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外市场不是伊甸园
在联想2015新财年誓师大会上,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联想移动业务集团总裁刘军表示,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放缓的情况下,海外将成为联想重点突破的市场。刘军的这番表态,其实也是绝大多数国产手机品牌们的想法—国内市场日趋饱和,那就到国外去赚钱呗!但,国外市场是否真的有大家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呢?
相对于国内市场,国外市场虽然版图很大,但用户总数却也没有大到哪里去,这也是包括苹果在内的很多国际品牌,这几年都一直在全力备战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
对于海外那些发展中国家而言,大部分消费者购买智能手机的价格都在200美元,甚至100美元以下。此外,苹果等巨头也在迫于市场扩张压力的情况下,向这些市场排出重兵。而诸如美国和欧洲这些发达国家,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十分成熟,苹果、三星和LG等国际品牌在这些市场耕耘多年—作为新入局的国产手机品牌玩家,能够捞得多少好处,还是个未知数。
在国内已经逐渐变成娱乐圈的智能手机市场中艰难求存的国产手机品牌,渴望到新的市场寻求商机无可厚非。不过,对于翅膀还没完全长硬的国产手机品牌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还不确定的海外市场,并不是它们的伊甸园。
专利,专利
毫无疑问,对于图谋海外市场的国产手机品牌们来说,专利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坎。一方面是源自竞争对手的外观或设计专利,另一方面还有来自于通信技术提供商的相关技术专利。
三星和苹果的专利世纪大战至今也未能完全平息,这刚刚踏出国门的国产手机品牌,也同样遭遇了专利困境。去年年底,在印度刚刚成长为第五大手机厂商的小米遭遇了爱立信方面的专利控诉,被德里高院判决禁售相关型号产品(红米Note)。无奈之下,小米只能回应称销售者是第三方网站,与自己无关。小米在印度的遭遇,对于国产手机品牌来说,还只是个开始。
近年来,很多国内的手机品牌为了快节奏发布产品,并未在专利上有所作为。上游厂商提供的成熟方案就像毒药,让很多上瘾的下游手机厂商纷纷放弃了对于专利技术的渴望。尤其是那些曾打着互联网手机旗号的手机品牌,并没有通信或手机研发背景,仅靠上游成熟的供应链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便“组装”出了一部部手机,完全没有任何的专利储备可言。另一方面,专利费会抬高手机成本,对于热衷于价格战的国内市场来说,这笔投入也显得并不太“合算”。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在专利检索总量方面,OPPO一共有2 800多项,小米为1 500项左右,魅族则仅有200多项,苹果有2 600多项。然而在发明公布数方面,苹果已获得专利授权的数量是OPPO的4倍,小米的48倍,是魅族的120倍。
另据公开资料显示,三星目前是美国第二大专利持有者,仅次于IBM,掌握专利超过33 800项。而在这背后,是三星在研发费用方面的投资自2010年以来已经增加了27%,该公司2014年研发人员规模已经扩大至6万多人。2014年,三星将其营收的6.4%份额(约134亿美元)拿出来搞研发。
在国内,大家都没有掌握太多专利,无外乎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因此专利战短期内还不会大规模爆发。而到了成熟的海外市场,专利是竞争最有利的武器,远比在国内的社交平台上大打口水战残酷。更残酷的是,对于国产手机品牌们来说,专利战也在所难免。
现阶段,除了要加强自身研发技术的投入和对专利的重视。也可以适当考虑收购一些国外的相关企业,通过花钱购买的方式获得一些专利授权。比如,联想在收购摩托罗拉之后,其专利池中增加了2 000项专利,还有2.1万项来自谷歌的交叉授权专利。这对有意进入欧美等成熟市场的联想来说,无疑是个必要的准备。
还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手机品牌在和国际品牌博弈之时,还需要熟悉专利大战的游戏规则,以及相关人才储备有所准备。
本土化:你懂国外用户么?
本土化这个词,是我们之前经常用来评价国外厂商进入中国的市场表现时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国内手机品牌要进军他国市场,同样也需要面临本土化的问题。对于很多国际级玩家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国内手机玩家们又是否能搞得定呢?
作为现如今大家最亲密的科技伙伴,智能手机用户对其有着很多不可名状的隐性要求。一两年前,在每一场国产手机品牌的新品发布会上,大家都会聊到经过自己深度定制的ROM如何如何优秀,如何如何贴合中国用户的生活习惯。这些内容,甚至被一些厂商视为核心竞争力。而到了国外,这一切似乎又要重新来过。
本土化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这些内容并不是几个产品经理和程序员坐在北京的办公室内奋战小半年就能轻松完成的。它涉及到目标市场的审美倾向、使用习惯、风土人情和网络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国内用户觉得原生Android不好用,原因也大多出于此。
对于想要在海外完成本地化的国内手机品牌来说,在目标市场建立自己的研发办公室,或者联合本土团队定制专门版本的产品应该是一种解决思路。目前,华为、中兴和TCL等均有类似的研发办公室分布在海外,但互联网手机厂商则还并没有完成这样的布局。
此外,生态链也是问题。那些号称主打生态的国产手机品牌,到了国外之后显然也很难将自己的音乐、视频和阅读等服务简单移植到国外平台。因此,要完成本地化工作,光自己单干还不行,还需要和当地的各类网络服务商进行合作,完成资源的整合。这个难度也是非常大的。要知道,在国内很多ROM都还没有完成这一过程—三星手机就是个例子,它其实整合了不少国内的网络服务,但对于三星的ROM,国内用户的评价却并不高。
品牌认知度的建立
另外一道坎,则是个长期问题—品牌的建立。在国内,如今各大手机厂商都是通过互联网营销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倚重线上销售渠道维持产品的价格优势。互联网手机厂商如此起家,而传统手机厂商也借此焕发第二春。
但在国外,这种玩法是否还能凑效呢?比如,在海外举办新品发布会,邀请一堆海外的KOL(意见领袖)参加,并搞一个现场直播,再让大家在推特和脸书等平台上炒一炒。接着就把产品放上当地的电商平台,等着消费者来抢购?没有了在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光环,缺少了影响力的加持,要得到认同的难度可不小。事实上,小米等厂商在印度已经遭遇过抢购作假被起诉的问题。
除了营销模式的挑战,摊子大了厂商的营销声量将很难触及到各个方面。对于俄罗斯由普京亲自“代言”的YotaPhone,以及印度的第一大手机制造商Micromax等,绝大多数中国人都闻所未闻。反过来,我们的小米、魅族和锤子等手机品牌,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而与营销所对应的,还有售后。目前即便是在国内,小米和魅族等厂商的售后渠道的建设仍然被很多人诟病,海外市场就更是如此了。都说良好的售后是二次营销,一旦愿意尝鲜国产手机品牌的第一波老外被坑,要再次打开局面就更为困难了。
最重要的,还是产品的定位。
无论是华为还是中兴,以及势头正盛的小米,还有闷声发大财的TCL等,它们在海外市场几乎都走的是低端路线。它们的主要战略都是抓住海外市场的手机升级窗口机遇期,抢夺原本功能机的份额。比如,小米在印度市场的主力机型就是红米系列。还有一些则是选择和当地的运营商合作,以合约套餐的方式免费赠机。
低价手机的确可以收割一部分市场,但如果以这种姿态入局,留给人一个廉价手机的品牌印象并非一个明智的选择。首先,廉价手机本身利润率就低,灰头土脸也挣不了几个钱。此外,后续要摆脱这种低端形象,也并不容易,君不见当小米Note迈过1 999元这道坎的时候,那遍地的骂声?
在联想2015新财年誓师大会上,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联想移动业务集团总裁刘军表示,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放缓的情况下,海外将成为联想重点突破的市场。刘军的这番表态,其实也是绝大多数国产手机品牌们的想法—国内市场日趋饱和,那就到国外去赚钱呗!但,国外市场是否真的有大家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呢?
相对于国内市场,国外市场虽然版图很大,但用户总数却也没有大到哪里去,这也是包括苹果在内的很多国际品牌,这几年都一直在全力备战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
对于海外那些发展中国家而言,大部分消费者购买智能手机的价格都在200美元,甚至100美元以下。此外,苹果等巨头也在迫于市场扩张压力的情况下,向这些市场排出重兵。而诸如美国和欧洲这些发达国家,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十分成熟,苹果、三星和LG等国际品牌在这些市场耕耘多年—作为新入局的国产手机品牌玩家,能够捞得多少好处,还是个未知数。
在国内已经逐渐变成娱乐圈的智能手机市场中艰难求存的国产手机品牌,渴望到新的市场寻求商机无可厚非。不过,对于翅膀还没完全长硬的国产手机品牌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还不确定的海外市场,并不是它们的伊甸园。
专利,专利
毫无疑问,对于图谋海外市场的国产手机品牌们来说,专利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坎。一方面是源自竞争对手的外观或设计专利,另一方面还有来自于通信技术提供商的相关技术专利。
三星和苹果的专利世纪大战至今也未能完全平息,这刚刚踏出国门的国产手机品牌,也同样遭遇了专利困境。去年年底,在印度刚刚成长为第五大手机厂商的小米遭遇了爱立信方面的专利控诉,被德里高院判决禁售相关型号产品(红米Note)。无奈之下,小米只能回应称销售者是第三方网站,与自己无关。小米在印度的遭遇,对于国产手机品牌来说,还只是个开始。
近年来,很多国内的手机品牌为了快节奏发布产品,并未在专利上有所作为。上游厂商提供的成熟方案就像毒药,让很多上瘾的下游手机厂商纷纷放弃了对于专利技术的渴望。尤其是那些曾打着互联网手机旗号的手机品牌,并没有通信或手机研发背景,仅靠上游成熟的供应链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便“组装”出了一部部手机,完全没有任何的专利储备可言。另一方面,专利费会抬高手机成本,对于热衷于价格战的国内市场来说,这笔投入也显得并不太“合算”。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在专利检索总量方面,OPPO一共有2 800多项,小米为1 500项左右,魅族则仅有200多项,苹果有2 600多项。然而在发明公布数方面,苹果已获得专利授权的数量是OPPO的4倍,小米的48倍,是魅族的120倍。
另据公开资料显示,三星目前是美国第二大专利持有者,仅次于IBM,掌握专利超过33 800项。而在这背后,是三星在研发费用方面的投资自2010年以来已经增加了27%,该公司2014年研发人员规模已经扩大至6万多人。2014年,三星将其营收的6.4%份额(约134亿美元)拿出来搞研发。
在国内,大家都没有掌握太多专利,无外乎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因此专利战短期内还不会大规模爆发。而到了成熟的海外市场,专利是竞争最有利的武器,远比在国内的社交平台上大打口水战残酷。更残酷的是,对于国产手机品牌们来说,专利战也在所难免。
现阶段,除了要加强自身研发技术的投入和对专利的重视。也可以适当考虑收购一些国外的相关企业,通过花钱购买的方式获得一些专利授权。比如,联想在收购摩托罗拉之后,其专利池中增加了2 000项专利,还有2.1万项来自谷歌的交叉授权专利。这对有意进入欧美等成熟市场的联想来说,无疑是个必要的准备。
还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手机品牌在和国际品牌博弈之时,还需要熟悉专利大战的游戏规则,以及相关人才储备有所准备。
本土化:你懂国外用户么?
本土化这个词,是我们之前经常用来评价国外厂商进入中国的市场表现时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国内手机品牌要进军他国市场,同样也需要面临本土化的问题。对于很多国际级玩家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国内手机玩家们又是否能搞得定呢?
作为现如今大家最亲密的科技伙伴,智能手机用户对其有着很多不可名状的隐性要求。一两年前,在每一场国产手机品牌的新品发布会上,大家都会聊到经过自己深度定制的ROM如何如何优秀,如何如何贴合中国用户的生活习惯。这些内容,甚至被一些厂商视为核心竞争力。而到了国外,这一切似乎又要重新来过。
本土化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这些内容并不是几个产品经理和程序员坐在北京的办公室内奋战小半年就能轻松完成的。它涉及到目标市场的审美倾向、使用习惯、风土人情和网络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国内用户觉得原生Android不好用,原因也大多出于此。
对于想要在海外完成本地化的国内手机品牌来说,在目标市场建立自己的研发办公室,或者联合本土团队定制专门版本的产品应该是一种解决思路。目前,华为、中兴和TCL等均有类似的研发办公室分布在海外,但互联网手机厂商则还并没有完成这样的布局。
此外,生态链也是问题。那些号称主打生态的国产手机品牌,到了国外之后显然也很难将自己的音乐、视频和阅读等服务简单移植到国外平台。因此,要完成本地化工作,光自己单干还不行,还需要和当地的各类网络服务商进行合作,完成资源的整合。这个难度也是非常大的。要知道,在国内很多ROM都还没有完成这一过程—三星手机就是个例子,它其实整合了不少国内的网络服务,但对于三星的ROM,国内用户的评价却并不高。
品牌认知度的建立
另外一道坎,则是个长期问题—品牌的建立。在国内,如今各大手机厂商都是通过互联网营销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倚重线上销售渠道维持产品的价格优势。互联网手机厂商如此起家,而传统手机厂商也借此焕发第二春。
但在国外,这种玩法是否还能凑效呢?比如,在海外举办新品发布会,邀请一堆海外的KOL(意见领袖)参加,并搞一个现场直播,再让大家在推特和脸书等平台上炒一炒。接着就把产品放上当地的电商平台,等着消费者来抢购?没有了在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光环,缺少了影响力的加持,要得到认同的难度可不小。事实上,小米等厂商在印度已经遭遇过抢购作假被起诉的问题。
除了营销模式的挑战,摊子大了厂商的营销声量将很难触及到各个方面。对于俄罗斯由普京亲自“代言”的YotaPhone,以及印度的第一大手机制造商Micromax等,绝大多数中国人都闻所未闻。反过来,我们的小米、魅族和锤子等手机品牌,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而与营销所对应的,还有售后。目前即便是在国内,小米和魅族等厂商的售后渠道的建设仍然被很多人诟病,海外市场就更是如此了。都说良好的售后是二次营销,一旦愿意尝鲜国产手机品牌的第一波老外被坑,要再次打开局面就更为困难了。
最重要的,还是产品的定位。
无论是华为还是中兴,以及势头正盛的小米,还有闷声发大财的TCL等,它们在海外市场几乎都走的是低端路线。它们的主要战略都是抓住海外市场的手机升级窗口机遇期,抢夺原本功能机的份额。比如,小米在印度市场的主力机型就是红米系列。还有一些则是选择和当地的运营商合作,以合约套餐的方式免费赠机。
低价手机的确可以收割一部分市场,但如果以这种姿态入局,留给人一个廉价手机的品牌印象并非一个明智的选择。首先,廉价手机本身利润率就低,灰头土脸也挣不了几个钱。此外,后续要摆脱这种低端形象,也并不容易,君不见当小米Note迈过1 999元这道坎的时候,那遍地的骂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