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我国制造业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技术创新浪潮。同样,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现代造船业正朝着高度机械化、自动化、集成化、模块化、计算机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倚重先进科技的特性日益彰显。为进一步了解船企技术人员队伍的情况,并从中揭示它与企业进步的内在联系,《广东造船》特对珠三角部分船企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科技队伍对造船业的进步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实力如何与科研投入大小,直接关系到造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科技队伍构成呈金字塔
这次调查对象既有国有船企,也有民营船企。它们的技术人员在企业中都占有一定的比重,最低的为26.6%,最高的达78.3%(见表1)。
造船企业的人员构成主要包括行政、后勤、生产、科研、营销、财会等,而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科研这一块。从表1可看出,虽然船企的技术人员比重没有一个固定的界限,但最低的也在25%以上。由此可见,技术人员在企业各种员工中数量是最大的。这说明造船业作为基础制造业之一,其特征还是以生产制造为主,生产技术型的员工仍是船企根本。此外,船企有职称的技术人员数(除技术工人外)从低至高基本呈金字塔排列,详见表2。
从表2不难看出,船企有低、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数在技术队伍中占比重不高,尤其是民营企业更低。这或许与一些民企反映的情况有关:民营船企工程技术人员评职渠道不畅通,相关机构不予受理,导致符合条件者难以取得相应职称。与此同时,表中所呈现的金字塔现象,虽然在众多行业中普遍流行,但也从另一角度揭示了船企创新缓滞的症结,因为许多创新发明往往是由那些有丰富经验、掌握高端技术的高层次技术人才来完成,他们对创新的贡献度可能会更高。
科研投入与创新成正比
造船对专业的要求很高,包括船型设计、船体建造、舾装、涂装、安装调试等阶段,需要船机电领军人、项目经理、一线工程师、生产设计师、安技师和技艺师等科技人才协同合作。在当前船市整体不振的情况下,创新已是船企的制胜法宝。正如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包张静说,船厂想要获得新订单,唯一的机会就是通过技术的进步和革新,开发出更加优异的船型。拥有技术人才只是为造船打下技术基础,并不意味着就能造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船舶,还需要有好的科研机制和源源的经费投入。这在调查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表3表明,被调查4家船企中最低年科研投入的也在500万元以上,而投入最多的广东粤新竟达4160.77万元。该公司不仅创新硕果累累,而且许多新产品在国内甚至全球都有很高声誉。在海工市场持续下滑的形势下,广东粤新舍得投入科研经费不仅是魄力,更是眼光前瞻、志向远大。也正是这样,它在弱市中逆势发展,成为华南地区唯一荣登中国造船业“白名单”的民营船企。此外,英辉南方虽然规模较小,但由于注重科研创新,其制造的高速客船和客渡船深受船东喜爱。编辑采访中了解到,该公司获得了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的7艘高速客渡船订单,目前已成功交付2艘。很显然,船企的科研投入与创新成果成正比,所花的人力、物力、财力决定了创新的数量和质量。
怎样的科技队伍算合理?
在调查了解过程中,许多船企针对技术人员配置问题畅所欲言,提出了不同标准的合理化科技队伍。它们或从比例或从配备形式等方面阐述各自眼中的理想队伍结构,其中不乏客观而敏锐的见解。
太平洋粤新:我们公司的理想科技队伍是:各个专业都应该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在船、机、电三大板块上应配备送审设计员7人、工程师14人、助理工程师21人、技术员(含大学毕业生)10人。目前,我们公司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英辉南方:技术设计和研发人才应占公司总人数的10%左右,因为作为企业的“发动机”,这方面的力量是否充足雄厚对公司的技术创新、精品生产、产品竞争力和成本控制都很重要。
广东粤新: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创新的中坚力量,是船企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创新型企业的技术队伍应占企业总人数一半,并且高工、工程师、助工的比例要在合理范围内。目前,船企普遍存在“技工荒”,技术人才缺乏。尽管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非常多,但具备创新想法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很少,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往往没法和工作切实结合起来。
广东凯力:在年龄组合上必须配备有现场工艺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来带领年轻的设计人员。特别是轮机方面更须落实这一配置思路,使年轻设计师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快速成长。我公司把新补充的专业毕业生下放到生产现场磨练至少一年,提升做工艺设计,再择优秀的从事研发。对于游艇和游船设计则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市场认识,立足客户需求开展研发工作。
广州航通:各公司实际情况不同,技术队伍构成的比例也应有所不同。造船企业具有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技术工人占很大的比例,但因为有的公司会采用劳务派遣、劳务分包等形式,故公司拥有的技术队伍要视企业实际情况而定。
正如广州航通所言,各船企实际情况不同,其拥有的技术队伍在结构上也不尽相同,但设计科研人才的配备并占相当比例必不可少。目前,全球造船业掀起环保节能船型的开发热潮,加之机器人、互联网、3D打印等前沿科技的涌入,船企不仅要增强传统技术力量,更要引进和培养新兴的技术力量,使创新在迎合潮流中不断焕发生机。结合船企看法,本刊认为科学合理的船企技术队伍应该是:设计科研人员应有市场认识和营销观念,其数量应占较大比例,工程师的比例应比助理工程师大,有较高比例的高层次人才,配备有互联网技术甚至具备前沿学科开发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拥有各种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工匠”。
船企最缺设计人才
交谈中,编辑印象最深的是:众多船企均对设计人才的短缺表示了无奈。这反映了造船设计人才竞争的激烈,同时也暴露了我国对此类人才的培养滞后。
太平洋粤新:当前,船企最缺乏的是送审设计即原始设计人员。针对中小型船厂来讲,如果自身具备送审设计、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能力,而不用依赖设计公司,就可摆脱设计公司来图慢、修改时间长的影响,避免因图纸问题而影响生产进度的现象。
英辉南方:现在船企招工比较难,而要招到经验丰富的专业设计人才就更难了。由于行业不景气,竞争白炽化,船企之间更趋向拼技术,所以有经验又有技术的设计人员十分抢手。
广东粤新:船企最缺乏的应当是热爱造船并渴望去创新的实践型技术人员,主要包括:1、能灵活运用设计软件来指导船舶制造的技术人员;2、能发现存在误差并进行改进的技术人员;3、能持续提出合理的创新型技术并撰写技术方案的技术人员。
广州航通:船企非常缺乏生产技术、施工管理、工艺生产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其中生产设计人才更是异常匮乏。
造船设计包括概念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设计、工艺设计等,其水平如何决定了产品的成败,尤其是概念设计占据着基调地位。我国造船业之所以与先进造船国家有较大差距,就是因为我们的概念设计大多依靠进口,自主设计能力不足。即使是生产详细设计等一般设计的人才,在我国造船行业也是储备不高。这对于实力一般的中小船企来说,不但缺乏,还可能更难求。在这种“僧多粥少”的情形下,船企除了高薪引进外,其实还可以自我培养设计人才,如通过合作创建科研中心、走出去培训学习等途径实现设计人才的获取。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不少船企走向倒闭。这有市场低迷、资金链断裂的因素,但技术落后、产品缺少竞争力也是不争的事实。细想一下,当初蜂涌造船业的各路财团大亨,个个腰缠万贯,不是有很多也横遭洗牌的厄运?所以船企深陷困境的最深层原因不是缺钱,而是缺少技术和产品的持续创新升级。在迈向智能化造船的今天,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高精技术的竞争,而起决定作用的终究还是企业的技术队伍。
船企要实现进步,加强技术队伍构建,促进驱动创新不可或缺!
特别鸣谢(排名不分先后)
珠海太平洋粤新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刘美彤
英辉南方造船(广州番禺)有限公司 张勇民 刘 玲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彭永桂
广东粤新海洋工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李淑欣
广东凯力船艇股份有限公司 陈福生
广州航通船业有限公司 刘洪亮
科技队伍构成呈金字塔
这次调查对象既有国有船企,也有民营船企。它们的技术人员在企业中都占有一定的比重,最低的为26.6%,最高的达78.3%(见表1)。
造船企业的人员构成主要包括行政、后勤、生产、科研、营销、财会等,而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科研这一块。从表1可看出,虽然船企的技术人员比重没有一个固定的界限,但最低的也在25%以上。由此可见,技术人员在企业各种员工中数量是最大的。这说明造船业作为基础制造业之一,其特征还是以生产制造为主,生产技术型的员工仍是船企根本。此外,船企有职称的技术人员数(除技术工人外)从低至高基本呈金字塔排列,详见表2。
从表2不难看出,船企有低、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数在技术队伍中占比重不高,尤其是民营企业更低。这或许与一些民企反映的情况有关:民营船企工程技术人员评职渠道不畅通,相关机构不予受理,导致符合条件者难以取得相应职称。与此同时,表中所呈现的金字塔现象,虽然在众多行业中普遍流行,但也从另一角度揭示了船企创新缓滞的症结,因为许多创新发明往往是由那些有丰富经验、掌握高端技术的高层次技术人才来完成,他们对创新的贡献度可能会更高。
科研投入与创新成正比
造船对专业的要求很高,包括船型设计、船体建造、舾装、涂装、安装调试等阶段,需要船机电领军人、项目经理、一线工程师、生产设计师、安技师和技艺师等科技人才协同合作。在当前船市整体不振的情况下,创新已是船企的制胜法宝。正如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包张静说,船厂想要获得新订单,唯一的机会就是通过技术的进步和革新,开发出更加优异的船型。拥有技术人才只是为造船打下技术基础,并不意味着就能造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船舶,还需要有好的科研机制和源源的经费投入。这在调查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表3表明,被调查4家船企中最低年科研投入的也在500万元以上,而投入最多的广东粤新竟达4160.77万元。该公司不仅创新硕果累累,而且许多新产品在国内甚至全球都有很高声誉。在海工市场持续下滑的形势下,广东粤新舍得投入科研经费不仅是魄力,更是眼光前瞻、志向远大。也正是这样,它在弱市中逆势发展,成为华南地区唯一荣登中国造船业“白名单”的民营船企。此外,英辉南方虽然规模较小,但由于注重科研创新,其制造的高速客船和客渡船深受船东喜爱。编辑采访中了解到,该公司获得了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的7艘高速客渡船订单,目前已成功交付2艘。很显然,船企的科研投入与创新成果成正比,所花的人力、物力、财力决定了创新的数量和质量。
怎样的科技队伍算合理?
在调查了解过程中,许多船企针对技术人员配置问题畅所欲言,提出了不同标准的合理化科技队伍。它们或从比例或从配备形式等方面阐述各自眼中的理想队伍结构,其中不乏客观而敏锐的见解。
太平洋粤新:我们公司的理想科技队伍是:各个专业都应该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在船、机、电三大板块上应配备送审设计员7人、工程师14人、助理工程师21人、技术员(含大学毕业生)10人。目前,我们公司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英辉南方:技术设计和研发人才应占公司总人数的10%左右,因为作为企业的“发动机”,这方面的力量是否充足雄厚对公司的技术创新、精品生产、产品竞争力和成本控制都很重要。
广东粤新: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创新的中坚力量,是船企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创新型企业的技术队伍应占企业总人数一半,并且高工、工程师、助工的比例要在合理范围内。目前,船企普遍存在“技工荒”,技术人才缺乏。尽管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非常多,但具备创新想法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很少,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往往没法和工作切实结合起来。
广东凯力:在年龄组合上必须配备有现场工艺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来带领年轻的设计人员。特别是轮机方面更须落实这一配置思路,使年轻设计师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快速成长。我公司把新补充的专业毕业生下放到生产现场磨练至少一年,提升做工艺设计,再择优秀的从事研发。对于游艇和游船设计则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市场认识,立足客户需求开展研发工作。
广州航通:各公司实际情况不同,技术队伍构成的比例也应有所不同。造船企业具有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技术工人占很大的比例,但因为有的公司会采用劳务派遣、劳务分包等形式,故公司拥有的技术队伍要视企业实际情况而定。
正如广州航通所言,各船企实际情况不同,其拥有的技术队伍在结构上也不尽相同,但设计科研人才的配备并占相当比例必不可少。目前,全球造船业掀起环保节能船型的开发热潮,加之机器人、互联网、3D打印等前沿科技的涌入,船企不仅要增强传统技术力量,更要引进和培养新兴的技术力量,使创新在迎合潮流中不断焕发生机。结合船企看法,本刊认为科学合理的船企技术队伍应该是:设计科研人员应有市场认识和营销观念,其数量应占较大比例,工程师的比例应比助理工程师大,有较高比例的高层次人才,配备有互联网技术甚至具备前沿学科开发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拥有各种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工匠”。
船企最缺设计人才
交谈中,编辑印象最深的是:众多船企均对设计人才的短缺表示了无奈。这反映了造船设计人才竞争的激烈,同时也暴露了我国对此类人才的培养滞后。
太平洋粤新:当前,船企最缺乏的是送审设计即原始设计人员。针对中小型船厂来讲,如果自身具备送审设计、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能力,而不用依赖设计公司,就可摆脱设计公司来图慢、修改时间长的影响,避免因图纸问题而影响生产进度的现象。
英辉南方:现在船企招工比较难,而要招到经验丰富的专业设计人才就更难了。由于行业不景气,竞争白炽化,船企之间更趋向拼技术,所以有经验又有技术的设计人员十分抢手。
广东粤新:船企最缺乏的应当是热爱造船并渴望去创新的实践型技术人员,主要包括:1、能灵活运用设计软件来指导船舶制造的技术人员;2、能发现存在误差并进行改进的技术人员;3、能持续提出合理的创新型技术并撰写技术方案的技术人员。
广州航通:船企非常缺乏生产技术、施工管理、工艺生产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其中生产设计人才更是异常匮乏。
造船设计包括概念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设计、工艺设计等,其水平如何决定了产品的成败,尤其是概念设计占据着基调地位。我国造船业之所以与先进造船国家有较大差距,就是因为我们的概念设计大多依靠进口,自主设计能力不足。即使是生产详细设计等一般设计的人才,在我国造船行业也是储备不高。这对于实力一般的中小船企来说,不但缺乏,还可能更难求。在这种“僧多粥少”的情形下,船企除了高薪引进外,其实还可以自我培养设计人才,如通过合作创建科研中心、走出去培训学习等途径实现设计人才的获取。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不少船企走向倒闭。这有市场低迷、资金链断裂的因素,但技术落后、产品缺少竞争力也是不争的事实。细想一下,当初蜂涌造船业的各路财团大亨,个个腰缠万贯,不是有很多也横遭洗牌的厄运?所以船企深陷困境的最深层原因不是缺钱,而是缺少技术和产品的持续创新升级。在迈向智能化造船的今天,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高精技术的竞争,而起决定作用的终究还是企业的技术队伍。
船企要实现进步,加强技术队伍构建,促进驱动创新不可或缺!
特别鸣谢(排名不分先后)
珠海太平洋粤新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刘美彤
英辉南方造船(广州番禺)有限公司 张勇民 刘 玲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彭永桂
广东粤新海洋工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李淑欣
广东凯力船艇股份有限公司 陈福生
广州航通船业有限公司 刘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