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列宁的思想体系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体系的坚持和继承,又是对其的创新和发展,但在这两大体系中都坚持了人民群众为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而这一观点对于今天的群众路线而言仍有现实意义。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了马列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及其当代价值,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马列主义 人民群众观 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41;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7-0087-01
引言:
马列主义是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门科学进行分析,而应将其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去研究。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是进一步推进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研究的基础,是深入探索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前提,更是促进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
一、马列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对于整个人类历史而言,历史是人通过实践活动而产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通过与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互动而形成了自我,因而人民群众自始至终都是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无论探索历史中的任何观点和概念,都必须将其归入到人的发展过程之中,不能忽略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对于人的本质及发展的探索也是马列主义革命性和彻底性的重要表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而列宁则继承了这一观点。
首先,马列主义之中的科学社会主义不仅仅继承和发展了政治学和哲学的批判基础上,更为主要的是其也建立于空想社会主义之上,特别是基于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基础之上。空想社会主义的问题乃在于其无法指明真正的出路,既没有论述资本主义之下奴隶雇佣制度的本质,也没有掌握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规律,因而无法找到能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此外,由于受到时代和个体思想等方面的限制,空想社会主义也发现不了无产阶段的斗争性和能动性,大大忽略了其所特有的政治活动。
其次,究其理论根源发现,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以费尔巴哈为代表人物的旧唯物论和以黑格尔为代表人物的唯心论的批判基础之上的,这一理论批判大约包括了三方面内容,分别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论的批判、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的批判以及青年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的批判。通过以上的理论批判,马克思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其中以历史为理论原则,以人类的感性活动为理论基础,以人的历史发展为主要内容,以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为理论目标,从而为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科学的哲学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人的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基于时间对目标世界的创造,一方面,人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和改造世界,同时也证明自身是具有意识的存在,另一方面,人也通过劳动创造自身。因此,劳动是人与外界发生关系的媒介,当人开始形成自身本质时,人民群众就开始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列宁准确认识到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在实践角度了解和掌握了作为人类存在方式的历史是架构人与世界真实关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历史创造性活动与社会的发展活动为同一个过程。可以说,列宁取得十月革命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乃在于,其清楚认识到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二、马列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当代价值
基于我国目前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深入掌握马列主义的人民群众观,能有效帮助广大党员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理念。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要想在根本上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我们党就必须真正做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保障工作。国家的长治久安,党政事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人民生活的富裕,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追求。因此,我们党必须回归马列主义,从中汲取精神营养。
结论:
总而言之,马列主义人民群众觀是无产阶级政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其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群众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贯彻落实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切实解决好群众的利益问题。
参考文献:
[1]韦震.马列主义人民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N].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08:7-8.
作者简介:
韩强(1982年7月-),男,汉族,吉林长春市人;2005年毕业于长春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就读于吉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就职于长春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马列主义 人民群众观 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41;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7-0087-01
引言:
马列主义是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门科学进行分析,而应将其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去研究。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是进一步推进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研究的基础,是深入探索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前提,更是促进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
一、马列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对于整个人类历史而言,历史是人通过实践活动而产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通过与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互动而形成了自我,因而人民群众自始至终都是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无论探索历史中的任何观点和概念,都必须将其归入到人的发展过程之中,不能忽略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对于人的本质及发展的探索也是马列主义革命性和彻底性的重要表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而列宁则继承了这一观点。
首先,马列主义之中的科学社会主义不仅仅继承和发展了政治学和哲学的批判基础上,更为主要的是其也建立于空想社会主义之上,特别是基于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基础之上。空想社会主义的问题乃在于其无法指明真正的出路,既没有论述资本主义之下奴隶雇佣制度的本质,也没有掌握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规律,因而无法找到能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此外,由于受到时代和个体思想等方面的限制,空想社会主义也发现不了无产阶段的斗争性和能动性,大大忽略了其所特有的政治活动。
其次,究其理论根源发现,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以费尔巴哈为代表人物的旧唯物论和以黑格尔为代表人物的唯心论的批判基础之上的,这一理论批判大约包括了三方面内容,分别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论的批判、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的批判以及青年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的批判。通过以上的理论批判,马克思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其中以历史为理论原则,以人类的感性活动为理论基础,以人的历史发展为主要内容,以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为理论目标,从而为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科学的哲学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人的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基于时间对目标世界的创造,一方面,人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和改造世界,同时也证明自身是具有意识的存在,另一方面,人也通过劳动创造自身。因此,劳动是人与外界发生关系的媒介,当人开始形成自身本质时,人民群众就开始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列宁准确认识到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在实践角度了解和掌握了作为人类存在方式的历史是架构人与世界真实关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历史创造性活动与社会的发展活动为同一个过程。可以说,列宁取得十月革命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乃在于,其清楚认识到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二、马列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当代价值
基于我国目前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深入掌握马列主义的人民群众观,能有效帮助广大党员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理念。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要想在根本上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我们党就必须真正做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保障工作。国家的长治久安,党政事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人民生活的富裕,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追求。因此,我们党必须回归马列主义,从中汲取精神营养。
结论:
总而言之,马列主义人民群众觀是无产阶级政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其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群众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贯彻落实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切实解决好群众的利益问题。
参考文献:
[1]韦震.马列主义人民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N].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08:7-8.
作者简介:
韩强(1982年7月-),男,汉族,吉林长春市人;2005年毕业于长春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就读于吉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就职于长春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