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产物,涵盖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对中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决定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资源。大学是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和前景,还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目前教育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价值观;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儒家思想为核心,以其作用为基本思想。儒家文化主义积极进取,努力治世,为国、为民做贡献。强调“仁”、“仁者爱人”,提倡仁政,以人为本。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传统文化还包括道家、佛家等。佛家追求的是脱离凡世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舍身外之物,追求自身的超脱。而道家讲求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中国传统文化将三种不同的观点和谐地交织在一起。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这里只是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其基本思想。
二、当代大学生对于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一)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非专业知识浅薄
当前的大学生,由于他们在校期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专业知识,除了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之外,较少受到有关人文学科多方面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不少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较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致使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有所下降。许多理工科大学生毕业后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可以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二)人格品质不健全,社会适应能力较低
大学期间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实践中,缺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发展机制,加之社会生活环境中存在着不良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而导致一些大学生人格的非理性化、价值观念的庸俗化。由于一些大学生缺乏健全的人格品质,因而他们在现代社会情况复杂、竞争激烈、快速高效的情况下,缺乏适应环境变化、迎接挑战的生存能力和在较长的时间内有效工作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传统伦理道德淡化,道德修养不足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包容会通”、“见利思义,诚信为本”、“勤俭廉政,精忠爱国”等优秀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当今大学生中日渐式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不少大学生埋头于科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注意伦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仪修养,在诚实、守信、勤奋、谦虚、等基础文明方面表现欠佳。一些大学生缺乏公德意识,行为失范。在牵涉到个人切身利益时,个别学生甚至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缺乏应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也时有发生。
三、完善和拓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教育的途径
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从大学生的人生理想的高度出发,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以提高思想认识、优化思想素质为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形式。
(一)采用有意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文化自身的固有属性,使得它与当代大学生之间有一无形的鸿沟。因此,有意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是联结这一鸿沟的最佳桥梁。在有意义、多样化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将符合社会需要发展的思想、观念和规范,根据相应的教育内容而选择恰当的教育介体,以能够契合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运用吸纳信息、调整认知结构和将新知转化为新质的复杂过程,最终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主体中。从而以有意义的、贴近学生的教育场景,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有效、有序展开地立体多样的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只能提供学生所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一小部分,其余大部分的优秀传统文化认知都是学生通过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而获得。因此,建构起以校园文化建设、形象教育法和实践教学等立体式、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平台就有了其必要性。让学生在一种贴近自己的文化氛围中去感染、启迪、陶冶和塑造自我,达到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和内化的教育效果。
(三)加强教育制度建设,完善教育机制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才能最终保证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健全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责任制度和教育工作实施计划及方案,保证教育的顺利开展。学校党政领导要关心、重视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宣传部、学工处、校团委、教务处等部门要齐心合力开展工作。其次在机制建设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评估机制等,以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长效机制的运行。要设置具体的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考核指标,对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范。另外也可以通过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激励,激发广大师生积极主动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有许多东西都化为乌有,唯有文化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着。文化兴,民族兴;文化衰,民族衰。一个民族的兴盛、发展离不开文化。在大学生教育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教育的重大功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方琼.大学生承继传统文化:现状、需求与日常生活化[J].中国青年研究,2011,(7).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邱婷.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北京师范大,2010.
[4]王国雨.深化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
[5]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价值观;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儒家思想为核心,以其作用为基本思想。儒家文化主义积极进取,努力治世,为国、为民做贡献。强调“仁”、“仁者爱人”,提倡仁政,以人为本。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传统文化还包括道家、佛家等。佛家追求的是脱离凡世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舍身外之物,追求自身的超脱。而道家讲求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中国传统文化将三种不同的观点和谐地交织在一起。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这里只是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其基本思想。
二、当代大学生对于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一)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非专业知识浅薄
当前的大学生,由于他们在校期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专业知识,除了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之外,较少受到有关人文学科多方面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不少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较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致使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有所下降。许多理工科大学生毕业后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可以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二)人格品质不健全,社会适应能力较低
大学期间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实践中,缺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发展机制,加之社会生活环境中存在着不良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而导致一些大学生人格的非理性化、价值观念的庸俗化。由于一些大学生缺乏健全的人格品质,因而他们在现代社会情况复杂、竞争激烈、快速高效的情况下,缺乏适应环境变化、迎接挑战的生存能力和在较长的时间内有效工作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传统伦理道德淡化,道德修养不足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包容会通”、“见利思义,诚信为本”、“勤俭廉政,精忠爱国”等优秀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当今大学生中日渐式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不少大学生埋头于科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注意伦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仪修养,在诚实、守信、勤奋、谦虚、等基础文明方面表现欠佳。一些大学生缺乏公德意识,行为失范。在牵涉到个人切身利益时,个别学生甚至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缺乏应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也时有发生。
三、完善和拓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教育的途径
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从大学生的人生理想的高度出发,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以提高思想认识、优化思想素质为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形式。
(一)采用有意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文化自身的固有属性,使得它与当代大学生之间有一无形的鸿沟。因此,有意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是联结这一鸿沟的最佳桥梁。在有意义、多样化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将符合社会需要发展的思想、观念和规范,根据相应的教育内容而选择恰当的教育介体,以能够契合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运用吸纳信息、调整认知结构和将新知转化为新质的复杂过程,最终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主体中。从而以有意义的、贴近学生的教育场景,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有效、有序展开地立体多样的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只能提供学生所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一小部分,其余大部分的优秀传统文化认知都是学生通过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而获得。因此,建构起以校园文化建设、形象教育法和实践教学等立体式、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平台就有了其必要性。让学生在一种贴近自己的文化氛围中去感染、启迪、陶冶和塑造自我,达到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和内化的教育效果。
(三)加强教育制度建设,完善教育机制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才能最终保证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健全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责任制度和教育工作实施计划及方案,保证教育的顺利开展。学校党政领导要关心、重视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宣传部、学工处、校团委、教务处等部门要齐心合力开展工作。其次在机制建设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评估机制等,以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长效机制的运行。要设置具体的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考核指标,对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范。另外也可以通过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激励,激发广大师生积极主动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有许多东西都化为乌有,唯有文化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着。文化兴,民族兴;文化衰,民族衰。一个民族的兴盛、发展离不开文化。在大学生教育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教育的重大功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方琼.大学生承继传统文化:现状、需求与日常生活化[J].中国青年研究,2011,(7).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邱婷.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北京师范大,2010.
[4]王国雨.深化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
[5]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8.