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越南旅行,很少会听到“胡志明市”,人们更愿意叫它 “西贡”。在历史变迁赋予这片土地的众多名字之中,“西贡”最讨人欢心,仿佛它是个昵称,能够唤起人们更多的往日情怀。对于生活在胡志明市的越南人来说,西贡不只是个旧称,它还特指第一郡。同一个名字既泛指整个城市,又特指其中某一地区,的确容易让外来人头晕。可谁叫“西贡”太招人喜欢呢,大家总是要想方设法把它挂在嘴边。
来到这里之前,我只是用简单粗暴的舊称与新名来区分“西贡”与“胡志明”。游历体味一番之后,才发觉,原来从时间、空间和情感上,都可以细分出两者的不同。
时间与空间
起初,这里是属于邻国柬埔寨的一个小渔村。高棉人在这里居住了许多个世纪后,将它逐渐发展成为港口重镇(时至今日,西贡港依然是越南最大的内河港口)。随着越南人不断南迁,这座原本叫“普利安哥”的港口被阮主统治,并将其改名为“西贡”。据说“西贡”这个名字,还与郑和下西洋有关。郑和代表大明帝国七次下西洋后,不少东西亚、中东沿海、东非等国家也向明朝进行朝贡或贸易。当时,西贡便是西来朝贡船只停泊的一个港口。久而久之,这里就被称为“西贡”,也就是“西方来贡”的意思。
17世纪,西贡还远不如隔壁的嘉定府有名。18世纪末期,一群明朝遗民在西贡和嘉定之旁定居下来。这个中国人的定居点后来被称为“堤岸”。19世纪末,西贡和堤岸都被法国人占领,堤岸成为法属印度支那的华人首府。1931年,两座城市正式合并为“西贡-堤岸市”。此后,西贡、堤岸与嘉定也曾被一起叫做“西贡-嘉定市”。1975年,越南共和国被北越政府推翻后,西贡、堤岸、嘉定三市合一,统称“胡志明市”。
胡志明市被划分为19个市区和5个农村地区,市区叫“郡”,农村叫“县”,前者的叫法是跟法国人学的,后者则源自中国。第一郡“小西贡”的风貌最具历史感,也最适合漫步其中。第五郡是曾经的堤岸,市场和寺庙都集中在这里,胡志明市的50万华人也几乎都居住在这片地区,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社区之一。
现实与虚构
拥有1000万人口和400万辆摩托车的胡志明市,是全越南过马路难度系数最高的地方。如蝗虫般密集快速的摩托车在马路上呼啸而过,数量之多,速度之快,足以让人头皮发麻。交通规则、红绿灯、斑马线在摩托车大军的麾下都形同虚设。中国式过马路在这里一点也不好使,因为步行的很少,总也攒不够一拨。初来乍到的我,站在路边20分钟愣是没过成马路。最后还是路边一个环卫工人注意到我的窘境,主动走到我身边,一边示意摩托车慢下来,一边带领着我,我才得以走过一条宽度不足10米的马路。
大概,人们是这样区分胡志明与西贡的——喧嚣、诙谐、拥挤、繁华都属于胡志明市,安静、慵懒、闲适、惬意的才称为西贡。
由圣母大教堂朝西贡河的方向漫步,脚下的DongKhoi街是西贡最有名的一条街道。沿街流动的书贩最喜欢向游客推荐的一本书是《沉静的美国人》,因为街上的151号是一家名为Brodard的咖啡馆,早在1955年格雷厄姆·格林出版的这本小说中,它便已经存在。不远处的Continental酒店,同样是这部小说里出镜率极高的场景,中年沉稳的英国记者、年轻英俊的美国间谍与清纯迷人的越南姑娘的恋情纠葛,正是从这家酒店2楼的咖啡馆开始的。
当我穿过绿树成荫的狭长街道,来到西贡河畔时,描写眼前这条河的那些句子,也逐渐变得清晰起来:“那些大型客轮沿着西贡河逆流而上,它们关闭了发动机,由拖轮牵拉着,一直驶到湄公河的一条支流,名字叫西贡河。”仿佛西贡河就是那位“堤岸的情人”,与它的相遇、缠绵、离别都上演在西贡恒定不变的、炎热的季节之中。
有太多小说和电影试图描绘西贡的模样,脑中纷乱的场景像是一整天未曾停歇的脚步。那些藏在《情人》里的哀伤、《三轮车夫》里的局促与《青木瓜之味》中的温情,同时扑面而来,如同面前西贡河上吹来的风。
走的是路,路过的是世界;看的是书,读的也是世界;认识的是人,体会的仍是世界。只看小说和电影,毕竟隔靴搔痒,就像在道听途说的世界里过着二手的生活,亲身来到书中、电影中与别人口中的地方,才不枉费那些心动。(原文标题《胡志明市永远成不了西贡》)
来到这里之前,我只是用简单粗暴的舊称与新名来区分“西贡”与“胡志明”。游历体味一番之后,才发觉,原来从时间、空间和情感上,都可以细分出两者的不同。
时间与空间
起初,这里是属于邻国柬埔寨的一个小渔村。高棉人在这里居住了许多个世纪后,将它逐渐发展成为港口重镇(时至今日,西贡港依然是越南最大的内河港口)。随着越南人不断南迁,这座原本叫“普利安哥”的港口被阮主统治,并将其改名为“西贡”。据说“西贡”这个名字,还与郑和下西洋有关。郑和代表大明帝国七次下西洋后,不少东西亚、中东沿海、东非等国家也向明朝进行朝贡或贸易。当时,西贡便是西来朝贡船只停泊的一个港口。久而久之,这里就被称为“西贡”,也就是“西方来贡”的意思。
17世纪,西贡还远不如隔壁的嘉定府有名。18世纪末期,一群明朝遗民在西贡和嘉定之旁定居下来。这个中国人的定居点后来被称为“堤岸”。19世纪末,西贡和堤岸都被法国人占领,堤岸成为法属印度支那的华人首府。1931年,两座城市正式合并为“西贡-堤岸市”。此后,西贡、堤岸与嘉定也曾被一起叫做“西贡-嘉定市”。1975年,越南共和国被北越政府推翻后,西贡、堤岸、嘉定三市合一,统称“胡志明市”。
胡志明市被划分为19个市区和5个农村地区,市区叫“郡”,农村叫“县”,前者的叫法是跟法国人学的,后者则源自中国。第一郡“小西贡”的风貌最具历史感,也最适合漫步其中。第五郡是曾经的堤岸,市场和寺庙都集中在这里,胡志明市的50万华人也几乎都居住在这片地区,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社区之一。
现实与虚构
拥有1000万人口和400万辆摩托车的胡志明市,是全越南过马路难度系数最高的地方。如蝗虫般密集快速的摩托车在马路上呼啸而过,数量之多,速度之快,足以让人头皮发麻。交通规则、红绿灯、斑马线在摩托车大军的麾下都形同虚设。中国式过马路在这里一点也不好使,因为步行的很少,总也攒不够一拨。初来乍到的我,站在路边20分钟愣是没过成马路。最后还是路边一个环卫工人注意到我的窘境,主动走到我身边,一边示意摩托车慢下来,一边带领着我,我才得以走过一条宽度不足10米的马路。
大概,人们是这样区分胡志明与西贡的——喧嚣、诙谐、拥挤、繁华都属于胡志明市,安静、慵懒、闲适、惬意的才称为西贡。
由圣母大教堂朝西贡河的方向漫步,脚下的DongKhoi街是西贡最有名的一条街道。沿街流动的书贩最喜欢向游客推荐的一本书是《沉静的美国人》,因为街上的151号是一家名为Brodard的咖啡馆,早在1955年格雷厄姆·格林出版的这本小说中,它便已经存在。不远处的Continental酒店,同样是这部小说里出镜率极高的场景,中年沉稳的英国记者、年轻英俊的美国间谍与清纯迷人的越南姑娘的恋情纠葛,正是从这家酒店2楼的咖啡馆开始的。
当我穿过绿树成荫的狭长街道,来到西贡河畔时,描写眼前这条河的那些句子,也逐渐变得清晰起来:“那些大型客轮沿着西贡河逆流而上,它们关闭了发动机,由拖轮牵拉着,一直驶到湄公河的一条支流,名字叫西贡河。”仿佛西贡河就是那位“堤岸的情人”,与它的相遇、缠绵、离别都上演在西贡恒定不变的、炎热的季节之中。
有太多小说和电影试图描绘西贡的模样,脑中纷乱的场景像是一整天未曾停歇的脚步。那些藏在《情人》里的哀伤、《三轮车夫》里的局促与《青木瓜之味》中的温情,同时扑面而来,如同面前西贡河上吹来的风。
走的是路,路过的是世界;看的是书,读的也是世界;认识的是人,体会的仍是世界。只看小说和电影,毕竟隔靴搔痒,就像在道听途说的世界里过着二手的生活,亲身来到书中、电影中与别人口中的地方,才不枉费那些心动。(原文标题《胡志明市永远成不了西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