的探索与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1).
[3]王一凡.基于生态理念的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天津市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设计实录[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z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