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医大杀人案的疑团水落石出。何袜皮看到了新闻,想起自己在南京大学读书时的往事。仅仅隔了一天,何袜皮就在自己的公众号“没药花园”上梳理了这桩28年前的悬案。
何袜皮的身份是人类学博士、青年小说家和曾经的媒体记者,但她在网上更广为人知的身份却是“悬案分析家”,她像个摇椅神探一样,通过爬梳资料,追踪采访,寻找蛛丝马迹,写出了一篇篇对各大案件的分析,吴谢宇杀母案,朱令案,汤兰兰案,以及数十年前国外的“黑色大丽花”案,她都进行过研究。
很多人痴迷于她的分析,当然也有人对她自顾自地“民科探案”不屑一顾。无论如何,她的存在都是独特的,人类学博士的学术背景,热爱分析真实罪案,还出版过几本探究心理和精神世界的悬疑小说,在中国,像她这样的作家很少见。
两个自己
何袜皮给自己的微信取的名字叫Q,熟悉侦探的人知道,那是《唐人街探案》“世界名侦探排行榜”名列首位的神秘人物。
何袜皮出生在苏州的一个乡镇。小时候,她常常听到妈妈的方言里夹杂的一个高级词汇——心理作用。一些无法寻找到病因的奇怪毛病,都被母亲归结为心理作用。
何袜皮的父亲是一名画家,在国营印染厂里设計图案,后下海经商。何袜皮喜欢文艺,但父亲并不希望她走上自己的老路。初中时,她看了大量的侦探小说,读得最多的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大学期间,何袜皮加入了诗社,写诗。办诗歌活动的时候,她负责画海报,色彩浓烈的一张人脸,一半红润健康,一半白骨嶙峋,取名为《两个自己》。
在南京大学,何袜皮读的是新闻系。课堂上,一位女老师详细地讲述了两个很著名的案件,一个是南大刁爱青碎尸案,另一个是南医大林伶案。许多年后,案情的细节已经印象模糊,但她对于下水道发现尸体的部分仍然记忆深刻。2020年初,后一个案件终于告破,而前一个案件仍然悬而不决。
大学毕业后,何袜皮成为了一名记者,后来曾给一些杂志写过罪案方面的深度报道。她也写小说。毕业五年后,何袜皮决定辞掉工作,继续读博,那是在2009年,她去往威斯康星大学读人类学,研究方向正是空间安全、都市犯罪、恐惧感。人类学不好读,短则八年,长则十年,还被一些人称作是“屠龙之术”,要读许多枯燥难懂的书籍,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用到。但看得出,这是何袜皮真正的兴趣所在,无论她分析真实罪案,还是写虚构小说,她的专业与她的工作一直在相互成就。
悬案的密码
2017年,何袜皮改变了论文题目,回上海做田野调查,待了大半年。她研究空间安全,论文跟商品住宅小区的保安有关。何袜皮给五六十位保安做了访谈,这些普通人的命运起伏和生活梦想让她觉得很触动。更重要的是,这些经历让这个久居书斋的何袜皮得以走入真实的社会肌理,去见证真实的人心与社会百态,也让她进一步明白了城市与人的关系。这使她日后分析那些罪犯的动机和心理时有了更准确的锚点。
城市空间的变化也与犯罪有关。何袜皮分析过“南大碎尸案”,将犯罪手段与社会空间联系起来。“如今,中国二线以上城市普遍人口、房屋、监控密集。所以我们看到在中国城市中的作案,分尸是一种很常见的毁尸灭迹的手段。在农村则主要是丢弃枯井,荒野,就近掩埋等等。”何袜皮在文章中写道。
随着“没药花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催更”的压力也变大了,但何袜皮仍然保持着不紧不慢的速度,有时一周更新两次,有时半个月才更新一次。这背后是每天超过八小时的工作时间。
写朱令案的时候,何袜皮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做准备,又用一个月的时间写了七万多字。最后半个月,焦虑挥之不去,她一度患上神经性皮炎。
有人很好奇于她的动力来源。她在一篇自述中曾提到一个小众的电视节目,一个退休的女检察官和犯罪现场侦查员一起调查各种冷门悬案,节目对现实产生的影响让何袜皮惊叹。这也是何袜皮的一个英雄梦,虽然过程很难。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2020年第8期)
何袜皮的身份是人类学博士、青年小说家和曾经的媒体记者,但她在网上更广为人知的身份却是“悬案分析家”,她像个摇椅神探一样,通过爬梳资料,追踪采访,寻找蛛丝马迹,写出了一篇篇对各大案件的分析,吴谢宇杀母案,朱令案,汤兰兰案,以及数十年前国外的“黑色大丽花”案,她都进行过研究。
很多人痴迷于她的分析,当然也有人对她自顾自地“民科探案”不屑一顾。无论如何,她的存在都是独特的,人类学博士的学术背景,热爱分析真实罪案,还出版过几本探究心理和精神世界的悬疑小说,在中国,像她这样的作家很少见。
两个自己
何袜皮给自己的微信取的名字叫Q,熟悉侦探的人知道,那是《唐人街探案》“世界名侦探排行榜”名列首位的神秘人物。
何袜皮出生在苏州的一个乡镇。小时候,她常常听到妈妈的方言里夹杂的一个高级词汇——心理作用。一些无法寻找到病因的奇怪毛病,都被母亲归结为心理作用。
何袜皮的父亲是一名画家,在国营印染厂里设計图案,后下海经商。何袜皮喜欢文艺,但父亲并不希望她走上自己的老路。初中时,她看了大量的侦探小说,读得最多的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大学期间,何袜皮加入了诗社,写诗。办诗歌活动的时候,她负责画海报,色彩浓烈的一张人脸,一半红润健康,一半白骨嶙峋,取名为《两个自己》。
在南京大学,何袜皮读的是新闻系。课堂上,一位女老师详细地讲述了两个很著名的案件,一个是南大刁爱青碎尸案,另一个是南医大林伶案。许多年后,案情的细节已经印象模糊,但她对于下水道发现尸体的部分仍然记忆深刻。2020年初,后一个案件终于告破,而前一个案件仍然悬而不决。
大学毕业后,何袜皮成为了一名记者,后来曾给一些杂志写过罪案方面的深度报道。她也写小说。毕业五年后,何袜皮决定辞掉工作,继续读博,那是在2009年,她去往威斯康星大学读人类学,研究方向正是空间安全、都市犯罪、恐惧感。人类学不好读,短则八年,长则十年,还被一些人称作是“屠龙之术”,要读许多枯燥难懂的书籍,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用到。但看得出,这是何袜皮真正的兴趣所在,无论她分析真实罪案,还是写虚构小说,她的专业与她的工作一直在相互成就。
悬案的密码
2017年,何袜皮改变了论文题目,回上海做田野调查,待了大半年。她研究空间安全,论文跟商品住宅小区的保安有关。何袜皮给五六十位保安做了访谈,这些普通人的命运起伏和生活梦想让她觉得很触动。更重要的是,这些经历让这个久居书斋的何袜皮得以走入真实的社会肌理,去见证真实的人心与社会百态,也让她进一步明白了城市与人的关系。这使她日后分析那些罪犯的动机和心理时有了更准确的锚点。
城市空间的变化也与犯罪有关。何袜皮分析过“南大碎尸案”,将犯罪手段与社会空间联系起来。“如今,中国二线以上城市普遍人口、房屋、监控密集。所以我们看到在中国城市中的作案,分尸是一种很常见的毁尸灭迹的手段。在农村则主要是丢弃枯井,荒野,就近掩埋等等。”何袜皮在文章中写道。
随着“没药花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催更”的压力也变大了,但何袜皮仍然保持着不紧不慢的速度,有时一周更新两次,有时半个月才更新一次。这背后是每天超过八小时的工作时间。
写朱令案的时候,何袜皮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做准备,又用一个月的时间写了七万多字。最后半个月,焦虑挥之不去,她一度患上神经性皮炎。
有人很好奇于她的动力来源。她在一篇自述中曾提到一个小众的电视节目,一个退休的女检察官和犯罪现场侦查员一起调查各种冷门悬案,节目对现实产生的影响让何袜皮惊叹。这也是何袜皮的一个英雄梦,虽然过程很难。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