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体验主题课程作为我园的园本课程,给了孩子更多接触社会、探索发现的机会。我们充分运用幼儿园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主动体验和感受,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諧发展。虽然社会体验活动是家长带领孩子来进行体验,但是每次体验前教师都会思考在这次体验中幼儿可以获得什么,发展了什么,并对家长提出倡议及要求,随之教师再围绕体验情况开展活动。在每一次体验的过程中每位幼儿都有不同的发现、不同的感受。就这样我们的社会体验主题课程如火如荼的开展着。
在进行社会体验主题活动时,大家一直按照“体验前——体验中——体验后”这个固有模式进行着各个社会体验主题。形成了这个固有模式以后,为老师们建立了一个操作指引,明确了课程实施的目的和方向;提供了层层指导,帮助老师们化解课程实施中的困惑。在这学期开展的中班社会体验《奶牛场里秘密多》时,就是按照这个传统固有模式来开展的:幼儿进行体验之后发现了很多奶牛场里的秘密,如:各种挤奶机器、工具、刚挤出来的奶是温温的等等。我们组织幼儿进行了一次体验后的谈话以及奶牛场的介绍之后就都是在围绕“奶”来展开活动,就这样按部就班结束了这一主题。
主题结束后,我在反思,本身我们在定位这个社会体验活动时的初衷是什么,价值是什么,我又重新翻阅园级计划,逐字阅读主题说明,尤其是最后一句主题蕴含的价值。我看到这个《奶牛场里秘密多》主题的价值在于让幼儿进一步获得更多关于“奶”的知识经验。而“奶牛场”的体验是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奶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那如果我们不急于让幼儿先体验,而是先从幼儿熟知的“牛奶”话题入手:你们每天都喝奶吗?都有哪些奶呢?牛奶有什么作用?等等,随后再以“奶从哪里来”引发幼儿进行体验了解的欲望,幼儿在体验过程中是不是就不会再盲目了,目的性也会更强。再来回顾以前进行过的社会体验主题活动,猛然发现所有的社会体验主题课程都是经过一次体验前的谈话,就让家长带领孩子投入了体验之中。体验前的谈话是进入一个主题的唯一方式吗?是不是有别的途径呢?于是,我在接下来的社会体验主题活动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在《我和秋天有个约会》的社会体验主题活动中,我们进行了这样的尝试:经过班级教研确定以秋天的果实为点来进入主题。但是秋天果实甚多,该选什么果实呢?该让幼儿去体验什么果实呢?该体验一种果实,还是去体验多种果实呢?什么地方能够满足幼儿的体验需求呢?就这样反复琢磨,反复否定,幡然醒悟:我们为什么要规定孩子去体验某种果实呢,孩子们各自体验到不同的果实不是更充分说明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吗。于是我们向家长发出倡议,家长根据幼儿的兴趣以及自己的资源来选择体验内容,可一种,可多种。结果恰恰如我们所料,秋天果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们将幼儿的体验结果进行了统计,枣:25人 ;花生:7人;向日葵:7人;红薯:2人;核桃、葡萄、青椒、葫芦、丝瓜等各一人。我们根据统计情况,在活动中侧重于围绕“枣”“花生”“向日葵”三种果实来展开。幼儿在关于枣的系列活动《认识枣》、《捣枣泥》、《做枣馍》、《做酒枣》《榨枣汁》中充分锻炼了小肌肉,主动学习的能力得以提升。这样一次不受限制的体验活动,旨在通过幼儿不同的体验内容中找寻幼儿的兴趣点,从而引发幼儿的主动学习。幼儿在这个过程中的探究、专注是不需要成人来强化的,是幼儿自发的。
在《去理发》的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又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先从小朋友头发的话题聊起:幼儿相互述说着同伴头发的样子、颜色、发型等等。之后,我们组织幼儿对自己家人的头发进行了一次大调查,幼儿发现:爷爷奶奶的白发多,爸爸头发短,妈妈会染发、烫卷发等等。围绕“头发”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幼儿的关注点集中在发型上。这时,我在想理发店的作用是什么呢?是让人们变美的地方。那我们可不可以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一款发型呢。我们修改了原有的体验记录表,进行了再次设计,其中主要一栏为“我设计的发型”。我们想让幼儿先设计出自己想要的发型,然后再去和家人和理发师沟通,最后修剪出适合自己的发型。
幼儿兴趣高涨,但是限于自己的绘画水平无法表现出自己想要的发型,于是我在旁边进行了批注,来进一步解释幼儿具体想要的发型。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先进行初步的沟通,然后再去理发店。周一来园时,我们从幼儿的发型上看到了一些变化。经过这样一次别样的体验活动,孩子们更懂得表达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意愿进行体验活动。体验活动变得不再是老师想让我……,而变为我想要……在进行《热闹的马路》这个社会体验主题活动时,做了这样的尝试:考虑到交通标志离幼儿已有经验较远,我们决定先从班级、幼儿园的标志入手,因为这些是幼儿熟悉的,也容易理解的。我们带领幼儿到幼儿园寻找标志,当幼儿对标志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以后,我们向孩子抛出问题:我们的教室和幼儿园有这么多的标志,那马路上是不是也有标志呢?这一问题引起了幼儿寻找马路上的标志的兴趣。同时我们向家长提出建议:在体验之前,只需要和孩子说这么一句引导语即可:“宝贝,马路周围也有很多标志,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比比看谁找的多?”幼儿在这个社会体验过程中,就会专注地去寻找马路上出现的各种标志,其中有安全标志、生活标志、交通标志、警告标志等等。(单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实验幼儿园)
在进行社会体验主题活动时,大家一直按照“体验前——体验中——体验后”这个固有模式进行着各个社会体验主题。形成了这个固有模式以后,为老师们建立了一个操作指引,明确了课程实施的目的和方向;提供了层层指导,帮助老师们化解课程实施中的困惑。在这学期开展的中班社会体验《奶牛场里秘密多》时,就是按照这个传统固有模式来开展的:幼儿进行体验之后发现了很多奶牛场里的秘密,如:各种挤奶机器、工具、刚挤出来的奶是温温的等等。我们组织幼儿进行了一次体验后的谈话以及奶牛场的介绍之后就都是在围绕“奶”来展开活动,就这样按部就班结束了这一主题。
主题结束后,我在反思,本身我们在定位这个社会体验活动时的初衷是什么,价值是什么,我又重新翻阅园级计划,逐字阅读主题说明,尤其是最后一句主题蕴含的价值。我看到这个《奶牛场里秘密多》主题的价值在于让幼儿进一步获得更多关于“奶”的知识经验。而“奶牛场”的体验是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奶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那如果我们不急于让幼儿先体验,而是先从幼儿熟知的“牛奶”话题入手:你们每天都喝奶吗?都有哪些奶呢?牛奶有什么作用?等等,随后再以“奶从哪里来”引发幼儿进行体验了解的欲望,幼儿在体验过程中是不是就不会再盲目了,目的性也会更强。再来回顾以前进行过的社会体验主题活动,猛然发现所有的社会体验主题课程都是经过一次体验前的谈话,就让家长带领孩子投入了体验之中。体验前的谈话是进入一个主题的唯一方式吗?是不是有别的途径呢?于是,我在接下来的社会体验主题活动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在《我和秋天有个约会》的社会体验主题活动中,我们进行了这样的尝试:经过班级教研确定以秋天的果实为点来进入主题。但是秋天果实甚多,该选什么果实呢?该让幼儿去体验什么果实呢?该体验一种果实,还是去体验多种果实呢?什么地方能够满足幼儿的体验需求呢?就这样反复琢磨,反复否定,幡然醒悟:我们为什么要规定孩子去体验某种果实呢,孩子们各自体验到不同的果实不是更充分说明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吗。于是我们向家长发出倡议,家长根据幼儿的兴趣以及自己的资源来选择体验内容,可一种,可多种。结果恰恰如我们所料,秋天果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们将幼儿的体验结果进行了统计,枣:25人 ;花生:7人;向日葵:7人;红薯:2人;核桃、葡萄、青椒、葫芦、丝瓜等各一人。我们根据统计情况,在活动中侧重于围绕“枣”“花生”“向日葵”三种果实来展开。幼儿在关于枣的系列活动《认识枣》、《捣枣泥》、《做枣馍》、《做酒枣》《榨枣汁》中充分锻炼了小肌肉,主动学习的能力得以提升。这样一次不受限制的体验活动,旨在通过幼儿不同的体验内容中找寻幼儿的兴趣点,从而引发幼儿的主动学习。幼儿在这个过程中的探究、专注是不需要成人来强化的,是幼儿自发的。
在《去理发》的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又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先从小朋友头发的话题聊起:幼儿相互述说着同伴头发的样子、颜色、发型等等。之后,我们组织幼儿对自己家人的头发进行了一次大调查,幼儿发现:爷爷奶奶的白发多,爸爸头发短,妈妈会染发、烫卷发等等。围绕“头发”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幼儿的关注点集中在发型上。这时,我在想理发店的作用是什么呢?是让人们变美的地方。那我们可不可以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一款发型呢。我们修改了原有的体验记录表,进行了再次设计,其中主要一栏为“我设计的发型”。我们想让幼儿先设计出自己想要的发型,然后再去和家人和理发师沟通,最后修剪出适合自己的发型。
幼儿兴趣高涨,但是限于自己的绘画水平无法表现出自己想要的发型,于是我在旁边进行了批注,来进一步解释幼儿具体想要的发型。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先进行初步的沟通,然后再去理发店。周一来园时,我们从幼儿的发型上看到了一些变化。经过这样一次别样的体验活动,孩子们更懂得表达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意愿进行体验活动。体验活动变得不再是老师想让我……,而变为我想要……在进行《热闹的马路》这个社会体验主题活动时,做了这样的尝试:考虑到交通标志离幼儿已有经验较远,我们决定先从班级、幼儿园的标志入手,因为这些是幼儿熟悉的,也容易理解的。我们带领幼儿到幼儿园寻找标志,当幼儿对标志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以后,我们向孩子抛出问题:我们的教室和幼儿园有这么多的标志,那马路上是不是也有标志呢?这一问题引起了幼儿寻找马路上的标志的兴趣。同时我们向家长提出建议:在体验之前,只需要和孩子说这么一句引导语即可:“宝贝,马路周围也有很多标志,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比比看谁找的多?”幼儿在这个社会体验过程中,就会专注地去寻找马路上出现的各种标志,其中有安全标志、生活标志、交通标志、警告标志等等。(单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