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天龙八部》,我们知道了一位王爷,折扇轻摇,风流倜傥,怜香惜玉,幽默风趣。总之,他有潘安的帅气,吕布的功夫,宝二爷的性情。
这样的帅小伙子,打马江南,击剑塞上,无论走到哪儿,毫无疑问,都是红楼美女,江湖MM们梦中的白马王子。是她们寤寐思服的恋人。果然,最后,他以六脉神剑,挫败群雄,扬威江湖,打马中原,携得美人归。
人生到此,江山美人,武功文采,四美兼得,夫复何求?
金大侠了不得。把我们的梦想。我们心里暗藏的期望,变成了真实,让我们对这样的人,妒忌得两眼发红,血压蹿高,恨不得活在宋朝,青衣飘飘,步履轻盈,提一把剑,快意江湖,和他相逢在少林寺里,或相遇于点苍山下,一决雌雄,不说四美,夺得一美,心中也自平衡一点,舒畅一些。
可惜,历史上,他没来过中原,也没踏入少林半步,更没有王语嫣这样个“神仙姐姐”。但是,他的文治,他的佛心,他的多情,却名垂青史,布诸人口。
这人,在《天龙八部》中,名段誉,史书上名段和誉。
1
段和誉的功夫,不是传自段家,更不是传自其父段正淳。他的功夫,按照史书说法,是传自一个和尚,法名六铉的。六铉法师,具体情况已不可考,可能够确定的是,他不是大理人,是个留洋和尚,来自当时的世界超级大国。那个超级大国,叫做北宋。当时的北宋,处于徽宗时期,虽然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可是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一路凯歌,不可小觑。
既然来自外国。就喝了洋墨水,就袈裟轻舞飞扬,见识过五湖四海,毫无疑问,佛理很高深,阿弥陀佛,从不离口。更难能可贵的是,老和尚除了佛经,还有一肚子儒学经典,加上见多识广,口才便给,谈起经书,说起治国,口若悬河,头头是道。
至于六脉神剑什么的,老和尚不用说见,那是听也没听说过,更别说施用了。他长于文采,拿枪拈棒,非其擅长。
那时,段和誉的老爸,还不是皇帝,还没登上九五之尊,是前大理国的一个王子,整天无事,诗酒相伴,轻袍缓带,逍遥自在,优哉游哉,好不快活。段和誉呢,更不是太子,是个小小的王子殿下,一个小顽童,无拘无束,蹦高蹿地,无所事事。老爸段正淳看他整天满世界疯跑。如没缰绳的马驹子。很是着急,挠着脑袋,想给他找个老师,教他佛经,因为“此邦之人西近天竺,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佛珠”。既然大家爱念经,爱参禅,爱阿弥陀佛谈论佛学,段正淳想,让小段去学学佛理,毕业后,英雄有用武之地,也有高谈阔论的资本啊。而且,段正淳觉得,儿子出国,当个海龟,看来是没希望了,但是很希望他能学习一下国外知识,增长点见识,开阔一下眼界,了解一下世界的走向。一打听,听说有六铉这么个高僧,古今中外,儒道释氏,无所不精,无所不会,很是高兴,一挥手,坐着轿子,带着七岁的儿子,去点苍山找老和尚。
老和尚住的地方,不叫寺庙,叫龙苑,在大理,那也是寺庙,隐在绿树丛里,一片幽静。老和尚坐在那儿,正在敲着木鱼,阿弥陀佛,念着经书呢。
段和誉老爸见了,忙把儿子往前一推,段和誉马上对着老和尚跪下。
老和尚单掌竖起问道,阿弥陀佛,为何如此?
段和誉忙喊着师傅,“咚咚”几个响头,用的都是中原礼节,毫不掺假,没有水分。这些,是老爸提前教好了的。不过,小段聪明,表现得水到渠成,青出于蓝,更上一层楼。一点儿也没有提前演习过一般。
六铉法师一见,觉得这孩童机灵、可爱,是个可以培养的苗子,很高兴,点点头,就收下了。
六铉法师是天台山和尚。在中原听说,大理人对待佛,是极端地崇拜,极端地敬重,“叶榆(大理)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鸣钟”、“伽蓝殿阁三千堂,般若宫室八百处”,这些诗句,烂熟于耳;“以佛立国”,“以佛治国”,是其治国方针,十分眼气,就来了,客居在点苍山,拄着禅杖,荷着斗笠,伴着白云青山,做的是游方僧人。
由此可见,段和誉的功夫,真正算来,要么算天台派,要么算点苍派,是佛家信徒。他们家,看样子,是没有六脉神剑的,更没有绝世神功“一阳指”,他老爸段正淳,也一定手无缚鸡之力。因为,如果有功夫,还是绝世神功,来去自由,后来又怎么愿意当个傀儡皇帝?只需手指一点。就可以点死权臣啊——傻子才不做。
他这个傀儡,当的不短,十三年,相当于一个高中毕业生读书的时间。
原来。就在段和誉走上点苍山。拜倒在六铉法师座下的六、七年中,大理国政坛发生了两次政权交接,那种速度,真如竞赛时交接接力棒似的,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开始时,是大理国的相国高升泰,皇帝瘾犯了,难以按捺,让大理国总统段正明转任,脱下皇袍,走下宫廷,走入寺庙,去当了和尚,《南诏野史》称:“明在位十三年,为君不振,人心归高氏。群臣请立鄯阐侯高升泰为君,正明遂禅位为僧。”史书上说的,往往要比史实冠冕堂皇得多,也要曲折隐晦得多,总之,有一样是真实的,没有掺入什么水分,那就是段正明总统的位子,被高升泰空手套白狼,给夺去了。1094年,是宋朝绍圣元年,高升泰衣带飘飘,满面阳光,登上宝座,手舞足蹈,当了皇帝,国号“大中国”。可是,两年皇帝,当得一点儿也不顺心,甚至还很窝心。因为,大理地方势力,很是不服气,瞪着眼珠子,仍然怀念老段家,希望段家人当皇帝,软的不行,大家来硬的,纷纷揭竿而起,亮出刀子,烽烟处处,鼙鼓声声。高老爷子心里甭提多别扭,临死时告诫儿子高泰明:“段氏不振,国人推我,我不得已从之,今其子已长,可还其故物,尔后人勿效尤也。”话说得很好听,好像当年夺位,是为了国家不得已而为之;现在,人家子弟长大,能够担当大任了,自己大公无私,可以自愿让位了。其实,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形势逼迫。老爷子心里明白,自己活着,凭借威望,还能压服住反对派,让他们干生气,却无奈。自己一死。那些反对派还不拿着刀子。前仆后继。奔上宝座,把自己儿子咔吧咔吧剁了。与其那样,还不如自己主动退位。以退为进。既消除了篡位的口实,又当着相国,掌握着实权。 不然,俗话怎么说:“姜还是老的辣。”
高升泰安排好后事,心事了了,双腿一伸,咽气了。
高泰明望着皇帝宝座。哈喇子流得老长。很想登上宝座,尝尝皇帝的滋味。不过,他也是个明白人,心里知道,老爸的意见是正确的,还政段氏,是为上策。于是谨遵父命。1096年。父亲一死。马上堂而皇之,还政大理国,“泰明遵其父训,求段正明弟正淳立。高氏自高泰明起,世为相国,执政柄”,高泰明当了相国,毫不客气,“封其子高明量于威楚,并筑外城。号德江城,令其四子高明清为弄栋军演习、定远将军”,令箭高举,大权独掌,睥睨群雄,“段氏拥虚位而已”,当了无嘴葫芦。
段正淳生活在深宫里。当然没机会去中原,也没法打马江南。杏花影里。细雨声中,和丐帮马大元老婆勾勾搭搭,黏黏糊糊,做出那些风花雪月的事情。他知道,自己这个皇帝,是个摆设,是个盾牌,为的是堵住悠悠众口。高泰明嘴里没说,可行动已经暗示出来了:老段。皇帝是你的,你乖乖地做,乖乖地玩,随意喝酒听音乐,享尽皇帝尊严,但权力归我,你别染指,不然,我可不客气。
段正淳更明白,高泰明还政段家,是无奈,是以退为进,是顾忌群臣反对。现在,已经让到了极限,如果自己踏出这个极限,很可能刀剑相向,烛光斧影,出现个大理版的弑君大戏。给自己来上一刀。
他心有不甘,可不甘不行,不甘无法。自己知道,就自己那两下子,想夺回权力,简直是白日做梦,异想天开。所以,在宫里,没事可做,就喝喝小酒,念念佛经,给老婆写写情诗:“国有巾帼,家有娇妻。夫不如妻,亦大好事。妻叫东走莫朝西,朝东甜言蜜语,朝西比武赛诗。丈夫天生不才,难与红妆娇妻比高低。”诗写得俏皮,写得直白,同时,风流性情,跃然纸上,难怪在金庸小说里,他是个情种。在诗歌里,更可以看出,他是个得过且过,醉倒在石榴裙子下的主。至于权力的夺回,他早已埋下伏笔,让儿子学好本领,回来夺权。
当了十三年皇帝,1108年,老段皇帝当腻了,不愿意当了,黄袍一脱,走下宝座,退休当了和尚,并下发一个退休文件道:“己为君无能,灾星现而疫起,玉龙雪崩山流。今和誉长大,储立为君。况年事已高,今与宋通,国中多事,为君不能统军驰骋沙场,何以治国?”话说得很是谦虚,也很是豁达,然后退居幕后。当然,当了和尚,进入禅寺,人家的生活,仍然风流蕴藉,快活无比,灯红酒绿,柳暗花明,“帝王出家,随臣一帮,嫔妃一串,素裹红妆。出家犹在家,举国敬菩萨,早晚拜大士,禅室如世家”,那样的生活,绝对逍遥,绝对幸福,绝对优雅风流。自己的皇帝位子嘛,就传给了段和誉。
2
段正淳出家。和他的后代“一灯大师”干了同行,木鱼佛经,山水为伴,优哉游哉,聊以卒岁。他的儿子,刚刚从点苍山结束学业,拿着博士文聘,兴冲冲回到宫中,走马上任,登上宝座。此时,他正是二十六岁,典型一个“高富帅”。这样的哥们儿,放在今天,油头粉面,小车开着,未婚妻带着,吹着口哨,“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像《天龙八部》里那样,旁边再跟着几个美女,亲哥哥蜜姐姐的,也是很不错的。可惜,金老爷子的小说虽好,让小段的日子过得风清云白。春暖花开,可是现实却是残酷的,让小段见了,心里拔凉拔凉的。
小段登基,“明年。改元日新”,希望自己事业发达,芝麻开花,一天一个新花样。可是,虽名日新,可一点儿也不“日新”,他登基时,大理国正赶上烽火四起,战鼓震天的时候。
因为,高泰明主政,掌管国家,号令群雄,所有法令,出自高家,所有军将,出自高家,别人休想染指,更难分一杯羹。大家一见很不爽,不爽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那就是叛乱。大理国三十七部,开始了武装割据,各树大旗,各自称雄,以至于大理国内,“酋领星碎,相为雄长。干戈日寻,民坠涂炭”,各个部落,互不相让,各树大旗,你争我夺,干戈日起,烽火硝烟,无日无之。这个段正淳,很可能因为这个乱摊子眼看收拾不了,干脆眼睛一闭,踢足球一样,一脚踢给儿子,自己下岗。
老爸扔了,袈裟一披,当了和尚,可小段不能扔啊,他还得接着这个球,继续射向球门啊。
说实在的,镇压叛乱,是个新命题,也是个严峻的考验,对段和誉来说,是十分艰难的。一方面,他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有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更有维护百姓安宁的责任。可是,另一方面,他又没有半分钱的权利,难以调动一个士兵。难以拨出一颗粮食,甚至号令难出殿外。当年他老爸在位。“鄯阐李观音得来朝。进金马杖八十节。人民三万三千户”,送了这么点礼物,段正淳都高兴得屁颠屁颠的,鼻涕冒泡,一高兴,马上借助手里仅有的一点权力,下发文件,给人家提了官,“赐八章礼衣,龙头剑,擢为安东将军”。由此可见,后大理时期,段氏皇帝手上,穷得跳蚤直蹦高儿,实在做不了什么主。段和誉上台,也是这样,印把子牢牢掌握在高泰明手中,“赏罚政令皆出其门。国人称之为高国主。诸蛮末贡者皆先谒相国”,给段皇帝冷板凳坐。
可是,面对叛乱,段和誉没撒手不管,更没抱膀子看戏。原因很简单,国家,是大家的国家,不是他老高家的,也不是小段家的。为了国家,他走下宝座,伸出手来,和高泰明开始了联合。
此时,段和誉如果稍微变心。或者。心里稍微龌龊一点儿,狠毒一点儿,联合三十七部,强强联手,订立盟约,内外夹击,给高泰明背后一剑,高泰明不丧命,大概也得吐血,或者岔气。
可是,段和誉没这样做,甚至都没这么想过。他知道,分裂,不利于国家,也不利于民生。因此,他一咬牙,丢弃了致死高泰明的机会,丢弃了夺取权力的时机。毅然决然。投身于镇压反叛工作中去。他的措施简单,但是明确,也很高效,和高泰明组成统一战线。国君和相国,第一次意见高度一致,握手言欢,净化内部,消除矛盾。
段和誉同志利用元首权力。开始讨伐的准备工作,首先义正辞严,发表讲话,严肃指出,这些叛乱是不合道义的,是违背和平的,是分裂国家的。为了维护祖国和平,为了安定团结,平定叛乱,势在必行。 接着,大印高高举起,钤在文件上,即日任命高泰明同志,为大理国三军总司令,兼任剿匪总司令。高泰明拿到红头文件,带着部队,刀枪蔽日,盔甲如水,车辚辚马萧萧,走向前线,进行平叛。
可是,权臣们,都有点私心,都重视权力胜过生命,高泰明也一样,自己到前方去了,权力谁掌握啊?后方谁巩固啊?别自己在前面打得热火朝天,和叛军玩命,后面元首却不甘寂寞,突然发动兵变,把自己一家老小都抄了,那可是哭天无路。
段和誉知道高泰明想啥,也知道他担心啥,人家懂心理学,知道权臣的需要,眉头一皱,为了安慰高泰明,让他一心一意,走向战场,剿灭叛乱,马上封他儿子高明清,接受老高家鄯阐侯爵,镇守鄯阐,“使四子高明清居鄯阐镇守”。鄯阐,那可是高泰明的根本。是高泰明的根据地。是他老先人的家业,那可是前大理时期,段家皇帝,分封给他先人高方的,遗留下来的。占住这儿,提一旅人马,就可以遥控朝政,宰割天下,睥睨江湖。别看人家没去中原,中原权臣的方法,人家学了个十足十,丝毫不比高欢们差。北魏的权臣高欢,不就是驻扎晋阳,手握大兵,虎视眈眈,监视着洛阳,遥控着政权吗?史书言:“并州平。神武(高欢)以晋阳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晋阳,是他的老根本。
只不过。北魏皇帝是无可奈何。才受高欢控制的;段和誉,则是较为主动的。
高泰明听到任命,擦擦头上的汗珠子,松了口气,终于挥动宝剑,带着大军,盔甲鲜明,矛戈蔽日,慷慨激昂,杀向叛军,“三十七部叛,高相国泰明讨平之”,一场叛乱,终于在刀光剑影中,灰飞烟灭,成为历史深处的一个传说。
高家,保住了相位,保住了权力,保住了他们的荣耀。段和誉呢,失去了一次夺回权力的机会,失去了一次可以主宰大理的时机。而大理,终于在战乱之后,走向和平,走向兴旺,走向繁荣昌盛。
段和誉的一生。都处在高家权力压迫下。处在一种尴尬的地位。如磨盘下的一棵树。如夹缝中的一棵松。但是,历史没把他和汉献帝,还有晋元帝这些傀儡并列。没有用鄙视的语气议论他。反而称之为“勤于政事”、“爱民用贤”,大加褒扬,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的心,始终为着大理着想,为着大理百姓着想。
古代君主,能做到这点,就足够伟大了,足够流传千古了。
3
在镇压三十七部叛乱中。毫无疑问,段和誉凸显了自己人格。显示出自己的高尚。给了高泰明一个良好的启示,这就是,权臣和君主,是可以和好的,是能和平相处的。高泰明是枭雄,但他不同于一般的枭雄。尤其不同于中原的曹操。还有高欢和王敦,他不嗜血,不嗜杀,知道满足,见好就收。这点,也不像古代中原,权臣和君主问,一定要剑拔弩张,阴谋阳谋,纷繁复杂,流血五步,不分胜负,绝不宝剑入鞘,铸铁为犁。
高洋和东魏孝静帝是这样,宇文泰和西魏孝武帝,也是如此。
就在中原皇帝和权臣上演着一幕幕尸横遍野的惨剧时,出现君臣相残,血雨纷飞时,中国西南一隅,四季如春的大理,政权的争斗,竟出现一个互相妥协的和平局面,呈现出一种人性化的和谐。
在段正淳手里,不是不想夺回政权,但是,他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更没有那个胆量,所以,看着高家做大。掌握国家军政大权。决定国家内政外交,唯有长声叹息,无能为力。
到了段和誉手里,有夺回权力的时机,也有夺回政权的手腕,可是,段和誉呢,却微微挥手,为了抚平战乱。为了消灭战火硝烟。把这个机会丢弃了,丢给了历史云烟,留给后人评说。
事后,高泰明也投桃报李,退让一步,对待皇帝,不再盛气凌人,气冲霄汉,而是彬彬有礼,极尽臣子之道。除军政大权外,皇帝,照样是皇帝,没有压抑。没有被压制的感觉。被高泰明高高供在上面,成为国家代表,成为国家象征。
中国西南一隅。竟然出现了后世一种民主化格局,这种格局,是经过一千多年的纷争,才在尸山血海的基础上诞生:皇帝做为国家象征,在军事,外交,甚至经济建设上,发号施令,代表国家。而国家的具体措施,大政方针,则由相国决定。
这样的二元治国方针。在大理国行使了一百五十来年。和南宋相始终,一直到大蒙古国千军万马,剑指云南,“革囊渡江”为止。段和誉登基时,大理国内,战乱频仍,烽烟滚滚,“四夷百蛮,叛逆中国(即大理国),途路为猬毛,百姓离散”。可是,在段和誉即将退位。即将走入山林时。史书记载当时境况,满含赞美语气道:“领义兵,率乡勇,扫除烽燧,开拓乾坤,安州府于离乱之后,收遗民于虎口之残。”这段话,表面是赞颂高量成,也就是后来,做为高家后人,担当大理相国的。可是,当时的大理,是段和誉为君,段和誉当时的威望,是不低于高量成的。二人之间,如果不能精诚合作,不能齐心协力,后大理时代的中兴,以及隆盛,是无从谈起的。
因为有这样一个和平局面。大理上下,才能够全心全意,致力于经济建设,才能使国力强大,走向富强,才能以一隅之地,立国于诸国之中,和宋辽西夏,以及后来的大金,并立历史岁月中,成为一段风景。大理,在一百五十多年问,竟少有兵革,不闻战鼓,不识烽烟,“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中原人孜孜以求的天人生活,竟然出现在大理。“四夷八蛮,八方群牧,累会于此,部曲仇恨,到此冰释。优恤孤寡老幼,风俗遂化”,可以这样说,此时的大理,盛唐之气,隆宋之风,与之相较,也毫不逊色。中原有元宵节、重阳节,十分兴盛,而大理,最热闹的,是“三月街”。书上记载其盛况,“年年三月十五,众皆聚集,以蔬食制之,名日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即今之三月街也。”节气时的交易,更是盛大,更是红火,几乎无处可见,以至于见诸志书道:“盛时百货生意颇大,四方商贾如蜀、赣、粤、浙、桂、秦、缅等地,及本地州县之云集者诸大宗生理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数万。”那种交易额,和唐朝长安,还有宋朝汴京的,可以相抗衡。
这简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竟然出现在大理。
这种成就,和段和誉的文治。是有很大关系的。
一个人。只要胸怀坦荡,只要怀着佛祖心肠。怀着仁慈之心,怀着为民为国之心,自能感化仇敌,自能弭平乱局,也自能赢得世人的尊敬,更能在史书上赢得一席之地。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金庸借郭靖之口。表露出侠的本质。袒露出一个真正大侠的作为。段和誉不是侠,不可能会六脉神剑,更不可能提一把剑,笑傲江湖,走马四海,快意恩仇。
可是,他的这种心肠,这种做法,这种取舍,却表现了他的“侠”,他是帝王之侠。在权力取舍上,在名利红尘中,自有一番笑傲江湖、挥斥方遒的潇洒之态,自有一种睥睨历史、逍遥红尘的清白之气。
大理,能成为文化礼仪之邦,段和誉之力,可谓大矣。
4
段和誉处事风格,还有他的精神风范,毫无疑问,使得他成了一种粘合剂,成了吸铁石,把当时的大理,又一次在四分五裂的边缘,粘合在一起,凝聚在一起。
能从大处着眼。以国事为出发点。是他处事的基础,是他人格的基点。
能以宽阔之心,能以大度之怀,对待敌人,还有部下,是他另一样无人能及的长处。他的这种长处,达到了极致,不但在古代帝王中,无人可及;就是数遍史册,也很难找到。
高泰明这人。生育能力超强,养育了八个儿子。儿子虽多,可是,继承高泰明爵位的,只能是一人啊。这样,就产生了矛盾,产生了暗斗。表面上,在高泰明面前,大家都相互拥抱,团结一心,亲热得不得了。暗地里,大家都睁圆了眼睛,瞪着那个鄯阐侯爵位,想据为己有。这时,皇帝的命令,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未来的走向。因此,大家的眼睛,都瞄向了段和誉,向他大抛媚眼,火花闪闪,希望得到他的好感,将来的任命书,写上自己的名字。
在高泰明的儿子中,毫无疑问,段和誉看好高泰明四儿子高明清,支持他袭爵。因为,在他看来,高明清更贤明,更顾全大局,更有坚贞之志。段和誉的判断,是正确的,后来的高明清,也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了这种准确性。“三十七部蛮复叛。陷鄯阐,高明清死之。”为了国家的统一,为了大理的和平,在抵抗叛乱中,他英勇不屈,战死沙场。
由此也可看出。段和誉识人之准。看人之明。以及他心里的坦荡和无私。如果稍有机心的人,是不会这样任命的。他可能抢先下手,将爵位赐给高泰明最低劣最无能的儿子,这样。就会引起“窝内反”,引起高家内讧,让他们一家铁血相向,钢刀出鞘,人头翻滚,自己则可趁机而起,宝剑横扫,号令大理,夺回权力。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采用的是“选贤制”。
他的这种制度。后来。被历代段家皇帝所接受,也正是这样,大理国内,尽管权力纠葛,存在分歧,存在争斗,君相之间,勾心斗角,无时无之。但是,从没发生流血事件。更没发生屠杀。甚至是灭族之事。
他的这种任命。无疑。让高泰明的其他儿子不爽,不满。
其中,尤其一个叫高智昌的,表现特别突出。高智昌,是高泰明的“八阿哥”,也是最小的儿子。最小的儿子,大概过于娇养过于放纵吧,那小子,就成了典型的衙内。典型的“官二代”。仗着老爹是相国,仰着个脑袋,横着膀子走路,大概有点“我爸是李刚”架势。他想,你这个小段,把鄯阐侯给了我四哥,你偏心,你小子让我不痛快,我也不让你痛快。于是,他想了一招,有点像祢衡的击鼓骂曹。
那次,平定叛乱后,段和誉很高兴,乐呵呵的,“遣儒官钟震、黄渐赉勒褒高泰明相国忠贞,封平国公”,适当地给予奖励,并给予提职,褒扬,同时大张旗鼓。在弄栋城举行宴会。宴请所有立功人员。高智昌也在座,看着段和誉喜气洋洋,满脸阳光,他的心里,憋了一肚皮气,就拿着杯子,使劲喝酒,喝得差不多了,有点晕天晕地了,“啪”地一声。扔了杯子,踢了桌子。
大家一愣。所有入会人员都放下了酒杯。张大嘴,傻呵呵地望着他。
段和誉也一愣,望着他,心想,这个高老八,发的哪门子神经?就问道:“怎么啦?”
高智昌瞪着段和誉,终于爆发了。对元首大不敬的话,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你段家当皇帝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没有我们高家保主,你们早已成了崖下鬼。皇帝的位子本属我们高家,是我父亲听阿爷的话才让给段正淳的。你段和誉当上皇帝,我就是不服!”
这话,可是大不敬,是要杀头的。
两百多年前,在唐朝,也发生过同样的故事。
唐朝时,郭子仪手定叛乱,镇压了安史之乱,重整江河。再造江山,威名盖世,一时无两,皇帝非常感激,无物感谢,想起结为儿女亲家这招,就把女儿嫁给郭子仪儿子为老婆,拉拉关系。谁想,小两口婚后关系不融洽。红着脖子吵了起来。郭家小子很生气,白着眼睛。满嘴跑马:“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那意思是说,小丫头,别仗着你老爸是皇帝,把老公我不放在眼里。知道吗?我老爸是看不中皇帝,不想当。郭子仪一听,吓得半死,一绳子把儿子捆起来,送进宫去,交给皇帝处理。皇帝笑笑,把自己这个鲁莽女婿放了:如果杀了。自己女儿岂不守寡?而且劝郭子仪道:“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给郭子仪,也给自己找了一个体面的台阶。
没想到,现在,这个高智昌竟然进行一次盗版表演,满面溅朱,唾沫横飞,学上了郭子仪的儿子。
高泰明坐在席上。听了高智昌的话,冷汗直流,血压升高,他心说,小子哎,知道这次叛乱为啥,就在于别人恨我们家专权,恨我们家跋扈,现在,你小子敢骂皇帝,这话传出去,那些心怀不轨的人,一定又有口实了,一定又要竖起反旗了。
他“咚”一声放下酒杯,眼睛一瞪。指着儿子骂道:“忤逆之罪,该斩!”手一挥,几个士兵冲进来,不由分说,抓起高智昌,绳子一捆,就向外拖,准备给他一碗“刀削面”,让这混小子尝尝。
段和誉站起来,忙给挡住了,让拉回来,死罪免了,但是,国有法纪,朝有规章,是不能乱的,将这小子流放到拓南城。
于是,高智昌戴上枷,像林冲走向沧州一样,走向了拓南城。只不过,两人,一个是自找的,一个是被迫害的而已。
事后,高泰明心中,很是感谢段和誉。
如果,当时段和誉不阻挡,不给自己面子,不给自己台阶下。自己的这个儿子。可真要人头落地,闭上他的乌鸦嘴了。现在这样,也好,让大家都知道,必须尊敬皇帝,不得乱来。同时,也可以让那些反对派看看。自己是如何地尊敬皇帝。如何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5
本来。把高老八流放到拓南城,没有别的想法,在段和誉想来,也就是教训教训这小子,让他知道规矩,知道敬畏,知道什么当讲什么不当讲,不至于狂妄得不知天高地厚。谁知道,那小子去了那儿,半年后,就一伸脖子呜呼哀哉——死了。
原来,高智昌的身体,缺乏锻炼,豆芽菜一样,典型的纸老虎,经不起折腾。
拓南城这地方。位于滇西边陲,沧怒纵谷南端,东控南汀河,西扼怒江,瘴气弥漫,条件也比较恶劣。环境也较差。对于公子哥们儿出身的高衙内,自然是很不适宜于居住的。再加上,高智昌带着一肚皮气,去了那儿。长途行军,加上瘴气,连带生气,三下五除二,把高智昌的小命就要了。
这时,“高泰明卒,封国师”,段总统送了挽幛花圈,进行了追封,可是刚过去不久,高智昌又作古的消息,传进大理,传入宫廷。
对于高智昌的死,段和誉很难受,也很内疚,他想,如果自己当时不生气,不大发雷霆,不让其充军。这小子也许还能支撑下去,不会这样早早死去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种想法,大概此时,他也有过吧。
当然,对于高智昌的死,还有一种说法,说他的死,不是病死,是他的叔叔高泰运毒死的,因为,他的叔叔想篡得相位。怕他的这个桀骜不驯的侄儿,就悄悄派了人去,送给高智昌一坛酒,说是能抵御瘴气,让他早晚喝一点儿,舒服舒服。高智昌很高兴,心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还是叔叔关心自己。拿了酒,倒着就喝,咕咚咕咚,然后喊着肚子疼,然后吐血,再然后双腿一弹死了。他叔叔之所以用此手段。是为了清除眼中钉肉中刺。为自己接管朝政扫清障碍。这样猜测的人,显然是把中原争权夺利的血腥方式,采用“乾坤大挪移”手法,移到大理去了,在中原,很多权臣,为了夺得大位,都给皇帝送上一杯毒酒,如跋扈将军梁冀,就是一例,他掌管朝政,发号施令,八岁的皇帝汉质帝,一个小孩子家家的,不知道禁忌。竟然当着满朝大臣,指着梁冀道:“此跋扈将军也。”完了,一句话惹恼了梁冀。就给他送去下有毒药的饼子。毒死了他。然而在大理,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因为,在段家和高家权利纷争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没有血腥,没有刀光剑影,只有互让,相互权衡,相互制衡。再者说,高泰明的八个儿子中,厉害的儿子不在少数,高智昌并不突出,毒死他,实在是多此一举。
高智昌死去,段和誉为了淡化愧疚,拉拢高家,更为了和平安宁,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在大理,补救的最好方法是大做法事,超度亡灵。因为,大理是佛国,人人信佛,认为如此,人的灵魂可达极乐世界。
而且,大理国元首决定,高智昌同志的追悼会,自己一定要参加,还要发表演说,并进香致祭。这在古代,无论中原和大理,都是至高荣誉,都是无上光荣。
那天,段和誉坐着马车,摆着仪仗队,满面忧伤,去了寺庙,在哀乐声中,为高智昌同志亡灵进香,之后,毫无疑问,走上高台,发表演讲,对他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赞扬。当然,对他的错误,也表示了遗憾。最后,对他的死,表示了深深的哀悼之情。
就在这时,寺庙里一声喊,出现了刺客,准备刺杀总统先生。好在,侍卫们发现及时,及时出手,段和誉才没像后来的美国总统肯尼迪那样。血染黄沙,英年早逝,给人留下无穷的悬念,和无限的伤感。
这两个刺客,不是黑社会的。也不是恐怖分子,竟然是高智昌的两个下属,他们听说,总统迫害高将军,费尽心思,暗设毒谋,让他去了拓南城,最终活活让瘴气闷死。两人越想越生气,越说越恼火,血压上升,险些变成植物人。这样的仇不报,妄为男儿,难称好汉。于是,两位凑在一起,秘密一合计,定下方案,一人掖了把匕首,就鬼鬼祟祟去了寺庙,躲在人堆里,眼睛时刻瞄着元首,准备时机成熟,突然跳出,实施斩首行动。
只是,他们不是专业杀手,走进寺庙,冈0一露面,就露了破绽,被总统警卫连发现了。警卫人员是什么人,都是特种部队,一只跳蚤跳过,都要抓住,看看公母,何况是两个人,更何况是两个鬼鬼祟祟的人。大家眼光一对,暗暗一点头,一起冲过去,还没等到那两个刺客醒悟过来,已经被捆住了手脚,如两枚粽子一样,浑身上下一搜,搜出两把雪亮的匕首,断金剁玉,锋利无匹。问他们带着匕首,闯入寺庙,准备干什么。两个汉子一点也不隐瞒,脖子一梗,狠狠地道:“报仇!”
再问下去,毫无疑问,是为高智昌同志报仇。
段和誉听了,没有生气,也没有大吼一声,来啊,把这两个贼子砍了。他笑了笑,挥挥手,让解开绳子,放他们走。警卫们当然不同意,刺杀国君,不千刀万剐,已经是圣上高抬贵手了,现在竟然放掉,不会是传奇故事吧?
段和誉再次命令:“放了。为主人报仇,是义士,理当放走。”
两个刺客被抓之后。早已料定。以传闻中的段和誉的歹毒,一定饶不过自己。会让自己人头落地,命入黄泉,甚至可能千刀万剐,挫骨扬灰。现在,面对这样的结局,显然超出他们的意料之外。两个人被解开绳子,互相望望,心说,看样子是我们糊涂,听信片面之辞,错怪了好人,还干下这种忤逆之事。两个热血汉子,遇着这样的情况,感到无法自赎,羞愧满面,没有离开,双双拔出刀来,横刀自刎,倒在了段和誉的面前。这事,被大理国的史书所录道:“高智昌以罪流死。其下伊、何二人谋为执仇,乘誉入寺进香,图弑逆,事露被收。”二人惜乎有姓无名,但那种忠烈之气,足以映照古今;那种赴死精神,很有点《天龙八部》中萧峰的气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荆轲,不只是中原绝唱。也出现在大理的土地上,且更胜一筹。面对两个刺客的尸体,段和誉落泪了,“嘉二人之义,赦之”,连连赞叹“义士”,并让隆重下葬,起坟,立碑,名之为“义士冢”。
高家的人,甚至反对派的人,面对此情此景,终于感动了,感动于这种大仁、大义、大德。
可以这样说,段和誉在皇权上,始终没夺回来,始终处于下风。但是,在人心上,在道德上,他获得全胜,获得了拥护。后来的段家皇帝,一百多年来一直高高在上,拱手危坐,从没受到伤害,没遭到杀戮。没得到毒药和绳索的待遇。是段和誉奠定了基础,一种人性的基础。 人性,永远是无敌的。
6
凝聚了人心。聚集了力量。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向一处使,段和誉没有满足,没沾沾自喜,也没停止步伐,蹲在宝座上,如老爸一样,给美女写情诗,围着美女的石榴裙,歌之舞之,足之蹈之。他知道,一个好的国君,一个圣君贤王,不仅仅要在心理上征服人。在人格上慑服人。更应当让一个国家走向昌盛,走向兴盛,走向发达。
他把目光,由国内转向,瞄向了国际,尤其瞄向了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宋朝。
此时的宋朝,虽然面对着大辽的压迫,面对着西夏的利刃。尤其面对着崛起东北的大金铁骑,已呈现出夕阳西下,群鸦乱飞的局势,可是,国内的经济增长。仍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是其他各国所难以比拟的,尤其汴京、洛阳等大都市,百物丰杂,车船往来,张择端的一幅《清明上河图》,足以让当时世界各地人们见了。以至于一千多年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美国人罗兹·墨菲在他所著的《亚洲史》中也说,宋朝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中国“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对于宋朝,段和誉同他人一样,向往不已,敬佩不已。
在他登基几年后,内部平和,一派升平,这时,他终于拍板定案,派出使团,出使大宋,进行友好访问,并建立藩属关系。公元1115年,大理城外,一队人马,带着贡品,带着段和誉的期望,也带着他的嘱托,终于出发了,踏上了漫漫长路,走向东北方,一直走向当时世界最大的都会——汴京,他们,就是大理国的使团,在三位大使李紫球、李柯祥、李博祥的带领下,走向了这个世界上一时无二的经济大国,走向了文明,也走向了昌盛。
史书上记载,他们去时,带着大理土特产,包括麝香,包括牛黄,还有三百匹战马。来到汴京,他们按照藩属的礼节。向宋徽宗呈上贡物。也呈上他们的诚意,还有对宋朝政府的忠诚。
宋徽宗在辉煌的宫殿接见了使团人员。接受了他们的礼物,高兴得满脸阳光,呵呵大笑,当日举行国宴,招待这些西南到来的客人,歌舞欢笑,宾主尽欢中,下发文件。任命段和誉同志为大宋国的云南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大理王。
不久。段和誉在大理宫廷里。迎接了大宋使者,以及他所带的任命书。欣然接受了大宋的任命。
段和誉这样做,并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赶时髦。他是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和一定的经济目的的。
政治上,为了稳固自己的君主身份。才采取这样的策略。他的行动,还有大宋的任命,无疑的,都向大理国人,尤其有野心的人发出警告,别盯着段某的宝座。本宝座。是受到联合国秘书长宋徽宗的任命的,是受到联合国保护的,谁敢动自己,就是和大宋过不去,就是对大宋进行挑战,那样的结果,是不言自明的。
这一点,可以说,和大辽,还有西夏的目的都不一样。大辽和西夏,和大宋建交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宋朝,然后侵略宋朝,挟制宋朝。这点,连宋朝人自己都看清了,且十分生气地道:“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民,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寇所为,皆与中国等,而又劲兵骁将长于中国,中国所有,彼尽得之;彼之所长,中国不及。”段和誉不是这样,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利用中原的力量,来制约和威慑权臣,保持一个和平局面。这点,毫无疑问,他做到了。
而这样做更大的好处。就是打通和大宋的经济联系,西南一隅的大理,从此在贸易上,紧紧依靠中原,把中原做为自己的市场,工艺品,刀剑铠甲,百般巧物,无不通过市场,滚滚涌入大宋。白花花的银子,也随之水一样流入大理;随之而来的,是文化,是书籍,是佛经。大理,一步步走向文明,走向诗歌,走向物质文化双丰收时代。
内政外交一系列变化。使得大理国昂首阔步。高奏凯歌,大步向前,GNP快速增长,牛马成群,羊儿遍野,五谷阜盛,笙歌处处。就连大理史书上,也无比辉煌地说:“七月中元节,各方贡金银、罗绮、珍宝、犀象万计,牛马遍点苍。”此时的大理城,简直是博览会,各种珠宝陈列,各种动物上场,人欢马叫,热闹非凡,其繁荣景象,一点儿也不亚于中原都市。
临近小国,诸如缅甸、越南、昆仑,不去中原,车船劳顿,路远难行,一个个坐着马车,带着礼物,赶来大理,“故远方慕之,悉来贡献”。尤其靖康之乱前后,中原大地,烽烟蔽天、戈矛映日、尸横遍野,金人的铁骑所向,田地为墟,血流成河。而西南的大理国,却一派升平、歌舞欢笑、四方来朝,沉浸在一片和谐中。
这种和平,当然,是有段和誉的心血在内的,和他运筹思谋密不可分。
可是,段和誉的性格中,宽容,大度,甚至容忍的成分,始终占着主导地位,这,大概和大理是佛国,百姓大臣普遍信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更和他自幼爱佛有关。因而,他缺乏杀伐之气,缺乏果断手腕,缺乏铁血手段,甚至有时显得优柔寡断。在这种情况下,高氏专政,已经稳固,多年积习,势难挽回,“正严即励精图治且四十年之久,究亦不能挽回万一。盖势之所趋如水之就下。回狂障决不可得矣”。高泰明死后,段和誉本可以收回权力,可是,高泰明的弟弟高泰运,趁机而起,走进朝廷,登上相位,接过权力的指挥棒。高泰运死后,群臣谄媚阿附,倒向高氏后裔高量成,积极奔走其门下,群起举荐,“以高量成有德,请立为相,号中国公”,段和誉很无奈,很受伤,唯有点头答应,接受这个无可奈何的局面,即高氏“世为相国,执政柄。赏罚政令皆出其门。国人称之为高国主。诸蛮末贡者皆先谒相国”的这种境况。
他感到,这个傀儡,实在当得无趣,当得没有滋味,于是产生了退隐之心。
再者,四子争权,乌烟瘴气,难以弭平,有时,甚至在宫廷上,四人互不相让,相互拳殴。这事,如果发生在中原。这几个小兔崽子,大概是会进入监狱,待上几天,好好反思的。可是,对待自己的儿子,段和誉唯有长叹,始终无法下手。再加上,由于权力纠葛,部落纷争,始终是大理一个解不开的疙瘩,因此,内部叛乱,此消彼长,按下葫芦浮起瓢,让这位段皇帝十分头痛。最终,他咬咬牙,决定退位,史书上载:“正严年老,诸子内争外叛,禅位为僧。”
1147年,当了39年国家元首的段和誉。终于宣布退位,出家为僧。这时,他已经是六十五岁的老人了,少年英俊,登上大位,指点江山,笑傲岁月;白发苍苍,一身疲惫,走向大殿,毫无留恋。从此,他淡出大理政权。走入山水之间,走入权力之外,袈裟木鱼,云起云消,再也不问红尘之事了。
他出家后,丢掉俗家名字,法号广弘。
1174年,他圆寂,是年九十三岁。
他是大理国最长寿的国君。也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国君。他的长寿,是应当的,生性恬淡,心怀善念,心胸开阔,人在红尘,心存佛国。历史上。有几个国君可以做到呢?有几个国君能够如此面对权力和争斗呢?现在的公仆。又有几个可以做到呢?
他在生命中,是长寿的。
他在历史书中。应当更长寿。和每一个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的历史伟人一样,流传万世,永昭史册。
编辑手记:
很多人因为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喜欢上了大理,喜欢上了他塑造的风流倜傥、笃信佛教、天性善良但武功超群的段誉形象,但是历史中的段誉是什么样的人。知道的恐怕就很少了。本文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段誉”,用真实的史实、幽默的语言、有趣的故事写出了段和誉作为后期大理国君主的一生,加上意味深长的评论,不仅可以去“读”,而且可以去“品”。
这样的帅小伙子,打马江南,击剑塞上,无论走到哪儿,毫无疑问,都是红楼美女,江湖MM们梦中的白马王子。是她们寤寐思服的恋人。果然,最后,他以六脉神剑,挫败群雄,扬威江湖,打马中原,携得美人归。
人生到此,江山美人,武功文采,四美兼得,夫复何求?
金大侠了不得。把我们的梦想。我们心里暗藏的期望,变成了真实,让我们对这样的人,妒忌得两眼发红,血压蹿高,恨不得活在宋朝,青衣飘飘,步履轻盈,提一把剑,快意江湖,和他相逢在少林寺里,或相遇于点苍山下,一决雌雄,不说四美,夺得一美,心中也自平衡一点,舒畅一些。
可惜,历史上,他没来过中原,也没踏入少林半步,更没有王语嫣这样个“神仙姐姐”。但是,他的文治,他的佛心,他的多情,却名垂青史,布诸人口。
这人,在《天龙八部》中,名段誉,史书上名段和誉。
1
段和誉的功夫,不是传自段家,更不是传自其父段正淳。他的功夫,按照史书说法,是传自一个和尚,法名六铉的。六铉法师,具体情况已不可考,可能够确定的是,他不是大理人,是个留洋和尚,来自当时的世界超级大国。那个超级大国,叫做北宋。当时的北宋,处于徽宗时期,虽然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可是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一路凯歌,不可小觑。
既然来自外国。就喝了洋墨水,就袈裟轻舞飞扬,见识过五湖四海,毫无疑问,佛理很高深,阿弥陀佛,从不离口。更难能可贵的是,老和尚除了佛经,还有一肚子儒学经典,加上见多识广,口才便给,谈起经书,说起治国,口若悬河,头头是道。
至于六脉神剑什么的,老和尚不用说见,那是听也没听说过,更别说施用了。他长于文采,拿枪拈棒,非其擅长。
那时,段和誉的老爸,还不是皇帝,还没登上九五之尊,是前大理国的一个王子,整天无事,诗酒相伴,轻袍缓带,逍遥自在,优哉游哉,好不快活。段和誉呢,更不是太子,是个小小的王子殿下,一个小顽童,无拘无束,蹦高蹿地,无所事事。老爸段正淳看他整天满世界疯跑。如没缰绳的马驹子。很是着急,挠着脑袋,想给他找个老师,教他佛经,因为“此邦之人西近天竺,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佛珠”。既然大家爱念经,爱参禅,爱阿弥陀佛谈论佛学,段正淳想,让小段去学学佛理,毕业后,英雄有用武之地,也有高谈阔论的资本啊。而且,段正淳觉得,儿子出国,当个海龟,看来是没希望了,但是很希望他能学习一下国外知识,增长点见识,开阔一下眼界,了解一下世界的走向。一打听,听说有六铉这么个高僧,古今中外,儒道释氏,无所不精,无所不会,很是高兴,一挥手,坐着轿子,带着七岁的儿子,去点苍山找老和尚。
老和尚住的地方,不叫寺庙,叫龙苑,在大理,那也是寺庙,隐在绿树丛里,一片幽静。老和尚坐在那儿,正在敲着木鱼,阿弥陀佛,念着经书呢。
段和誉老爸见了,忙把儿子往前一推,段和誉马上对着老和尚跪下。
老和尚单掌竖起问道,阿弥陀佛,为何如此?
段和誉忙喊着师傅,“咚咚”几个响头,用的都是中原礼节,毫不掺假,没有水分。这些,是老爸提前教好了的。不过,小段聪明,表现得水到渠成,青出于蓝,更上一层楼。一点儿也没有提前演习过一般。
六铉法师一见,觉得这孩童机灵、可爱,是个可以培养的苗子,很高兴,点点头,就收下了。
六铉法师是天台山和尚。在中原听说,大理人对待佛,是极端地崇拜,极端地敬重,“叶榆(大理)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鸣钟”、“伽蓝殿阁三千堂,般若宫室八百处”,这些诗句,烂熟于耳;“以佛立国”,“以佛治国”,是其治国方针,十分眼气,就来了,客居在点苍山,拄着禅杖,荷着斗笠,伴着白云青山,做的是游方僧人。
由此可见,段和誉的功夫,真正算来,要么算天台派,要么算点苍派,是佛家信徒。他们家,看样子,是没有六脉神剑的,更没有绝世神功“一阳指”,他老爸段正淳,也一定手无缚鸡之力。因为,如果有功夫,还是绝世神功,来去自由,后来又怎么愿意当个傀儡皇帝?只需手指一点。就可以点死权臣啊——傻子才不做。
他这个傀儡,当的不短,十三年,相当于一个高中毕业生读书的时间。
原来。就在段和誉走上点苍山。拜倒在六铉法师座下的六、七年中,大理国政坛发生了两次政权交接,那种速度,真如竞赛时交接接力棒似的,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开始时,是大理国的相国高升泰,皇帝瘾犯了,难以按捺,让大理国总统段正明转任,脱下皇袍,走下宫廷,走入寺庙,去当了和尚,《南诏野史》称:“明在位十三年,为君不振,人心归高氏。群臣请立鄯阐侯高升泰为君,正明遂禅位为僧。”史书上说的,往往要比史实冠冕堂皇得多,也要曲折隐晦得多,总之,有一样是真实的,没有掺入什么水分,那就是段正明总统的位子,被高升泰空手套白狼,给夺去了。1094年,是宋朝绍圣元年,高升泰衣带飘飘,满面阳光,登上宝座,手舞足蹈,当了皇帝,国号“大中国”。可是,两年皇帝,当得一点儿也不顺心,甚至还很窝心。因为,大理地方势力,很是不服气,瞪着眼珠子,仍然怀念老段家,希望段家人当皇帝,软的不行,大家来硬的,纷纷揭竿而起,亮出刀子,烽烟处处,鼙鼓声声。高老爷子心里甭提多别扭,临死时告诫儿子高泰明:“段氏不振,国人推我,我不得已从之,今其子已长,可还其故物,尔后人勿效尤也。”话说得很好听,好像当年夺位,是为了国家不得已而为之;现在,人家子弟长大,能够担当大任了,自己大公无私,可以自愿让位了。其实,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形势逼迫。老爷子心里明白,自己活着,凭借威望,还能压服住反对派,让他们干生气,却无奈。自己一死。那些反对派还不拿着刀子。前仆后继。奔上宝座,把自己儿子咔吧咔吧剁了。与其那样,还不如自己主动退位。以退为进。既消除了篡位的口实,又当着相国,掌握着实权。 不然,俗话怎么说:“姜还是老的辣。”
高升泰安排好后事,心事了了,双腿一伸,咽气了。
高泰明望着皇帝宝座。哈喇子流得老长。很想登上宝座,尝尝皇帝的滋味。不过,他也是个明白人,心里知道,老爸的意见是正确的,还政段氏,是为上策。于是谨遵父命。1096年。父亲一死。马上堂而皇之,还政大理国,“泰明遵其父训,求段正明弟正淳立。高氏自高泰明起,世为相国,执政柄”,高泰明当了相国,毫不客气,“封其子高明量于威楚,并筑外城。号德江城,令其四子高明清为弄栋军演习、定远将军”,令箭高举,大权独掌,睥睨群雄,“段氏拥虚位而已”,当了无嘴葫芦。
段正淳生活在深宫里。当然没机会去中原,也没法打马江南。杏花影里。细雨声中,和丐帮马大元老婆勾勾搭搭,黏黏糊糊,做出那些风花雪月的事情。他知道,自己这个皇帝,是个摆设,是个盾牌,为的是堵住悠悠众口。高泰明嘴里没说,可行动已经暗示出来了:老段。皇帝是你的,你乖乖地做,乖乖地玩,随意喝酒听音乐,享尽皇帝尊严,但权力归我,你别染指,不然,我可不客气。
段正淳更明白,高泰明还政段家,是无奈,是以退为进,是顾忌群臣反对。现在,已经让到了极限,如果自己踏出这个极限,很可能刀剑相向,烛光斧影,出现个大理版的弑君大戏。给自己来上一刀。
他心有不甘,可不甘不行,不甘无法。自己知道,就自己那两下子,想夺回权力,简直是白日做梦,异想天开。所以,在宫里,没事可做,就喝喝小酒,念念佛经,给老婆写写情诗:“国有巾帼,家有娇妻。夫不如妻,亦大好事。妻叫东走莫朝西,朝东甜言蜜语,朝西比武赛诗。丈夫天生不才,难与红妆娇妻比高低。”诗写得俏皮,写得直白,同时,风流性情,跃然纸上,难怪在金庸小说里,他是个情种。在诗歌里,更可以看出,他是个得过且过,醉倒在石榴裙子下的主。至于权力的夺回,他早已埋下伏笔,让儿子学好本领,回来夺权。
当了十三年皇帝,1108年,老段皇帝当腻了,不愿意当了,黄袍一脱,走下宝座,退休当了和尚,并下发一个退休文件道:“己为君无能,灾星现而疫起,玉龙雪崩山流。今和誉长大,储立为君。况年事已高,今与宋通,国中多事,为君不能统军驰骋沙场,何以治国?”话说得很是谦虚,也很是豁达,然后退居幕后。当然,当了和尚,进入禅寺,人家的生活,仍然风流蕴藉,快活无比,灯红酒绿,柳暗花明,“帝王出家,随臣一帮,嫔妃一串,素裹红妆。出家犹在家,举国敬菩萨,早晚拜大士,禅室如世家”,那样的生活,绝对逍遥,绝对幸福,绝对优雅风流。自己的皇帝位子嘛,就传给了段和誉。
2
段正淳出家。和他的后代“一灯大师”干了同行,木鱼佛经,山水为伴,优哉游哉,聊以卒岁。他的儿子,刚刚从点苍山结束学业,拿着博士文聘,兴冲冲回到宫中,走马上任,登上宝座。此时,他正是二十六岁,典型一个“高富帅”。这样的哥们儿,放在今天,油头粉面,小车开着,未婚妻带着,吹着口哨,“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像《天龙八部》里那样,旁边再跟着几个美女,亲哥哥蜜姐姐的,也是很不错的。可惜,金老爷子的小说虽好,让小段的日子过得风清云白。春暖花开,可是现实却是残酷的,让小段见了,心里拔凉拔凉的。
小段登基,“明年。改元日新”,希望自己事业发达,芝麻开花,一天一个新花样。可是,虽名日新,可一点儿也不“日新”,他登基时,大理国正赶上烽火四起,战鼓震天的时候。
因为,高泰明主政,掌管国家,号令群雄,所有法令,出自高家,所有军将,出自高家,别人休想染指,更难分一杯羹。大家一见很不爽,不爽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那就是叛乱。大理国三十七部,开始了武装割据,各树大旗,各自称雄,以至于大理国内,“酋领星碎,相为雄长。干戈日寻,民坠涂炭”,各个部落,互不相让,各树大旗,你争我夺,干戈日起,烽火硝烟,无日无之。这个段正淳,很可能因为这个乱摊子眼看收拾不了,干脆眼睛一闭,踢足球一样,一脚踢给儿子,自己下岗。
老爸扔了,袈裟一披,当了和尚,可小段不能扔啊,他还得接着这个球,继续射向球门啊。
说实在的,镇压叛乱,是个新命题,也是个严峻的考验,对段和誉来说,是十分艰难的。一方面,他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有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更有维护百姓安宁的责任。可是,另一方面,他又没有半分钱的权利,难以调动一个士兵。难以拨出一颗粮食,甚至号令难出殿外。当年他老爸在位。“鄯阐李观音得来朝。进金马杖八十节。人民三万三千户”,送了这么点礼物,段正淳都高兴得屁颠屁颠的,鼻涕冒泡,一高兴,马上借助手里仅有的一点权力,下发文件,给人家提了官,“赐八章礼衣,龙头剑,擢为安东将军”。由此可见,后大理时期,段氏皇帝手上,穷得跳蚤直蹦高儿,实在做不了什么主。段和誉上台,也是这样,印把子牢牢掌握在高泰明手中,“赏罚政令皆出其门。国人称之为高国主。诸蛮末贡者皆先谒相国”,给段皇帝冷板凳坐。
可是,面对叛乱,段和誉没撒手不管,更没抱膀子看戏。原因很简单,国家,是大家的国家,不是他老高家的,也不是小段家的。为了国家,他走下宝座,伸出手来,和高泰明开始了联合。
此时,段和誉如果稍微变心。或者。心里稍微龌龊一点儿,狠毒一点儿,联合三十七部,强强联手,订立盟约,内外夹击,给高泰明背后一剑,高泰明不丧命,大概也得吐血,或者岔气。
可是,段和誉没这样做,甚至都没这么想过。他知道,分裂,不利于国家,也不利于民生。因此,他一咬牙,丢弃了致死高泰明的机会,丢弃了夺取权力的时机。毅然决然。投身于镇压反叛工作中去。他的措施简单,但是明确,也很高效,和高泰明组成统一战线。国君和相国,第一次意见高度一致,握手言欢,净化内部,消除矛盾。
段和誉同志利用元首权力。开始讨伐的准备工作,首先义正辞严,发表讲话,严肃指出,这些叛乱是不合道义的,是违背和平的,是分裂国家的。为了维护祖国和平,为了安定团结,平定叛乱,势在必行。 接着,大印高高举起,钤在文件上,即日任命高泰明同志,为大理国三军总司令,兼任剿匪总司令。高泰明拿到红头文件,带着部队,刀枪蔽日,盔甲如水,车辚辚马萧萧,走向前线,进行平叛。
可是,权臣们,都有点私心,都重视权力胜过生命,高泰明也一样,自己到前方去了,权力谁掌握啊?后方谁巩固啊?别自己在前面打得热火朝天,和叛军玩命,后面元首却不甘寂寞,突然发动兵变,把自己一家老小都抄了,那可是哭天无路。
段和誉知道高泰明想啥,也知道他担心啥,人家懂心理学,知道权臣的需要,眉头一皱,为了安慰高泰明,让他一心一意,走向战场,剿灭叛乱,马上封他儿子高明清,接受老高家鄯阐侯爵,镇守鄯阐,“使四子高明清居鄯阐镇守”。鄯阐,那可是高泰明的根本。是高泰明的根据地。是他老先人的家业,那可是前大理时期,段家皇帝,分封给他先人高方的,遗留下来的。占住这儿,提一旅人马,就可以遥控朝政,宰割天下,睥睨江湖。别看人家没去中原,中原权臣的方法,人家学了个十足十,丝毫不比高欢们差。北魏的权臣高欢,不就是驻扎晋阳,手握大兵,虎视眈眈,监视着洛阳,遥控着政权吗?史书言:“并州平。神武(高欢)以晋阳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晋阳,是他的老根本。
只不过。北魏皇帝是无可奈何。才受高欢控制的;段和誉,则是较为主动的。
高泰明听到任命,擦擦头上的汗珠子,松了口气,终于挥动宝剑,带着大军,盔甲鲜明,矛戈蔽日,慷慨激昂,杀向叛军,“三十七部叛,高相国泰明讨平之”,一场叛乱,终于在刀光剑影中,灰飞烟灭,成为历史深处的一个传说。
高家,保住了相位,保住了权力,保住了他们的荣耀。段和誉呢,失去了一次夺回权力的机会,失去了一次可以主宰大理的时机。而大理,终于在战乱之后,走向和平,走向兴旺,走向繁荣昌盛。
段和誉的一生。都处在高家权力压迫下。处在一种尴尬的地位。如磨盘下的一棵树。如夹缝中的一棵松。但是,历史没把他和汉献帝,还有晋元帝这些傀儡并列。没有用鄙视的语气议论他。反而称之为“勤于政事”、“爱民用贤”,大加褒扬,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的心,始终为着大理着想,为着大理百姓着想。
古代君主,能做到这点,就足够伟大了,足够流传千古了。
3
在镇压三十七部叛乱中。毫无疑问,段和誉凸显了自己人格。显示出自己的高尚。给了高泰明一个良好的启示,这就是,权臣和君主,是可以和好的,是能和平相处的。高泰明是枭雄,但他不同于一般的枭雄。尤其不同于中原的曹操。还有高欢和王敦,他不嗜血,不嗜杀,知道满足,见好就收。这点,也不像古代中原,权臣和君主问,一定要剑拔弩张,阴谋阳谋,纷繁复杂,流血五步,不分胜负,绝不宝剑入鞘,铸铁为犁。
高洋和东魏孝静帝是这样,宇文泰和西魏孝武帝,也是如此。
就在中原皇帝和权臣上演着一幕幕尸横遍野的惨剧时,出现君臣相残,血雨纷飞时,中国西南一隅,四季如春的大理,政权的争斗,竟出现一个互相妥协的和平局面,呈现出一种人性化的和谐。
在段正淳手里,不是不想夺回政权,但是,他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更没有那个胆量,所以,看着高家做大。掌握国家军政大权。决定国家内政外交,唯有长声叹息,无能为力。
到了段和誉手里,有夺回权力的时机,也有夺回政权的手腕,可是,段和誉呢,却微微挥手,为了抚平战乱。为了消灭战火硝烟。把这个机会丢弃了,丢给了历史云烟,留给后人评说。
事后,高泰明也投桃报李,退让一步,对待皇帝,不再盛气凌人,气冲霄汉,而是彬彬有礼,极尽臣子之道。除军政大权外,皇帝,照样是皇帝,没有压抑。没有被压制的感觉。被高泰明高高供在上面,成为国家代表,成为国家象征。
中国西南一隅。竟然出现了后世一种民主化格局,这种格局,是经过一千多年的纷争,才在尸山血海的基础上诞生:皇帝做为国家象征,在军事,外交,甚至经济建设上,发号施令,代表国家。而国家的具体措施,大政方针,则由相国决定。
这样的二元治国方针。在大理国行使了一百五十来年。和南宋相始终,一直到大蒙古国千军万马,剑指云南,“革囊渡江”为止。段和誉登基时,大理国内,战乱频仍,烽烟滚滚,“四夷百蛮,叛逆中国(即大理国),途路为猬毛,百姓离散”。可是,在段和誉即将退位。即将走入山林时。史书记载当时境况,满含赞美语气道:“领义兵,率乡勇,扫除烽燧,开拓乾坤,安州府于离乱之后,收遗民于虎口之残。”这段话,表面是赞颂高量成,也就是后来,做为高家后人,担当大理相国的。可是,当时的大理,是段和誉为君,段和誉当时的威望,是不低于高量成的。二人之间,如果不能精诚合作,不能齐心协力,后大理时代的中兴,以及隆盛,是无从谈起的。
因为有这样一个和平局面。大理上下,才能够全心全意,致力于经济建设,才能使国力强大,走向富强,才能以一隅之地,立国于诸国之中,和宋辽西夏,以及后来的大金,并立历史岁月中,成为一段风景。大理,在一百五十多年问,竟少有兵革,不闻战鼓,不识烽烟,“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中原人孜孜以求的天人生活,竟然出现在大理。“四夷八蛮,八方群牧,累会于此,部曲仇恨,到此冰释。优恤孤寡老幼,风俗遂化”,可以这样说,此时的大理,盛唐之气,隆宋之风,与之相较,也毫不逊色。中原有元宵节、重阳节,十分兴盛,而大理,最热闹的,是“三月街”。书上记载其盛况,“年年三月十五,众皆聚集,以蔬食制之,名日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即今之三月街也。”节气时的交易,更是盛大,更是红火,几乎无处可见,以至于见诸志书道:“盛时百货生意颇大,四方商贾如蜀、赣、粤、浙、桂、秦、缅等地,及本地州县之云集者诸大宗生理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数万。”那种交易额,和唐朝长安,还有宋朝汴京的,可以相抗衡。
这简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竟然出现在大理。
这种成就,和段和誉的文治。是有很大关系的。
一个人。只要胸怀坦荡,只要怀着佛祖心肠。怀着仁慈之心,怀着为民为国之心,自能感化仇敌,自能弭平乱局,也自能赢得世人的尊敬,更能在史书上赢得一席之地。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金庸借郭靖之口。表露出侠的本质。袒露出一个真正大侠的作为。段和誉不是侠,不可能会六脉神剑,更不可能提一把剑,笑傲江湖,走马四海,快意恩仇。
可是,他的这种心肠,这种做法,这种取舍,却表现了他的“侠”,他是帝王之侠。在权力取舍上,在名利红尘中,自有一番笑傲江湖、挥斥方遒的潇洒之态,自有一种睥睨历史、逍遥红尘的清白之气。
大理,能成为文化礼仪之邦,段和誉之力,可谓大矣。
4
段和誉处事风格,还有他的精神风范,毫无疑问,使得他成了一种粘合剂,成了吸铁石,把当时的大理,又一次在四分五裂的边缘,粘合在一起,凝聚在一起。
能从大处着眼。以国事为出发点。是他处事的基础,是他人格的基点。
能以宽阔之心,能以大度之怀,对待敌人,还有部下,是他另一样无人能及的长处。他的这种长处,达到了极致,不但在古代帝王中,无人可及;就是数遍史册,也很难找到。
高泰明这人。生育能力超强,养育了八个儿子。儿子虽多,可是,继承高泰明爵位的,只能是一人啊。这样,就产生了矛盾,产生了暗斗。表面上,在高泰明面前,大家都相互拥抱,团结一心,亲热得不得了。暗地里,大家都睁圆了眼睛,瞪着那个鄯阐侯爵位,想据为己有。这时,皇帝的命令,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未来的走向。因此,大家的眼睛,都瞄向了段和誉,向他大抛媚眼,火花闪闪,希望得到他的好感,将来的任命书,写上自己的名字。
在高泰明的儿子中,毫无疑问,段和誉看好高泰明四儿子高明清,支持他袭爵。因为,在他看来,高明清更贤明,更顾全大局,更有坚贞之志。段和誉的判断,是正确的,后来的高明清,也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了这种准确性。“三十七部蛮复叛。陷鄯阐,高明清死之。”为了国家的统一,为了大理的和平,在抵抗叛乱中,他英勇不屈,战死沙场。
由此也可看出。段和誉识人之准。看人之明。以及他心里的坦荡和无私。如果稍有机心的人,是不会这样任命的。他可能抢先下手,将爵位赐给高泰明最低劣最无能的儿子,这样。就会引起“窝内反”,引起高家内讧,让他们一家铁血相向,钢刀出鞘,人头翻滚,自己则可趁机而起,宝剑横扫,号令大理,夺回权力。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采用的是“选贤制”。
他的这种制度。后来。被历代段家皇帝所接受,也正是这样,大理国内,尽管权力纠葛,存在分歧,存在争斗,君相之间,勾心斗角,无时无之。但是,从没发生流血事件。更没发生屠杀。甚至是灭族之事。
他的这种任命。无疑。让高泰明的其他儿子不爽,不满。
其中,尤其一个叫高智昌的,表现特别突出。高智昌,是高泰明的“八阿哥”,也是最小的儿子。最小的儿子,大概过于娇养过于放纵吧,那小子,就成了典型的衙内。典型的“官二代”。仗着老爹是相国,仰着个脑袋,横着膀子走路,大概有点“我爸是李刚”架势。他想,你这个小段,把鄯阐侯给了我四哥,你偏心,你小子让我不痛快,我也不让你痛快。于是,他想了一招,有点像祢衡的击鼓骂曹。
那次,平定叛乱后,段和誉很高兴,乐呵呵的,“遣儒官钟震、黄渐赉勒褒高泰明相国忠贞,封平国公”,适当地给予奖励,并给予提职,褒扬,同时大张旗鼓。在弄栋城举行宴会。宴请所有立功人员。高智昌也在座,看着段和誉喜气洋洋,满脸阳光,他的心里,憋了一肚皮气,就拿着杯子,使劲喝酒,喝得差不多了,有点晕天晕地了,“啪”地一声。扔了杯子,踢了桌子。
大家一愣。所有入会人员都放下了酒杯。张大嘴,傻呵呵地望着他。
段和誉也一愣,望着他,心想,这个高老八,发的哪门子神经?就问道:“怎么啦?”
高智昌瞪着段和誉,终于爆发了。对元首大不敬的话,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你段家当皇帝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没有我们高家保主,你们早已成了崖下鬼。皇帝的位子本属我们高家,是我父亲听阿爷的话才让给段正淳的。你段和誉当上皇帝,我就是不服!”
这话,可是大不敬,是要杀头的。
两百多年前,在唐朝,也发生过同样的故事。
唐朝时,郭子仪手定叛乱,镇压了安史之乱,重整江河。再造江山,威名盖世,一时无两,皇帝非常感激,无物感谢,想起结为儿女亲家这招,就把女儿嫁给郭子仪儿子为老婆,拉拉关系。谁想,小两口婚后关系不融洽。红着脖子吵了起来。郭家小子很生气,白着眼睛。满嘴跑马:“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那意思是说,小丫头,别仗着你老爸是皇帝,把老公我不放在眼里。知道吗?我老爸是看不中皇帝,不想当。郭子仪一听,吓得半死,一绳子把儿子捆起来,送进宫去,交给皇帝处理。皇帝笑笑,把自己这个鲁莽女婿放了:如果杀了。自己女儿岂不守寡?而且劝郭子仪道:“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给郭子仪,也给自己找了一个体面的台阶。
没想到,现在,这个高智昌竟然进行一次盗版表演,满面溅朱,唾沫横飞,学上了郭子仪的儿子。
高泰明坐在席上。听了高智昌的话,冷汗直流,血压升高,他心说,小子哎,知道这次叛乱为啥,就在于别人恨我们家专权,恨我们家跋扈,现在,你小子敢骂皇帝,这话传出去,那些心怀不轨的人,一定又有口实了,一定又要竖起反旗了。
他“咚”一声放下酒杯,眼睛一瞪。指着儿子骂道:“忤逆之罪,该斩!”手一挥,几个士兵冲进来,不由分说,抓起高智昌,绳子一捆,就向外拖,准备给他一碗“刀削面”,让这混小子尝尝。
段和誉站起来,忙给挡住了,让拉回来,死罪免了,但是,国有法纪,朝有规章,是不能乱的,将这小子流放到拓南城。
于是,高智昌戴上枷,像林冲走向沧州一样,走向了拓南城。只不过,两人,一个是自找的,一个是被迫害的而已。
事后,高泰明心中,很是感谢段和誉。
如果,当时段和誉不阻挡,不给自己面子,不给自己台阶下。自己的这个儿子。可真要人头落地,闭上他的乌鸦嘴了。现在这样,也好,让大家都知道,必须尊敬皇帝,不得乱来。同时,也可以让那些反对派看看。自己是如何地尊敬皇帝。如何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5
本来。把高老八流放到拓南城,没有别的想法,在段和誉想来,也就是教训教训这小子,让他知道规矩,知道敬畏,知道什么当讲什么不当讲,不至于狂妄得不知天高地厚。谁知道,那小子去了那儿,半年后,就一伸脖子呜呼哀哉——死了。
原来,高智昌的身体,缺乏锻炼,豆芽菜一样,典型的纸老虎,经不起折腾。
拓南城这地方。位于滇西边陲,沧怒纵谷南端,东控南汀河,西扼怒江,瘴气弥漫,条件也比较恶劣。环境也较差。对于公子哥们儿出身的高衙内,自然是很不适宜于居住的。再加上,高智昌带着一肚皮气,去了那儿。长途行军,加上瘴气,连带生气,三下五除二,把高智昌的小命就要了。
这时,“高泰明卒,封国师”,段总统送了挽幛花圈,进行了追封,可是刚过去不久,高智昌又作古的消息,传进大理,传入宫廷。
对于高智昌的死,段和誉很难受,也很内疚,他想,如果自己当时不生气,不大发雷霆,不让其充军。这小子也许还能支撑下去,不会这样早早死去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种想法,大概此时,他也有过吧。
当然,对于高智昌的死,还有一种说法,说他的死,不是病死,是他的叔叔高泰运毒死的,因为,他的叔叔想篡得相位。怕他的这个桀骜不驯的侄儿,就悄悄派了人去,送给高智昌一坛酒,说是能抵御瘴气,让他早晚喝一点儿,舒服舒服。高智昌很高兴,心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还是叔叔关心自己。拿了酒,倒着就喝,咕咚咕咚,然后喊着肚子疼,然后吐血,再然后双腿一弹死了。他叔叔之所以用此手段。是为了清除眼中钉肉中刺。为自己接管朝政扫清障碍。这样猜测的人,显然是把中原争权夺利的血腥方式,采用“乾坤大挪移”手法,移到大理去了,在中原,很多权臣,为了夺得大位,都给皇帝送上一杯毒酒,如跋扈将军梁冀,就是一例,他掌管朝政,发号施令,八岁的皇帝汉质帝,一个小孩子家家的,不知道禁忌。竟然当着满朝大臣,指着梁冀道:“此跋扈将军也。”完了,一句话惹恼了梁冀。就给他送去下有毒药的饼子。毒死了他。然而在大理,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因为,在段家和高家权利纷争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没有血腥,没有刀光剑影,只有互让,相互权衡,相互制衡。再者说,高泰明的八个儿子中,厉害的儿子不在少数,高智昌并不突出,毒死他,实在是多此一举。
高智昌死去,段和誉为了淡化愧疚,拉拢高家,更为了和平安宁,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在大理,补救的最好方法是大做法事,超度亡灵。因为,大理是佛国,人人信佛,认为如此,人的灵魂可达极乐世界。
而且,大理国元首决定,高智昌同志的追悼会,自己一定要参加,还要发表演说,并进香致祭。这在古代,无论中原和大理,都是至高荣誉,都是无上光荣。
那天,段和誉坐着马车,摆着仪仗队,满面忧伤,去了寺庙,在哀乐声中,为高智昌同志亡灵进香,之后,毫无疑问,走上高台,发表演讲,对他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赞扬。当然,对他的错误,也表示了遗憾。最后,对他的死,表示了深深的哀悼之情。
就在这时,寺庙里一声喊,出现了刺客,准备刺杀总统先生。好在,侍卫们发现及时,及时出手,段和誉才没像后来的美国总统肯尼迪那样。血染黄沙,英年早逝,给人留下无穷的悬念,和无限的伤感。
这两个刺客,不是黑社会的。也不是恐怖分子,竟然是高智昌的两个下属,他们听说,总统迫害高将军,费尽心思,暗设毒谋,让他去了拓南城,最终活活让瘴气闷死。两人越想越生气,越说越恼火,血压上升,险些变成植物人。这样的仇不报,妄为男儿,难称好汉。于是,两位凑在一起,秘密一合计,定下方案,一人掖了把匕首,就鬼鬼祟祟去了寺庙,躲在人堆里,眼睛时刻瞄着元首,准备时机成熟,突然跳出,实施斩首行动。
只是,他们不是专业杀手,走进寺庙,冈0一露面,就露了破绽,被总统警卫连发现了。警卫人员是什么人,都是特种部队,一只跳蚤跳过,都要抓住,看看公母,何况是两个人,更何况是两个鬼鬼祟祟的人。大家眼光一对,暗暗一点头,一起冲过去,还没等到那两个刺客醒悟过来,已经被捆住了手脚,如两枚粽子一样,浑身上下一搜,搜出两把雪亮的匕首,断金剁玉,锋利无匹。问他们带着匕首,闯入寺庙,准备干什么。两个汉子一点也不隐瞒,脖子一梗,狠狠地道:“报仇!”
再问下去,毫无疑问,是为高智昌同志报仇。
段和誉听了,没有生气,也没有大吼一声,来啊,把这两个贼子砍了。他笑了笑,挥挥手,让解开绳子,放他们走。警卫们当然不同意,刺杀国君,不千刀万剐,已经是圣上高抬贵手了,现在竟然放掉,不会是传奇故事吧?
段和誉再次命令:“放了。为主人报仇,是义士,理当放走。”
两个刺客被抓之后。早已料定。以传闻中的段和誉的歹毒,一定饶不过自己。会让自己人头落地,命入黄泉,甚至可能千刀万剐,挫骨扬灰。现在,面对这样的结局,显然超出他们的意料之外。两个人被解开绳子,互相望望,心说,看样子是我们糊涂,听信片面之辞,错怪了好人,还干下这种忤逆之事。两个热血汉子,遇着这样的情况,感到无法自赎,羞愧满面,没有离开,双双拔出刀来,横刀自刎,倒在了段和誉的面前。这事,被大理国的史书所录道:“高智昌以罪流死。其下伊、何二人谋为执仇,乘誉入寺进香,图弑逆,事露被收。”二人惜乎有姓无名,但那种忠烈之气,足以映照古今;那种赴死精神,很有点《天龙八部》中萧峰的气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荆轲,不只是中原绝唱。也出现在大理的土地上,且更胜一筹。面对两个刺客的尸体,段和誉落泪了,“嘉二人之义,赦之”,连连赞叹“义士”,并让隆重下葬,起坟,立碑,名之为“义士冢”。
高家的人,甚至反对派的人,面对此情此景,终于感动了,感动于这种大仁、大义、大德。
可以这样说,段和誉在皇权上,始终没夺回来,始终处于下风。但是,在人心上,在道德上,他获得全胜,获得了拥护。后来的段家皇帝,一百多年来一直高高在上,拱手危坐,从没受到伤害,没遭到杀戮。没得到毒药和绳索的待遇。是段和誉奠定了基础,一种人性的基础。 人性,永远是无敌的。
6
凝聚了人心。聚集了力量。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向一处使,段和誉没有满足,没沾沾自喜,也没停止步伐,蹲在宝座上,如老爸一样,给美女写情诗,围着美女的石榴裙,歌之舞之,足之蹈之。他知道,一个好的国君,一个圣君贤王,不仅仅要在心理上征服人。在人格上慑服人。更应当让一个国家走向昌盛,走向兴盛,走向发达。
他把目光,由国内转向,瞄向了国际,尤其瞄向了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宋朝。
此时的宋朝,虽然面对着大辽的压迫,面对着西夏的利刃。尤其面对着崛起东北的大金铁骑,已呈现出夕阳西下,群鸦乱飞的局势,可是,国内的经济增长。仍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是其他各国所难以比拟的,尤其汴京、洛阳等大都市,百物丰杂,车船往来,张择端的一幅《清明上河图》,足以让当时世界各地人们见了。以至于一千多年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美国人罗兹·墨菲在他所著的《亚洲史》中也说,宋朝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中国“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对于宋朝,段和誉同他人一样,向往不已,敬佩不已。
在他登基几年后,内部平和,一派升平,这时,他终于拍板定案,派出使团,出使大宋,进行友好访问,并建立藩属关系。公元1115年,大理城外,一队人马,带着贡品,带着段和誉的期望,也带着他的嘱托,终于出发了,踏上了漫漫长路,走向东北方,一直走向当时世界最大的都会——汴京,他们,就是大理国的使团,在三位大使李紫球、李柯祥、李博祥的带领下,走向了这个世界上一时无二的经济大国,走向了文明,也走向了昌盛。
史书上记载,他们去时,带着大理土特产,包括麝香,包括牛黄,还有三百匹战马。来到汴京,他们按照藩属的礼节。向宋徽宗呈上贡物。也呈上他们的诚意,还有对宋朝政府的忠诚。
宋徽宗在辉煌的宫殿接见了使团人员。接受了他们的礼物,高兴得满脸阳光,呵呵大笑,当日举行国宴,招待这些西南到来的客人,歌舞欢笑,宾主尽欢中,下发文件。任命段和誉同志为大宋国的云南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大理王。
不久。段和誉在大理宫廷里。迎接了大宋使者,以及他所带的任命书。欣然接受了大宋的任命。
段和誉这样做,并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赶时髦。他是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和一定的经济目的的。
政治上,为了稳固自己的君主身份。才采取这样的策略。他的行动,还有大宋的任命,无疑的,都向大理国人,尤其有野心的人发出警告,别盯着段某的宝座。本宝座。是受到联合国秘书长宋徽宗的任命的,是受到联合国保护的,谁敢动自己,就是和大宋过不去,就是对大宋进行挑战,那样的结果,是不言自明的。
这一点,可以说,和大辽,还有西夏的目的都不一样。大辽和西夏,和大宋建交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宋朝,然后侵略宋朝,挟制宋朝。这点,连宋朝人自己都看清了,且十分生气地道:“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民,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寇所为,皆与中国等,而又劲兵骁将长于中国,中国所有,彼尽得之;彼之所长,中国不及。”段和誉不是这样,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利用中原的力量,来制约和威慑权臣,保持一个和平局面。这点,毫无疑问,他做到了。
而这样做更大的好处。就是打通和大宋的经济联系,西南一隅的大理,从此在贸易上,紧紧依靠中原,把中原做为自己的市场,工艺品,刀剑铠甲,百般巧物,无不通过市场,滚滚涌入大宋。白花花的银子,也随之水一样流入大理;随之而来的,是文化,是书籍,是佛经。大理,一步步走向文明,走向诗歌,走向物质文化双丰收时代。
内政外交一系列变化。使得大理国昂首阔步。高奏凯歌,大步向前,GNP快速增长,牛马成群,羊儿遍野,五谷阜盛,笙歌处处。就连大理史书上,也无比辉煌地说:“七月中元节,各方贡金银、罗绮、珍宝、犀象万计,牛马遍点苍。”此时的大理城,简直是博览会,各种珠宝陈列,各种动物上场,人欢马叫,热闹非凡,其繁荣景象,一点儿也不亚于中原都市。
临近小国,诸如缅甸、越南、昆仑,不去中原,车船劳顿,路远难行,一个个坐着马车,带着礼物,赶来大理,“故远方慕之,悉来贡献”。尤其靖康之乱前后,中原大地,烽烟蔽天、戈矛映日、尸横遍野,金人的铁骑所向,田地为墟,血流成河。而西南的大理国,却一派升平、歌舞欢笑、四方来朝,沉浸在一片和谐中。
这种和平,当然,是有段和誉的心血在内的,和他运筹思谋密不可分。
可是,段和誉的性格中,宽容,大度,甚至容忍的成分,始终占着主导地位,这,大概和大理是佛国,百姓大臣普遍信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更和他自幼爱佛有关。因而,他缺乏杀伐之气,缺乏果断手腕,缺乏铁血手段,甚至有时显得优柔寡断。在这种情况下,高氏专政,已经稳固,多年积习,势难挽回,“正严即励精图治且四十年之久,究亦不能挽回万一。盖势之所趋如水之就下。回狂障决不可得矣”。高泰明死后,段和誉本可以收回权力,可是,高泰明的弟弟高泰运,趁机而起,走进朝廷,登上相位,接过权力的指挥棒。高泰运死后,群臣谄媚阿附,倒向高氏后裔高量成,积极奔走其门下,群起举荐,“以高量成有德,请立为相,号中国公”,段和誉很无奈,很受伤,唯有点头答应,接受这个无可奈何的局面,即高氏“世为相国,执政柄。赏罚政令皆出其门。国人称之为高国主。诸蛮末贡者皆先谒相国”的这种境况。
他感到,这个傀儡,实在当得无趣,当得没有滋味,于是产生了退隐之心。
再者,四子争权,乌烟瘴气,难以弭平,有时,甚至在宫廷上,四人互不相让,相互拳殴。这事,如果发生在中原。这几个小兔崽子,大概是会进入监狱,待上几天,好好反思的。可是,对待自己的儿子,段和誉唯有长叹,始终无法下手。再加上,由于权力纠葛,部落纷争,始终是大理一个解不开的疙瘩,因此,内部叛乱,此消彼长,按下葫芦浮起瓢,让这位段皇帝十分头痛。最终,他咬咬牙,决定退位,史书上载:“正严年老,诸子内争外叛,禅位为僧。”
1147年,当了39年国家元首的段和誉。终于宣布退位,出家为僧。这时,他已经是六十五岁的老人了,少年英俊,登上大位,指点江山,笑傲岁月;白发苍苍,一身疲惫,走向大殿,毫无留恋。从此,他淡出大理政权。走入山水之间,走入权力之外,袈裟木鱼,云起云消,再也不问红尘之事了。
他出家后,丢掉俗家名字,法号广弘。
1174年,他圆寂,是年九十三岁。
他是大理国最长寿的国君。也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国君。他的长寿,是应当的,生性恬淡,心怀善念,心胸开阔,人在红尘,心存佛国。历史上。有几个国君可以做到呢?有几个国君能够如此面对权力和争斗呢?现在的公仆。又有几个可以做到呢?
他在生命中,是长寿的。
他在历史书中。应当更长寿。和每一个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的历史伟人一样,流传万世,永昭史册。
编辑手记:
很多人因为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喜欢上了大理,喜欢上了他塑造的风流倜傥、笃信佛教、天性善良但武功超群的段誉形象,但是历史中的段誉是什么样的人。知道的恐怕就很少了。本文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段誉”,用真实的史实、幽默的语言、有趣的故事写出了段和誉作为后期大理国君主的一生,加上意味深长的评论,不仅可以去“读”,而且可以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